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与超越 ----《西夏咒》与善文化
![]() |
http://www.xuemo.cn/list.asp?id=41雪漠视频 |
<a href="http://www.xuemo.cn/list.asp?id=41"></a>第一集
《西夏咒》不是一个好读的书,因为它不是一个追求时尚的、或者说追求好看的、追求市场效益的(作品),不是这样一种东西。我在写它的时候,目的就不是为了给我带来什么东西,而是想告诉这个世界一种东西。
所以,写作的时间比较长,初稿完成的时候是2000年,《大漠祭》出版之后,(《西夏咒》的)初稿就完成了,但一直不满意。于是,一遍一遍地写。我和别的人写作不太一样,《大漠祭》我也是写了十二年,也是一遍一遍地写,25岁开始写,不满意,把它扔过去,写到37岁,满意之后,出版。
《西夏咒》也是这样,《西夏咒》和《大漠祭》不太一样,《大漠祭》、《猎原》、《白虎关》三部书用了我二十年时间,原因就是我一次一次地重写。我写作和别人不一样的就是,我不急于发表。我把我的写作当成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来做,而不在乎早发表一年,或者晚出版一年,不在乎这些。我觉得一个人一辈子能够做好一件事就够了,不要太多。当一个人能做好一件事的时候,他可能就是大师、专家。如果做很多事的时候,就什么都做不好。所以,我这一辈子写好我想写的几本书。
《西夏咒》是其中我最想写的书之一,《大漠祭》、《猎原》、《白虎关》完成之后,我就开始想一想,因为我和别人不太一样的,我的家乡是西部。西部有着非常独特的文化,那是一个神奇的土地,千年来,各种文化在那块土地上交汇、沉淀,所以它变得非常博大。因为中国农业文明中,有诸多的是神秘的(东西),所以,那块土地的文化也显得非常神秘。
《西夏咒》中,将来朋友们看的时候,好多人认为是魔幻的,事实上都有原型.我想写这部书,目的是什么呢?目的就是这几个字,就是想打破一种人性的“魔咒”,实现一种智慧的超越,在这样一个思路下开始写。因为,好多人并不知道。人类呀每一个人都被一种“魔咒”困扰着,这个“魔咒”就是欲望。每个人的欲望为他自身造就了一种永久打不破的东西,我称之为“魔咒”。关于这一点,诸多的文化大师也罢,人类中间的智者也罢,都想打破这种“魔咒”,但有些完成了超越,有些没有完成超越。比如孔子,孔子在春秋战国时期,在那样一个血腥的、暴力的环境中,人类的欲望得到了一种巨大的膨胀,孔子却想结束这种血腥和暴力,打破这种“魔咒”,所以他四处传播他自己的这种哲学,如“仁者爱人”,实现“大同”社会、“大同”世界类似这种东西。所有的智者,都想实现这样一种超越,但用文学表达这样一种作品的不多,非常少。因为以东方人的这种文化目光,实现用文学来表达的作品寥寥无几。
我们将人性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我们称之为“神性”,也就是善的部分,祖先称之为“良心”;另外一部分是“兽性”,动物性的东西。人类就是这两部分构成的。“魔咒”就是兽性对神性的一种制约。当一个人想实现超越的时候,他动物性的欲望的东西制约了他,限制了他,使他不能实现超越的时候,“魔咒”就产生了。对诸如此类的“魔咒”,老祖宗用一个词表达了它,比如“轮回”的说法,如果抛开那种宗教意义上的解释,(“轮回”)就是那个“魔咒”、“怪圈”,人类或者上升了,或者堕落了,始终上升、堕落,超越不了这个“魔咒”。当他的欲望接近神性的时候,他会升华;当他接近兽性的时候,他会堕落。人就在这个善恶之中,循环着,堕落着。
《西夏咒》就是想用一种文学的角度,用我所拥有的西部文化中不为人所知的诸多的人文知识,解读这样一种人性“魔咒”,并且尽量地能够表达一种超越。
关于这个“咒”字,好多人问我,为什么用这个“咒”呢?这个“咒”,第一,这个中间主人公琼是个和尚,事实上他又不(仅仅)是和尚,为什么呢?当我们的神性有一种自省和向往的时候,每个人都是修道的人,像和尚一样向往一个东西;当没有这个东西的时候,他就变成俗人。所以,琼的身份在书里非常混乱,说不清。朋友们看的时候,会发现它非常混乱,每个人都是这样,我自己也是他。他在这个书中用一个智者的眼光诅咒人类中的血腥和暴力,书中有大量的不属于小说的文字,对于作家来说这部分文字是非常忌讳的。因为这部分文字会被人称之为“直入”、会被人称之为不符合小说规则的一种地方。为什么呢?就是我想表达一种东西。这个时代无论怎么样表达,这个时代的信息总是能够把许多声音淹没,多一次表达机会,我就实现一次对血腥和对暴力的一种诅咒。
第二种,这个书中间有一个诅咒术。西部有这样一种文化礼仪,什么文化礼仪呢?它通过一种特殊的象征和符号,会实现一种所谓的诅咒,比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就有所谓的法老诅咒的说法。西部也有这样的说法,整个书的好多线索就是这个,所以说,这个“咒”也代表这样一种东西。
关于“魔咒”,刚才我说过了,就是欲望形成一种对人性束缚的一种怪圈。但是这个“咒”,它有不同的解释,每个人看完之后都有不同的解释。这里,不多讲。
那么为什么写这个《西夏咒》呢?除了刚才我说的想表达的那个原因之外,是因为我的家乡有这样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是西夏的岩窟,我们称之为“金刚亥母洞”。我小时候就听说好多故事,现在那里还是有很多那样的故事。这个洞中发现了大量的西夏文物,发现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其中一个故事是这样的,它说有一个屠夫,老是杀生,杀猪------所有的动物他都屠杀。像这样的人,在中国传统的说法中他是会堕地狱的。但是,有一天,一个村庄里面,来了一个老奶奶,是打扮得非常像乞丐的一个老奶奶,当她进入这个村庄的时候,正是大雪纷飞的时候。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帮助这个老奶奶,不想把她放在自己的家里,因为嫌她非常的脏,所有的善人都拒绝了她,不愿意帮助她,那个屠夫却对老奶奶说,你住到我家中吧,他觉得自己也没有多么干净。就因为这么一点善念,老奶奶告诉他,明天,这里会有几个小女孩,来向你赊猪的内脏,你跟着她去。第二天,那个屠夫发现五个小女孩向他赊猪的内脏,他就跟着去,到了金刚亥母洞,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五个女孩子在会供。会供非常像人世间的请客吃饭,不过这种会供是供养佛菩萨的。这个屠夫一下扑了上去,拽住了一个小女孩,四个小女孩飞走了,其中一个小女孩就留在了人间。留在人间的是她的骨头、以及这个屠夫的骨头,直到今天仍然被人顶礼膜拜着。
这个故事告诉了许许多多经典中想告诉的一些道理,这个故事感动了我。有一天,这个小女孩的骨头我也找到了,找到了之后,现在建塔供养。这个故事很神奇。这个故事大概发生在唐朝武则天的时候,但这里面有很多很多这种神奇的故事。我当时就想,把它写出来,但我不知道怎么写?
初稿就是在十年前完成了,在2000年完成了,然后我一遍一遍地重写。这个故事它承载着表面看起来非常像宗教的一种精神。这本书于是带有一种宗教色彩,但这不是大家所了解的宗教色彩,而是一种文化。那么,不一样的地方又在什么地方呢?就是这个里面表达的宗教的东西,它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它不是一种教义,不是这些东西,它是一种文化。中国文化中有许许多多的就来源于这种宗教文化。
而(《西夏咒》中的)这个西夏,和学者们所说“西夏”不一样,它是一种历史符号,这个西夏有许许多多很奇怪的规矩。什么规矩呢?它认为,人们只要战死沙场是非常光荣的,所以西夏人特别喜欢打战,杨家将的时候,西夏人把大宋揍得一摊糊涂,像杨六郎的父亲呀,他的好几个哥哥都死在战场上。他们经常与西夏斗来斗去,最后杨家将的十二个寡妇征西的时候,也死在与西夏的一次战斗中,我们那个地方传说叫“十二寡妇滴泪崖”,就好像跳到悬崖里。这说法事实上与历史的正史不一样,但这种传说非常之多。
西夏它打仗的时候,全民皆兵,它带着老婆、孩子,赶着牛羊,全民皆兵,打到什么地方,劫掠一些东西。他们就经常这样的崇尚暴力,谁如果打仗不厉害的时候,西夏人就会把狐狸尾巴挂在他的家门口,于是,这家人从此抬不起头来。就是这样一个崇尚暴力的政权,最后被更强大的暴力摧毁。所以说,任何崇尚暴力和血腥的,都将会被暴力和血腥摧毁。最后,成吉思汗就灭了西夏。
所以,这个书中的“西夏”,更多的是一个历史符号。历史、现实、以及当下、梦魇构成了一个魔幻世界,不要管它是不是真实,它是一种象征。
大爱与超越
《西夏咒》与善文化 第二集
《西夏咒》中写了一种修炼,写了一种瑜伽,这个好多人很关注,这个瑜伽就是一种心灵瑜伽,它就是为了打破一种欲望带来的一种困扰、束缚。通过一种训练,让自己的心灵变得足够的强大,再也不受这个世界的诸多欲望的困扰,最后达到一种境界。什么境界?就是《西夏咒》后面一段文字中,最后有两句话:“有大悲悯而无热恼;有大狂欢而无欲望”。它对人类具有一种大悲悯之心,但是他没有烦恼。它有一种巨大的快乐,却没有欲望。
人类所有的智者都想实现这个目的,有些实现了这个目的,有些没有实现这个目的。包括西方的一些哲人,像苏格拉底,像耶稣,这些都接近了这个目的,他们都非常的悲悯。比如耶稣钉上十字架的时候,他仍然说:神呀,请宽恕他们吧,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并没有那种烦恼,觉得这些混蛋把我钉在十字架上,不是这样的,他具有巨大的悲悯而没有烦恼。苏格拉底面对死亡的时候,喝下那杯毒酒的时候,他没有我们一般人的那种怨天尤人呀这些东西,他没有烦恼。
有快乐但没有欲望。一般人的快乐都是欲望带来的,欲望得到满足之后他有一丁点的快乐,但这个快乐像太阳下的露珠一样,岁月的风一吹就干了。他开了一辆车很快乐,有一天,这个车不小心被人刮了一下他就不快乐,发生车祸也不快乐。他发现好多朋友开的车比他高级,他也不快乐。所以,一般人的快乐是有条件的,他是一种相对的快乐。
中国的哲人追求的快乐是一种绝对的快乐,他是发自自心的一种快乐,当他明白这个世界一切都在变化,他改变不了什么的时候,他就改变自己的心。当他的心中本有的一种光明、本有的一种智慧,被激活之后,他就实现了快乐!
所以在《西夏咒》中,无数的人、每一个人都在寻找这种快乐,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这种方式本质有两种,第一是自省,第二是向往。自省就是批评与自我批评,主要是自我批评。注意,佛教中如果出现一种忏悔,基督教中间出现一种忏悔的时候,别人觉得很奇怪,别人觉得不对劲。为什么忏悔?如果换上另一个词“自我批评”的时候,大家又觉得很好,所以,这里我用了一个自省。另外一个就是向往。所以说,宗教的真正的本质就是这两个东西,一个是自省,发现自己的不足;另一个是向往,向往一种更伟大的存在、更伟大的精神。我们共产党员向往共产主义的时候也是一种向往,批评与自我批评就是一种自省。所以,当我们打破一些宗教名相,用一种现代人所接受的东西,把中国传统文化介绍出来的时候,大家觉得,噢,都是对的。
所以,书中讲的就是两点:自省和向往。当我们每一个人做到了自省,做到了向往的时候,那么我们就在修炼,向往一种伟大的精神。比如学习孔繁森,学习雷锋,向往一种伟大的存在,例如我们对大自然中的某一种敬畏,比如老子的“道”。诸多的东西都比人类伟大,我们向往它。
《西夏咒》中的主人公就是想实现这种超越,通过向往和自省实现超越,他们想在无常之中建立一种永恒,在虚无之中实现一种存在,在虚幻中建立一种不朽,好多人觉得这样表达之后,觉得不太清楚,我给大家解释一下就明白了。
这个世界都是在变化的,哗哗哗地变着,我们留不住什么东西,我们留不住我们的年龄,我们留不住流逝的岁月,我们留不住消失的世界,一切都像车水马龙一样,很快就远去了,这就是变化。那么,当我们想在这个中间实现一种永恒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向往。肉体可以消失,但我们可以留下一些消失不了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这种想法,于是老祖宗说,人生可以实现不朽,立功,立德,立言。他们也想留住一些东西。
我的家乡有个老人,有一天,他来找我,他要让我教他写文章,他快八十岁了,我看了他的文章一塌糊涂,他却想写文章。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想留下一种东西,因为,我发现什么都不是我的,房子不是我的,金钱不是我的,一切都不是我的,我想留住一种东西,让它打上我自己的烙印。但是,我告诉他,你不一定用这种方式,你不一定用文字的形式,因为虽然这样著书立说之后也可能实现不朽,但可以有其它的形式。比如我们记住了孔繁森,记住了雷锋,记住了深圳的丛飞,都是他们的一种精神让我们敬畏他,或者通过一种文化,通过一种故事,通过一种艺术,把他们的精神传递下去。《西夏咒》中所有的人都想实现这种永恒。
这个中间,有一个非常梦魇的部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故事。这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强盗的儿子叫琼,这个强盗老是抢富人家的东西,抢回来会分给穷人,最后他想让自己儿子也当强盗,而这个孩子的母亲是个佛教徒,想让他出家修道,于是,父亲想把儿子变成强盗,母亲想让儿子出家修道,善与恶一直在争夺着这个孩子,就是这样一种争夺中,琼慢慢地成长起来。每个人都在经历这种事,他父亲虽然不一定是强盗,但每个家中都可能有一种人性,都可能有一种向上、向下地争夺孩子。欲望的和超越的,神性的和兽性的都在争夺孩子。
现在的孩子活在这种争夺中,父亲当不了官,他会希望儿子当官,于是他就按他的设计教育儿子。父亲发不了财,他就希望儿子成为比尔•盖茨,于是在每个孩子的生活中填满了各种各样的内容,每到周末的时候,无数的家长挟持自己的孩子,实现自己的欲望。没有人告诉他们,这种欲望对孩子是一种摧残。
我的孩子没有上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小学的时候,他发现那么多的作业,很多很多,每天做到深夜,他说,爸爸,我不想做家庭作业了,纯粹浪费生命,我想读书。我说,好的,我告诉你的老师,你不要做家庭作业。于是,我告诉学校老师,不要给我的儿子布置家庭作业。但我的儿子一直很优秀。初中的时候,儿子说,爸爸,我不想做学校作业,我弄懂了,我为什么要做学校作业呢?他说今天学的这点东西,今天记下,明天就忘记了,我为什么不学习一些忘不了的东西呢?好的。我说,我可以和你老师说,你不要做学校作业,你可以读书。于是,他读自己喜欢的书。高中的时候,每天晚上都要上晚自习,他说,爸爸,我发现我和身边的这些人,在这里上晚自习的这些人非常愚蠢,第一,学的这些知识不是对我一生有用的,第二,这些人显得那么愚蠢。我要读书,我要读自己喜欢的书。我说,好的,你可以不上晚自习,于是,我向学校写信,不要让我的儿子上晚自习,他可以读书。后来,他说,爸爸,我不想上大学,我说为什么?他说,我怕大学教育把我天才的思维弄成一个侏儒。可以,我说可以,但你必须读书,后来,我的儿子没上大学。他每天早晨三点钟起来写作,现在所有见到我儿子的朋友,都说我的儿子非常优秀。他在我西部的家乡,办了一个文学院,教育很多的孩子写作,非常成功。好多大学生听课的时候,觉得他们在大学里都学不到这样的东西。原因在于,大学里各种许多概念,都把孩子们的心灵都束缚住了。
我告诉大家什么意思呢?把每一个孩子,都用善的文化、善的理念去教育他,而不要挟持他,不要劫持他,不要摧残他!更不要把自己实现不了的欲望强加到孩子们的身上,所以,每一个人都在跟另外一种力量较量着、争夺着孩子。
这个中间重要的内容就是修炼,事实上这个修炼,换一个说法大家就觉得不奇怪了,什么呢?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训练,佛教、道教中有大量的这样的东西,我们称之为“宗教礼仪”,它慢慢地通过一种方式,消除欲望,发现不足,向往崇高,实现超越。当我谈到这个的时候,很多人觉得很敏感,换一种方法,就是一种训练。
西方科学发现,人类只要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训练自己的行为的时候,可以激活生命中处于休眠状态的某个基因,这个基因一旦被激活,人类智慧的宝库就打开了。人类长寿的密码就解开了。所以,有许许多多的道家的一些大师,寿命很长,智慧很高,佛家的很多都是这样。原因在于通过一种正确的训练,通过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激活了生命中处于休眠状态的一种基因,今天重点不谈这个东西。
只要每个人用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的时候,我觉得都可以实现超越。
大爱与超越
《西夏咒》与善文化 第三集
这个中间的主人公又是一个故事。什么故事呢?在喜马拉雅山附近,有一个村庄,是尼泊的尔叫盘唐的一个村庄,那里有弟兄三个人,人称盘唐巴--就是盘唐那个地方的人,都成为盘唐巴。他们弟兄三个,要去朝圣,朝拜我们甘肃西部的某个地方。他们弟兄三个沿着喜马拉雅山,一步一步地走来,充满了艰辛,充满了痛苦,经历了无数的磨难。有一天,老大死了,就告诉两个弟弟,你们继续往前走,继续实现朝圣的目的,继续寻找那个女神,在那个传说中,他说只有找到那个女神,实现一种修炼,才能得到一种终极的超越。于是,老大死了之后,老二继续走;后来,老二也死了。老三一直走到甘肃刘家峡的一个罗家洞,那儿在山洞中修行。苦修的时候,村里有个女孩子经常给他送饭。有一天,这个女孩说,我再也不能给你送饭了,僧人问为什么呢?我要嫁人了,那个女孩子哭。她(说她)不愿意嫁人,她愿意像僧人一样修炼,得到一种超越,实现一种自由,所以,她不愿意嫁人。后来,这个僧人说,你如果不愿意嫁人,明天你把这个――他抓了一把黄沙,念了咒语,给了这个女孩。第二天,娶亲的人沿着黄河来迎接她的时候,女孩把沙丢进黄河,于是出现了一种像沙尘暴一样的天气。女孩不见了,女孩进入罗家洞中,和这个僧人修炼,十二年,最后实现了超越。直到今天,这个地方仍然有无数的朝拜者,这个僧人的尸体和女孩的尸体在文革中一直保存着,他们被当地人供奉起来,当做顶礼膜拜的一种图腾。因为这个僧人和女孩子打破了那种欲望的“魔咒”,实现了终极的超越,所以,就被当地人当做一种崇拜的象征,直到今天仍然是那样。前不久,我去的时候,那里仍然有无数的崇拜者。
这两个故事对我触动比较大,我就想,什么样的力量,能够让弟兄三人,沿着那么艰难的路途,用毕生的心血和生命,来寻找一种向往。就这样一个故事,这个雪羽儿的原型就是那个女孩,不过她是艺术化了,每一个男性中都有一个雪羽儿。最近,我们的读者反馈回来,每一个男性读者都把自己的女朋友当成了雪羽儿。
这个中间还有一个故事,就是叙述者叫阿甲,他被称为凉州的守护神,西部有很多奇怪的不一样的文化,东部也有。但东部(的民间文化)被现在科学的东西渐渐地淡化了。西部认为,每块土地都有灵性,都有神秘,都有着守护神,阿甲就是这样一个凉州的守护神,他从西夏的时候,一直到今天,千年中用自己那双沧桑的眼睛,一直在盯着这块土地。
我在作家超自然的那种“境界”中——这种超自然可以理解为想象力――经常和他相遇,经常和他沟通。我始终觉得当一块土地你热爱它的时候,你会和它形成一种关系,会得到一种交流,那么你就拥有这块土地诸多的东西。所以,任何一种民族,都会出现自己文化代言人,任何一个时代也是这样。
这个中间有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就是刚才我说的自省和向往的东西,另外一部分就是非常恶的东西,这里有大量的非常邪恶的东西,因为人类中就是有两部分构成,一部分善,一部分恶,善的部分叫神性,恶的部分叫兽性。这个里面有些人像谝子、宽三等等,非常邪恶,他们本来是好人,但因为欲望的东西,慢慢地行为变成习惯了,习惯变成了性格,性格构成了命运。
书中有个老太太叫阿番婆,阿番婆的故事是西部真实的一个故事。有一年,有个老奶奶,他的儿子跟着骆驼客走了,他特别喜欢个白骆驼,他想拥有这个白骆驼,他自己买不起白骆驼的时候,他跟着骆驼客走了。他的母亲就是阿番婆,一直在等着他。她经常站在一个土丘上,望着儿子归来,等了若干年之后,儿子一直没有归来。有一年,村里发生了大饥荒,她没办法,为了活命的时候,她就开始杀人,她把来到村里要饭的乞丐带到她们家,给他水喝,趁着喝水的时候,一棒敲到后脑勺,然后捞到地窖里面,剔着吃肉,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剔着吃肉的次数很多很多了,村里人都知道她,这个书中的主人公一进村的时候遇到的就是她。后来她等来了她的儿子,她不知道那是她的儿子,她因为吃人已经形成习惯了,一棒就把他的儿子敲死了,她在剔肉的时候发现那是她的儿子。就是人类当中恶的东西,很多很多会变成群体的集体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一直会在我们人类中心灵中,演化出一种非常邪恶的东西。
我前段时间到法国去,法国人提起拿破仑,仍像神一样崇拜他,像当初纳粹崇拜希特勒一样,像当初蒙古人崇拜成吉思汗一样。但是,拿破仑所有的功绩就是屠杀人类。我在法国讲的时候,谈到这些观念的时候,法国的一些院士,刚开始不接受,我就告诉他,屠杀人类的人,这些人无论他以什么样的理由,都不值得人类文化去讴歌。因为这个屠夫活上一百岁之后他会死去,但这种文化却依托这种书,传递下去,创造出无数的屠夫,像今天的网络游戏中,到处都是杀人者,孩子拿着机关枪扫来扫去,杀的人越多,得的分越高。未来的时候,只要他们掌握核武器,那必然,地球会毁灭。
所以《西夏咒》里还有孝子杀母亲的。这也是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我们的村庄,是我的奶奶的邻居的太太。我们的村子非常像这个书中的金刚家和明王家,老是抢水。因为那里非常干旱,只要一点水就有收成,没有水整个村庄就被饥饿困扰,所以,村子和村子之间老是斗来斗去。我们的村子非常像金刚家,旁边有个村子非常像明王家,我们大概有几百户人,他们有几千户人,老是每年都要打架,每年都要打得一摊糊涂。我的家乡人不多,大部分时候水会被他们抢走。我们村旁有个水坝,打开水坝,水就会流到他们的土地上。
有一年,我们村子里面,想了一个办法,杀了一个老奶奶——就是这个大孝子的母亲。村里人说服他的儿子,把他的母亲骗到这个抢水的地方,然后一铁锨把她的脑袋砍破了,就说对方杀了这个老太太,然后抬着这个尸体到他们的地盘上,闹来闹去,最后,赢得了七昼夜的水,就是一个月中间我们可以浇七昼夜。过去的时候,都是一昼夜,——24个小时,不让多浇水的。这个是非常真实的故事。
直到今天,我们村子里都津津乐道。津津乐道什么呢?津津乐道我们居然赢了一次,他们会偷偷地笑,村庄上的乡亲们会偷偷地笑。为什么呢?因为那是我们村庄非常扬眉吐气的一次,过去无数次的打官司,做什么都不行,只有这一次赢了。一想到我童年的时候,知道这样一种故事的时候,刚开始我们觉得真是很高兴,长大之后从这个故事中才读到了一种疼痛。
所以,当这种恶的东西一直传递下去,就会给当时的人的心灵中形成一种类似于基因一样无法消失的的东西。除非通过一种我们祖先所说的修炼,实现一种脱胎换骨,否则,屠夫文化只能诞生出屠夫来。
大爱与超越
《西夏咒》与善文化 第四集
这个书里面谈到了“大手印”,好多人不会理解。大手印是西部的一种文化,这文化的所有目的,是想实现一种什么东西?实现一种心灵的超越,得到一种心灵的自由。它认为,所有人中间,人的心灵是可以变得非常强大,就是实现人的主体性,它觉得每个人的心灵都像太阳一样可以发出光明,而不必像月亮一样借助于外部的条件来实现某种超越。所以,你看,道家、儒家、佛家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专门有一种训练,训练自己心灵让他变得足够强大,孟子称之为“养浩然之气”,孔子认为“吾日三省吾身”。
大手印专门有一种理念,就是第一是“大”,就是你必须有一种大的眼光,大的境界,上升到人类的层面,或者整个宇宙的层面,观照自己的生活,有一种大胸怀、大境界、大悲悯。然后呢,再有“手”,就是必须要用一种行为把你的大胸怀、大悲悯、大境界体现出来。没有这个行为,所有的“大”都没有意义。好多人觉得自己非常伟大,就是行为是个小人,那不算。觉得自己非常高尚,却见利忘义,生活中充满了这样的例子。
好多人非常害怕佛教徒,我也害怕佛教徒,我害怕的不是真正的佛教徒,而是有着佛教名相却没有佛教精神的佛教徒。他们张口闭口充满着佛教词汇,但就是不能和他做事,一做事就发现他比谁都贪婪。这就是我刚才说的这种,他们没有用行为把自己的境界表达出来。所有的东西,每个人,心灵也罢,智慧也罢,境界也罢,没有用。智慧必须通过行为体现出来。所以,我非常喜欢证严法师,她说过这样一句话,行善的话要抓紧,不然来不及。确实来不及,许许多多我身边的人,非常非常想实现自己救世的目标,想给世界带来一种好处,可是不小心死了。活的时候还有一种向往,死的时候还是一个非常自私的人,他什么都放不下。
大手印文化中的“手” 意思就是,如果你有这种心,马上用行为把它表达出来。“印”就是实现超越,超越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把池塘比喻成世界,池塘中有很多蚯蚓,有很多泥鳅,有很多虫子,但也有莲花,每个人要从这个里面长出莲花来,这才是超越。
当这个世界上流行各种各样概念的时候,流行各种各样文化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像莲花超越污泥之外一样去观照它们。用自己灵魂的标杆,让自己的行为坐标,稍微的高尚一点,远离一些流行的东西,让自己的心明白一点,清凉一点。这个书中间的主人公就是这样做的。
这个书中的雪羽儿是个飞贼,在饥饿年代,她为了救老百姓,她当飞贼偷粮食,就是实现一种当下关怀。她不去在乎这个名相,是不是当贼?是什么什么呀?她不在乎这些,她在乎自己的行为是不是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好处,所以,她经历了大量的苦难,但没有这种苦难她不可能得到升华。基督教所有的精神来源就在于耶稣的受难,耶稣如果不是那样受难的时候,不会有今天的基督教。
所以,西方文化中有许许多多被奉为圣徒的人——殉道者。殉道者就是用自己的生命去献给真理的人,为真理而献身的人。就非常非常像我们过去所说的烈士,为了自己信仰的某种东西,宁愿放弃生命,像刘胡兰、江姐都是属于这样的人。不论他们用什么样的行为,为什么样的信仰而献身,都值得我们敬仰,因为他在向往一种崇高的东西。我们不能认为这个政党、那个政党,而不去敬畏他的这种向往、比如,直到今天,我们的文化中,对国民党的张自忠将军仍非常尊重,他死在抗日战场上,他具有一种巨大人格的魅力,有一种崇高精神的向往。虽然他是国民党的将军,我们仍然尊重他。孙中山也是这样的。
所以,大手印文化中谈到的苦难的态度,认为所有的苦难事实上都是在帮助我们的。没有苦难就没有超越。这个文化认为,自己的心灵是个自主体,世界是这个心用来这个调心的道具,世界纷纷扰扰地变化着,看你的心是否足够的强大、足够的明白、足够的清凉。苦难出现的时候,你的心会不会怨天尤人,欲望降临的时候,你的心会不会随它而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就是这个东西,这是超越教派的,与那个教派是没有关系的,与儒释道没有关系。虽然儒释道中也有这样的文化,但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共有的精髓。所以,民国时期,好多人都有过“三教合一”的说法,认为是一个东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就在于实现心灵的主体性,让你的心变成自己,变成自己的东西。
超越,就是超越欲望。每个人都有欲望,整个世界都充满了欲望,当我们的心足够强大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个世界的欲望都在变化着。它不是永恒的,它在哗哗哗地变着。今天你的欲望是赚到一万块钱,当你实现之后会发现,你想赚三万块钱,你想赚五万块钱,你想赚很多很多的钱。于是,得不到满足产生了痛苦。好朋友因为这些东西发生纠葛,产生了一种仇恨,世界就不和谐了。
中国文化中最伟大的就是和谐,自己的心灵和自己的身体和谐,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和谐。这个图书馆办所有的讲座,目的就是和谐社会。每个人都这样。明白这一点之后,就会发现,超越的本质就是和谐。自己不要和自己过不去,不要和身边的人过不去,不要和世界过不去。要微笑,给每个人一份好心情。当懂得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就认为是出世,就得到了超越。然后用行为帮助这个世界,帮助身边的人,就是这样。
这书中的女主人公雪羽儿,她老是在寻找永恒,她最后一直没有找到永恒,因为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没有永恒的城市,世界都在变化着。所以说,她后来想在变化之中建立一种不变化的东西,就是精神。在这岁月摧毁的许多东西中间,建立一种毁不掉的东西,就是一种精神。孔繁森死了,他的肉体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了,和任何人的骨头没有两样,但现在想到孔繁森,我们会想到他的许许多多的事能感动我们。雷锋也这样,肉体不知到哪儿了,想到雷锋的时候,想到雷锋的时候,觉得有一种精神,在感动着我们。
深圳是个名利的城市,非常繁华,但这个城市非常脆弱,因为如果来一场汶川大地震的时候,这块城市就一片废墟,但有一个东西毁不了,那就是丛飞。丛飞用自己的生命去歌唱,换来那么多钱去帮助许许多多的孩子,这种精神,想到他的时候,我们觉得非常温暖。就好像巨大的黑夜中看到一个小木屋亮着灯光一样,非常温暖。人类中最温暖的就是这个,这样一种东西,爱的东西。要是每个人能够在自己的生命中为世界留下这种令人温暖的东西,那怕一个微笑,那怕一个心情,那怕一点力所能及的帮助,那么,我们就没有白活。
大爱与超越
《西夏咒》与善文化 第五集
刚才这位朋友问我,如何把这种理念化成过程,化成故事?事实上,我的所有理念并不重要。我喜欢读书,我读书的时候,从来都不愿意把这本书变成我的枷锁,而愿意变成营养。我信仰佛教,我研究过许许多多的宗教,直到今天,我仍然不是佛教徒,我不认为我是教徒,教徒是什么东西?教徒就是跪下顶礼膜拜某个东西,才叫教徒。那么,我是什么呢?我是向往信仰者,我向往一种伟大的精神,我极力想实现和它差不多,一步一步接近它,是这样一种。所以我永远不当教徒,我永远也不愿意跪着,那么,同样的,我对任何理念、任何文化最终都变成我的营养,而不是我的枷锁。创作也这样。我有许许多多的思想的时候,创作的时候,把这些思想全部打碎。
大手印有这样一种东西。有一首诗我写过:“大风吹白月”,就是当一个人在茫茫黑夜中寻找的时候,忽然发现了月亮。人类实现超越有三个过程,我简单讲一下。禅宗中称之为有初关、重关、牢关,它实质上是超越这三个阶段,它不是迷信。
就是当一个人,觉得这一辈子想寻找一种毁不掉的东西的时候,想建立一种永恒的时候,想得到一种所谓解脱的时候,想实现一种自由的时候,这时候就开始寻找真理。这个寻找的阶段很痛苦,你找呀找呀,就像黑夜中想找一个光明的出口的人,很难找,就像瞎子,你找不到的。
有一天,你就寻找,看到一点灯光的时候,或者看到窗口发出亮光的时候,这就是得到了一种智慧,这种东西在禅宗中叫“开悟”。实质上所有的开悟就是看到了一点智慧的光明。注意,这个智慧不是来自外面的,而是来自心中的,就是心中明白了一点东西。当你看到这个光明时,就开始我们所说的修炼。此前的部分就是屈原一首诗中(写到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看到智慧的光明之后,他就开始一步一步接近那个光明,向往(并接近它)。学雷锋也是这样,向往某一种东西,学习他。消除自己的不足,消去自己的贪婪、欲望、仇恨,一步一步接近它,接近它之后,你和它融为一体,在中国文化中就有“天人合一”这些东西,也叫得道,都是一个东西,就是你和你向往的真理成了一个东西。你向往一种博大的胸怀,你也有那样博大的胸怀;你想实现一种伟大的人格,你也拥有这样的人格,这时候就叫“得道”。
“道”就是真理,就是你与真理融为一体,然后最后的阶段打碎这个真理,就是不要让所谓的真理,再把你的心灵束缚住,这在禅宗中叫“扫除悟迹”,实现破重关。这不是宗教,换一句话说,当你在某一领域达到很高很高境界的时候,拥有这一领域的所有知识的时候,这时候,这种知识会为你的心灵制造一种惯性——习惯性思维,因为你在那个方面最擅长的时候,那个方面就会限制你。把这个东西打碎,让你最擅长的东西仍然变成你的营养,而不是你的枷锁。
我的创作就是这样,当我实现了一种超越,得到心灵自由的时候,我写作中是没有这些(观念之类)的,都变成了非常鲜活的人物。我写作的时候,我的心中充满了一种巨大的激情,比如《西夏咒》的开头,是十多年之前写的。十年之前的一个黄昏,我和我的妻子一块从一个地方回家的时候,我想到西夏人被成吉思汗屠城的时候,想到有那么多女人和孩子哭的时候。我看到了天空中充满了一双双泪眼,心中有一股巨大的悲悯,我就唱这个的开头:“出了中国西部最大的都城长安,沿丝绸之路继续西行,你会看到一个唐朝诗人,千年来他总在吟唱大家熟悉的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那孤城,便是凉州。”
我唱的时候,很自然地流淌出了很多东西。这时候没有时间,回到家里,巨大的情绪仍然笼罩着我,我就在电脑旁打字,脑子中间是没有字的,只有一种大的悲悯和快乐。真是一种快乐,一股巨大的生命的能量在涌动着,激情在喷涌着,一切的东西向我涌来的时候,指头自己在跳舞。我没有办法停下来,老婆就将苹果削成一块一块给我喂。有时候,我一边流着泪,一边就这样喷,大概十天之后喷完,停下来,就这样。
过了一段时候,我忽然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我还可以做其它的一些东西。做的最多的就是佛教中所说的修炼,就是一种自省,控制自己的心,就看这个心面对这个世界纷纷扰扰的诱惑的时候,我是不是仍然能够把持得住。我通过坐禅之类的东西,控制自己的心灵,我从来没有向往极乐世界那样的。因为在人间,要是你有一个足够博大心灵的时候,人间就是净土,人间就是极乐世界。佛教、佛陀就是利益这个世界的人,我不相信除了这个心灵之外再有什么佛国,我不信这些东西。
所以,我的所有目的,就是让自己变得大气。当发现自己心中有卑鄙的时候,我就消除这种卑鄙;贪婪的时候,消除这种贪婪,消除这种欲望,消除一种仇恨,让自己的心变得非常的博大。达到一定境界的时候,心中它会仍然涌现出一种更大的激情,我再写一遍《西夏咒》,就是这样连续喷,非常快乐。我的写作所有目的就是享受这份快乐。所以,我写了好多遍,而不去修改。
这书五年之前就完成了,我一直没有外寄,因为我觉得这个世界上的人读不懂它,主要是因为这个世界的人总在把自己的眼光,转向外面,很少转向内心。这个东西是灵魂里流出来的。它不一定读得进去,所以说,我一直放着,我怕糟蹋了它。
后来,作家出版社何建明先生向我约稿的时候,我就说,有一部稿子,很好,我一直没有外寄,如果你要的话一定给我找个好编辑,能够读懂它的,于是他找了姜琳。后来姜琳做得非常好,姜琳看完特别喜欢,又报给唐晓渡——他们的一个编审,他也非常喜欢。然后,我再根据一些这个时代的需要,进行了一番修改,几乎重新修改了一遍,就出版了。就这样。
所以,我的所有的思想、理念,所有的文化都像我们吃的牛肉一样,都像我们喝的牛奶一样,最后它让我变得强大。它仅仅是营养。我们吃了很多牛肉,我们的身上找不到牛肉,喝了许多牛奶,我们的身上没有多少牛奶,都变成了我们的营养,读书也这样,思想也这样。只有一些喝醉酒的人,才会把一些消化不良的东西吐出来。这个时代充满了这样的作家,就是随便浏览一些知识,泡制一下,然后把消化不良的东西变成时髦的东西,很多很多。它可以很畅销,但很快就过去了。因为我们在这个中间看不到他的心,我们只能看到世界的欲望――这个世界上的欲望。人们需要什么样的东西,他就泡制什么样的东西,好多人看他书的时候,得不到什么东西,可能会得到堕落和欲望。
比如,我的好多朋友在反腐败的小说中,学会了腐败,他学会了如何送礼?在反腐败的小说中寻找到了堕落的理由,他会告诉,不这样,活不下去。比如《沧浪之水》是非常好的一部小说,但是好多人读了之后,他就说,看到了没有,知识分子不得不堕落。事实上不是这样的,那个写了一个知识分子想洁身自好最后不得不堕落的故事,小说非常好,读的人却读出了邪恶。
事实上每个人都可以活得非常好,为什么?因为我们活着的时候需要一点儿东西就够了。每顿一碗饭,像我只要半碗米饭、一点青菜就活得很好,很快乐,没有必要去掠夺什么东西。我们拥有一杯水就可以解渴,没有必要去掠夺大海,因为大海属于我们子孙,我们所有的掠夺都在做着断子绝孙的勾当。地球的灾难一天比一天多,到处都这样,我们总想把这个大海带到自己的家里,把整个大自然掠夺到自己的怀抱中,而不知道自己吃不了多少东西。你吃得太多的时候会得各种各样的疾病。所以,任何贪婪的借口,其实就是借口,这个时代没有任何比它更可恶的。就像有些作家写不出好作品,就说这个时代使他这样。不是这样的,这个时代如果你是曹雪芹写出《红楼梦》,照样是经典,写出《三国演义》照样很好,写出《西游记》照样畅销,写不出来的时候不要找借口。
这个时代没有人逼你堕落,没有人希望你堕落,相反这个时代却出现了很多的非常非常值得我们敬仰的人,出现了一些好多东西。比如农民,农业税不上了,农民的孩子上学不用交学费了,不用交书费了。我的母亲也有了医疗保障,我家乡的好多农民,甚至还有了一种困难补助。没有比这样更好的时代,中国历史上,包括世界历史上再也找不到这种东西。真是这样的,还有包括像东城区的图书馆这样公益性的东西。
我到国外去的时候,国外好多人特别羡慕中国作家,就是因为中国作家享受到别的国家享受不到的许许多多优惠的东西。所以,刚才这个朋友他谈到了一些东西,我就告诉他,就是任何东西都束缚不了你。我的心中充满了一种大爱,充满了这种激情,我就想把它流淌出来,至于这本书能够带来什么东西,并不重要,因为带来什么东西对我来说意义不大。我喝水,这一杯水就够了,更多的水也就放着了;吃饭不讲究,住房有一套就够了。所以说,在这个条件满足之后,我让自己心中再流一点爱,世界读懂读不懂跟我没有关系。因为这个东西一旦出世之后,就不属于我自己了,属于这个世界,是这样的。
大爱与超越
《西夏咒》与善文化 第六集
这位朋友他说,我的东西太深刻,是不是跟我的童年经历有关?是的,有关系。这个中间专门谈到机遇,我告诉大家,我的家,在从北京坐20多个小时到兰州,兰州再坐4多小时再到凉州,就是武威,武威再坐一个小时汽车到我的家乡。那个地方是地图上找不到的,那个地方,我长大之前的童年中,除了学生课本之外找不到其它的书。
我讲过我读过的第一本小人书的故事。我小时候,上一年级之前,从来没见过什么连环画。有一天,我的同学拿了一本连环画。那时候正是美国和越南打仗,书中写的是越南英雄阮文追(音)的故事。我记得非常清楚。那时我七岁。这个英雄有一次从楼上跳下去摔断了腿。他是非常值得尊重的一个人。我为了看这本书,必须把好吃的给我的同学,他才让我看几页,然后再收回去。
有一天,我的父亲说,他要进城卖蒜薹——我们那里种蒜。卖蒜薹的时候,我告诉他一定给我买本小人书,我给他写了名字《越南英雄阮文追》(音),然后他说好好。我的父亲不识字,母亲也不识字,他们都是农民。父亲是个马车夫,我们那里有车户。车户在当地是非常受尊重的,因为他有权利,他控制着四个牲口,农民可以用他的车做好多事情,所以在当地很受尊重。
我从来没有认为自己贫穷。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非常富有,为什么呢,我会骑着马奔驰,打着马(驰骋)。马是军马。所以说小时候从来没有什么贫困这些概念,没有苦难,没有。后来长大的时候,好多人说你小时候受了那么多苦难,我说没有苦难。
这个小人书故事就是这样的,我让父亲去买这本书,结果我(早上)醒来的时候,父亲已经离开家到凉州城去了。我发现炕上放着我写的那张纸,父亲并没有带走它。我知道,父亲不识字,他记不住这个名字,他就不会买到小人书的。我就哭,哭了一天。大概两天、三天之后,有一天,母亲在睡梦中把我叫醒,她说我的父亲给我买了两本小人书。这两本小人书,一本是《生命线》,写的一个孩子吃饭的时候,不小心,一个玉米粒呛到气管里。呛到气管里之后呢,医务工作人员抢救他的故事。另外一个就是《战马驰骋》,写了一个解放军训练一匹战马的故事。这是我们村庄里最早的两本小人书——刚才我说的那个小人书是另外村庄的小朋友的。于是,我们全村里的孩子都围着看我的这个小人书,大家不认识“驰骋”二个字,也没有字典,于是就猜,这个封面上四匹战马,栓在四个墙角里,在当地呢,把角叫拐,墙拐子的“拐”。于是,我们觉得可能《战马四拐》,不知道是《战马驰骋》。于是,谁都知道《战马四拐》,长大之后当然知道是驰骋。我就出生在这样的家乡。
但是小时候,也有非常好的事,当地有一种曲艺叫凉州贤孝。凉州贤孝它是盲艺人弹着三弦子,像京韵大鼓一样唱。唱什么东西呢?唱一些中国古典的文化,里面大量的故事就有我刚才讲到的超越智慧。比如,举个例子,其中有一个叫《吕祖买药》,我简单说一下。吕洞宾通过修道,成为神仙之后,得罪了王母娘娘,被贬到杭州,观音去救助吕祖的时候,把一些佛教文化加进去,他就这样唱的,比如刚开始:
我说那个黄粱一梦退凡心,
西娘本是无道君,
老夫受尽千般苦,
才封东土吕真人。
贫道姓吕名阳,道号洞宾,别号又叫纯阳公,想当年唐室驾前为臣,考中了两榜进士。因是时,朝中尽出奸党逆贼,陷害了忠良不少。那一日,我在大柳树下,蒲团上打座,遇到了一个黄脸道人,他自称他是钟离呀,他说我为臣的不久长了,又说我为父的不到头了。因此上,我才看破了红尘花花世界,拜钟离为师。老夫受尽千般饥苦,万般疾难,玉帝闻听大喜,才封我是一个雷部之道人……
贤孝就是这个调子,就是刚才这样说的,就是这样唱的。唱的什么内容呢?超越的东西。比如,刚才的内容之后还有一段超越,内容是:
天也空来哟地也空,
唯有日月转西东;
朝也空来哟国也空,
紫禁城里换过了多少主人公;
山也空来哟水也空,
山水相连到处通;
母也空来哟女也空,
只不过临危头顶那么三尺青;
父也空来哟子也空,
只不过在亡灵面前假哭几声;
就是红尘中的好多文化,这是唱调,我给大家唱一下:
天也空来哟地也空,
唯有日月转西东;
山也空来哟水也空,
山水相连到处通;
朝也空来哟国也空,
紫禁城里换过了多少主人公;
母也空来哟女也空,
只不过临危头顶那么三尺青;
父也空来哟子也空,
只不过在亡灵面前假哭几声;
我说那珠宝玉器一起空,
金钱财宝一起空,
世人如果知道这个空空意,
何不到碧天洞中去修行。
你看那西天路上一只鹅,
口含灵芝念弥陀,
扁毛都知道这个修行意,
难道人吃五谷还就不念佛……
就是这样的东西,小时候就充满了这样的东西,就是告诉你人生是无常的,你要去建立一种永恒。小时候,瞎子都在唱这个东西,而且唱得非常得长,一个曲目可以唱十多个昼夜,就是这样的。所以说,从春秋战国时候,一直到解放大西北,这几千年来,凉州贤孝都有唱本。而且它这个事件和正史不一样,正史写着朝廷大事,这个凉州贤孝专写老百姓,写唐朝的老百姓如何活着?宋朝的如何活着?清朝的如何活着?他们如何对待爱情?如何维朋友?——就是交情人,都有。曲调是浩如烟海,说不清有多少,太多了。唐朝时候的变文中所有的内容,凉州贤孝中都有反映。
今天,如果有朋友到凉州去,会在凉州的广场上看到许多瞎子,在那儿唱。我过去的时候,他们被当地人认为是丢人、迷信,政府也反对。后来呢,我写了好多文章,在《收获》上发了之后,被《新华文摘》转载,然后中国新闻社、中国新华社专门进行了系列报道之后,国外像美国好多地方知道了之后,都到凉州来采访我,于是这个就成为一种文化遗产,现在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小时候我就是在这样一种文化中长大的,充满了一种佛教的精神东西,长大之后接触了佛教,首先接触道教,然后接触佛教。
有一天,明白一些东西之后,我发现(面临的困境)。我有一个朋友也告诉我,他说,雪漠,你不可能成为大作家。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你生活在凉州,凉州人都是得过且过、安分守己的,要是一个孩子在一个狼窝里面,生活三年的时候,他会变成狼孩。你在凉州已经活了25年了,你已经被凉州腌透了,凉州不可能出现大作家的。凉州人打麻将、吃喝、娱乐、快乐,只要有一碗面,他就非常快乐,不求进取,也不会革命——那里没出现过将军,因为他们从来不会去革命,想在凉州发动群众闹革命不可能,没有人参加,大家觉得很麻烦。那里几千年没有爆发过一次农民起义。那块土地,那里所有的杀人都认为是罪恶,所以这种文化中的人,多安分守己,得过且过,他不可能成功的。
我就反思这种东西,如何成功?只有修炼,我叫一种重塑人格、脱胎换骨。我用了几种办法,第一种,读大量的西方著作,读西方大师的著作,我认为读他们的著作是一种对话和沟通;第二种,读一些宗教性的著作,我发现所有的大作家都有宗教精神,但不一定有宗教信仰。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莎士比亚、歌德都这样,很少有例外。所以说,我大量地读宗教经典,我几乎把《大藏经》重读了一遍,在这种阅读中,我和那些伟大的人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和他们对话。然后,我通过坐禅,通过修定,修出一种专注力,我们称之为“定力”,瞅中一个目标,决不放弃,拒绝世界上的一切,这就是专注能力。有了这种专注力就会产生智慧——锲而不舍的一种智慧。所以,我把自己封闭在这种环境中,一边训练,一边实现人格上的超越,重塑灵魂,脱胎换骨。这样20年,从一个文学青年成为一个作家。直到今天,我在家乡还有一座房子,任何人找不到的,它在乡下。在那个房子里面,我待了将近二十年时间,其中有四年是完全与世隔绝的,不出去的。我称之为一种训练也罢,修炼也罢,来实现一种超越。我的过程就是这样的。
大爱与超越
《西夏咒》与善文化 第七集
读者问:现在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您对上世纪九十年代人文精神大讨论如何看待?如何看待一些人对西部作家张承志道德理想主义的批评?
雪漠:人文精神大讨论,我不太了解这个,原因是我很少关注一些当代流行的东西。我的读书和别人不一样,我读书的时候始终是以死亡作为参照系,就是下一刻如果发生汶川大地震,或者我死亡了,这时候不读那本书就非常遗憾,我就读那本书。做的事情也是那样,如果下一刻死亡的时候,我做这个事情,不做这件事情是我一辈子的遗憾,那么先做这件事情。别的拒绝。读书也这样。所以,我读书的质量非常之高,都是生命中不得不读的书。关注的也是人类不得不关注的事情,对于社会流行的也罢,关注的也罢,思潮也罢,我很少关注,因为我它们知道很快就会过去了,但是我对张承志的道德理想主义却非常地尊重。
道德理想主义,第一它是一个基本底线,是道德的底线。理想就是守住这种底线、再实现它时的一种向往,可以得到一种超越。理想者,超越于现实之外的一种存在,我们向往它的时候叫理想。没有向往,人类仅仅是动物。作家没有向往的时候,他是一种邪恶的动物,他会依靠自己的那支笔,把一种非常邪恶的文化、有煽动性欲望的文化传播出去,扩散出去。所以,张承志是有向往、有道德操守的一位作家,我非常尊重他。对他的所有批评也罢,如果不太理解的时候,批评也无所谓,因为他也不在乎你的批评。有道德理想主义的人,不去在乎世界。他有自己的道德,有自己的坐标,有自己的人生标杆,有自己的向往,他不在乎世界,他永远活给他自己的心灵。世界怎么看他,他不在乎,因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骂他的时候,当这茬人类消失之后马上就消失了,留下的还是他的东西,就这么简单!不在乎,这个世界夸他的时候,欢呼他“万岁,万岁”的时候,他也不在乎,因为他知道这个“万岁”的声音很快就消失了。岁月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把这茬子人类扫得不知去向,留下的还是他的东西。他不在乎别的。在乎这个世界的人,就是时尚作家,畅销作家,他发现,别人需要什么就泡制什么,这种人的声音非常大,但非常脆弱,因为,它很快就消失了,留不下什么东西。
人类历史上留下声音的人,都非常的孤独。整个春秋战国时期那么喧嚣的时候,孔夫子是丧家之犬,西方那么喧嚣的时候,康德就是一个孤独的老人,从来没有一个女人爱他,从来没有和一个女人发生过什么故事。有一天,他的弟子们觉得他这一辈子,应该明白什么是女人,就给他找了一个女人,把他们关在一起。后来康德说,他觉得非常没有意义,不过是乱七八糟的一些动作而已,他根本不感兴趣。所以,他孤独地在他家乡的某个小道上走来走去,他不在乎世界,世界在乎他。所有不在乎世界的伟大的心灵,世界都在乎他。明朝灭亡之后,有一个老头子,非常孤独地在自己的家乡写作,叫王夫之,没有人在乎他,最后历史还是在乎他。历史在乎的都是当时不一定在乎、但他是建立了一种伟大存在的人,张承志会成为这样的存在。
读者:还有一个问题是,一味地道德自省、向往实现道德超越,而非介入现实,促进公共生态改善,或许适合极少数人,面对大多数人,超越能实现吗?
雪漠:能实现。所有的超越的目的是为了介入现实,实现不了超越的人,介入不了现实,他会被现实卷走的。实现不了超越的人是大海中漂的一片树叶,随着波涛在颠簸着,他没有办法改变大海的走向。他是旋风之中的一片落叶,会被巨大的气流啸卷着,他想改变这个气流是不可能的,只有实现超越之后才能真正介入这个世界。
那么,什么是超越?当滚滚的水流一直流向东方的时候,超越就是逆流而上的那朵浪花。超越出来的时候,水流才会发生一点变化。大的超越,他不去在乎这个水流,而会在乎这个河道,他会像修都江堰的李冰父子一样,去修很好的渠,这个“渠”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传承。有了这个文化传承,他会把这个河流里的水,一直从历史流向当代,再流向将来。所以,要想真正地介入现实、实现超越,必须跳出这个生存环境之后,才能谈到别的。你是一个泥鳅,在里面搅来搅去,你如何实现超越?
过去的老北京,我很久很久以前来的时候,看到那个厕所,很脏很脏,里面有苍蝇下的蛆在里面滚来滚去,滚来滚去,滚来滚去,这个蛆是没有办法改变这个厕所的现状的。只有人,本身实现了超越的人,才能改变它。粪池里的那个蛆,它很快乐地在粪池里游来游去,它不知道那是怎样的脏,它会很快乐,实现超越就是,让它进化成人类的时候,拥有一种人类能力的时候,明白这是很脏的时候,才明白会有更干净的厕所,抽水马桶,然后吸收这个先进理念时,这才完成超越。所以,所有的超越,最终的目的是介入社会,我称之为:“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积极地入世,但不要被世界上的概念所左右。这个问题就回答到这里。
读者:雪漠老师,您刚才提到拿破仑、希特勒、成吉思汗,发现西方人他们的价值取向不太一样,好像他们对希特勒否定了,说他是杀人恶魔,可是他们为什么崇拜成吉思汗,包括拿破仑?还有,前段时间,看到美国人有一报道,说他是承继了几多万分之几的成吉思汗基因吧,他非常自豪,这个反映了西方人什么心态呢?是邪恶吗?请您回答。
雪漠:是邪恶!直到今天,德国的一个地方的年轻的人并不认为希特勒多么邪恶,他是英雄,就像法国人认为拿破仑是英雄一样,就像蒙古人认为成吉思汗是英雄一样,这种标准是非常狭隘的。以民族、国家、种族作为标准的,这是非常狭隘的,直到今天西方有些国家如俄罗斯,仍然非常反感成吉思汗。所以说,所有人类历史英雄的标杆,若是以民族、国家、种族、地区作为标准来制定的,这种标准本身就带有很大的偏见。
我们所说的超越文化就是超越这种非常狭隘的文化,超越这种种族的、民族的东西,把这些东西上升到人类、甚至整个大自然的境界。在这样一个坐标系上去衡量,看它是不是对整个人类有好处,这是第一种。第二种,我所说的不管他成吉思汗是不是英雄,不管是不是有人对成吉思汗非常的敬仰,不管有人是不是对曾国藩非常的崇拜,不要紧,他可以去崇拜,但是人类文化必须明白,所有的暴力和血腥都是值得诅咒的。你可以成功,你可以耀武扬威地建立一个帝国,但如果人类文化去赞美这种暴力的时候,把他们当成英雄崇拜的时候,说明人类文化出了问题、人类的价值评判体系出了问题,就像现在这个时代的价值评判体系出了问题一样。这个时代的人从来并不认为那个人的道德多么高尚是成功的,不是这样的。他会踏踏实实当官,追求什么级别,科级?副县级?等,是不是认为有什么样的身价?亿万的身价?还是几百亿的资产?这样作为成功。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中国古代不是这样的,庄子时代,庄子赢得了千古敬仰。庄子在那个时代,也认为庄子是成功的,庄子是名闻天下的,好多国家都要请他去当相国。
后来发展,一天一天,到今天价值评判体系出现了问题,以金钱、权力、欲望作为价值(评判坐标)。你可以有才华,你可以有非常好的才华,你可以是非常好的作曲家,但你没有钱,不一定能找到老婆,但也有一些非常有福气的人。我的意思就是,有一个画家,我的朋友,一个画家,画得非常好,他的老婆跟人跑了。他是温州人,最后他找了一个捡垃圾的女人当他的老婆,我们并不认为他成功。
这个时代不把一些艺术、人格、道德作为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这是非常可怕的,就是这种评判体系出了问题,好像人类中把杀了数以万计的人,建立了所谓功勋的一些成者之王作为英雄崇拜一样,这个文化成功体系是非常可怕的,它会把你的心灵腌透,让我们去做这样的人,都去喜欢这样的人,而不明白,人类首先应该爱人。
现在有多少人爱印度的圣雄甘地?没有多少人学习他,他是最值得学习的,他死的时候,自己没有多少财产,他被偏激的印度教教徒屠杀,他热爱他的对手伊斯兰教的朋友。有一天,他让他印度的一个朋友去抚养被印度教屠杀的那些伊斯兰教徒的孩子,来实现所谓神灵对他们的救赎。就是这样一种文化才是人类的主流,人类应该敬畏这样的人,他们没有钱,但有伟大的人格。没有地位,却有高尚的品格。
文化也这样,文化中必须明白要以整个人类作为参照系,来衡量它是不是对人类有用。杀人的肯定不是好人,因为每一个民族都会把他当做民族英雄去杀另一个民族。只要这种文化存在,只要这种邪恶存在,每个民族都有屠杀人类的民族英雄,他们斗来斗去,金朝他们把金兀术作为民族英雄崇拜,宋朝把岳飞作为他们的民族英雄崇拜,然后带着老百姓相互屠杀,死的都是老百姓,就是这样。这种文化非常可怕。
这个(《西夏咒》)中诅咒的,就是这种文化,当我写到这部分的时候,我真是在哭,在金刚亥母洞里。我记得,真是痛哭,书中间有一句话:“为了润湿他谙哑的嗓门,他在人迹罕见的金刚亥母洞里痛哭了很久。”这是真实的场景,我在那里闭关修的时候,当我想到这种文化的时候,我听到整个充满天空的女人的哭泣,西夏的女人在哭泣,所以想有种痛哭流涕的感觉,当然别人会认为是疯子。但事实上,必须有这样一些人或几个人,说出这种话来,让大家明白世界还有另外一种标准。人类应该有另外一种标准,有另外一种文化,有另外一种声音,就是这样的。文化非常重要,文化它会传承下去,它会扩散开来。屠夫不要紧,至多活上一百来岁,这把刀子就锈掉了。文化锈不掉,它会把每个人的心灵腌透,像酱油腌萝卜一样被腌透,最后每个萝卜都带着酱油味道,把这个萝卜切成碎片之后仍然是酱油味道,这种现象被荣格称为“集体无意识”。在这种酱油文化中,就产生邪恶,就是这样。
主持人:非常感谢雪漠老师,刚才说了,他非常忙,除了写作,外地还有其它请他讲学的,这次特意推迟了时间,接受邀请,我们也非常感谢作家出版社这本书的责编姜琳老师,今天也特意来到图书馆,我们大家欢迎她。(鼓掌)那么今天,我们非常感到震撼,可以说是教育,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次新的教育,我们非常感谢雪漠老师,让我们再次用掌声感谢!
雪漠:谢谢大家!
http://www.xuemo.cn/list.asp?id=30供养大家一些香吧文化杂志中雪漠老师的精语,对解读【西夏咒】提供一些信息。@【西夏咒】想传递一个 重要理念,就是实现一种超越和开华,得到心灵真正的自由。@ 【西夏咒】的主人公琼和雪羽儿一直以自省和向往的方式,期盼实现超越。后来经历了书中描写的诸多磨难之后,他们实现了超越,开华为智慧图腾,他们追求的终极目的便是超越的另一中表述。有大悲悯而无热恼,有大快乐而无贪欲。@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类有自省和向往。正是有了这种自省和向往,猿人才完成了向人类的进化。也正是因为有了这自省和向往我们才生活得更自由、更快乐、更清凉。@书中表达的宗教精神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他不是一种教义、教理、理论的东西,而是一种文化。中国文化的形成中就有许许多多的宗教文化的影子。@当我们打破一些宗教名相,用一种现代人所接受的东西,把中国传统文化介绍出来的时候,大家觉得。奥,这是对的。所以书中讲的两点;自省和向往。@当我谈到宗教的时候,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很敏感,但可以换一种讲法,就是心的训练。西方科学家发现人类只要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训练自己的行为的时候,可以激活生命中处于休眠状态的某个基因。这个基因一旦被激活后,人类智慧的宝库就打开了,人类长寿的密码就解开了。所以有许许多多的道家的一些大师,寿命很长,智慧很高,佛家的很多成就者也是这样。原因在于人可以通过一种正确的训练,通过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激活生命中处于休眠状态的一种基因。但今天重点不谈这些,只要每个人用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的时候,我觉得都可以实现超越。--------最后衷心祝愿我们都能自省并向往,并最终都将能够觉醒和超越!(雪漠文化网www.xuemo.cn) 标题:《西夏咒》:澄明境中的雪羽儿 http://www.xuemo.cn/show.asp?id=3202 http://www.xuemo.cn/show.asp?id=3202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864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