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整理 荒木的女人体和天空
昨天我们看到的是他作品中的两类,女人体和天空街道的空镜头,其实他还是有很多在街面和各种场合随机抓拍或偷拍的照片,但昨天我们所有看到的照片几乎都是摆拍。抓拍偷拍没放,所以情境性的、打动人的态势细节不多
荒木处理的很多主题,人体的性与死,花朵、街道,在之前的摄影大师和画家那里也都发育成型了。抓拍街道,森山大道比他更为动人和有力,花朵,美国的基什么芙,画得更为精细骇人。 倒是对着天空拍云是他的一大特色。在他的纪录片里说,那是他妻子去世之后,他足不出户,就天天在自家院子里望天。每天给天空拍照,拍了大半年,后来就成了他自己的一个主题。或许,他觉得在天空中能看到逝去的形象,瞬息变幻的天空同时也类似于一种永恒的形象。云朵飘过,天空不留痕迹。天空是存在与虚无时刻紧张对峙的场所。云背后是空无,同时又是天堂。因为那空无永恒的存在似乎立下了某种许诺,消逝的人物数年之前的音容笑貌不也是在这同一片天空下出现的吗?朝天凝视时,我们似乎能期待着逝者再次出现,于是,抬头望天这个姿势,成为了对消逝的人物的追念。这也是荒木将照片、简报贴在天空中的原因。 长时间盯着天空凝视或许是一种危险的行为,当然这是另一个故事了,在此不谈。
对于空镜头中的天空,荒木肯定是有着很多情绪和想法的。这种情绪之浓烈,使得他对仅仅是照片感到不满,对直接地反映自然感到不满。于是,我们看到了那些照片上涂抹的色彩。那些色彩基本是不透明的油彩颜料,似乎是要覆盖掉后面的自然空间,这里面有着一种浓重的压抑感。这种感受性上的压抑感与死相对应。尤其是大片红色旗帜般直直地覆盖在天空画面上时。所以,我说他的影像有着叙事逻辑,不单在前后编排上是,而且是在画面本身的形式上,类似于一种对话,一种主题变奏。
至于我们各自喜欢的不同照片,那可能是之前摄影作品或摄影经历不同带来的偏差。对于情境中的街道和建筑,我自己一度很拍过一些,知道那是怎么回事。但是,捕捉到人物在一个时间里的特征,人站在镜头前的一瞬间就带来他生活深处所有的气息和细节,这种敏感和对人的尊重在摄影中是相当难得的。那张照片让我看到了时光中的那两个人物的生活,那个日本男人手里提着的公文包时拘谨和肃穆,那个日本女人穿着的高跟鞋,一种特有的表情和姿态。这个是了不起的。对于这种人物在都市中的捕捉,上海的陆忆敏也做得很好,而且更有瞬间的时光感。我个人更喜欢陆忆敏一些,森山大道也是这个路子。而荒木更像静物画的风格,对着镜头让摆好了姿势来。
至于女人体,我倒是觉得他尽管有趣,但却是力量不够。相比美国的 thrope、arbus显得偏平淡了些。相比德国的sander(原来是专拍身份证的),人物的脸的细节丰度不够,身体细节丰度也相对平淡。是不是都是小照片没有放大的原因,不清楚。
之前有看到过荒木拍摄的手掌托颊、肘撑桌面的静谧女人像,宁静中很有感动人的力量。但这次似乎没带来这样的作品。但荒木是一年就出版好几本摄影专辑的高产选手,展览能看到只是一小局部,肯定有很多有趣的作品我们都还没见识到呢。
关于荒木,有一部著名的电影,《东京日和》,就是按照他和他亡妻的故事改编的,电影本身就拍摄得像影集一样漂亮,故事和表演都算到位。竹中直人,一个著名的秃顶糟老头来扮演另一个著名秃顶糟老头。
荒木处理的很多主题,人体的性与死,花朵、街道,在之前的摄影大师和画家那里也都发育成型了。抓拍街道,森山大道比他更为动人和有力,花朵,美国的基什么芙,画得更为精细骇人。 倒是对着天空拍云是他的一大特色。在他的纪录片里说,那是他妻子去世之后,他足不出户,就天天在自家院子里望天。每天给天空拍照,拍了大半年,后来就成了他自己的一个主题。或许,他觉得在天空中能看到逝去的形象,瞬息变幻的天空同时也类似于一种永恒的形象。云朵飘过,天空不留痕迹。天空是存在与虚无时刻紧张对峙的场所。云背后是空无,同时又是天堂。因为那空无永恒的存在似乎立下了某种许诺,消逝的人物数年之前的音容笑貌不也是在这同一片天空下出现的吗?朝天凝视时,我们似乎能期待着逝者再次出现,于是,抬头望天这个姿势,成为了对消逝的人物的追念。这也是荒木将照片、简报贴在天空中的原因。 长时间盯着天空凝视或许是一种危险的行为,当然这是另一个故事了,在此不谈。
对于空镜头中的天空,荒木肯定是有着很多情绪和想法的。这种情绪之浓烈,使得他对仅仅是照片感到不满,对直接地反映自然感到不满。于是,我们看到了那些照片上涂抹的色彩。那些色彩基本是不透明的油彩颜料,似乎是要覆盖掉后面的自然空间,这里面有着一种浓重的压抑感。这种感受性上的压抑感与死相对应。尤其是大片红色旗帜般直直地覆盖在天空画面上时。所以,我说他的影像有着叙事逻辑,不单在前后编排上是,而且是在画面本身的形式上,类似于一种对话,一种主题变奏。
至于我们各自喜欢的不同照片,那可能是之前摄影作品或摄影经历不同带来的偏差。对于情境中的街道和建筑,我自己一度很拍过一些,知道那是怎么回事。但是,捕捉到人物在一个时间里的特征,人站在镜头前的一瞬间就带来他生活深处所有的气息和细节,这种敏感和对人的尊重在摄影中是相当难得的。那张照片让我看到了时光中的那两个人物的生活,那个日本男人手里提着的公文包时拘谨和肃穆,那个日本女人穿着的高跟鞋,一种特有的表情和姿态。这个是了不起的。对于这种人物在都市中的捕捉,上海的陆忆敏也做得很好,而且更有瞬间的时光感。我个人更喜欢陆忆敏一些,森山大道也是这个路子。而荒木更像静物画的风格,对着镜头让摆好了姿势来。
至于女人体,我倒是觉得他尽管有趣,但却是力量不够。相比美国的 thrope、arbus显得偏平淡了些。相比德国的sander(原来是专拍身份证的),人物的脸的细节丰度不够,身体细节丰度也相对平淡。是不是都是小照片没有放大的原因,不清楚。
之前有看到过荒木拍摄的手掌托颊、肘撑桌面的静谧女人像,宁静中很有感动人的力量。但这次似乎没带来这样的作品。但荒木是一年就出版好几本摄影专辑的高产选手,展览能看到只是一小局部,肯定有很多有趣的作品我们都还没见识到呢。
关于荒木,有一部著名的电影,《东京日和》,就是按照他和他亡妻的故事改编的,电影本身就拍摄得像影集一样漂亮,故事和表演都算到位。竹中直人,一个著名的秃顶糟老头来扮演另一个著名秃顶糟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