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乐趣
我一直在想,旅行的乐趣在哪里?
在风景吗?
任何风景,不论有多漂亮,只要是成了景点,便只剩下人满为患,毫无美感可言。旅途中的所谓“景点”,都是人造的收钱点儿,包括所谓的人文景点。真正的风景永远是“非著名”的未开发地带。
而人迹罕至的山水,同一个气候条件下风景几乎大同小异,看一个代表就足够。再多,只是重复而已,没什么意义,最后不过是沦为相机的奴隶,攀上爬下摆出各种姿势,只为了拍照好回去炫耀,或是一个某某某到此一游给后来人瞎想。这样的旅游,在机关集体出游时尤其明显,最是无聊无趣,还不如在宾馆睡大觉。
话说,本人到首师大开会,还在人家的礼堂的桌子里面留下了一张纸条,上书“twilight到此一游”。无聊至此,可见一斑。
在美食吗?
也许吧!各地的风土民情不一样,特色小吃也是有不同的。而且,个人感觉,当地的小吃和当地人的性格有某种契合。也许,当你发现很喜欢某地方的小吃时,也是很适合那一方水土。
可是对于我这样一个食物白痴,味蕾钝化的像美国人一样粗糙了,特色美食和麦当劳没啥差别……千辛万苦地跑出去,累的不行,能填饱肚子就好……哎,说出来真是丢人。
还有一点,就是各地的特色小吃已经遍布大江南北。至少在北京,我可以吃到很多地方特色,根本不必跑那么远。那我出去又是为了什么呢,家门口就可以解决啊!
个人觉得,人们之所以觉得地方的某些特色很好吃,多半是因为旅行累了饿了,才觉得格外香。
当然,还有比较悲剧的,就是当地特色根本吃不惯。如同老爸老妈,我带回家的外地小吃,人家两个从没喜欢过,最后还是要去楼下买些小菜解决问题。用老爸的话来说,那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吃着不舒服。哎,老爸,我该怎么孝敬您老呢!
我觉得吧,旅途中的“人”和“事”,才是最美的风景。
旅行是一种逃避,逃避是为了更好的面对---不管是关于情感也好,事业也好,人生也好,独自旅行其实就是为了跳出自己的圈子,给自己一个安静的空间,逃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发现自我。走的再远,总是要回来的,暂时的逃避总是要结束的。所以,旅行,是为了离开;离开,是为了回来。
旅行是一种自我流放---就如同毛爷爷教导的,“到更广阔的天地,滚一身烂泥,炼一颗红心”。现实的条件太好了,但是总是跟不上欲望的脚步。这时候,不妨出去旅行,感受各种在路上的不方便,即所谓的“花钱买罪受”,不断剥去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挑战生活的最低标准,也是挑战欲望的底线。这时候,你往往能回忆起自己当年的筚路蓝缕,想起年少时穷并快乐着的心态,然后以一颗淡然的心态回到现实中。其实,这种自我放逐的本质就是寻找迷失的自己。
旅行是发现不一样的自己---离开原来的生活轨道,剥离身上的一切名誉、毁誉、头衔……发现自己的另外一面。刻意的,甚至是强制性的,把自己放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面,去观察,去感受,然后不停的与自己沟通,与价值观各异的陌生人交流……这时候,你往往能有内心的丰富与成长。你会理解一些新的东西,舍弃一些不需要的,找到另外一种更舒适的姿态。
旅行是发现不一样的别人---马克思爷爷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理解一个人,可能是因为理解他所在的社会关系。同时,不理解甚至是怨恨某人,可能仅仅是不理解他所在的社会圈子。我们何尝不是自负自大的井底之蛙呢!离开旧有的人际圈子,去发现不一样的别人,不一样的价值观。你会发现,自己的包容心更强大了,也更不容易怨恨别人了。
旅行是为了和爱的人单独在一起---去哪儿不重要,重要的是跟谁一起去。个人觉得这是避免七年之痒的有效途径。俩人告别原来的圈子,一起面对未知的世界,重温二人相濡以沫的温馨……也许这时候,你才察觉,真正能和你携手共度的,还是眼前这个讨厌的老头子或是罗嗦的老婆子。
旅行是为了避免审美疲劳---任何一个地方住久了都会烦,任何一个工作做久了都会厌倦。所谓旅行,不过是从自己呆烦了的地方去到别人呆烦了的地方。经济学有一个“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同样适合于生活。一种生活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给人的心理满足程度在递减,旅行就是让我们呢从原有的生活轨迹上脱离,新的环境新的场景新的人群、别样的人文、别样的地貌、别样的风情,给人带来足够的满足感(即效用)。当我们再重新回到自己的城市,生活的边际效用抛物线又在另一个点开始,人生就是由这样一段段的跳跃的抛物线构成的。
旅行没有任何意义,就像人生没有任何意义一样!---圣经里有一句话,Everything is meaningless. 世间一切皆无意义。 意义是自找的,如同烦恼是自找的一样。你越是寻找活着的意义,你就越是找不到,越是心理焦虑。只有独自远行,渐行渐远渐艰辛,用更大的孤寂失落,更强烈的茫然无着,更深刻的渺小无助,体会生活的初始意义。看看土著居民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看万物生灵的死亡与繁衍, 知道追求所谓的“意义”是多么奢侈又多么耗费精力---你已经存在了,出席在生命的大教室里,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宿命。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你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一个人走在路上,对路旁的小野花说“嘿,你们好吗”,对陌生的同路人报以微笑,对异乡的风土好奇欣赏,对远方的ta怀念或是淡忘……给自己一个新的身份,来一份陌生的生活,从另一个角度观察世界,这样的旅行岂不是很美好?
可惜,每每有这种意向的时候,都会被人斥责为“二”,好伤心呢……话说,弱智儿童无烦恼,二逼青年欢乐多,亲们去一个没人认识的地方装装二逼青年肿么啦!
在风景吗?
任何风景,不论有多漂亮,只要是成了景点,便只剩下人满为患,毫无美感可言。旅途中的所谓“景点”,都是人造的收钱点儿,包括所谓的人文景点。真正的风景永远是“非著名”的未开发地带。
而人迹罕至的山水,同一个气候条件下风景几乎大同小异,看一个代表就足够。再多,只是重复而已,没什么意义,最后不过是沦为相机的奴隶,攀上爬下摆出各种姿势,只为了拍照好回去炫耀,或是一个某某某到此一游给后来人瞎想。这样的旅游,在机关集体出游时尤其明显,最是无聊无趣,还不如在宾馆睡大觉。
话说,本人到首师大开会,还在人家的礼堂的桌子里面留下了一张纸条,上书“twilight到此一游”。无聊至此,可见一斑。
在美食吗?
也许吧!各地的风土民情不一样,特色小吃也是有不同的。而且,个人感觉,当地的小吃和当地人的性格有某种契合。也许,当你发现很喜欢某地方的小吃时,也是很适合那一方水土。
可是对于我这样一个食物白痴,味蕾钝化的像美国人一样粗糙了,特色美食和麦当劳没啥差别……千辛万苦地跑出去,累的不行,能填饱肚子就好……哎,说出来真是丢人。
还有一点,就是各地的特色小吃已经遍布大江南北。至少在北京,我可以吃到很多地方特色,根本不必跑那么远。那我出去又是为了什么呢,家门口就可以解决啊!
个人觉得,人们之所以觉得地方的某些特色很好吃,多半是因为旅行累了饿了,才觉得格外香。
当然,还有比较悲剧的,就是当地特色根本吃不惯。如同老爸老妈,我带回家的外地小吃,人家两个从没喜欢过,最后还是要去楼下买些小菜解决问题。用老爸的话来说,那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吃着不舒服。哎,老爸,我该怎么孝敬您老呢!
我觉得吧,旅途中的“人”和“事”,才是最美的风景。
旅行是一种逃避,逃避是为了更好的面对---不管是关于情感也好,事业也好,人生也好,独自旅行其实就是为了跳出自己的圈子,给自己一个安静的空间,逃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发现自我。走的再远,总是要回来的,暂时的逃避总是要结束的。所以,旅行,是为了离开;离开,是为了回来。
旅行是一种自我流放---就如同毛爷爷教导的,“到更广阔的天地,滚一身烂泥,炼一颗红心”。现实的条件太好了,但是总是跟不上欲望的脚步。这时候,不妨出去旅行,感受各种在路上的不方便,即所谓的“花钱买罪受”,不断剥去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挑战生活的最低标准,也是挑战欲望的底线。这时候,你往往能回忆起自己当年的筚路蓝缕,想起年少时穷并快乐着的心态,然后以一颗淡然的心态回到现实中。其实,这种自我放逐的本质就是寻找迷失的自己。
旅行是发现不一样的自己---离开原来的生活轨道,剥离身上的一切名誉、毁誉、头衔……发现自己的另外一面。刻意的,甚至是强制性的,把自己放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面,去观察,去感受,然后不停的与自己沟通,与价值观各异的陌生人交流……这时候,你往往能有内心的丰富与成长。你会理解一些新的东西,舍弃一些不需要的,找到另外一种更舒适的姿态。
旅行是发现不一样的别人---马克思爷爷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理解一个人,可能是因为理解他所在的社会关系。同时,不理解甚至是怨恨某人,可能仅仅是不理解他所在的社会圈子。我们何尝不是自负自大的井底之蛙呢!离开旧有的人际圈子,去发现不一样的别人,不一样的价值观。你会发现,自己的包容心更强大了,也更不容易怨恨别人了。
旅行是为了和爱的人单独在一起---去哪儿不重要,重要的是跟谁一起去。个人觉得这是避免七年之痒的有效途径。俩人告别原来的圈子,一起面对未知的世界,重温二人相濡以沫的温馨……也许这时候,你才察觉,真正能和你携手共度的,还是眼前这个讨厌的老头子或是罗嗦的老婆子。
旅行是为了避免审美疲劳---任何一个地方住久了都会烦,任何一个工作做久了都会厌倦。所谓旅行,不过是从自己呆烦了的地方去到别人呆烦了的地方。经济学有一个“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同样适合于生活。一种生活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给人的心理满足程度在递减,旅行就是让我们呢从原有的生活轨迹上脱离,新的环境新的场景新的人群、别样的人文、别样的地貌、别样的风情,给人带来足够的满足感(即效用)。当我们再重新回到自己的城市,生活的边际效用抛物线又在另一个点开始,人生就是由这样一段段的跳跃的抛物线构成的。
旅行没有任何意义,就像人生没有任何意义一样!---圣经里有一句话,Everything is meaningless. 世间一切皆无意义。 意义是自找的,如同烦恼是自找的一样。你越是寻找活着的意义,你就越是找不到,越是心理焦虑。只有独自远行,渐行渐远渐艰辛,用更大的孤寂失落,更强烈的茫然无着,更深刻的渺小无助,体会生活的初始意义。看看土著居民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看万物生灵的死亡与繁衍, 知道追求所谓的“意义”是多么奢侈又多么耗费精力---你已经存在了,出席在生命的大教室里,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宿命。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你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一个人走在路上,对路旁的小野花说“嘿,你们好吗”,对陌生的同路人报以微笑,对异乡的风土好奇欣赏,对远方的ta怀念或是淡忘……给自己一个新的身份,来一份陌生的生活,从另一个角度观察世界,这样的旅行岂不是很美好?
可惜,每每有这种意向的时候,都会被人斥责为“二”,好伤心呢……话说,弱智儿童无烦恼,二逼青年欢乐多,亲们去一个没人认识的地方装装二逼青年肿么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