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谭复生君诗文笔记 (一)
第一次听说谭嗣同的名字,大约是在中学的历史课上。那时我对戊戌变法到底要干什么,六君子中那五个是谁等等,都一概敷衍着乱背,眼睛只在扫过“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两句诗时,小小被灼了一下,从此就记住了谭嗣同这个人。但对于他生死以之的事业,却仍旧漠不关心。后来我又听说,这两句诗也是他去世后被康、梁改过的,谭君的原作是“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功罪后人论”—— 跟加强版相比,既没有把“去”的人写得那么熠熠生辉,而“功罪”二字又似有自疑,难免触忌。
假如改诗的说法是真的,那么我便对他一无所知了。
这种一无所知又似曾相识的状态保持了近二十年。有一天我在答疑室里读《清词三百首》,正看到清末,龚自珍之后,诸派皆如虫鸣衰草。苏辙倘在,大约又会来一句“此真亡国之声也”吧?于是又出了陈廷焯辈,穷极无聊之下,把前人词当作政治谜语从新解读一番,读出了忠君爱民的深意,便感叹世风不古,今人已不再把跑步进入原始社会作为自己的治世之梦云云。
忽然有一首词叫我眼前一亮——那是首《望海潮》的词牌,附题“自题小照”:
曾经沧海,又来沙漠,四千里外关河。骨相空谈,肠轮自转,回首十八年过。春梦醒来波,对春帆细雨,独自吟哦。惟有瓶花数枝,相伴不须多。
寒江才脱渔蓑,剩风尘面貌,自看如何。鉴不因人,形还问影,岂缘酒后颜酡。拔剑欲高歌,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忽说此人是我,睁眼细瞧科。
此词是谭嗣同十八岁时所做,也是他仅存于世的一首词。他曾在文集中说,自己不喜填词,“以其靡也”,只有十八岁自题小照的《望海潮》,尚觉“微有骨气”,因此保存了下来。
抛开沧海沙漠几句里擒纵娴熟的豪迈不论,上阙我极喜欢“唯有瓶花数枝,相伴不须多”。这句话里氤氲着一种峭拔之美,与姹紫嫣红、繁花着锦之美相对立,显得秀骨清相,虽然字面上那么平直。“寒江才脱鱼蓑”化用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而这恰好也是我最爱的两句唐诗。
想象一个十八岁的少年,问自己“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是能让人会心而笑的。而结句更妙:“忽说此人是我,睁眼细瞧科”——这独吟独坐、任性任侠的人是我么?让我仔细看看先。
不论他看到的自己是什么样子,我眼中看到的却不是什么革命烈士、民族英雄,而是一个飞扬跋扈的少年,一段毫无矫饰、跳脱性灵之态,让人目眩神驰。
我第一次想到,这样一个人,以三十三岁的盛年,在北京人的叫好、嬉笑与秽骂声中,踩着满地的烂菜叶,跪在屠刀下死去,该是多么可惜可恸的一件事。所谓焚琴煮鹤,大约不过如此。
假如改诗的说法是真的,那么我便对他一无所知了。
这种一无所知又似曾相识的状态保持了近二十年。有一天我在答疑室里读《清词三百首》,正看到清末,龚自珍之后,诸派皆如虫鸣衰草。苏辙倘在,大约又会来一句“此真亡国之声也”吧?于是又出了陈廷焯辈,穷极无聊之下,把前人词当作政治谜语从新解读一番,读出了忠君爱民的深意,便感叹世风不古,今人已不再把跑步进入原始社会作为自己的治世之梦云云。
忽然有一首词叫我眼前一亮——那是首《望海潮》的词牌,附题“自题小照”:
曾经沧海,又来沙漠,四千里外关河。骨相空谈,肠轮自转,回首十八年过。春梦醒来波,对春帆细雨,独自吟哦。惟有瓶花数枝,相伴不须多。
寒江才脱渔蓑,剩风尘面貌,自看如何。鉴不因人,形还问影,岂缘酒后颜酡。拔剑欲高歌,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忽说此人是我,睁眼细瞧科。
此词是谭嗣同十八岁时所做,也是他仅存于世的一首词。他曾在文集中说,自己不喜填词,“以其靡也”,只有十八岁自题小照的《望海潮》,尚觉“微有骨气”,因此保存了下来。
抛开沧海沙漠几句里擒纵娴熟的豪迈不论,上阙我极喜欢“唯有瓶花数枝,相伴不须多”。这句话里氤氲着一种峭拔之美,与姹紫嫣红、繁花着锦之美相对立,显得秀骨清相,虽然字面上那么平直。“寒江才脱鱼蓑”化用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而这恰好也是我最爱的两句唐诗。
想象一个十八岁的少年,问自己“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是能让人会心而笑的。而结句更妙:“忽说此人是我,睁眼细瞧科”——这独吟独坐、任性任侠的人是我么?让我仔细看看先。
不论他看到的自己是什么样子,我眼中看到的却不是什么革命烈士、民族英雄,而是一个飞扬跋扈的少年,一段毫无矫饰、跳脱性灵之态,让人目眩神驰。
我第一次想到,这样一个人,以三十三岁的盛年,在北京人的叫好、嬉笑与秽骂声中,踩着满地的烂菜叶,跪在屠刀下死去,该是多么可惜可恸的一件事。所谓焚琴煮鹤,大约不过如此。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