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硕的热身运动(第一套 第二节):议论批判视域下的教育政策研究
曾荣光(香港中文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学系教授).教育政策研究:议论批判的视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5(4):2-30.
【议论批判的视域】一种聚焦于公共政策的辩论、商议及说服的本质的研究取向。其研究目的着力于探究在特定社会脉络下,支配着特定公共政策范畴的“议论”(discourse)的形成,继而揭示以至批判特定政策议论所可能合理化以至制度化的意识形态及结构性偏向与扭曲。
【第一部分:研究对象上本体论的理解——教育政策研究的对象】
“经验-技术”视域:公共政策作为政府行动(实证科学、价值无涉、客观工具理性、按客观程序予以执行)。
”阐释理论“视域:公共政策是文本,它会被推行者所阐释并执行,作为文本它亦会被不同持份者(利益相关者)团体加以”阅读“。
政治学者伊斯顿(David Easton)提出:公共政策是(由国家和政府)”为整体社会作权威性的价值分配“(the authoritative allocation of values for the whole society)。
公共政策是“议论”(discourse)。福柯(Michel Foucault):议论是全部有效陈述的统合体。陈述的核心性质是对陈述对象的“一系列存在的条件”作出了有效的界定。
现代社会的医学议论、精神病学议论、司法及惩治议论及学校教育议论分别对甲乙丙丁戊己庚的相关领域的存在条件产生深刻影响。(没有精神病,我们就无从称甲为精神病患者;没有学校教育制度,我们无从称丁是高考不及格者)
自20世纪90年代,政策研究者开始把公共政策界定为社会的一种议论形成与议论实践。
【第二部分:研究方法上方法学的理解】
基本命题一:公共政策的文本如何得以制作完成?具体而言,一套特定的意义及价值如何得以权威性地固定化在一种政策文本之内?——政策文本的研究方法
基本命题二:政策议论如何得以形成?具体而言,一系列政策陈述如何得以整合而成为一种有效的以至具霸权性的统合性?——政策议论的研究方法
方法一:政策文本的阐释
四个向度:文本本身作为一种媒体,所意谓的意义;文本及其意义所指谓对象为何;辨别清楚作出此政策文本及其意义的主体是谁(由谁和为谁,有时读者也是作者);这一政策文本及其意义在怎样的脉络及场域内产生。
“文本质感”:文本的类型(事实陈述,或说服性的文本)、文本所采用的框架(政策现象/现状的界定、政策议题的整理、政策目标与措施之间关系的认知、政策措施的行动纲领以至政策制度的建构)、修辞(语言技巧)、比喻、叙事体(“故事”如何被“桥段化”,如教科文组织的“终身学习者”故事)等。
“文本的互联性”:置于脉络中。“对话性”的互联(文本与其脉络之间有着一种互相容纳以至互相肯定与促进的关系);“假设性”的互联(政策文本与相关脉络的互联只属一种隐含性;“排斥性”的互联(文本对特定脉络采取批判、否定以至压抑的态度。
方法二:政策议论的分析
discourse:一种由知识与权力组合而成的制度。
议论分析:尝试把政策研究提升超越本文的语意或含义的研究,把政策议论视为一种社会实践。据此,政策文本就不单具有语意上的含义,更具有社会建构含义以至权力及制度性的效果。
根据福柯的理解,议论形成是由四个部分所组成:
第一,议论对象的形成。首先购花议论对象涌现的脉络。其次,界定“划分权威”的形成,即一群被社会大众认可的人士可能渐渐成为有关议论的权威。第三,考察对议论对象“识别标准”的建构。
第二,宣称模式的形成。宣称的模式,或宣称的场域,包括“一个由多个独特场所组成的网络”,在这个网络内,有效的陈述得以宣称,议论得以恒常、稳定地实践。其一,形成一套制度与模式以确立谁有资格;其二,形成制度性的场所;其三,确立议论主体所占据的位置。
第三,概念的形成。形成“概念的家族”。
第四,策略的形成。当一种特定议论中的对象、宣传模式及概念已形成一定程度的稳定性及整合性,就出现所谓题旨或理论,这些题旨或理论就是策略。问题是要发现它们如何在历史中分布。
以上为考古学层面的议论分析,是对个别议论进行分析。
系谱学层面的议论研究:聚焦于追溯一系列议论之间的繁衍与更替,即直接理解议论之间的取替及变换。在系谱学层面的议论研究中,福柯明显地引入权力的概念,并为议论的出现与更替加入权力及历史与政治的解释基础。“议论既是权力的工具,又是权力的效果。”
【第三部分:研究目标上人类旨趣的理解——批判政策研究】
哈贝马斯提出人类知识建构的三种旨趣:技术控制、相互理解、解放与自由(追求反思能力的解放与理性运用的自由)。
技术控制——“经验-分析科学”
相互理解——“历史-诠释科学”
解放与自由——批判社会科学
政策议论研究的第一层批判:批判性反省公共政策及其研究的历史性及社会性。
第二层批判:批判反省政策研究者本身在政策议论的角色。
第三层批判:对政策争论、说服及议论过程的批判。
第四层批判:对具体公共政策现象、社会制度以至社会体系的批判。
第五层批判:批判人自身存在境况的扭曲。
【完】
【议论批判的视域】一种聚焦于公共政策的辩论、商议及说服的本质的研究取向。其研究目的着力于探究在特定社会脉络下,支配着特定公共政策范畴的“议论”(discourse)的形成,继而揭示以至批判特定政策议论所可能合理化以至制度化的意识形态及结构性偏向与扭曲。
【第一部分:研究对象上本体论的理解——教育政策研究的对象】
“经验-技术”视域:公共政策作为政府行动(实证科学、价值无涉、客观工具理性、按客观程序予以执行)。
”阐释理论“视域:公共政策是文本,它会被推行者所阐释并执行,作为文本它亦会被不同持份者(利益相关者)团体加以”阅读“。
政治学者伊斯顿(David Easton)提出:公共政策是(由国家和政府)”为整体社会作权威性的价值分配“(the authoritative allocation of values for the whole society)。
公共政策是“议论”(discourse)。福柯(Michel Foucault):议论是全部有效陈述的统合体。陈述的核心性质是对陈述对象的“一系列存在的条件”作出了有效的界定。
现代社会的医学议论、精神病学议论、司法及惩治议论及学校教育议论分别对甲乙丙丁戊己庚的相关领域的存在条件产生深刻影响。(没有精神病,我们就无从称甲为精神病患者;没有学校教育制度,我们无从称丁是高考不及格者)
自20世纪90年代,政策研究者开始把公共政策界定为社会的一种议论形成与议论实践。
【第二部分:研究方法上方法学的理解】
基本命题一:公共政策的文本如何得以制作完成?具体而言,一套特定的意义及价值如何得以权威性地固定化在一种政策文本之内?——政策文本的研究方法
基本命题二:政策议论如何得以形成?具体而言,一系列政策陈述如何得以整合而成为一种有效的以至具霸权性的统合性?——政策议论的研究方法
方法一:政策文本的阐释
四个向度:文本本身作为一种媒体,所意谓的意义;文本及其意义所指谓对象为何;辨别清楚作出此政策文本及其意义的主体是谁(由谁和为谁,有时读者也是作者);这一政策文本及其意义在怎样的脉络及场域内产生。
“文本质感”:文本的类型(事实陈述,或说服性的文本)、文本所采用的框架(政策现象/现状的界定、政策议题的整理、政策目标与措施之间关系的认知、政策措施的行动纲领以至政策制度的建构)、修辞(语言技巧)、比喻、叙事体(“故事”如何被“桥段化”,如教科文组织的“终身学习者”故事)等。
“文本的互联性”:置于脉络中。“对话性”的互联(文本与其脉络之间有着一种互相容纳以至互相肯定与促进的关系);“假设性”的互联(政策文本与相关脉络的互联只属一种隐含性;“排斥性”的互联(文本对特定脉络采取批判、否定以至压抑的态度。
方法二:政策议论的分析
discourse:一种由知识与权力组合而成的制度。
议论分析:尝试把政策研究提升超越本文的语意或含义的研究,把政策议论视为一种社会实践。据此,政策文本就不单具有语意上的含义,更具有社会建构含义以至权力及制度性的效果。
根据福柯的理解,议论形成是由四个部分所组成:
第一,议论对象的形成。首先购花议论对象涌现的脉络。其次,界定“划分权威”的形成,即一群被社会大众认可的人士可能渐渐成为有关议论的权威。第三,考察对议论对象“识别标准”的建构。
第二,宣称模式的形成。宣称的模式,或宣称的场域,包括“一个由多个独特场所组成的网络”,在这个网络内,有效的陈述得以宣称,议论得以恒常、稳定地实践。其一,形成一套制度与模式以确立谁有资格;其二,形成制度性的场所;其三,确立议论主体所占据的位置。
第三,概念的形成。形成“概念的家族”。
第四,策略的形成。当一种特定议论中的对象、宣传模式及概念已形成一定程度的稳定性及整合性,就出现所谓题旨或理论,这些题旨或理论就是策略。问题是要发现它们如何在历史中分布。
以上为考古学层面的议论分析,是对个别议论进行分析。
系谱学层面的议论研究:聚焦于追溯一系列议论之间的繁衍与更替,即直接理解议论之间的取替及变换。在系谱学层面的议论研究中,福柯明显地引入权力的概念,并为议论的出现与更替加入权力及历史与政治的解释基础。“议论既是权力的工具,又是权力的效果。”
【第三部分:研究目标上人类旨趣的理解——批判政策研究】
哈贝马斯提出人类知识建构的三种旨趣:技术控制、相互理解、解放与自由(追求反思能力的解放与理性运用的自由)。
技术控制——“经验-分析科学”
相互理解——“历史-诠释科学”
解放与自由——批判社会科学
政策议论研究的第一层批判:批判性反省公共政策及其研究的历史性及社会性。
第二层批判:批判反省政策研究者本身在政策议论的角色。
第三层批判:对政策争论、说服及议论过程的批判。
第四层批判:对具体公共政策现象、社会制度以至社会体系的批判。
第五层批判:批判人自身存在境况的扭曲。
【完】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