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莱比锡的日子(第一天 4. 我的王国)
4. 我的王国
又爬了六楼。我是想偷懒坐电梯的,但是我没说出口。我是知道你的理念的,也能看到你的理念在你生活每个细节的具体样子。你说,下楼的时候你会用电梯,因为上楼你在用你的膝盖,是在锻炼,下楼的时候你的膝盖放松,这样不利于骨头生长等。我不知道你说的是荒谬还是健康常识,我知道你很顽固。你要相信的,你总会相信,不信的,总是难以接受。
“晚上可以只吃沙拉?”
“好。”
你的厨房只是一个小小的角落,两个锅,一个水盆,旁边是书架,上面左边放调料,餐具,袋装食物,右边架子放茶叶。下面放书。
材料很简单,胡萝卜5根,去皮,切成细条,2跟基本在切的过程中被偷吃完了。黄瓜带皮,切片,半根就够了。西红柿三个,去蒂,切丁。放橄榄油一勺,醋一小勺,加Mozarella,撒瓜子仁,杏仁,搅拌。吃的时候,随意放各类胡椒粉,黄瓜单吃。
你喜欢小量多食。我们开始继续说话,我还重复着那些图宾根的琐琐碎碎。你说,“真好,我很羡慕你,也为你高兴。你选择南德或许是对的。”
“可是,我才羡慕你呢,我觉得他们不及你有Marcel。Marcel一人,抵十个我遇到的有意思的老太太,抵百万雄狮。”我承认我说得有些夸张,我喜欢和老人交朋友,也渴望超越实际年龄的同龄人说话。我始终相信,最美好的不在过去,而在未来,在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年身上。
“哈哈!”你非常激动,挥动双手,握紧拳头,喜悦跳越在你的眉宇。你说,Marcel是一个非常健康的人,我和Marcel不是因为我们可以互相获得什么。我觉得我完全理解,我也渐渐理清楚我之前的思路,世间一切只如你说的那句:
Es ist einfach so schön, dass er existiert, weiß du?
Ja, ich weiß.
是的,我懂。他存在,就很美。我想起来老大曾经和我说,他在基尔的时候,傍晚散步,走过一个洁白的屋子,明亮的落地窗,飘逸的帘子,房间都是书,女主人在看书。那一刻他震惊了。他说,一个六十多岁的女人安静看书的画面,让一个二十多的小伙子深深迷住了,因为他感受到了一种无以名状的美。那一刻,世界是安静的,年轻女子的貌美都不敌这份安详而高贵的气质。他看得出神,然后又默默地走了。
“对啊,我觉得是这样的,对美的欣赏和珍惜应该是一样的。我听到一个故事,说一个人很喜欢数学,学习很用功,美女从旁边走过,他也不看一眼,觉得是学习的好榜样,我不相信!如果一个人真的喜欢数学,那么体会到数学的美,和美女的美应该也是一样的。如果是我,我一定欣赏身边走过的美女,如欣赏我爱的数学一样。”
我还记得刚认识你的时候,你带我去菜场买菜,那时还在上海浦东,临近菜场,路面有些脏,我们小心翼翼地找地方踩着,你抬起头,忽然停下来,伸出双手,看着前面的大桥,说起你课上学到的一个数学公式,跟我解释,告诉我这个公式有多么优美,就像这座桥的弧度之美。我不懂那数学公式,但是我还是站在一群买完菜的大妈之前,耐心听你讲完,那大概是我第一次开始认识你。
Marcel也是这样,他学数学到最后,应该和丢勒殊途同归,发现的都是美,创造的也是美。他是潇洒的,为了自己喜欢的一个代数教授,就毅然转学去了柏林。他说蝴蝶的美他会在数学里找到,也会在每个女孩的笑容里,轻吻中找到。
我就说到我的学业。刚来有一段时间,我对自己所学的无所期待。一个学期后,我给句法学的老师写信,感谢他带我进入一个美的世界,当他讲到德语动词的时候,我就想到,人生要是如德语动词,该多么好。
动词知道自己追求几个元(Argument),有的动词需要一个元,有的需要两个,有的则需要三个元,但是没有多到八个、十个的。人立于天地,大概真正需要的东西不也会这么多。
动词知道所追求的是哪种性质的需要,语义的(semantisch),还是形式(syntaktisch)的,形式上的又是哪种形式的,意义和形式是不是一定是一致的,还是有矛盾的。比如wohnen,他需要两个元,就是“谁”住“哪里”,WOHN- (X1, X2)。逻辑上你“住”了,必定有“住处”,但是形式上这个“住处”是个变量,WOHN- (X1, K,V)。人生于天地,其实是四海为家,以天为盖地为庐的。插一句不相关的话,孔子讲,有恒产者有恒心,是唯物的,但也是形式的。我倒觉得,有恒心者才有恒产。形式的东西不是不重要,没有了形式就成了病句,但是求“物”必有重点主次,这意味着取舍,很多时候往往需要先“舍”再“取”。
不管追求什么,形式还是意义,几乎都有一个语义上的X1在形式上以“主语”出现,追求多少“元”,始终缺不了的,是“我”,即使是“存在,有”(GEB-)这样的词,在形式上“自我”放得很低,甚至被人(Es)替代,但是动词是清醒的,在语义上,他知道,只有一个“我”GEB-(X1),那就是存在的事物本身。
虽然这样的解释或许过于牵强,过于自娱自乐,也没有真正从学术意义上去考证。但是人生却该就是动词,“动”就是生无所息。在村子里蜗居,最大的快乐是每天看书,写日记,然后做菜,打扫卫生,伺弄三盆小花。本来劳逸结合,但是真实的体会倒是,读书写日记是“逸”,是在休息。我体会到劳动的真实感和快乐。
有一节课,看到老师在黑板上给我们讲Typologie的时候,听着听着,声音突然消失了,阳光耀眼,从窗户进来,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只有黑板上那个例句,最后的动词鲜活起来,变成了一个国王,他走到城堡的哨塔,俯瞰着自己的国土,沉稳,自信,选择着他的勇士,然后调兵遣将,自己站到I的位置,主语移动到C的位置……整个句子就像一块生动的土地,是活的。
我沉浸在这副画面里,不禁笑出声来,大家都很奇怪。恰好我要走上前去做题目,我就说,德语很美,因为动词在最后,他如何移动,如何指挥,他就是这个语言国度里的国王……这就是为什么,我喜欢德语!这就是为什么,我喜欢德语!我连说了两遍。结束!
由此,当我在莱比锡的火车站,和一个想学汉学的人闲聊时,他问我为什么学德语,以后能找什么工作?我就和他说,从前有个国王,总喜欢站在最后,俯瞰着他的国度,胸有成竹地指挥着他的每个士兵,调兵遣将,这个国王就是德语动词……
周围的人也来听,疑惑的眼神,慢慢变得饶有兴致,最后融化成笑容。
“我真的很开心,虽然这个学期三个Seminar全部都献给了语义学,回去还要写论文,可是我终究发现,语义学不是我想要的,我要的是句法学。这就是我之前感觉到的海森堡的感觉,就是我喜欢的日耳曼井然有序的最高原则。一想到下学期可以全身心投入神一样的老乔的世界,我就充满期待。
你意犹未尽似地说“geil”,然后转过头去,没有看我,若有所思,低语道“geil”,最后又微微抿嘴极浅地笑了,“Geil”。
“但是我始终都觉得,对客观和真实的追求,还是不够的。这背后,还藏着一种有待发掘的属于你自己的东西。任何的事,始于真实的存在,发展于哲理,要么终于死亡,要么永恒于……”
“那个叫……” 脑袋突然白屏,想不到那个就在嘴边的词,我打了一个响指,“对,Kunst,或者说die Ethik.”
“不,就是Kunst,Ethik不是。”
其实我想说的是Ästhetik,可是却口误说错了,完全赞同斯文。
你也开始模仿我打响指,很多时刻,就是“蹦”的那么一声,一切都化开了,就像我在火车上,自由自在,没有害怕。
“keine Angst mehr, frei。”你吐着舌头,故意模仿着我。
又爬了六楼。我是想偷懒坐电梯的,但是我没说出口。我是知道你的理念的,也能看到你的理念在你生活每个细节的具体样子。你说,下楼的时候你会用电梯,因为上楼你在用你的膝盖,是在锻炼,下楼的时候你的膝盖放松,这样不利于骨头生长等。我不知道你说的是荒谬还是健康常识,我知道你很顽固。你要相信的,你总会相信,不信的,总是难以接受。
“晚上可以只吃沙拉?”
“好。”
你的厨房只是一个小小的角落,两个锅,一个水盆,旁边是书架,上面左边放调料,餐具,袋装食物,右边架子放茶叶。下面放书。
材料很简单,胡萝卜5根,去皮,切成细条,2跟基本在切的过程中被偷吃完了。黄瓜带皮,切片,半根就够了。西红柿三个,去蒂,切丁。放橄榄油一勺,醋一小勺,加Mozarella,撒瓜子仁,杏仁,搅拌。吃的时候,随意放各类胡椒粉,黄瓜单吃。
你喜欢小量多食。我们开始继续说话,我还重复着那些图宾根的琐琐碎碎。你说,“真好,我很羡慕你,也为你高兴。你选择南德或许是对的。”
“可是,我才羡慕你呢,我觉得他们不及你有Marcel。Marcel一人,抵十个我遇到的有意思的老太太,抵百万雄狮。”我承认我说得有些夸张,我喜欢和老人交朋友,也渴望超越实际年龄的同龄人说话。我始终相信,最美好的不在过去,而在未来,在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年身上。
“哈哈!”你非常激动,挥动双手,握紧拳头,喜悦跳越在你的眉宇。你说,Marcel是一个非常健康的人,我和Marcel不是因为我们可以互相获得什么。我觉得我完全理解,我也渐渐理清楚我之前的思路,世间一切只如你说的那句:
Es ist einfach so schön, dass er existiert, weiß du?
Ja, ich weiß.
是的,我懂。他存在,就很美。我想起来老大曾经和我说,他在基尔的时候,傍晚散步,走过一个洁白的屋子,明亮的落地窗,飘逸的帘子,房间都是书,女主人在看书。那一刻他震惊了。他说,一个六十多岁的女人安静看书的画面,让一个二十多的小伙子深深迷住了,因为他感受到了一种无以名状的美。那一刻,世界是安静的,年轻女子的貌美都不敌这份安详而高贵的气质。他看得出神,然后又默默地走了。
“对啊,我觉得是这样的,对美的欣赏和珍惜应该是一样的。我听到一个故事,说一个人很喜欢数学,学习很用功,美女从旁边走过,他也不看一眼,觉得是学习的好榜样,我不相信!如果一个人真的喜欢数学,那么体会到数学的美,和美女的美应该也是一样的。如果是我,我一定欣赏身边走过的美女,如欣赏我爱的数学一样。”
我还记得刚认识你的时候,你带我去菜场买菜,那时还在上海浦东,临近菜场,路面有些脏,我们小心翼翼地找地方踩着,你抬起头,忽然停下来,伸出双手,看着前面的大桥,说起你课上学到的一个数学公式,跟我解释,告诉我这个公式有多么优美,就像这座桥的弧度之美。我不懂那数学公式,但是我还是站在一群买完菜的大妈之前,耐心听你讲完,那大概是我第一次开始认识你。
Marcel也是这样,他学数学到最后,应该和丢勒殊途同归,发现的都是美,创造的也是美。他是潇洒的,为了自己喜欢的一个代数教授,就毅然转学去了柏林。他说蝴蝶的美他会在数学里找到,也会在每个女孩的笑容里,轻吻中找到。
我就说到我的学业。刚来有一段时间,我对自己所学的无所期待。一个学期后,我给句法学的老师写信,感谢他带我进入一个美的世界,当他讲到德语动词的时候,我就想到,人生要是如德语动词,该多么好。
动词知道自己追求几个元(Argument),有的动词需要一个元,有的需要两个,有的则需要三个元,但是没有多到八个、十个的。人立于天地,大概真正需要的东西不也会这么多。
动词知道所追求的是哪种性质的需要,语义的(semantisch),还是形式(syntaktisch)的,形式上的又是哪种形式的,意义和形式是不是一定是一致的,还是有矛盾的。比如wohnen,他需要两个元,就是“谁”住“哪里”,WOHN- (X1, X2)。逻辑上你“住”了,必定有“住处”,但是形式上这个“住处”是个变量,WOHN- (X1, K,V)。人生于天地,其实是四海为家,以天为盖地为庐的。插一句不相关的话,孔子讲,有恒产者有恒心,是唯物的,但也是形式的。我倒觉得,有恒心者才有恒产。形式的东西不是不重要,没有了形式就成了病句,但是求“物”必有重点主次,这意味着取舍,很多时候往往需要先“舍”再“取”。
不管追求什么,形式还是意义,几乎都有一个语义上的X1在形式上以“主语”出现,追求多少“元”,始终缺不了的,是“我”,即使是“存在,有”(GEB-)这样的词,在形式上“自我”放得很低,甚至被人(Es)替代,但是动词是清醒的,在语义上,他知道,只有一个“我”GEB-(X1),那就是存在的事物本身。
虽然这样的解释或许过于牵强,过于自娱自乐,也没有真正从学术意义上去考证。但是人生却该就是动词,“动”就是生无所息。在村子里蜗居,最大的快乐是每天看书,写日记,然后做菜,打扫卫生,伺弄三盆小花。本来劳逸结合,但是真实的体会倒是,读书写日记是“逸”,是在休息。我体会到劳动的真实感和快乐。
有一节课,看到老师在黑板上给我们讲Typologie的时候,听着听着,声音突然消失了,阳光耀眼,从窗户进来,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只有黑板上那个例句,最后的动词鲜活起来,变成了一个国王,他走到城堡的哨塔,俯瞰着自己的国土,沉稳,自信,选择着他的勇士,然后调兵遣将,自己站到I的位置,主语移动到C的位置……整个句子就像一块生动的土地,是活的。
我沉浸在这副画面里,不禁笑出声来,大家都很奇怪。恰好我要走上前去做题目,我就说,德语很美,因为动词在最后,他如何移动,如何指挥,他就是这个语言国度里的国王……这就是为什么,我喜欢德语!这就是为什么,我喜欢德语!我连说了两遍。结束!
由此,当我在莱比锡的火车站,和一个想学汉学的人闲聊时,他问我为什么学德语,以后能找什么工作?我就和他说,从前有个国王,总喜欢站在最后,俯瞰着他的国度,胸有成竹地指挥着他的每个士兵,调兵遣将,这个国王就是德语动词……
周围的人也来听,疑惑的眼神,慢慢变得饶有兴致,最后融化成笑容。
“我真的很开心,虽然这个学期三个Seminar全部都献给了语义学,回去还要写论文,可是我终究发现,语义学不是我想要的,我要的是句法学。这就是我之前感觉到的海森堡的感觉,就是我喜欢的日耳曼井然有序的最高原则。一想到下学期可以全身心投入神一样的老乔的世界,我就充满期待。
你意犹未尽似地说“geil”,然后转过头去,没有看我,若有所思,低语道“geil”,最后又微微抿嘴极浅地笑了,“Geil”。
“但是我始终都觉得,对客观和真实的追求,还是不够的。这背后,还藏着一种有待发掘的属于你自己的东西。任何的事,始于真实的存在,发展于哲理,要么终于死亡,要么永恒于……”
“那个叫……” 脑袋突然白屏,想不到那个就在嘴边的词,我打了一个响指,“对,Kunst,或者说die Ethik.”
“不,就是Kunst,Ethik不是。”
其实我想说的是Ästhetik,可是却口误说错了,完全赞同斯文。
你也开始模仿我打响指,很多时刻,就是“蹦”的那么一声,一切都化开了,就像我在火车上,自由自在,没有害怕。
“keine Angst mehr, frei。”你吐着舌头,故意模仿着我。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