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片断:关于“自我”概念
如果一种物质形式到另一种物质形式的变化,包括一种生命到另一种生命的过渡,根本上可以看作是能量的交换和转移的话(能量是守恒的),那么人的生命和死亡的区别,则只是能量所归属的地方产生了变迁。但其中难以理解和确定的不是能量形式的多样性,不是载体的问题,而是记忆、意识和生命的同一性问题。
说到底,是“我”的问题,是“自我”的问题:假设“我”和宇宙之间存在能量的交换关系,并且“我”的死亡只是成为了另一种能量形式的存在,也就是说,“我”在死亡中其实并没有真正死去(没有成为“什么都不是”,没有成为“无”),而是以另一种能量的形式在继续存在,那么能够保持和证明这种继续存在的,绝不只是单纯能量的过渡关系而已,而是“我”。
那么,什么是“我”?对此,借用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关于时间所说的一句话来谈论这个“我”,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没有人问我“我”是什么时,我还知道它;一旦有人问我“我”是什么,我却茫然不知了。除了哲学上对“自我”概念进行的阐释之外,我所看重并且接受的是作家史铁生的说法:我是我记忆和印象的一部分,而我的全部记忆和印象才是我。
黑格尔曾经在逻辑学的“必须用什么做科学的开端?”这一节中谈到了费希特哲学的开端,即以"自我"为开端,并且称它为“独创的哲学开端”。费希特式的自我概念(包括胡塞尔意义上的先验自我),后来被一些人批评为唯我论(可以参看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对此,只需要指出一点:自我不仅是第一人称的,而且它同时也是第三人称的。每个人都是一个自我,自我是普遍的。
如果我只是单独坚持自己的自我,而不同时也意识到并且坚持他人的自我,也就是说,如果我并不坚持普遍的自我,那么这样的一个自我是不完整的。纯粹第一人称意义上的自我,是自我的一种幻象,是一个思想的虚构和抽象物。自我必然同时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必然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个别性,即:自我是概念。
2012年8月28日晚
草就于德国哈勒小城
说到底,是“我”的问题,是“自我”的问题:假设“我”和宇宙之间存在能量的交换关系,并且“我”的死亡只是成为了另一种能量形式的存在,也就是说,“我”在死亡中其实并没有真正死去(没有成为“什么都不是”,没有成为“无”),而是以另一种能量的形式在继续存在,那么能够保持和证明这种继续存在的,绝不只是单纯能量的过渡关系而已,而是“我”。
那么,什么是“我”?对此,借用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关于时间所说的一句话来谈论这个“我”,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没有人问我“我”是什么时,我还知道它;一旦有人问我“我”是什么,我却茫然不知了。除了哲学上对“自我”概念进行的阐释之外,我所看重并且接受的是作家史铁生的说法:我是我记忆和印象的一部分,而我的全部记忆和印象才是我。
黑格尔曾经在逻辑学的“必须用什么做科学的开端?”这一节中谈到了费希特哲学的开端,即以"自我"为开端,并且称它为“独创的哲学开端”。费希特式的自我概念(包括胡塞尔意义上的先验自我),后来被一些人批评为唯我论(可以参看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对此,只需要指出一点:自我不仅是第一人称的,而且它同时也是第三人称的。每个人都是一个自我,自我是普遍的。
如果我只是单独坚持自己的自我,而不同时也意识到并且坚持他人的自我,也就是说,如果我并不坚持普遍的自我,那么这样的一个自我是不完整的。纯粹第一人称意义上的自我,是自我的一种幻象,是一个思想的虚构和抽象物。自我必然同时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必然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个别性,即:自我是概念。
2012年8月28日晚
草就于德国哈勒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