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惊艳打击乐·漫思与遐想
约定学过几天木琴的某人九月一日去东艺听李飚先生和曹利群先生对话打击乐活动——“打”动人心——打击乐的魅力,等我坐着地铁到了上海科技馆站,某人发来短信,被儿子和老公套着了。唉,只好自己独自前往。
原定计划早早去,凭着她的巴赫卡,我可以去蹭她的咖啡和茶点,两人可以也多聊一会,大半年没见了,虽然还不够成为彼此的闺蜜,至少有个共同语言——古典音乐,彼此能聊到的话题远比同年同性多很多,自然就比其他乐友亲密许多。现在倒好,我一个人早早到了,只好直接入场,找个灯光灿烂的座位,打开我在地铁上已经看完一半的《永远的苏珊:回忆苏珊·桑塔格》。
东艺的免费活动,每个月就这么一次,我快看完这本书的时候,也快到了一点半,东艺的会员很多是老人或者带小孩子的父母,我想着没带小纽扣,多少有些内疚,不过,说起来,小纽扣现在正处于坐不住阶段,哪里可能安静听呢。还是等她再大一些吧,她现在除了音乐厅的星期广播音乐会不会拒绝她,恐怕就她那大嗓门,老远就会让保安和侍应生头皮发麻。
灯光暗下来的时候,我看看手机,信号没了,仅限紧急呼叫,而时间指到一点半,果然很准时,我喜欢,不过,听众不准时的还有,中国人嘛,就这样了。
台上,大概曹利群先生一味想让李飚多说话,所以,开始的提问都很宽泛,而李飚大概也看出来台下不是老人就是孩子,所以,说话时便特别有条理,也特别普及。
我一边听,一边浮想联翩,李飚讲到打击乐的因为现代科技的发展,已经有成千上万种,我便想到台湾风潮唱片出版的水晶琴系列;等他讲到打击乐能模拟的声音远远超过以前的管弦乐,我想到newage大师 Karunesh在他最著名的Zen Breakfast中以那些钟磬之声营造空灵之境;讲到交响乐有一种乐器来自中国,坐我旁边的一位老太太在耳边答出来——锣;等讲到多巴哥的钢鼓,令我想起来儿时看过的特尼达和多巴哥钢鼓乐队在央视表演的时候,想着那些黑人热情奔放的情景,自然觉得邀请过跟我一块来的几位拒绝的乐友大概也是觉得打击乐就那样子,其实,打击乐早就不是那种只有节奏没有旋律的乐器了;等到后来观众互动时间,我向李飚提议,希望他有可能关注一下民乐,特别是道教音乐里的那些打击乐器的应用,比如北京白云观那首《白鹤飞》,比如苏州玄妙观的《三清》等等,这是因为当年《白鹤飞》陪我走过了在北京的孤单岁月,他回答我,他前不久用了京剧的十八面鼓演奏一首曲子,这么一说,我倒是很认同他说的,中国的民乐要走向世界,需要从打击乐入手。也由此,我对他即将在十月由EMI出版的专辑有了很大的兴趣。
参与一个活动,可以令我浮想联翩,已经是很久没有的事情了,回家的路上,将随身带着的书读完之后,便想起来互动时,有家长问李飚,如何让自己孩子学打击乐,李飚的建议是先学钢琴等,而我在想,这位家长明显自己都没有爱上古典音乐,让孩子盲目从打击乐开始,是想走捷径么?就我个人的了解,打击乐器并不是完全适合于一个尚未成年的孩子的,有些打击乐器是对孩子的听力是有伤害的,比如:那些在青少年叛逆期自作主张去玩爵士鼓的孩子,最终听力受损而不能恢复,恐怕这些根本就没有喜欢过古典音乐的家长是不知道的。至于一边享受里面让我觉得想穿一件外套的空调,一边鼾声已经很响的老人,李飚播放的那种空灵的newage的打击乐段落对他们来说恐怕就是催眠曲吧。
不管怎样,最后,在众人的鼓掌声中,李飚借了一个真正学打击乐——马林巴琴——孩子的四根槌子表演了一首布鲁斯,具体名字我没记得,介绍倒是记得,那是一个世界上著名的打击乐器演奏家献给他老师的布鲁斯。非常好听的一首曲子,轻柔而起,醇厚而来,最妙的是李飚蜻蜓点水般几个极轻的音符里有着非常灵动的情感,这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喧嚣的打击乐,这还真的应了那句会员活动的介绍词——“复杂多变的节奏语言、宽广丰富的音色变化、精彩华丽的演奏技巧、气势磅礴的鼓点。”
我现在想,或许,我会在离开浦东很多年之后,再次去东艺,有机会变成东艺的会员吧。
![]() |
原定计划早早去,凭着她的巴赫卡,我可以去蹭她的咖啡和茶点,两人可以也多聊一会,大半年没见了,虽然还不够成为彼此的闺蜜,至少有个共同语言——古典音乐,彼此能聊到的话题远比同年同性多很多,自然就比其他乐友亲密许多。现在倒好,我一个人早早到了,只好直接入场,找个灯光灿烂的座位,打开我在地铁上已经看完一半的《永远的苏珊:回忆苏珊·桑塔格》。
东艺的免费活动,每个月就这么一次,我快看完这本书的时候,也快到了一点半,东艺的会员很多是老人或者带小孩子的父母,我想着没带小纽扣,多少有些内疚,不过,说起来,小纽扣现在正处于坐不住阶段,哪里可能安静听呢。还是等她再大一些吧,她现在除了音乐厅的星期广播音乐会不会拒绝她,恐怕就她那大嗓门,老远就会让保安和侍应生头皮发麻。
灯光暗下来的时候,我看看手机,信号没了,仅限紧急呼叫,而时间指到一点半,果然很准时,我喜欢,不过,听众不准时的还有,中国人嘛,就这样了。
台上,大概曹利群先生一味想让李飚多说话,所以,开始的提问都很宽泛,而李飚大概也看出来台下不是老人就是孩子,所以,说话时便特别有条理,也特别普及。
我一边听,一边浮想联翩,李飚讲到打击乐的因为现代科技的发展,已经有成千上万种,我便想到台湾风潮唱片出版的水晶琴系列;等他讲到打击乐能模拟的声音远远超过以前的管弦乐,我想到newage大师 Karunesh在他最著名的Zen Breakfast中以那些钟磬之声营造空灵之境;讲到交响乐有一种乐器来自中国,坐我旁边的一位老太太在耳边答出来——锣;等讲到多巴哥的钢鼓,令我想起来儿时看过的特尼达和多巴哥钢鼓乐队在央视表演的时候,想着那些黑人热情奔放的情景,自然觉得邀请过跟我一块来的几位拒绝的乐友大概也是觉得打击乐就那样子,其实,打击乐早就不是那种只有节奏没有旋律的乐器了;等到后来观众互动时间,我向李飚提议,希望他有可能关注一下民乐,特别是道教音乐里的那些打击乐器的应用,比如北京白云观那首《白鹤飞》,比如苏州玄妙观的《三清》等等,这是因为当年《白鹤飞》陪我走过了在北京的孤单岁月,他回答我,他前不久用了京剧的十八面鼓演奏一首曲子,这么一说,我倒是很认同他说的,中国的民乐要走向世界,需要从打击乐入手。也由此,我对他即将在十月由EMI出版的专辑有了很大的兴趣。
参与一个活动,可以令我浮想联翩,已经是很久没有的事情了,回家的路上,将随身带着的书读完之后,便想起来互动时,有家长问李飚,如何让自己孩子学打击乐,李飚的建议是先学钢琴等,而我在想,这位家长明显自己都没有爱上古典音乐,让孩子盲目从打击乐开始,是想走捷径么?就我个人的了解,打击乐器并不是完全适合于一个尚未成年的孩子的,有些打击乐器是对孩子的听力是有伤害的,比如:那些在青少年叛逆期自作主张去玩爵士鼓的孩子,最终听力受损而不能恢复,恐怕这些根本就没有喜欢过古典音乐的家长是不知道的。至于一边享受里面让我觉得想穿一件外套的空调,一边鼾声已经很响的老人,李飚播放的那种空灵的newage的打击乐段落对他们来说恐怕就是催眠曲吧。
不管怎样,最后,在众人的鼓掌声中,李飚借了一个真正学打击乐——马林巴琴——孩子的四根槌子表演了一首布鲁斯,具体名字我没记得,介绍倒是记得,那是一个世界上著名的打击乐器演奏家献给他老师的布鲁斯。非常好听的一首曲子,轻柔而起,醇厚而来,最妙的是李飚蜻蜓点水般几个极轻的音符里有着非常灵动的情感,这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喧嚣的打击乐,这还真的应了那句会员活动的介绍词——“复杂多变的节奏语言、宽广丰富的音色变化、精彩华丽的演奏技巧、气势磅礴的鼓点。”
我现在想,或许,我会在离开浦东很多年之后,再次去东艺,有机会变成东艺的会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