我只想知道,风和阳光到底在比什么?
整理以前的书和文章时,无意间看到毕淑敏的那本《风不能把阳光打败》。莫名地,记起小时曾学过这样一个故事:
某天风和太阳不期而遇,都说自己的本领大。太阳说以孩子的外衣为参照,谁能最先脱下他的外衣便是赢家。风使尽浑身解数,却让孩子的外衣越裹越紧;太阳一出来,耐不住热的孩子早早就把外衣褪了下来。次日风再次碰到了太阳,后者不无得意地旧事重提。风提议这次以行驶的船为目标,谁能让它走得快些,就算谁的本领大。太阳故技重施,骤升的温度减缓了船夫摇船的气力,行速渐渐慢了下来。而风的出现,使船如有神助,飞速前进起来。
当时看完,谁胜谁负并非我关注的焦点。唯一好奇的是:“风和阳光,各司其职、各尽其用。本就不属同类物种,如此这般究竟在比什么?“这个疑问在之后老师的讲解中得到了充分解答,却在近来各种见闻中一次又一次被我想起。
比如——前段时间自友邻1扒出豆瓣某红人把他人文章原封不动盗为己用后,友邻2自曝评论被某出版社拷贝,接着友邻3的文章被揭发复制某网站原文(好像只有题目略改动),再就是昨天轰动一时的友邻4被学术抄事件。
比如——最近八卦组较火的一个帖子,名曰:“我复读六年,只为进入清华大学”。从LZ评论回复看,本意大概是为毕业后有一个更高更好的起点,故不想在本科院校上输人一等。可每每总以几分之差,与清华失之交臂。
比如——几天前听师姐说帮人做媒,男方说:“希望女朋友,一是学历不可比他差,要同等名牌大学;二是挣钱不可比他少,要自己能养活自己;三是能力不可比他低,要事业上给他助力;四是生活品味不可比他弱,要一个人也能活得风生水起;五是国外背景不可比他少,最好去过欧洲“。
比如——刚刚和一群人吃饭,有男生也有女生,有熟悉也有不熟的。席间不可避免谈到感情问题,分手的大吐苦水,热恋的互秀恩爱。坐我旁边一关系很熟的男生朋友,语重心长地小声对我说:”女孩子,还是不要太聪明的好。你看Y(这姑娘因外貌身材出众,有B学院系花之称),虽然读书不行,男朋友可是S学院里首屈一指的高帅富。在你为学术苦为生活愁的时候,人家已经开始享受幸福生活了”。
于是觉得,与其说21世纪是“信息时代”、“电子时代”、“网络时代”,都不如一个“比时代”来得大众。好像全世界都说好了,向你发出同一种信息:要去比!比出名、比成功、比条件、比择偶。。。举凡负面的、正面的,未来的、现在的,虚拟的、实体的,被动的、主动的,都离不开个“比“字。比得过,海阔天空,比不过,万劫不复。
从不否认,”比“有现实的意义和积极的价值。无论是科技、知识、体育、或是人才之间,都存在着竞争存在”比“。“比”,打碎了原有的自满自足,强迫人们直面失败与痛苦。不断提高对自己对现状的要求,并通过行之有效的努力,去追求更高的理想、更远的目标、更美的风景、更好的生活。这样的“比”,是良性也是进步的。虽不愉快,却很提倡。然而,上述四例无形中暗示着另一种“比”的存在,正如开头所说的风和阳光。
关于文章的抄袭或盗用——
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天涯、豆瓣、人人、微博、博客、QQ空间“这几个平台,看似毫无关联,却总能在不同的网站、不同的题目、不同的排版、不同的作者名下,看到相似度极高或完全一样的文章,并不约而同地淡化或毫无任何转载出处及来源注明。这似乎是一个规律,容易被默许却难以被打破。
一开始我不明所以:“作者们”对原文想方设法也要改头换面变为己出,如此周章大费还未必讨好为哪般?直到我在博客的某篇文章和豆瓣的凭什么为做第二个谁,要放弃惟一的你?、女孩子,越普通越幸福、努力把自己变成喜欢的样子,然后遇到那个不必取悦的人、他努力他的努力,你普通你的普通——其实他的一切,与你无关相继被不同主页君及作者未加注明、全篇或部分曝光于人人及各种空间,才渐渐意识到:转载后点击量越高的文章,”作者们“的粉丝数、留言量和关注度也随之水涨船高,有的比起原创更是过之而无不及。
我不想去猜”作者们“的初衷和目的,也不想把对此种做法的反感上升到道德或是法律高度,甚至不想用”抄袭者“三个字去形容或定义他们。毕竟,灵感是可以从别人的经历或文字里获得的。所以转用他人文章的某几句或是某小段,可以理解也值得尊重。但是,只为在人气上一比高下,对原创”禁止转载“的意愿置若罔闻、依然一意孤行照搬不误,着实难服众议也得不偿失。
文笔也好、思考也罢,都是需要长期积累而绝非一夜速成的东西。同样的时间花费在复制和删改别人文章、花费在向读者辩解”这不是转载,只是收集“,为什么不选择去用心看一部文学作品、去揣摩作者的笔法和构思呢?为什么不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下功夫、以原创的身份将自己作品的美好一面示人呢?何况,世上本没有不透风的墙。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届时丢了民心又失了RP。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何苦又何必?
想来,一时浮名与长远利益,不正是另一场风和阳光的较量么?
关于六年复读只为清华 ——
从初读帖子到现在,我一直愿意相信作者的事例属实。不拿邓文迪、易江凤等名人说事儿,不探讨考拉小巫的研究生到底是出自清北还是北外北二外,也不去置喙六年青春皆付高考到底值不值得。单就LZ对梦校的一念执着、六年如一日的坚持付出来说,个人认为很有可圈可点之处。毕竟,现在有理想的人不难找,为理想执行到底的人却很少见。如果说非要挑出值得商榷的地方,也许是那句“不想在本科院校上输人一筹”。
可能和高考状元、奥运金牌、哈佛女孩、神童博士一样,媒体舆论对考名校的过度神化、家长亲友对上名校的强行灌输,使太多天朝学子不知不觉走入“考上了清华北大就一劳永逸,考不上211&985就生无可恋”的两个极端。毋庸置疑,清华是在天朝甚至海外有口皆碑的百年强校。其校友无论是出国走向还是就业去向,都有着其他国内院校难以匹敌的绝对优势。
然而,是不是进了清华就等同于进了人生保险箱:好工作、好待遇、好薪水源源不绝而来?又是不是没进清华就真的矮人一截、读研、出国、找工作处处低人一等?因为认识的清华人基本走出国路线,所以对前者没有过多发言权。这里就后一问题三个方面各举一个我身边的例子:
D妞是我的初中同学,本科毕业于江西省某二本院校,毕业以高分考上国内Top5之一研究生;
P妞是我的闺蜜之一,本科毕业于北京某知名度各种一般的一本院校工程专业,DIY申请美国master被康奈尔、杜克、哥大、南加等多所美国一流名校强势专业同时录取;
G妞是我另一闺蜜的高中同学,本科毕业于本省略有知名度的211&985旅游专业(此知名度在外省听来,有等于没有= =),大学期间各种非专业实习,毕业后成功拿到汇丰offer。
从她们身上,我看到的不仅是现在收获的累累果实,更多的是四年来一如既往的勤勉与努力、是在考验面前“不服输不怕苦”愈挫愈勇的拼力和干劲、是遇到困境永不放弃永远乐观的意志与心态。这些品质和精神,不正是清华人所要求具备的么?她们都没有金光闪闪的清华出身,却在别的大学里不断自我激励自我提升而最终拥有了不输甚至优于清华学子的去处。这,不也算殊途同归的一种么?
如果说清华大学本科毕业证是获得成功的捷径,而高考是选择的岔路口。那么用四年的时间用心走好其他弯路抵达目的地,与花六年的光阴在岔路口原地打转相比,性价之别、高下立见。
想来,过程收获与结果辉煌,不就是另一回风和阳光的较量么?
关于择偶、幸福、爱情——
对于择偶,不同男生有不同的侧重
有的看条件。要求一二三四五,旨在将遇良才、棋逢对手,才能惺惺相惜,由惜生怜、由怜生情、由情生爱。他们要找的,是门当户对,硬件匹配的姑娘;
有的凭感觉。年龄不是差距、体重不是压力、身高不是距离、经济不是问题。讲究感觉对了,就是你的。他们要找的,是磁场相吸,软件相当的姑娘。
对于幸福,不同姑娘有不同的考量
有的追求实物的安全感:cartier的腕表、hermes的箱包、prada的手袋、chanel的时装。她们觉得:学历能力是浮云,更瘦更靓是王道。要爱在当下,须行乐即时。坚信:女孩子的美丽是与日剧减的,水灵劲儿就只这短短几年。美貌与青春是最大本钱,嫁到一个高大英俊又多金的老公是毕生事业。
有的渴望精神的饱满度:能文能理,敢爱敢恨。爱学习爱运动爱旅游爱社交,学语言学乐器学驾驶学电脑。她们认为:生活就是要尽可能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奢侈安逸也是幸福,但不急于现在享受。始终不愿生命中出现太多的男孩子,也许不会一开始就遇到合适的人,过上想要的生活。而有些机缘有些人,可能来得晚点才好。来得早,自己不够资格拥有,比从未出现更令人惋惜。坚信:岁月也许会带走姣好的容貌、细嫩的肌肤、活力的躯体、以及永远以为明天很远的傻劲儿,但智慧、才情、气质、与涵养都不会轻易失去,正如不曾被轻易得到一般。修炼自己无论何时何地,当青春不再、容华不复时,即使不美丽,也会很魅力。
对于爱情,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
是个长盛不衰的话题,可以由秋谈到冬、由春说到夏;
是个见仁见智的话题,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是两个人或两家人之间的话题,当局者迷、旁观者也未必清;
更是个实践重于理论的话题,个中滋味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切实体会。
想来,这其中的种种不同,不也是另一种风和阳光的较量么?
风,有风的优点,给人惬意与凉爽。
太阳,有太阳的好处,给人温暖与光亮。
他们各有各的本领与骄傲,
无需在有利于一方的环境下,以己之短比人之长。
风不能也不必把阳光打败,
因为风是风,阳光是阳光。
我喜欢阳光灿烂的日子,那里风正吹、天正蓝、草正绿、花正香。
备注:
此文属Angie原创,未经作者允许,禁止转载至别处。(写完才发现个人信息貌似透露过多了囧,万望各位有心人士手下留情,在此谢过)
某天风和太阳不期而遇,都说自己的本领大。太阳说以孩子的外衣为参照,谁能最先脱下他的外衣便是赢家。风使尽浑身解数,却让孩子的外衣越裹越紧;太阳一出来,耐不住热的孩子早早就把外衣褪了下来。次日风再次碰到了太阳,后者不无得意地旧事重提。风提议这次以行驶的船为目标,谁能让它走得快些,就算谁的本领大。太阳故技重施,骤升的温度减缓了船夫摇船的气力,行速渐渐慢了下来。而风的出现,使船如有神助,飞速前进起来。
当时看完,谁胜谁负并非我关注的焦点。唯一好奇的是:“风和阳光,各司其职、各尽其用。本就不属同类物种,如此这般究竟在比什么?“这个疑问在之后老师的讲解中得到了充分解答,却在近来各种见闻中一次又一次被我想起。
比如——前段时间自友邻1扒出豆瓣某红人把他人文章原封不动盗为己用后,友邻2自曝评论被某出版社拷贝,接着友邻3的文章被揭发复制某网站原文(好像只有题目略改动),再就是昨天轰动一时的友邻4被学术抄事件。
比如——最近八卦组较火的一个帖子,名曰:“我复读六年,只为进入清华大学”。从LZ评论回复看,本意大概是为毕业后有一个更高更好的起点,故不想在本科院校上输人一等。可每每总以几分之差,与清华失之交臂。
比如——几天前听师姐说帮人做媒,男方说:“希望女朋友,一是学历不可比他差,要同等名牌大学;二是挣钱不可比他少,要自己能养活自己;三是能力不可比他低,要事业上给他助力;四是生活品味不可比他弱,要一个人也能活得风生水起;五是国外背景不可比他少,最好去过欧洲“。
比如——刚刚和一群人吃饭,有男生也有女生,有熟悉也有不熟的。席间不可避免谈到感情问题,分手的大吐苦水,热恋的互秀恩爱。坐我旁边一关系很熟的男生朋友,语重心长地小声对我说:”女孩子,还是不要太聪明的好。你看Y(这姑娘因外貌身材出众,有B学院系花之称),虽然读书不行,男朋友可是S学院里首屈一指的高帅富。在你为学术苦为生活愁的时候,人家已经开始享受幸福生活了”。
于是觉得,与其说21世纪是“信息时代”、“电子时代”、“网络时代”,都不如一个“比时代”来得大众。好像全世界都说好了,向你发出同一种信息:要去比!比出名、比成功、比条件、比择偶。。。举凡负面的、正面的,未来的、现在的,虚拟的、实体的,被动的、主动的,都离不开个“比“字。比得过,海阔天空,比不过,万劫不复。
从不否认,”比“有现实的意义和积极的价值。无论是科技、知识、体育、或是人才之间,都存在着竞争存在”比“。“比”,打碎了原有的自满自足,强迫人们直面失败与痛苦。不断提高对自己对现状的要求,并通过行之有效的努力,去追求更高的理想、更远的目标、更美的风景、更好的生活。这样的“比”,是良性也是进步的。虽不愉快,却很提倡。然而,上述四例无形中暗示着另一种“比”的存在,正如开头所说的风和阳光。
关于文章的抄袭或盗用——
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天涯、豆瓣、人人、微博、博客、QQ空间“这几个平台,看似毫无关联,却总能在不同的网站、不同的题目、不同的排版、不同的作者名下,看到相似度极高或完全一样的文章,并不约而同地淡化或毫无任何转载出处及来源注明。这似乎是一个规律,容易被默许却难以被打破。
一开始我不明所以:“作者们”对原文想方设法也要改头换面变为己出,如此周章大费还未必讨好为哪般?直到我在博客的某篇文章和豆瓣的凭什么为做第二个谁,要放弃惟一的你?、女孩子,越普通越幸福、努力把自己变成喜欢的样子,然后遇到那个不必取悦的人、他努力他的努力,你普通你的普通——其实他的一切,与你无关相继被不同主页君及作者未加注明、全篇或部分曝光于人人及各种空间,才渐渐意识到:转载后点击量越高的文章,”作者们“的粉丝数、留言量和关注度也随之水涨船高,有的比起原创更是过之而无不及。
我不想去猜”作者们“的初衷和目的,也不想把对此种做法的反感上升到道德或是法律高度,甚至不想用”抄袭者“三个字去形容或定义他们。毕竟,灵感是可以从别人的经历或文字里获得的。所以转用他人文章的某几句或是某小段,可以理解也值得尊重。但是,只为在人气上一比高下,对原创”禁止转载“的意愿置若罔闻、依然一意孤行照搬不误,着实难服众议也得不偿失。
文笔也好、思考也罢,都是需要长期积累而绝非一夜速成的东西。同样的时间花费在复制和删改别人文章、花费在向读者辩解”这不是转载,只是收集“,为什么不选择去用心看一部文学作品、去揣摩作者的笔法和构思呢?为什么不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下功夫、以原创的身份将自己作品的美好一面示人呢?何况,世上本没有不透风的墙。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届时丢了民心又失了RP。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何苦又何必?
想来,一时浮名与长远利益,不正是另一场风和阳光的较量么?
关于六年复读只为清华 ——
从初读帖子到现在,我一直愿意相信作者的事例属实。不拿邓文迪、易江凤等名人说事儿,不探讨考拉小巫的研究生到底是出自清北还是北外北二外,也不去置喙六年青春皆付高考到底值不值得。单就LZ对梦校的一念执着、六年如一日的坚持付出来说,个人认为很有可圈可点之处。毕竟,现在有理想的人不难找,为理想执行到底的人却很少见。如果说非要挑出值得商榷的地方,也许是那句“不想在本科院校上输人一筹”。
可能和高考状元、奥运金牌、哈佛女孩、神童博士一样,媒体舆论对考名校的过度神化、家长亲友对上名校的强行灌输,使太多天朝学子不知不觉走入“考上了清华北大就一劳永逸,考不上211&985就生无可恋”的两个极端。毋庸置疑,清华是在天朝甚至海外有口皆碑的百年强校。其校友无论是出国走向还是就业去向,都有着其他国内院校难以匹敌的绝对优势。
然而,是不是进了清华就等同于进了人生保险箱:好工作、好待遇、好薪水源源不绝而来?又是不是没进清华就真的矮人一截、读研、出国、找工作处处低人一等?因为认识的清华人基本走出国路线,所以对前者没有过多发言权。这里就后一问题三个方面各举一个我身边的例子:
D妞是我的初中同学,本科毕业于江西省某二本院校,毕业以高分考上国内Top5之一研究生;
P妞是我的闺蜜之一,本科毕业于北京某知名度各种一般的一本院校工程专业,DIY申请美国master被康奈尔、杜克、哥大、南加等多所美国一流名校强势专业同时录取;
G妞是我另一闺蜜的高中同学,本科毕业于本省略有知名度的211&985旅游专业(此知名度在外省听来,有等于没有= =),大学期间各种非专业实习,毕业后成功拿到汇丰offer。
从她们身上,我看到的不仅是现在收获的累累果实,更多的是四年来一如既往的勤勉与努力、是在考验面前“不服输不怕苦”愈挫愈勇的拼力和干劲、是遇到困境永不放弃永远乐观的意志与心态。这些品质和精神,不正是清华人所要求具备的么?她们都没有金光闪闪的清华出身,却在别的大学里不断自我激励自我提升而最终拥有了不输甚至优于清华学子的去处。这,不也算殊途同归的一种么?
如果说清华大学本科毕业证是获得成功的捷径,而高考是选择的岔路口。那么用四年的时间用心走好其他弯路抵达目的地,与花六年的光阴在岔路口原地打转相比,性价之别、高下立见。
想来,过程收获与结果辉煌,不就是另一回风和阳光的较量么?
关于择偶、幸福、爱情——
对于择偶,不同男生有不同的侧重
有的看条件。要求一二三四五,旨在将遇良才、棋逢对手,才能惺惺相惜,由惜生怜、由怜生情、由情生爱。他们要找的,是门当户对,硬件匹配的姑娘;
有的凭感觉。年龄不是差距、体重不是压力、身高不是距离、经济不是问题。讲究感觉对了,就是你的。他们要找的,是磁场相吸,软件相当的姑娘。
对于幸福,不同姑娘有不同的考量
有的追求实物的安全感:cartier的腕表、hermes的箱包、prada的手袋、chanel的时装。她们觉得:学历能力是浮云,更瘦更靓是王道。要爱在当下,须行乐即时。坚信:女孩子的美丽是与日剧减的,水灵劲儿就只这短短几年。美貌与青春是最大本钱,嫁到一个高大英俊又多金的老公是毕生事业。
有的渴望精神的饱满度:能文能理,敢爱敢恨。爱学习爱运动爱旅游爱社交,学语言学乐器学驾驶学电脑。她们认为:生活就是要尽可能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奢侈安逸也是幸福,但不急于现在享受。始终不愿生命中出现太多的男孩子,也许不会一开始就遇到合适的人,过上想要的生活。而有些机缘有些人,可能来得晚点才好。来得早,自己不够资格拥有,比从未出现更令人惋惜。坚信:岁月也许会带走姣好的容貌、细嫩的肌肤、活力的躯体、以及永远以为明天很远的傻劲儿,但智慧、才情、气质、与涵养都不会轻易失去,正如不曾被轻易得到一般。修炼自己无论何时何地,当青春不再、容华不复时,即使不美丽,也会很魅力。
对于爱情,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
是个长盛不衰的话题,可以由秋谈到冬、由春说到夏;
是个见仁见智的话题,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是两个人或两家人之间的话题,当局者迷、旁观者也未必清;
更是个实践重于理论的话题,个中滋味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切实体会。
想来,这其中的种种不同,不也是另一种风和阳光的较量么?
风,有风的优点,给人惬意与凉爽。
太阳,有太阳的好处,给人温暖与光亮。
他们各有各的本领与骄傲,
无需在有利于一方的环境下,以己之短比人之长。
风不能也不必把阳光打败,
因为风是风,阳光是阳光。
我喜欢阳光灿烂的日子,那里风正吹、天正蓝、草正绿、花正香。
备注:
此文属Angie原创,未经作者允许,禁止转载至别处。(写完才发现个人信息貌似透露过多了囧,万望各位有心人士手下留情,在此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