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兆余
姓名(职称):姚兆余 教授 性别:男
出生时间:1965年11月 最高学位:博士
联系方式:025-84395256(Tel) (Fax) yaozhaoyu@njau.edu.cn
所属单位: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社会政策、技术社会史
科研项目:
(一)教材和著作
1、《20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社会变迁研究》(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
2、《乡村社会事业管理》(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3、《乡村社会事业管理知识》(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
4、《农村社会学》(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
5、《和谐村镇建设》(编著),中国三峡出版社2008年出版。
6、《科学发展观农民读本》(编著),中国三峡出版社2008年出版。
7、《发展社会学》(副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二)论文
1、论十至十二世纪宋夏与吐蕃关系的几个问题,《甘肃民族研究》1991年第3期。
2、包拯经济思想刍论,《甘肃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
3、略论北宋对熙河地区的经营,《甘肃民族研究》1992年第4期。
4、试论包拯的经济改革思想,《安徽史学》1992年第4期。
5、论宋孝宗,《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6、摆脱困境,开拓未来——全国各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联席会议综述》,《社科研究动态》1993年第4期。
7、北宋时期钱荒现象的经济考察,《甘肃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史》1993年第11期全文转载。
8、北宋货币制度的基本特征,《甘肃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史》1994年第4期全文转载。
9、北宋钱荒问题综述,《社科研究动态》1994年第1期。
10、历史科学的现代功能,《社科研究动态》1994年第3期。
11、论北宋时期的货币政策,《河北学刊》1994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史(二)》1994年第11期全文转载。
12、北宋货币政策发展演变述论,《史学月刊》1994年第6期。
13、北宋神宗时期对熙河地区的开发,《开发研究》1996年第6期。
14、论北宋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政策,《甘肃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
15、论北宋对西夏的羁縻政策,《甘肃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
16、经世致用与史学研究的误区,《社科研究动态》1996年第2期。
17、元代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若干特点,《开发研究》1996年第5期。
18、唐宋元王朝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羁縻政策,《甘肃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
19、甘肃气象灾害减灾对策,《开发研究》1998年第6期。
20、蓄之既久,其发必厚——评《简明西夏史》,《西北史地》1999年第2期。
21、两宋时期中原文化的南移北渐,《甘肃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22、宋代文化的对外传播及其影响,《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23、明清时期甘肃抗灾减灾措施及其启示,《开发研究》2000年第4期。
24、宋代文化的生成背景及其特点,《甘肃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25、简评宋代文化的历史地位,《理论学刊》2001年第2期。
26、北宋宰辅家族婚姻研究,《宋史研究通讯》,2002年第1期。
27、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农村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中国农史》2002年第3期。
28、二十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变迁研讨会纪要,《中国农史》2002年第4期。
29、论宋代世家大族的择偶标准,《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2003年第1期全文转载。
30、聚合多学科力量,探寻中国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的轨迹,《农业考古》2003年第1期。
31、赵冈对中国农村土地分配制度研究简述,《古今农业》2003年第1期。
32、20世纪中国农业与农业变迁的跨学科研究,《史学月刊》,2003年第3期。
33、明清时期河湟地区人地关系述论,《开发研究》2003年第3期。
34、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农业开发的技术路径与生态效应,《中国农史》2003年第4期。
35、团结一致 继往开来 谱写农史研究的新篇章,《中国农史》2004年第1期。
36、江苏省农史研究会成立大会在南京召开》,《农业考古》2004年第3期。
37、清代西北地区农业开发与农牧业经济结构变迁,《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38、江苏省苏北地区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运行机制与发展对策,《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39、历史学视野下的农业科技交流与中国农业发展,《中国农史》2006年第1期。
40、江苏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状况与对策研究,《淮阴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41、南京市农民阶层生存状态实证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42、欠发达地区农村家庭养老的基本状况和社会动因,《中国农史》2006年第4期。
43、农户风险处理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育,《农村经济》2007年第3期。
44、从元代王祯〈农书〉中透视农业生态思想,《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第3期。
45、农村居民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46、富教合一:徐公桥乡村改进实验初探,《中国农史》2007年第4期。
47、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48、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思考,《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49、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今日中国论坛》2008年第1期。
50、社会政策视角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现状调查与思考,《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51、王祯的农业生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开发研究》2008年第4期。
52、中国农耕文化的优良传统及其现代价值,《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53、农村合作运动与农业技术的植入——以民国时期江苏省为例,《中国农史》2008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史》2009年第3期全文转载。
54、乡村教育与社会流动——对皖南宅坦村的历史社会学考察,《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55、农村老人生存状态和养老模式的构建,《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56、农村老年人生存状态调查报告,《南方论刊》2009年第2期。
57、农民组织化:农村社区发展的内源基础,《行政论坛》2009年第3期。
58、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的缺失与社区工作的介入,《社会工作》2009年第3期
59、苏北农村老人生存状态的调查与分析,《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60、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及影响因素分析,《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61、关于中国人信任行为研究综述,《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62、农村居民就医过程中的信任研究——基于江苏省H市的调查,《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1期。
63、农民就医过程中关系资本运作研究,《南通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64、农村居民就医行为的地区差异及其原因——基于江苏省南通和淮安两市的调查,《社区医学杂志》2009年23期。
65、农村慢性病患者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年第1期。
66、农村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研究——基于江苏省P县Z村的调查,《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1期。
67、社会性别视角下农村妇女就医行为分析——基于常州、南通、淮安三地的调查,《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年第4期。
68、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与社会工作的介入——以苏北J乡为例,《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24期。
69、城市随迁老人的精神生活与社区融入,《社会工作》,2010年第9期。
70、农民就医过程中关系资本运作及其行动逻辑,《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71、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运行状况的地区差异及成因分析,《法制与社会》,2010年12期。
72、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5期。
73、农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分析,《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74、“全职太太”生存状况研究,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10期。
75、村庄合并后农村社区居民社区意识的弱化及其原因分析,南方论坛,2011年第10期。
76、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资源整合方式研究,古今农业,2011年第4期。
77、疾病风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创新研究,劳动保障世界,2012年第1期。
荣誉及获奖:
1、2005年,获得南京农业大学校级奖教金。
2、2006年,被评为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先进工作者。
3、2007年,被中国民主促进会江苏省委评为“为和谐社会做贡献先进个人”。
4、2007年,被评为南京农业大学优秀教师。
5、2007年,被评为南京农业大学优秀志愿者。
6、2007年,论文《农民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优秀论文奖。
7、2008年,研究报告《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制度研究》获国家民政部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二等奖。
8、2008年,获得南京农业大学校级奖教金。
9、2010年,被江苏省老年学学会评为老年学研究先进个人。
10、2010年,被评为南京农业大学志愿服务优秀志愿者。
11、2010年,被中国民主促进会江苏省委评为优秀会员。
12、2011年,获江苏省青年志愿服务事业贡献奖。
13、2011年,被评为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科技节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优秀指导教师”。
14、2011年,被评为江苏省第七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优秀指导老师。
15、2011年,被评为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最喜爱的教师”。
出生时间:1965年11月 最高学位:博士
联系方式:025-84395256(Tel) (Fax) yaozhaoyu@njau.edu.cn
所属单位: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社会政策、技术社会史
科研项目:
(一)教材和著作
1、《20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社会变迁研究》(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
2、《乡村社会事业管理》(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3、《乡村社会事业管理知识》(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
4、《农村社会学》(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
5、《和谐村镇建设》(编著),中国三峡出版社2008年出版。
6、《科学发展观农民读本》(编著),中国三峡出版社2008年出版。
7、《发展社会学》(副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二)论文
1、论十至十二世纪宋夏与吐蕃关系的几个问题,《甘肃民族研究》1991年第3期。
2、包拯经济思想刍论,《甘肃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
3、略论北宋对熙河地区的经营,《甘肃民族研究》1992年第4期。
4、试论包拯的经济改革思想,《安徽史学》1992年第4期。
5、论宋孝宗,《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6、摆脱困境,开拓未来——全国各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联席会议综述》,《社科研究动态》1993年第4期。
7、北宋时期钱荒现象的经济考察,《甘肃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史》1993年第11期全文转载。
8、北宋货币制度的基本特征,《甘肃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史》1994年第4期全文转载。
9、北宋钱荒问题综述,《社科研究动态》1994年第1期。
10、历史科学的现代功能,《社科研究动态》1994年第3期。
11、论北宋时期的货币政策,《河北学刊》1994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史(二)》1994年第11期全文转载。
12、北宋货币政策发展演变述论,《史学月刊》1994年第6期。
13、北宋神宗时期对熙河地区的开发,《开发研究》1996年第6期。
14、论北宋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政策,《甘肃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
15、论北宋对西夏的羁縻政策,《甘肃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
16、经世致用与史学研究的误区,《社科研究动态》1996年第2期。
17、元代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若干特点,《开发研究》1996年第5期。
18、唐宋元王朝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羁縻政策,《甘肃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
19、甘肃气象灾害减灾对策,《开发研究》1998年第6期。
20、蓄之既久,其发必厚——评《简明西夏史》,《西北史地》1999年第2期。
21、两宋时期中原文化的南移北渐,《甘肃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22、宋代文化的对外传播及其影响,《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23、明清时期甘肃抗灾减灾措施及其启示,《开发研究》2000年第4期。
24、宋代文化的生成背景及其特点,《甘肃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25、简评宋代文化的历史地位,《理论学刊》2001年第2期。
26、北宋宰辅家族婚姻研究,《宋史研究通讯》,2002年第1期。
27、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农村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中国农史》2002年第3期。
28、二十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变迁研讨会纪要,《中国农史》2002年第4期。
29、论宋代世家大族的择偶标准,《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2003年第1期全文转载。
30、聚合多学科力量,探寻中国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的轨迹,《农业考古》2003年第1期。
31、赵冈对中国农村土地分配制度研究简述,《古今农业》2003年第1期。
32、20世纪中国农业与农业变迁的跨学科研究,《史学月刊》,2003年第3期。
33、明清时期河湟地区人地关系述论,《开发研究》2003年第3期。
34、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农业开发的技术路径与生态效应,《中国农史》2003年第4期。
35、团结一致 继往开来 谱写农史研究的新篇章,《中国农史》2004年第1期。
36、江苏省农史研究会成立大会在南京召开》,《农业考古》2004年第3期。
37、清代西北地区农业开发与农牧业经济结构变迁,《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38、江苏省苏北地区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运行机制与发展对策,《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39、历史学视野下的农业科技交流与中国农业发展,《中国农史》2006年第1期。
40、江苏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状况与对策研究,《淮阴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41、南京市农民阶层生存状态实证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42、欠发达地区农村家庭养老的基本状况和社会动因,《中国农史》2006年第4期。
43、农户风险处理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育,《农村经济》2007年第3期。
44、从元代王祯〈农书〉中透视农业生态思想,《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第3期。
45、农村居民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46、富教合一:徐公桥乡村改进实验初探,《中国农史》2007年第4期。
47、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48、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思考,《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49、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今日中国论坛》2008年第1期。
50、社会政策视角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现状调查与思考,《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51、王祯的农业生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开发研究》2008年第4期。
52、中国农耕文化的优良传统及其现代价值,《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53、农村合作运动与农业技术的植入——以民国时期江苏省为例,《中国农史》2008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史》2009年第3期全文转载。
54、乡村教育与社会流动——对皖南宅坦村的历史社会学考察,《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55、农村老人生存状态和养老模式的构建,《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56、农村老年人生存状态调查报告,《南方论刊》2009年第2期。
57、农民组织化:农村社区发展的内源基础,《行政论坛》2009年第3期。
58、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的缺失与社区工作的介入,《社会工作》2009年第3期
59、苏北农村老人生存状态的调查与分析,《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60、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及影响因素分析,《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61、关于中国人信任行为研究综述,《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62、农村居民就医过程中的信任研究——基于江苏省H市的调查,《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1期。
63、农民就医过程中关系资本运作研究,《南通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64、农村居民就医行为的地区差异及其原因——基于江苏省南通和淮安两市的调查,《社区医学杂志》2009年23期。
65、农村慢性病患者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年第1期。
66、农村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研究——基于江苏省P县Z村的调查,《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1期。
67、社会性别视角下农村妇女就医行为分析——基于常州、南通、淮安三地的调查,《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年第4期。
68、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与社会工作的介入——以苏北J乡为例,《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24期。
69、城市随迁老人的精神生活与社区融入,《社会工作》,2010年第9期。
70、农民就医过程中关系资本运作及其行动逻辑,《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71、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运行状况的地区差异及成因分析,《法制与社会》,2010年12期。
72、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5期。
73、农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分析,《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74、“全职太太”生存状况研究,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10期。
75、村庄合并后农村社区居民社区意识的弱化及其原因分析,南方论坛,2011年第10期。
76、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资源整合方式研究,古今农业,2011年第4期。
77、疾病风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创新研究,劳动保障世界,2012年第1期。
荣誉及获奖:
1、2005年,获得南京农业大学校级奖教金。
2、2006年,被评为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先进工作者。
3、2007年,被中国民主促进会江苏省委评为“为和谐社会做贡献先进个人”。
4、2007年,被评为南京农业大学优秀教师。
5、2007年,被评为南京农业大学优秀志愿者。
6、2007年,论文《农民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优秀论文奖。
7、2008年,研究报告《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制度研究》获国家民政部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二等奖。
8、2008年,获得南京农业大学校级奖教金。
9、2010年,被江苏省老年学学会评为老年学研究先进个人。
10、2010年,被评为南京农业大学志愿服务优秀志愿者。
11、2010年,被中国民主促进会江苏省委评为优秀会员。
12、2011年,获江苏省青年志愿服务事业贡献奖。
13、2011年,被评为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科技节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优秀指导教师”。
14、2011年,被评为江苏省第七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优秀指导老师。
15、2011年,被评为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最喜爱的教师”。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