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建筑的色彩世界
希腊,白色的村庄在碧海蓝天下制造梦幻;芬兰的红色砖墙,在冰天雪地中营造着温暖;而伊斯兰清真寺的蓝色,在那黄色的土地上谱写着虔诚。今天,筑梦天下带大家走进建筑的色彩世界。
他对白色痴迷,他对红色狂热,他们将建筑与色彩完美结合,营造五彩斑斓的世界。纯白的背后暗藏怎样的玄机?地狱与色彩达成怎样的默契?筑梦天下,建筑色彩专辑。跨越沙漠,飞越北欧,寻找绚丽缤纷的建筑之光。
20世纪70年代,5为建筑师在美国掀起一阵新的建筑风潮。他们设计的建筑外观多半光滑且纯白,带有现代主义雕塑风格,因此被称为纽约五人组,也叫白色派。理查德·迈耶是白色派的重要代表,认为只有在白色的衬托下,光与影,虚与实的搭配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迈耶善于设计住宅,因此有人送给他一个称号,世纪宅男。其实在事务所成立初期,迈耶接到的都是一些类似室内修复的小案子。在经历了孤独和彷徨之后,他终于找到了证明自己的机会,替他的父母设计一幢住宅。为此迈耶特地跑到建筑大师赖特设计的流水山庄,去体会那种水平的空间感,并试图将赖特的设计手法运用都爱自己的作品上。然而这种借鉴并没有成功。在失望之余,他加倍努力,终于在1967年完成了史密斯住宅设计。史密斯住宅让迈耶在建筑界崭露头角,六年后,他推出了第二个作品,开始在国际建筑界绽放光芒。
17973年一座名为道格拉斯的白色多层住宅,现身于美国密歇根湖畔,成为迈耶经典设计之一。室外的和高耸的烟囱,横向的顶,透明的玻璃窗,构成了它的所有。与众不同的是,住宅的入口设置在房屋的顶端,一条水平的长廊将入口与外界连接起来,再通过错落有致的台阶到达底层的湖边。后来迈耶的设计由私人住宅拓展到了大型建筑领域,罗马的千禧教堂,洛杉矶的格蒂中心等作品都闪动着白色的光辉。
迈耶认为白色是自然光的综合颜色,可以有力地表现出大自然中所有的色彩,是一种可拓展的颜色。自古以来,白色就寓意着圣洁无暇、一尘不染,而在迈耶白色风暴发源地的美国就坐落着一所集权威与典雅于一身的白色房子,值得我们来好好了解,那就是白宫。
白宫位于美国华盛顿,是总统和政府办公的场所,共占地7.3万多平方米,由主楼和东西两翼三部分组成。从正门进入的国家楼层共有5个主要房间, 东室最大可能容纳300位宾客,主要用作大型招待会、舞会和各种庆典。据说罗斯福在这里观赏过日本的相扑表演,肯尼迪则在这儿欣赏过优美的表演。其实白宫一开始并不叫白宫,而是被称为“总统之宫”,始建时也不是白色,而是一栋灰色的沙石建筑。在第二次美英战争中,英国军队入侵华盛顿,焚毁了这栋建筑物,只留下一副空架子。1817年重新修复时,为了掩饰火烧过的痕迹,门罗总统下令在灰色沙石上漆上了一层白色的油漆,后来罗斯福总统正式把它命名为白宫。在白宫的正南方向,一座白色的纪念碑拔地而起,高耸入云,它就是华盛顿纪念碑。纪念碑拥有四面三角形的尖顶,锐气逼人。整个碑身上没有一个字母,仿佛在告诉人们华盛顿一生的伟业是难以用文字来表达的。
同样难以用文字来表达的还有设计者们对纯白的迷恋,从古罗马的白色大理石柱子,到意大利的白色大理石教堂,纯净的白色,如同火焰在人们的心中熊熊燃烧。有学者说白色使得建筑在光线下,呈现出更为美妙的光影,置身其中的人则会强烈地感受到在白色中一切颜色都消失了,各种可能与灵感扑面而来。
色彩的足迹遍布全球,寒冷的北欧承载着怎样的热情,温暖的地中海蕴藏着怎样的浪漫,下节继续回来。
中国古代出现过一种五行的物质观认为大自然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构成,而随着这五个要素的兴衰,人的命运甚至宇宙万物都会不断地产生变化。五行不仅与季节方位相对应,也与颜色相关。金是白,木是青,水是黑,火是红,土是黄色的。而五行之间相生相克,在建筑中也有所体现。比如说故宫的宫墙就是红色的,而上面的琉璃瓦以及众多殿宇的顶就是黄色,这就体现了红色的火和黄色的土相生的原理。而人们研究五行,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事物间的联系,更好地顺应自然。而如今在气候寒冷的北欧,就坐落着许多拥有红色外墙的房子,在皑皑白雪中渗透出丝丝温情,红色也成为一些建筑师的最爱,比如说阿尔瓦·阿尔托。
1939年11月30日,欧洲大战烽火正浓,强大的苏联悍然进攻弱小的芬兰,苏芬战争爆发,最终芬兰战败求和,被迫签订条约,划让领土。富饶的芬兰千疮百孔,战争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需要重建大量的房子,就在这个时候,一位建筑师在芬兰的一隅默默建房,用建筑抚平战争的创伤,他的名字叫做阿尔瓦·阿尔托。阿尔瓦·阿尔托,1898年2月3日出生于芬兰,是现代建筑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作品渗透着强烈的民族气息。他用木材和红砖盖起了房子,为珊纳特赛罗岛,带来一座充满民族风情的建筑,它就是珊纳特赛罗镇中心、阿尔托战后最著名的作品,建筑群全部采用简单的几何形式,在材料的使用上,又具有斯堪的纳维亚特点,使用红砖、木材、黄铜等,让这座建筑既具有现代主义的形式,又有传统文化的特色。这栋红色的建筑与茂密的森林交相辉映,显得格外夺目。红墙内,议员们安坐、商议,战争留给人们的伤口正慢慢愈合。红墙外,绿树、鸟鸣,静谧安详;而红墙中,朴实的砖块承载着阿尔瓦的民族情怀,也为这一抹经典红色留下温暖的味道。
长久以来,自然和简约的态度,赋予了北欧建筑浓郁的乡土味,由于地处北极圈附近气候非常寒冷有些地方甚至会出现长达半年之久的“极夜”,因此这里的建筑经常会使用那些鲜艳的纯色,而且面积较大。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市政厅成为人们的骄傲,因为它不仅是这个国家乃至整个北欧的标志性建筑,还是每年举办诺贝尔晚宴的地方。第一眼看到它就能感受到强烈的红色冲击。800多万块红砖砌成坚实的外墙,与波光粼粼的湖水交相呼应,在高低错落中,保存着北欧传统古典建筑的诗情画意。
与北欧国家不同,位于西欧的法国气候更为温和,暖色调的建筑便站立其中。离开巴黎市中心向东,可以看到河边一大片绿色的草地,一座拥有美丽陶器花砖的建筑横卧在水边,以肤色为基调的暖色系外墙倒映在水面,异常迷人,几乎让人错以为这里是威尼斯的某一个角落,它就是梅妮耶巧克力工厂。不过它的亮点不仅仅在于香甜可口的巧克力。当时法国人像东方人一样,意识到陶瓷具有神奇的装饰作用,借助它的力量,原来苍白的建筑可以变得多姿多彩。巧克力工厂的主人老梅尼耶就是当时的潮人,在他的首肯下,这里出现了别致的外墙彩砖。在工厂钢架的外层,每个菱形结构都被铺上了砖块,就像建筑的皮肤。砖块是双层的外层用11厘米厚的砖平铺,里层的砖块铺设在对应菱形边沿上,镶嵌在墙上的陶器花砖,画着可可花朵和果实的图案,阳光下丰富的暖色流露出丝丝温情。
建筑随着区域的不同而变换着色彩,蔚蓝的地中海岸边散布着白墙红瓦的房子,而平壤的建筑,色调几乎完全一致,是那种稍微带一点点灰的白色,辅以青瓦色。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气候、民族习惯等等因素。在历史的变迁中,它们不断沉淀形成地域的特点,也构建着五彩斑斓的世界。从单调平淡到绚烂至极,建筑的色彩经过了怎样的发展?而在当今建筑界,哪种颜色又走在了潮流前线?
伊斯法罕,山间谷地,伊朗第三大城,在一片土黄色的低矮建筑群中我们看到了传说中的伊斯法罕皇家清真寺。浑圆的古波斯造型,通体散发幽幽蓝光,所以它也被成为蓝色清真寺。湛蓝的天空下,皇家清真寺四座宣礼塔凌空直上,辉映着绘满复杂花饰的中央大穹顶。这里就是宣礼员呼唤信徒做礼拜的地方。在主礼拜堂大殿中央,举头仰望,就像有一个巨大的御用青花瓷碗高高照在头顶,令人目眩。精美细腻的陶瓷贴片,使得整个大殿璀璨夺目又神圣肃穆。据说站在它的下面拍手或跺脚,即可听到7次回声,声音可以传遍大殿的各个角落,甚至外面的门廊。哪里有穆斯林哪里就建有清真寺。清真寺遍布亚非欧各地,带着动人的色彩,还有穆斯林虔诚的信仰。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科技、建材推陈出新,不同的色彩喷涌而出,此时,一位西班牙建筑师带着疯狂的想象力,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建造出惊世骇俗的房子,他就是安东尼奥·高迪。高迪对建造有着与众不同的见解。他善于运用陶瓷砖瓦和天然石料,还时常迸发出大胆的想法,他创造出来的建筑充满了奇幻感,例如奇幻的色彩。
这里是古埃尔公园,凝聚着高迪的心血。它是一个开放式的空间,石阶、石柱和弯曲的石椅上布满了各式的马赛克,全由瓷砖拼贴而成,色彩斑斓,让人产生身处梦境的幻觉。公园主要入口处的石阶上有一个马赛克彩龙喷泉,沿着石阶而上,可以看到弯曲的座椅,还有造型奇特的房子。公园中有一座漂亮的小洋房,那是高迪的宅第。他在这个童话森林般的地方,一住就是25年。
也许是受到高迪的激发,建筑师们开始尝试更为夸张大胆的设计。他们突破传统的束缚,建立起五彩缤纷的梦想之城。20世纪,有机建筑、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建筑范式风起云涌,建筑师们找到了更为自由的天空。理查德·迈耶兴起了白色风潮,阿尔瓦·阿尔托用红色点亮灵感。时至今日,色彩在建筑界互相撞击、光芒四射。
然而在各种色彩应用成熟的今天,一些建筑师却掀起了裸色风潮。如今,清水混凝土成为了建筑界的时尚。这种混凝土又被成为装饰混凝土,因极具装饰效果而得名。它一次浇注成形,不做任何装饰,只在表面涂一层或两层透明的保护剂,颇具素面朝天的意味。清水混凝土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随着混凝土广泛应用于建筑施工领域,建筑师们逐渐把目光投向了混凝土本身所拥有的质感,并借助其与生俱来的装饰性,来表达建筑中的情感,最为著名的是路易·康设计的耶鲁大学英国艺术馆,美国设计师埃罗·沙里宁设计的华盛顿达拉斯国际机场候机大楼等。环顾当今建筑界,大师们对清水混凝土颇为亲睐。扎哈·哈迪德自己最热爱的作品,费诺科学中心,就侧重于表现世界上最大的现浇清水混凝土工程。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则习惯采用清水混凝土墙面,不加任何装饰,被称为清水混凝土诗人。一栋栋朴素的建筑竖立在城市的街头,仿佛在诉说着设计者们的心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
他对白色痴迷,他对红色狂热,他们将建筑与色彩完美结合,营造五彩斑斓的世界。纯白的背后暗藏怎样的玄机?地狱与色彩达成怎样的默契?筑梦天下,建筑色彩专辑。跨越沙漠,飞越北欧,寻找绚丽缤纷的建筑之光。
20世纪70年代,5为建筑师在美国掀起一阵新的建筑风潮。他们设计的建筑外观多半光滑且纯白,带有现代主义雕塑风格,因此被称为纽约五人组,也叫白色派。理查德·迈耶是白色派的重要代表,认为只有在白色的衬托下,光与影,虚与实的搭配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迈耶善于设计住宅,因此有人送给他一个称号,世纪宅男。其实在事务所成立初期,迈耶接到的都是一些类似室内修复的小案子。在经历了孤独和彷徨之后,他终于找到了证明自己的机会,替他的父母设计一幢住宅。为此迈耶特地跑到建筑大师赖特设计的流水山庄,去体会那种水平的空间感,并试图将赖特的设计手法运用都爱自己的作品上。然而这种借鉴并没有成功。在失望之余,他加倍努力,终于在1967年完成了史密斯住宅设计。史密斯住宅让迈耶在建筑界崭露头角,六年后,他推出了第二个作品,开始在国际建筑界绽放光芒。
17973年一座名为道格拉斯的白色多层住宅,现身于美国密歇根湖畔,成为迈耶经典设计之一。室外的和高耸的烟囱,横向的顶,透明的玻璃窗,构成了它的所有。与众不同的是,住宅的入口设置在房屋的顶端,一条水平的长廊将入口与外界连接起来,再通过错落有致的台阶到达底层的湖边。后来迈耶的设计由私人住宅拓展到了大型建筑领域,罗马的千禧教堂,洛杉矶的格蒂中心等作品都闪动着白色的光辉。
迈耶认为白色是自然光的综合颜色,可以有力地表现出大自然中所有的色彩,是一种可拓展的颜色。自古以来,白色就寓意着圣洁无暇、一尘不染,而在迈耶白色风暴发源地的美国就坐落着一所集权威与典雅于一身的白色房子,值得我们来好好了解,那就是白宫。
白宫位于美国华盛顿,是总统和政府办公的场所,共占地7.3万多平方米,由主楼和东西两翼三部分组成。从正门进入的国家楼层共有5个主要房间, 东室最大可能容纳300位宾客,主要用作大型招待会、舞会和各种庆典。据说罗斯福在这里观赏过日本的相扑表演,肯尼迪则在这儿欣赏过优美的表演。其实白宫一开始并不叫白宫,而是被称为“总统之宫”,始建时也不是白色,而是一栋灰色的沙石建筑。在第二次美英战争中,英国军队入侵华盛顿,焚毁了这栋建筑物,只留下一副空架子。1817年重新修复时,为了掩饰火烧过的痕迹,门罗总统下令在灰色沙石上漆上了一层白色的油漆,后来罗斯福总统正式把它命名为白宫。在白宫的正南方向,一座白色的纪念碑拔地而起,高耸入云,它就是华盛顿纪念碑。纪念碑拥有四面三角形的尖顶,锐气逼人。整个碑身上没有一个字母,仿佛在告诉人们华盛顿一生的伟业是难以用文字来表达的。
同样难以用文字来表达的还有设计者们对纯白的迷恋,从古罗马的白色大理石柱子,到意大利的白色大理石教堂,纯净的白色,如同火焰在人们的心中熊熊燃烧。有学者说白色使得建筑在光线下,呈现出更为美妙的光影,置身其中的人则会强烈地感受到在白色中一切颜色都消失了,各种可能与灵感扑面而来。
色彩的足迹遍布全球,寒冷的北欧承载着怎样的热情,温暖的地中海蕴藏着怎样的浪漫,下节继续回来。
中国古代出现过一种五行的物质观认为大自然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构成,而随着这五个要素的兴衰,人的命运甚至宇宙万物都会不断地产生变化。五行不仅与季节方位相对应,也与颜色相关。金是白,木是青,水是黑,火是红,土是黄色的。而五行之间相生相克,在建筑中也有所体现。比如说故宫的宫墙就是红色的,而上面的琉璃瓦以及众多殿宇的顶就是黄色,这就体现了红色的火和黄色的土相生的原理。而人们研究五行,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事物间的联系,更好地顺应自然。而如今在气候寒冷的北欧,就坐落着许多拥有红色外墙的房子,在皑皑白雪中渗透出丝丝温情,红色也成为一些建筑师的最爱,比如说阿尔瓦·阿尔托。
1939年11月30日,欧洲大战烽火正浓,强大的苏联悍然进攻弱小的芬兰,苏芬战争爆发,最终芬兰战败求和,被迫签订条约,划让领土。富饶的芬兰千疮百孔,战争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需要重建大量的房子,就在这个时候,一位建筑师在芬兰的一隅默默建房,用建筑抚平战争的创伤,他的名字叫做阿尔瓦·阿尔托。阿尔瓦·阿尔托,1898年2月3日出生于芬兰,是现代建筑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作品渗透着强烈的民族气息。他用木材和红砖盖起了房子,为珊纳特赛罗岛,带来一座充满民族风情的建筑,它就是珊纳特赛罗镇中心、阿尔托战后最著名的作品,建筑群全部采用简单的几何形式,在材料的使用上,又具有斯堪的纳维亚特点,使用红砖、木材、黄铜等,让这座建筑既具有现代主义的形式,又有传统文化的特色。这栋红色的建筑与茂密的森林交相辉映,显得格外夺目。红墙内,议员们安坐、商议,战争留给人们的伤口正慢慢愈合。红墙外,绿树、鸟鸣,静谧安详;而红墙中,朴实的砖块承载着阿尔瓦的民族情怀,也为这一抹经典红色留下温暖的味道。
长久以来,自然和简约的态度,赋予了北欧建筑浓郁的乡土味,由于地处北极圈附近气候非常寒冷有些地方甚至会出现长达半年之久的“极夜”,因此这里的建筑经常会使用那些鲜艳的纯色,而且面积较大。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市政厅成为人们的骄傲,因为它不仅是这个国家乃至整个北欧的标志性建筑,还是每年举办诺贝尔晚宴的地方。第一眼看到它就能感受到强烈的红色冲击。800多万块红砖砌成坚实的外墙,与波光粼粼的湖水交相呼应,在高低错落中,保存着北欧传统古典建筑的诗情画意。
与北欧国家不同,位于西欧的法国气候更为温和,暖色调的建筑便站立其中。离开巴黎市中心向东,可以看到河边一大片绿色的草地,一座拥有美丽陶器花砖的建筑横卧在水边,以肤色为基调的暖色系外墙倒映在水面,异常迷人,几乎让人错以为这里是威尼斯的某一个角落,它就是梅妮耶巧克力工厂。不过它的亮点不仅仅在于香甜可口的巧克力。当时法国人像东方人一样,意识到陶瓷具有神奇的装饰作用,借助它的力量,原来苍白的建筑可以变得多姿多彩。巧克力工厂的主人老梅尼耶就是当时的潮人,在他的首肯下,这里出现了别致的外墙彩砖。在工厂钢架的外层,每个菱形结构都被铺上了砖块,就像建筑的皮肤。砖块是双层的外层用11厘米厚的砖平铺,里层的砖块铺设在对应菱形边沿上,镶嵌在墙上的陶器花砖,画着可可花朵和果实的图案,阳光下丰富的暖色流露出丝丝温情。
建筑随着区域的不同而变换着色彩,蔚蓝的地中海岸边散布着白墙红瓦的房子,而平壤的建筑,色调几乎完全一致,是那种稍微带一点点灰的白色,辅以青瓦色。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气候、民族习惯等等因素。在历史的变迁中,它们不断沉淀形成地域的特点,也构建着五彩斑斓的世界。从单调平淡到绚烂至极,建筑的色彩经过了怎样的发展?而在当今建筑界,哪种颜色又走在了潮流前线?
伊斯法罕,山间谷地,伊朗第三大城,在一片土黄色的低矮建筑群中我们看到了传说中的伊斯法罕皇家清真寺。浑圆的古波斯造型,通体散发幽幽蓝光,所以它也被成为蓝色清真寺。湛蓝的天空下,皇家清真寺四座宣礼塔凌空直上,辉映着绘满复杂花饰的中央大穹顶。这里就是宣礼员呼唤信徒做礼拜的地方。在主礼拜堂大殿中央,举头仰望,就像有一个巨大的御用青花瓷碗高高照在头顶,令人目眩。精美细腻的陶瓷贴片,使得整个大殿璀璨夺目又神圣肃穆。据说站在它的下面拍手或跺脚,即可听到7次回声,声音可以传遍大殿的各个角落,甚至外面的门廊。哪里有穆斯林哪里就建有清真寺。清真寺遍布亚非欧各地,带着动人的色彩,还有穆斯林虔诚的信仰。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科技、建材推陈出新,不同的色彩喷涌而出,此时,一位西班牙建筑师带着疯狂的想象力,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建造出惊世骇俗的房子,他就是安东尼奥·高迪。高迪对建造有着与众不同的见解。他善于运用陶瓷砖瓦和天然石料,还时常迸发出大胆的想法,他创造出来的建筑充满了奇幻感,例如奇幻的色彩。
这里是古埃尔公园,凝聚着高迪的心血。它是一个开放式的空间,石阶、石柱和弯曲的石椅上布满了各式的马赛克,全由瓷砖拼贴而成,色彩斑斓,让人产生身处梦境的幻觉。公园主要入口处的石阶上有一个马赛克彩龙喷泉,沿着石阶而上,可以看到弯曲的座椅,还有造型奇特的房子。公园中有一座漂亮的小洋房,那是高迪的宅第。他在这个童话森林般的地方,一住就是25年。
也许是受到高迪的激发,建筑师们开始尝试更为夸张大胆的设计。他们突破传统的束缚,建立起五彩缤纷的梦想之城。20世纪,有机建筑、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建筑范式风起云涌,建筑师们找到了更为自由的天空。理查德·迈耶兴起了白色风潮,阿尔瓦·阿尔托用红色点亮灵感。时至今日,色彩在建筑界互相撞击、光芒四射。
然而在各种色彩应用成熟的今天,一些建筑师却掀起了裸色风潮。如今,清水混凝土成为了建筑界的时尚。这种混凝土又被成为装饰混凝土,因极具装饰效果而得名。它一次浇注成形,不做任何装饰,只在表面涂一层或两层透明的保护剂,颇具素面朝天的意味。清水混凝土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随着混凝土广泛应用于建筑施工领域,建筑师们逐渐把目光投向了混凝土本身所拥有的质感,并借助其与生俱来的装饰性,来表达建筑中的情感,最为著名的是路易·康设计的耶鲁大学英国艺术馆,美国设计师埃罗·沙里宁设计的华盛顿达拉斯国际机场候机大楼等。环顾当今建筑界,大师们对清水混凝土颇为亲睐。扎哈·哈迪德自己最热爱的作品,费诺科学中心,就侧重于表现世界上最大的现浇清水混凝土工程。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则习惯采用清水混凝土墙面,不加任何装饰,被称为清水混凝土诗人。一栋栋朴素的建筑竖立在城市的街头,仿佛在诉说着设计者们的心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