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房间
9月,又回家了。夜半两点就醒来,再也睡不着。也许是德国时差的关系,也许是又回到了家中总是不免思虑太多。轻手轻脚地摸出电脑,怕吵醒隔壁房间的爸爸。随便看看,拷贝一些有声书在MP3里,说是再睡不着的话就一边听一边睡吧,就当是催眠吧。
天一点点慢慢亮了。听见外面车辆行驶的声音,喇叭声渐渐多了起来。楼梯的走道里也传来脚步声,然后是爸爸起床的声音。一切都还是那么熟悉。爸爸洗漱完毕,出门。还是睡不着,就起来,几间房里走来走去,看看这,摸摸那,好象久违了的感觉。只是到处都空空的。
想起小时候看漫画《尼罗河女儿》里面的章节。凯罗尔回到阔别已久的家,早晨醒来,摸着撒满阳光的熟悉的窗帘被褥,听着楼下传来妈妈和哥哥们愉快谈笑的声音,心中喜不自胜。从前的自己也是那样子,每次回家的时候都特别高兴。每天起床外衣也不穿就跳到妈妈的房间里与她嘻闹,被妈妈吼着去穿衣服之后再乐颠颠的去洗漱。可是现在我回来了,妈妈不在那儿了,家就变得空荡荡了。再也听不到妈妈大声说话的声音,从前时常觉得吵,为什么如今觉得的只是寂寞。
妈妈的黑白照片端端正正的摆在爸爸的床头,就像昨天刚进家门的时候那样,再捧起相片来亲一亲,再亲一亲。照片里的人儿对我微微笑着,可是再也看不见了。。。
有什么事让人觉得永远都伤心?如果是有,就是这样。春天来了又去了,景色依旧,身边却少了一个最亲的人。世界从此变得不一样了。是妈妈让远在国外的我时常觉得国内熙熙嚷嚷的市井生活好怀念。只是那样牵着妈妈的手,逛一逛菜场,兜一兜超市,看一看人群,就觉得那里已经是人间万象,充满着生活的气息和兴味。每每自己出门和朋友约见面都惦记着回家的时候一定要走哪哪经过一下带点什么给妈妈,那时也无比的乐意挤在各种人满为患的食品店里挖掘一点让妈妈欢喜的点心。如今妈妈不在了,所有的喧嚣热烈也一下子远去,变得从此再与我无关。因为自己惦记的并不是这熙熙嚷嚷,而是与妈妈一起的旧日时光。此时此刻,觉得德意志山水恬静的环境也许更适合我,那么美那么清冷又那么疏离。
吃饭的时候,座位的角度正好可以看到妈妈房间里过去她常坐在床边的那个位置。那里少了那抹最熟悉的背影,刹时心中空洞的疼起来。再转过脸,看得到姐姐的房间。彼时她曾坐在窗下低着脑袋收拾行装。四月的阳光穿过青翠的叶片斑斑驳驳地撒满那小小的房间。彼时的告别此去经年。对于妈妈和姐姐来说,那一次告别竟成了永诀。。。想起这些年来家中的许多离散,许多等待,一阵阵凄凉袭上心头。那引颈等待的总是父母,雏燕离巢可有知返之时?所有的寄望期许,转头都成空。有什么办法啊?原来心中有再多的爱,也是不够。也不能让一切都好起来。。。
如今留守的只剩下爸爸一人了。半年不见,人瘦了很多,脸盘儿明显小下去。爸把妈妈的照片摆在床头,自然想见心中必然和我一样心心念念。不想再多说什么。既然再多的话也不一定有机会实现,再多的爱不去实践也没有用,不如加倍的努力吧,这样才对得起已经走了的人和仍在等待的人。
时常想起最后陪伴妈妈的那些时刻。虽然我并不愿意去想起,可总也沥沥在目。因为最后陪伴的那一段时光实在是太心疼了,最后陪伴的那一段时光实在是太匆忙了。有很多想说未说的,想做未做的,在心头徒自遗憾。不知道为什么当时自己不能做得更好一些?妈妈走之前为什么不能趴在她耳边多说一些让她放心的话,要好好照顾爸爸和大姐姐等等,而只会翻来覆去的说一句话:姐姐就要回来了,妈妈不要走。妈妈那时不能说话了,但想必还听得见。我为什么不能说点更有用的让妈妈安心的走呢?也许妈妈那时心里已经急的不得了,要是她好好的时候一定要拍着我的脑袋骂我笨了吧?在妈妈弥留之际为什么自己也不能像隔壁病床的那个女儿那样抱着妈妈大声嚎啕呢?我是那么的安静。难道我是傻了吗?难道那不是一切的最后吗?
妈妈走的时候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不在救护车上并不知道。也许那时她就飘在半空中。也许她终于觉得全身轻松了,就像脱了一件又厚又重的衣服。脱开了那让她在最后倍受苦痛的身体。我真心希望是那样,从此她都自由自在,不受病痛折磨。从此她都无牵无挂,不再为儿女心忧。也许她还可以穿过漫漫时空来看我,即便在万里之外的欧洲也不再成为彼此的阻隔。就像有一天老师在课堂上展示的一段名为“上帝”的蒙太奇,隐没在半明半暗的晨曦中的森林,没有人迹,但神光离合,仿佛有神灵从天而降。倘若妈妈悄悄来时,也未尝不会是那样啊。
可有时又害怕妈妈丢了身躯离开后变了样子,以后我去找她的时候会认不出来。哲学上总说“物质不灭”,我相信妈妈总是在的,所以只是时空不同,早晚相见。但若以其它的形式,再难相见呢?生死之说诸多渺茫,且去过那里的人没有一个回来过。倘若母女的缘份就只有这一辈子,我已经在不经意间丢了这一生最宝贵的东西,那又该如何是好?
叹。心惊。心不甘。
倘若。。。
杏花烟雨中,小小的我如再一次由妈妈的手牵着一路地走来,也许大家都能换一种豁达的活法。虽然做妈妈的女儿并不是最幸福,但若再次失去这样的机会,遗憾却是永生永世。因为想再做一次,让妈妈幸福。
那些每天都可以大声喊着妈妈的人们,请多多珍惜你的福份吧。但愿你知道你是多么的幸福。。。
天一点点慢慢亮了。听见外面车辆行驶的声音,喇叭声渐渐多了起来。楼梯的走道里也传来脚步声,然后是爸爸起床的声音。一切都还是那么熟悉。爸爸洗漱完毕,出门。还是睡不着,就起来,几间房里走来走去,看看这,摸摸那,好象久违了的感觉。只是到处都空空的。
想起小时候看漫画《尼罗河女儿》里面的章节。凯罗尔回到阔别已久的家,早晨醒来,摸着撒满阳光的熟悉的窗帘被褥,听着楼下传来妈妈和哥哥们愉快谈笑的声音,心中喜不自胜。从前的自己也是那样子,每次回家的时候都特别高兴。每天起床外衣也不穿就跳到妈妈的房间里与她嘻闹,被妈妈吼着去穿衣服之后再乐颠颠的去洗漱。可是现在我回来了,妈妈不在那儿了,家就变得空荡荡了。再也听不到妈妈大声说话的声音,从前时常觉得吵,为什么如今觉得的只是寂寞。
妈妈的黑白照片端端正正的摆在爸爸的床头,就像昨天刚进家门的时候那样,再捧起相片来亲一亲,再亲一亲。照片里的人儿对我微微笑着,可是再也看不见了。。。
有什么事让人觉得永远都伤心?如果是有,就是这样。春天来了又去了,景色依旧,身边却少了一个最亲的人。世界从此变得不一样了。是妈妈让远在国外的我时常觉得国内熙熙嚷嚷的市井生活好怀念。只是那样牵着妈妈的手,逛一逛菜场,兜一兜超市,看一看人群,就觉得那里已经是人间万象,充满着生活的气息和兴味。每每自己出门和朋友约见面都惦记着回家的时候一定要走哪哪经过一下带点什么给妈妈,那时也无比的乐意挤在各种人满为患的食品店里挖掘一点让妈妈欢喜的点心。如今妈妈不在了,所有的喧嚣热烈也一下子远去,变得从此再与我无关。因为自己惦记的并不是这熙熙嚷嚷,而是与妈妈一起的旧日时光。此时此刻,觉得德意志山水恬静的环境也许更适合我,那么美那么清冷又那么疏离。
吃饭的时候,座位的角度正好可以看到妈妈房间里过去她常坐在床边的那个位置。那里少了那抹最熟悉的背影,刹时心中空洞的疼起来。再转过脸,看得到姐姐的房间。彼时她曾坐在窗下低着脑袋收拾行装。四月的阳光穿过青翠的叶片斑斑驳驳地撒满那小小的房间。彼时的告别此去经年。对于妈妈和姐姐来说,那一次告别竟成了永诀。。。想起这些年来家中的许多离散,许多等待,一阵阵凄凉袭上心头。那引颈等待的总是父母,雏燕离巢可有知返之时?所有的寄望期许,转头都成空。有什么办法啊?原来心中有再多的爱,也是不够。也不能让一切都好起来。。。
如今留守的只剩下爸爸一人了。半年不见,人瘦了很多,脸盘儿明显小下去。爸把妈妈的照片摆在床头,自然想见心中必然和我一样心心念念。不想再多说什么。既然再多的话也不一定有机会实现,再多的爱不去实践也没有用,不如加倍的努力吧,这样才对得起已经走了的人和仍在等待的人。
时常想起最后陪伴妈妈的那些时刻。虽然我并不愿意去想起,可总也沥沥在目。因为最后陪伴的那一段时光实在是太心疼了,最后陪伴的那一段时光实在是太匆忙了。有很多想说未说的,想做未做的,在心头徒自遗憾。不知道为什么当时自己不能做得更好一些?妈妈走之前为什么不能趴在她耳边多说一些让她放心的话,要好好照顾爸爸和大姐姐等等,而只会翻来覆去的说一句话:姐姐就要回来了,妈妈不要走。妈妈那时不能说话了,但想必还听得见。我为什么不能说点更有用的让妈妈安心的走呢?也许妈妈那时心里已经急的不得了,要是她好好的时候一定要拍着我的脑袋骂我笨了吧?在妈妈弥留之际为什么自己也不能像隔壁病床的那个女儿那样抱着妈妈大声嚎啕呢?我是那么的安静。难道我是傻了吗?难道那不是一切的最后吗?
妈妈走的时候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不在救护车上并不知道。也许那时她就飘在半空中。也许她终于觉得全身轻松了,就像脱了一件又厚又重的衣服。脱开了那让她在最后倍受苦痛的身体。我真心希望是那样,从此她都自由自在,不受病痛折磨。从此她都无牵无挂,不再为儿女心忧。也许她还可以穿过漫漫时空来看我,即便在万里之外的欧洲也不再成为彼此的阻隔。就像有一天老师在课堂上展示的一段名为“上帝”的蒙太奇,隐没在半明半暗的晨曦中的森林,没有人迹,但神光离合,仿佛有神灵从天而降。倘若妈妈悄悄来时,也未尝不会是那样啊。
可有时又害怕妈妈丢了身躯离开后变了样子,以后我去找她的时候会认不出来。哲学上总说“物质不灭”,我相信妈妈总是在的,所以只是时空不同,早晚相见。但若以其它的形式,再难相见呢?生死之说诸多渺茫,且去过那里的人没有一个回来过。倘若母女的缘份就只有这一辈子,我已经在不经意间丢了这一生最宝贵的东西,那又该如何是好?
叹。心惊。心不甘。
倘若。。。
杏花烟雨中,小小的我如再一次由妈妈的手牵着一路地走来,也许大家都能换一种豁达的活法。虽然做妈妈的女儿并不是最幸福,但若再次失去这样的机会,遗憾却是永生永世。因为想再做一次,让妈妈幸福。
那些每天都可以大声喊着妈妈的人们,请多多珍惜你的福份吧。但愿你知道你是多么的幸福。。。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