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艺术︰荒井壮一郎打击乐音乐会
荒井壮一郎打击乐音乐会於上年香港艺术节首演,今次重演以黄伟文、林一峰、莫文蔚等本地pop icon的口碑作招徕,两场演出听说接近爆满,相信荒井和搞手林一峰对此应该感到满意,毕竟打击乐在本地并不算是特别受欢迎的音乐类型。
Live Looping:一人演奏,多层声音
音乐会以荒井的独乐开始,一人演奏多种打击乐器作即时录播,并不断在录音之上加上新的乐器,形成一场热闹的合奏。这种live looping的演出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代实验音乐家Steve Reich、Brian Eno等人的作品,而近代beatboxing的玩家也经常用到live looping来丰富演出。Live looping有趣的地方在於打破现场音乐演奏的限制,荒井因而可以用一双手「即时」演奏多种乐器,透过调节音高、音量、播放速度,制作出千变万化的合奏效果。这种演奏方式是声音与空间的实地对话,音乐作为一种表现於时间流动的艺术形式,本该只能在此时此刻出现,一瞬即逝;live looping却是把存在於「过去」的音乐与「现在」的音乐重叠起来,在现场空间一并发声,从而把音乐演奏变成了一场「演出」,而演出内容就是荒井如何把乐器逐一加到录音中。在西方音乐的美学当中,音乐可说是比拟的艺术,模仿人的喜怒哀乐、模仿大自然的声音,音乐与它所指涉的东西存有一定的距离;而像荒井这样在观众面前逐一敲打乐器作即场录音再播放出来,这个独乐部份就是一次音乐创作的示范,直接向观众展示各种声音的来源,这与我们往常去音乐会听到的是创作成品的经验不一样。以live looping为音乐会掀开序幕,显示出荒井是位富有当代音乐精神的打击乐手,不主张制造幻象和追求唯美,忠实地把声音呈现出来。
Sound Art:多媒体与即兴互动
荒井把这种当代音乐精神在音乐会中从头带到尾,及后与不同乐手合作的部份都尽力把音乐变成「演出」,有故事有因由。这样无疑丰富了音乐会的观赏经验,不是各组人出来演奏完便了事,台上可观的也不只是乐手,还有各式各样的元素,例如荒井与两位北京乐手的爵士三重奏,观众听到的是类近低音大提琴弹出来的walking bass,在台上看到的却是两台keyboard;荒井又利用乐队PixelToy成员何山所设计的程式,把节拍与影像连在一起。这种多姿多彩的演出没有好与不好之分,音乐与其他媒体结合,感观效果必然是丰富的。唯一令人担心的是当音乐会过份着重演出效果时,一些重要和基本的东西,如乐手的技法、音乐编排等等,就很容易遭到忽略,失却了音乐会该以 「音乐」为主的本质。
在音乐会结束前,荒井花了大概半小时的时间用iPad app来跟观众互动,即时录取观众制造的声音,再把声音结合成为一首节奏乐曲。音乐和声音艺术(sound art)之所以为艺术而不是噪音,那一线之差就在於音乐和声音艺术是表现声音和节奏组织的艺术形式,而噪音可说是声音和节奏的胡乱结合。互动部份表现了荒井对声音即兴结合的天份,那是音乐/声音艺术吗?我们可以怎样利用多媒体带给我们的各种方便及可能,令演出更创新、更具艺术性,而不止流於「好玩」的层次?我相信这是当代乐手在当前面对最大的挑战。
Live Looping:一人演奏,多层声音
音乐会以荒井的独乐开始,一人演奏多种打击乐器作即时录播,并不断在录音之上加上新的乐器,形成一场热闹的合奏。这种live looping的演出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代实验音乐家Steve Reich、Brian Eno等人的作品,而近代beatboxing的玩家也经常用到live looping来丰富演出。Live looping有趣的地方在於打破现场音乐演奏的限制,荒井因而可以用一双手「即时」演奏多种乐器,透过调节音高、音量、播放速度,制作出千变万化的合奏效果。这种演奏方式是声音与空间的实地对话,音乐作为一种表现於时间流动的艺术形式,本该只能在此时此刻出现,一瞬即逝;live looping却是把存在於「过去」的音乐与「现在」的音乐重叠起来,在现场空间一并发声,从而把音乐演奏变成了一场「演出」,而演出内容就是荒井如何把乐器逐一加到录音中。在西方音乐的美学当中,音乐可说是比拟的艺术,模仿人的喜怒哀乐、模仿大自然的声音,音乐与它所指涉的东西存有一定的距离;而像荒井这样在观众面前逐一敲打乐器作即场录音再播放出来,这个独乐部份就是一次音乐创作的示范,直接向观众展示各种声音的来源,这与我们往常去音乐会听到的是创作成品的经验不一样。以live looping为音乐会掀开序幕,显示出荒井是位富有当代音乐精神的打击乐手,不主张制造幻象和追求唯美,忠实地把声音呈现出来。
Sound Art:多媒体与即兴互动
荒井把这种当代音乐精神在音乐会中从头带到尾,及后与不同乐手合作的部份都尽力把音乐变成「演出」,有故事有因由。这样无疑丰富了音乐会的观赏经验,不是各组人出来演奏完便了事,台上可观的也不只是乐手,还有各式各样的元素,例如荒井与两位北京乐手的爵士三重奏,观众听到的是类近低音大提琴弹出来的walking bass,在台上看到的却是两台keyboard;荒井又利用乐队PixelToy成员何山所设计的程式,把节拍与影像连在一起。这种多姿多彩的演出没有好与不好之分,音乐与其他媒体结合,感观效果必然是丰富的。唯一令人担心的是当音乐会过份着重演出效果时,一些重要和基本的东西,如乐手的技法、音乐编排等等,就很容易遭到忽略,失却了音乐会该以 「音乐」为主的本质。
在音乐会结束前,荒井花了大概半小时的时间用iPad app来跟观众互动,即时录取观众制造的声音,再把声音结合成为一首节奏乐曲。音乐和声音艺术(sound art)之所以为艺术而不是噪音,那一线之差就在於音乐和声音艺术是表现声音和节奏组织的艺术形式,而噪音可说是声音和节奏的胡乱结合。互动部份表现了荒井对声音即兴结合的天份,那是音乐/声音艺术吗?我们可以怎样利用多媒体带给我们的各种方便及可能,令演出更创新、更具艺术性,而不止流於「好玩」的层次?我相信这是当代乐手在当前面对最大的挑战。
-
mixrabbit½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9-04 14:2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