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认同(夜深人静码篇长文)
前几天做护理的时候和一个理发师聊天,他问我是不是北京人。突然发现在和陌生人的沟通或者说话题展开中,很多时候都是以“你是哪里人”开始的。当我回答完我是北京人的时候,总有人认为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北京人。
想想看,北京这个地方在我身上留下的烙印,基本上除了儿话音以外也别无他物了(其实我不会说老北京话)。在海淀长大,更多接触的是属于城市的繁华以及钢筋水泥,长期不在“皇城根”下耳濡目染,让我没有接触到北京的核心,从小缺乏一种强烈的身份认同感,所以我很少提起自己的家乡,很少强调自己是属于哪里的。又或许每个人都有身份认同感,只不过这是一种内隐的倾向,只有离开家乡的时候,被迫一个人在外面打拼甚至很落魄的时候它才会被激发出来,又或许也不一定,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只有当有家乡再也回不去的时候才能激发出来,而我恰好是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没有怎么离开过家的人,所以某种强烈的情绪从来没有机会翻涌上来。
记得高中时代教育所推崇的价值观念中有这么一条,也是以自身的经历始终难以理解的一条,是说,人必须要有根。根是个很模糊的比喻,大概的意思也许是归属,不同的文章都模糊而无一例外地表达着,能当作根的东西都是那些很传统,很质朴,很古旧的东西,又无一例外地和反传统,浮华形成对照。按照这种说法我就是个没有根的人,但是我从不觉得这样。我从来没有把传统古朴认定为根的倾向,就像在城市长大的人不会信奉农村,繁华中生长的人不会信奉古朴一样。并且,我讨厌任何人,任何观念以返璞归宗等看似高尚的名义去霸道地改变某一部分人的信仰。某些人在城市里面落魄失意,就把腐败堕落泛化到每一处繁华的内核,然后不吝笔墨赞颂家乡的质朴纯洁,在对比反衬中体现着自己的什么超脱情怀。
在我看来没有一种寄托一种归属高于另一种。我从来以为,从出生开始对于一种环境的感情的培养是习循序渐进而理所当然的。这种感觉,就好像一个人用二十年朝夕相处的时间去爱另外一个人,最后的结果大概十有八九都会爱上,因为首先感情是一个慢慢培养的过程,生米总会煮成熟饭;其二,婴儿就相当于一个感情经历完全空白的人,它终会被另一个人所塑造,留下冲刷的痕迹,最终会多多少少带有环境的性格,去适应环境。但是,就好像每个人眼中的情人又不是情人的本来面目一样,知觉通常是存在偏差的,所以说每个人眼中的同一种环境也是有差异的,何况一种环境总会有有多重性格,所看到的决定所理解的所爱的,所爱之处必有差异。
我真心觉得,一个人降生在哪里是没有选择的余地的,就好像蒲公英随风飘摇无法选择落定的地点,大概只能接受作为一芥尘埃的命运试着去接受供养你的那一片土地,那种虔诚的内隐情怀对于人人皆是。对于那些在城市里面落魄失意的人而言,热爱家乡的情怀可以肯定,心酸可以谅解,但是为城市添加的罪名实在夸张。更可怕的是,当越来越多的人用放大镜无限放大城市中的腐败与贪欲,城市的罪名就难以扶正,明明都是人性中的污点啊。
---------------------
尽管这里有讨厌的花粉让我每年秋天过敏,讨厌的换季让我感冒不断,冬天太长,降雨太少,空气太干,污染太重,但是至少,走在海淀的街道上,家的味道,熟悉的街区,熟悉的方向让我心安。我常常觉得自己十分幸运,因为从幼儿园到大学,我都没有离开家太远,打个车10分钟就可以马上回家,它所给予我的安全感无可比拟。
假如有一天我离开家,我不会没由来地怀念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包括那些不属于自己的老北京标签,而会怀念任何一个城市都会有的平凡无奇的街区,舒适生活,那些永远不会阑珊的灯火,温暖心堂。
想想看,北京这个地方在我身上留下的烙印,基本上除了儿话音以外也别无他物了(其实我不会说老北京话)。在海淀长大,更多接触的是属于城市的繁华以及钢筋水泥,长期不在“皇城根”下耳濡目染,让我没有接触到北京的核心,从小缺乏一种强烈的身份认同感,所以我很少提起自己的家乡,很少强调自己是属于哪里的。又或许每个人都有身份认同感,只不过这是一种内隐的倾向,只有离开家乡的时候,被迫一个人在外面打拼甚至很落魄的时候它才会被激发出来,又或许也不一定,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只有当有家乡再也回不去的时候才能激发出来,而我恰好是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没有怎么离开过家的人,所以某种强烈的情绪从来没有机会翻涌上来。
记得高中时代教育所推崇的价值观念中有这么一条,也是以自身的经历始终难以理解的一条,是说,人必须要有根。根是个很模糊的比喻,大概的意思也许是归属,不同的文章都模糊而无一例外地表达着,能当作根的东西都是那些很传统,很质朴,很古旧的东西,又无一例外地和反传统,浮华形成对照。按照这种说法我就是个没有根的人,但是我从不觉得这样。我从来没有把传统古朴认定为根的倾向,就像在城市长大的人不会信奉农村,繁华中生长的人不会信奉古朴一样。并且,我讨厌任何人,任何观念以返璞归宗等看似高尚的名义去霸道地改变某一部分人的信仰。某些人在城市里面落魄失意,就把腐败堕落泛化到每一处繁华的内核,然后不吝笔墨赞颂家乡的质朴纯洁,在对比反衬中体现着自己的什么超脱情怀。
在我看来没有一种寄托一种归属高于另一种。我从来以为,从出生开始对于一种环境的感情的培养是习循序渐进而理所当然的。这种感觉,就好像一个人用二十年朝夕相处的时间去爱另外一个人,最后的结果大概十有八九都会爱上,因为首先感情是一个慢慢培养的过程,生米总会煮成熟饭;其二,婴儿就相当于一个感情经历完全空白的人,它终会被另一个人所塑造,留下冲刷的痕迹,最终会多多少少带有环境的性格,去适应环境。但是,就好像每个人眼中的情人又不是情人的本来面目一样,知觉通常是存在偏差的,所以说每个人眼中的同一种环境也是有差异的,何况一种环境总会有有多重性格,所看到的决定所理解的所爱的,所爱之处必有差异。
我真心觉得,一个人降生在哪里是没有选择的余地的,就好像蒲公英随风飘摇无法选择落定的地点,大概只能接受作为一芥尘埃的命运试着去接受供养你的那一片土地,那种虔诚的内隐情怀对于人人皆是。对于那些在城市里面落魄失意的人而言,热爱家乡的情怀可以肯定,心酸可以谅解,但是为城市添加的罪名实在夸张。更可怕的是,当越来越多的人用放大镜无限放大城市中的腐败与贪欲,城市的罪名就难以扶正,明明都是人性中的污点啊。
---------------------
尽管这里有讨厌的花粉让我每年秋天过敏,讨厌的换季让我感冒不断,冬天太长,降雨太少,空气太干,污染太重,但是至少,走在海淀的街道上,家的味道,熟悉的街区,熟悉的方向让我心安。我常常觉得自己十分幸运,因为从幼儿园到大学,我都没有离开家太远,打个车10分钟就可以马上回家,它所给予我的安全感无可比拟。
假如有一天我离开家,我不会没由来地怀念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包括那些不属于自己的老北京标签,而会怀念任何一个城市都会有的平凡无奇的街区,舒适生活,那些永远不会阑珊的灯火,温暖心堂。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