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个博物馆】the Museum of the city of New York
口号: 既然还是学生,就尽情享受学生时代的热情、好奇和学生证带来的优惠吧。
Location: Fifth Ave. 103rd St. NY
Transportation: 113rd St. Broadway BUS M4
Website: http://www.mcny.org/
公交从哥大斜对面113街驶出,沿中央公园外墙一路来到了第五大道,从公交车下来的时候本想向司机确认没下错站,结果却被刚上车的一位阿姨抢了话,指路之余,强烈推荐了一下这个博物馆,于是心生好感。
博物馆就在路边,一个台阶上去,是一个不大的平台,两边有些许桌子小椅,一阵太阳雨过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早上10点准时完成了准备工作,打开了大门。走进博物馆的大厅,我的眼睛就被高顶大厅里华丽丽通向二层的旋转楼梯吸引了。这楼梯,不拍婚纱照太可惜了。再回头往前台一看,果然馆内平面图手册的封面就是这个楼梯,火速拿了一本收藏。
博物馆不大,就一二层以及地下一层用于展出,每层都是左右半边各一个主题。我第一个参观的主题是Street Photography. 纽约和伦敦的众多街头摄影图片一块展出,相印成趣哪。大多数展出的图片都是黑白胶片照,有大有小,展现了很久以前和现在不同的城市风貌以及人文景观。照片看过一圈,记住的不多,倒是照片下方对摄影师的解说让我觉得很有意思,有个摄影师是二战回来的士兵,他非科班出生,也没想用这挣钱,只是为了重新融入这个社会(acclimate himself into the civilian life),他拿起照相机穿梭于大街小巷。还有就是在展厅放映室里看的短片,几位伦敦的摄影师讲述了街头摄影的过去和现在。影片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说他来自越南,以前家里经营一家书店,当他来到纽约发现买书就像摊贩一样,就震惊了,他说new comers might always find something that the locals forget to notice,好奇心的驱动下他拿起相机开始了街头摄影。这样的从业经历让我觉得很有意思,无心摘柳柳成荫再一次让我看到生活的随机性, he start this job for other purpose, but on his way he found his love in what he is doing, it is kind of luck。老摄影师还说以前的街头摄影比现在容易,对于摄影师的镜头人们欣然接受,在述说他最有名的一张照片时,他说,那是一个雨天,他正在拍雨滴打在地上的水花,结果一个女孩奔跑着闯进了他的镜头,于是他及时按下快门,抓住了这雀跃在雨滴中的双腿。虽然街头摄影的现状并不好,年轻的摄影师希望不会有被政府禁止的一天,因为it is good for history.
一层的右边是银行的展出,虽然修过financial方面的课程,但依然是看不太懂,比较有意思的就是很久以前钱币的展览,每个纸币上都有城市名和银行名,那个时候用钱可得当心,因为一旦银行破产,几十刀的纸币就只能换penny了,而纽约的银行发行的纸币更值得信任,因为纽约有规定银行资产到一定规模才能发行纸币。另外诧异到我的就是一个根据market capital对银行进行排名的表,1999年的时候Citi Bank(花旗)和BoA( 美国银行)名列前茅,而如今,前三甲都是中国的银行,工商、建行、农行。花旗到了排到了第九,不过很欢乐的是这部分展馆是花旗赞助的,里面的东西小小地嵌入了些广告就是了。
纽约市由三个小岛组成,Manhattan, Queens and Brooklyn, Bronx。其中又属曼哈顿岛在经济文化上最为中心,这里的海滨线从50多街一直延生到125街。博物馆二层的展览就是讲述纽约的人们怎样将这沿河建设得更好的故事。纽约市曾经举办建设河滨的方案比赛,收到了25格国家的91个队伍的设计方案,最后选出9个。白活了一大段之后介绍版又来了句举办这些比赛其实也不是为了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去实施,只是为了更好地鼓励人们关注和思考海滨建设,构建更好的纽约。这让我看得就很费解,花这么大力气办了个比赛征集方案,最后不过了为了吸引眼球引发思考,为什么不实施呢?就喜欢整些这种有的没的,不过这种宣传对人们潜在的影响也许是物超所值的吧。
然后还有一个小小的室内装修进化史的展览,6个橱窗展示了纽约人室内装修风格从20世纪到现在的变化。从前因为是荷兰殖民地而受荷兰影响,后来筵席英国的风格,再后来复古推崇罗马希腊,再到后来的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其中有个橱窗的椅子的脚做成了龙爪专注球状的梨子,看着我很乐就是了。
最后一个展出就是对于纽约activist的记录,纽约从来不缺乏民众的声音,因为上街游行、抗议政府这些运动在纽约实在是再平常不过了。展出的范围很广,从历史悠久的保护,到公民权利,到宗教自由,到对贫困人群的关注,到对同性恋权益的争取。看到很多有意思的口号和标语, like gay is good!
最后必须提到的是从那个大大的旋转楼梯到达第二层的时候,中间大厅立着一副很大的油画,是画家花三年时间创作的Grand Central Station景象,十分逼真。介绍里说画面中100多号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神态、动作和衣着,画家在每个人身上都不惜笔墨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务和目的地。
博物馆不大却也别致,细细逛来也在这停留了将近3小时。这样参观才是我想要的吧,可以边看边记边想,重要的不是你到过哪里,而是你在你到过的地方有何种感受。
Location: Fifth Ave. 103rd St. NY
Transportation: 113rd St. Broadway BUS M4
Website: http://www.mcny.org/
公交从哥大斜对面113街驶出,沿中央公园外墙一路来到了第五大道,从公交车下来的时候本想向司机确认没下错站,结果却被刚上车的一位阿姨抢了话,指路之余,强烈推荐了一下这个博物馆,于是心生好感。
博物馆就在路边,一个台阶上去,是一个不大的平台,两边有些许桌子小椅,一阵太阳雨过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早上10点准时完成了准备工作,打开了大门。走进博物馆的大厅,我的眼睛就被高顶大厅里华丽丽通向二层的旋转楼梯吸引了。这楼梯,不拍婚纱照太可惜了。再回头往前台一看,果然馆内平面图手册的封面就是这个楼梯,火速拿了一本收藏。
博物馆不大,就一二层以及地下一层用于展出,每层都是左右半边各一个主题。我第一个参观的主题是Street Photography. 纽约和伦敦的众多街头摄影图片一块展出,相印成趣哪。大多数展出的图片都是黑白胶片照,有大有小,展现了很久以前和现在不同的城市风貌以及人文景观。照片看过一圈,记住的不多,倒是照片下方对摄影师的解说让我觉得很有意思,有个摄影师是二战回来的士兵,他非科班出生,也没想用这挣钱,只是为了重新融入这个社会(acclimate himself into the civilian life),他拿起照相机穿梭于大街小巷。还有就是在展厅放映室里看的短片,几位伦敦的摄影师讲述了街头摄影的过去和现在。影片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说他来自越南,以前家里经营一家书店,当他来到纽约发现买书就像摊贩一样,就震惊了,他说new comers might always find something that the locals forget to notice,好奇心的驱动下他拿起相机开始了街头摄影。这样的从业经历让我觉得很有意思,无心摘柳柳成荫再一次让我看到生活的随机性, he start this job for other purpose, but on his way he found his love in what he is doing, it is kind of luck。老摄影师还说以前的街头摄影比现在容易,对于摄影师的镜头人们欣然接受,在述说他最有名的一张照片时,他说,那是一个雨天,他正在拍雨滴打在地上的水花,结果一个女孩奔跑着闯进了他的镜头,于是他及时按下快门,抓住了这雀跃在雨滴中的双腿。虽然街头摄影的现状并不好,年轻的摄影师希望不会有被政府禁止的一天,因为it is good for history.
一层的右边是银行的展出,虽然修过financial方面的课程,但依然是看不太懂,比较有意思的就是很久以前钱币的展览,每个纸币上都有城市名和银行名,那个时候用钱可得当心,因为一旦银行破产,几十刀的纸币就只能换penny了,而纽约的银行发行的纸币更值得信任,因为纽约有规定银行资产到一定规模才能发行纸币。另外诧异到我的就是一个根据market capital对银行进行排名的表,1999年的时候Citi Bank(花旗)和BoA( 美国银行)名列前茅,而如今,前三甲都是中国的银行,工商、建行、农行。花旗到了排到了第九,不过很欢乐的是这部分展馆是花旗赞助的,里面的东西小小地嵌入了些广告就是了。
纽约市由三个小岛组成,Manhattan, Queens and Brooklyn, Bronx。其中又属曼哈顿岛在经济文化上最为中心,这里的海滨线从50多街一直延生到125街。博物馆二层的展览就是讲述纽约的人们怎样将这沿河建设得更好的故事。纽约市曾经举办建设河滨的方案比赛,收到了25格国家的91个队伍的设计方案,最后选出9个。白活了一大段之后介绍版又来了句举办这些比赛其实也不是为了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去实施,只是为了更好地鼓励人们关注和思考海滨建设,构建更好的纽约。这让我看得就很费解,花这么大力气办了个比赛征集方案,最后不过了为了吸引眼球引发思考,为什么不实施呢?就喜欢整些这种有的没的,不过这种宣传对人们潜在的影响也许是物超所值的吧。
然后还有一个小小的室内装修进化史的展览,6个橱窗展示了纽约人室内装修风格从20世纪到现在的变化。从前因为是荷兰殖民地而受荷兰影响,后来筵席英国的风格,再后来复古推崇罗马希腊,再到后来的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其中有个橱窗的椅子的脚做成了龙爪专注球状的梨子,看着我很乐就是了。
最后一个展出就是对于纽约activist的记录,纽约从来不缺乏民众的声音,因为上街游行、抗议政府这些运动在纽约实在是再平常不过了。展出的范围很广,从历史悠久的保护,到公民权利,到宗教自由,到对贫困人群的关注,到对同性恋权益的争取。看到很多有意思的口号和标语, like gay is good!
最后必须提到的是从那个大大的旋转楼梯到达第二层的时候,中间大厅立着一副很大的油画,是画家花三年时间创作的Grand Central Station景象,十分逼真。介绍里说画面中100多号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神态、动作和衣着,画家在每个人身上都不惜笔墨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务和目的地。
博物馆不大却也别致,细细逛来也在这停留了将近3小时。这样参观才是我想要的吧,可以边看边记边想,重要的不是你到过哪里,而是你在你到过的地方有何种感受。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