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芒鞋穿林过,一江蓑雨任平生
引子
佛家认为山水至洁,表面上看,虽然藏污纳垢,但其本质:山净水明,至柔至刚,不为外物所染。
道家拿山水与万物不争的善性,滋养万物的德性,比成至容的胸襟器度。
儒家观山水,而发“逝者如斯夫”感慨,说明其虽然不断过去,但却具有勇迈古今的精神。
一、 内用佛道,外现儒尊。
笔者常言,李钢(李金罡)是集佛道儒三家的综合体。此言怎讲?其本人信佛,也持斋,广缆经传,为人宽厚。在他愿竭尽其生以事的山水画中,追求体现的心境是道家仙境抑或佛家禅境。而其立身处世,又总以儒家道德观念来修身砥名。
可用“俗人昭昭,我独昏昏。”来形容。一般人都精明干事,而李钢(李金罡)却不以聪明计较是高人一等。这也说明,他的行为虽是入世,但心灵却是出世的。李钢(李金罡)也常对 我说,人的胸襟须“澹兮其若海”。即像大海一样宽阔无垠,容纳一切细流,一切尘垢。关于这一点,佛道儒三家都一样,要人胸怀博广,包容万象。这就需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修养了。然后自身的人格才会从局限中得到超越。他为自己的画室命名“澄怀斋”,源于宗炳的“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寄予了澄清心灵,神游山水的境愿。
二、 念山水之悠悠
我们知道,《易》中有坤卦,来形容大地的伟大,或“直”或“方”或“广”。诚然,大地包容一切,不改其德。山水,作为大地的主体,山水画的承载,也永远顺道而行,生生不息的滋养万物。作为一名山水画家,李钢(李金罡)当然效法于这种精神了。正如《易》卦辞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行健”指天地的运行,永远是健在的前进。因此,李钢(李金罡)首当其冲的效法了其勇往直前的精神,一分一秒也不松懈,时时刻刻地学习钻研,永远勃发生机。这才是合乎山水所具备的“德行”。这种力量,生生不息。
既然山水本身是生生不息,但山水画家偏修身养性以求静,岂非矛盾?其实真正的入定作画,只是进入另一个更大意义的运动境界。或者可以说是接近大自然运动的核心,反而不觉察其动。那是一个更加雄健浑厚,悄然无迹的境界。李钢(李金罡)正因为认清了这一概念,画画写字时任身心自然,就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般“自然”。他说,人身就像一个小宇宙,只有任自己自然地清静,达到身心自然地合乎天地运转,它才是自然地静——不假造作,自由自在地神游山水,挥毫拂素。
水唯能下方成海,
山不矜高自及天。
三、 一肩担尽古今愁
丰子恺有幅漫画叫“一肩担尽古今愁”.我认为李钢(李金罡)也是如此:通古博今,上自唐宋,下及现今,通梳画史,熏染功师。在其众多序文中,曾提及:“东方水墨,剥肤存液,学术相承,授受心源,以千古不可磨灭之精神,昭垂天宇!”又言:“艺归于道归乎正脉”。
李钢(李金罡)也的确这样做了。以探求真理为归依。
常人专尊一家,故形貌相同;
李钢(李金罡)兼采众长,故家数无穷。
他觉得山水画以神为重,形似为轻。作画需明各家笔墨及皴法,方可写生。信然!
谈及古今大师,李钢(李金罡)有云:“我观古今山水大师,其本质固同,面貌体肤差异,则是渊源心境之殊。”
李钢(李金罡)通古而不泥古。他师古法,常恬然于澄怀斋,与古人圣贤交流、神游,得性灵之真趣。他也师今人,包括师友。他觉得今人的画具有时代气息和风貌。
李钢(李金罡)学古知新,乃是真知;力求真知,孜孜不倦。真可谓“一肩担尽古今‘愁’”了!
四、 笔墨重如天下
《庄子》有“两臂重于天下”之说。是立身爱己的意思。立身爱己,也是大有为于天下的开始,是人生积极的透彻观。
在此,我斗胆说成“笔墨重如天下”。李钢(李金罡)认为,山水画的生命价值,在于有一系列完整的笔墨存在。笔者,点、线、皴;墨者,神色精髓。笔力之刚柔,神采之讲究,用腕之灵活,体态之变化,格局之安排,至深至奥。然二者精神气息,也无二致。层出渐入,效果无穷。丝毫不输于丹青。
李钢(李金罡)作画,必神志专一,虚心静气,严谨深思。于平淡中辨得隽永。其用笔脱去甜俗,重视骨气。遒劲处,力透纸背;他曾诗云:“放手直追金刚笔,意在笔先笔周意。”
然柔缓处,则一波三折。气脉不断,连绵相属。
山水画之笔墨,其蓄之丰,让人探之不尽;其藏之厚,令人叩之不竭。
笔墨如此多娇,引无数画家尽折腰!
后言
李钢(李金罡)画山水将以修炼人格为终身,而不单为技术之事。其终燕然自处而游心于物外。
诚然!不具大孝于天下之志,烟云笑傲之气,难以表胸襟;
不研万家之法,难以通笔墨;
不备渔樵超逸,寂静通玄之怀,难以言意境;
襟怀仄迥,自诩通达,境界鄙陋,则难以画山水。
笔者相信,李钢(李金罡)深思好学,智慧日增,期待一朝,行将有余。
佛家认为山水至洁,表面上看,虽然藏污纳垢,但其本质:山净水明,至柔至刚,不为外物所染。
道家拿山水与万物不争的善性,滋养万物的德性,比成至容的胸襟器度。
儒家观山水,而发“逝者如斯夫”感慨,说明其虽然不断过去,但却具有勇迈古今的精神。
一、 内用佛道,外现儒尊。
笔者常言,李钢(李金罡)是集佛道儒三家的综合体。此言怎讲?其本人信佛,也持斋,广缆经传,为人宽厚。在他愿竭尽其生以事的山水画中,追求体现的心境是道家仙境抑或佛家禅境。而其立身处世,又总以儒家道德观念来修身砥名。
可用“俗人昭昭,我独昏昏。”来形容。一般人都精明干事,而李钢(李金罡)却不以聪明计较是高人一等。这也说明,他的行为虽是入世,但心灵却是出世的。李钢(李金罡)也常对 我说,人的胸襟须“澹兮其若海”。即像大海一样宽阔无垠,容纳一切细流,一切尘垢。关于这一点,佛道儒三家都一样,要人胸怀博广,包容万象。这就需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修养了。然后自身的人格才会从局限中得到超越。他为自己的画室命名“澄怀斋”,源于宗炳的“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寄予了澄清心灵,神游山水的境愿。
二、 念山水之悠悠
我们知道,《易》中有坤卦,来形容大地的伟大,或“直”或“方”或“广”。诚然,大地包容一切,不改其德。山水,作为大地的主体,山水画的承载,也永远顺道而行,生生不息的滋养万物。作为一名山水画家,李钢(李金罡)当然效法于这种精神了。正如《易》卦辞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行健”指天地的运行,永远是健在的前进。因此,李钢(李金罡)首当其冲的效法了其勇往直前的精神,一分一秒也不松懈,时时刻刻地学习钻研,永远勃发生机。这才是合乎山水所具备的“德行”。这种力量,生生不息。
既然山水本身是生生不息,但山水画家偏修身养性以求静,岂非矛盾?其实真正的入定作画,只是进入另一个更大意义的运动境界。或者可以说是接近大自然运动的核心,反而不觉察其动。那是一个更加雄健浑厚,悄然无迹的境界。李钢(李金罡)正因为认清了这一概念,画画写字时任身心自然,就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般“自然”。他说,人身就像一个小宇宙,只有任自己自然地清静,达到身心自然地合乎天地运转,它才是自然地静——不假造作,自由自在地神游山水,挥毫拂素。
水唯能下方成海,
山不矜高自及天。
三、 一肩担尽古今愁
丰子恺有幅漫画叫“一肩担尽古今愁”.我认为李钢(李金罡)也是如此:通古博今,上自唐宋,下及现今,通梳画史,熏染功师。在其众多序文中,曾提及:“东方水墨,剥肤存液,学术相承,授受心源,以千古不可磨灭之精神,昭垂天宇!”又言:“艺归于道归乎正脉”。
李钢(李金罡)也的确这样做了。以探求真理为归依。
常人专尊一家,故形貌相同;
李钢(李金罡)兼采众长,故家数无穷。
他觉得山水画以神为重,形似为轻。作画需明各家笔墨及皴法,方可写生。信然!
谈及古今大师,李钢(李金罡)有云:“我观古今山水大师,其本质固同,面貌体肤差异,则是渊源心境之殊。”
李钢(李金罡)通古而不泥古。他师古法,常恬然于澄怀斋,与古人圣贤交流、神游,得性灵之真趣。他也师今人,包括师友。他觉得今人的画具有时代气息和风貌。
李钢(李金罡)学古知新,乃是真知;力求真知,孜孜不倦。真可谓“一肩担尽古今‘愁’”了!
四、 笔墨重如天下
《庄子》有“两臂重于天下”之说。是立身爱己的意思。立身爱己,也是大有为于天下的开始,是人生积极的透彻观。
在此,我斗胆说成“笔墨重如天下”。李钢(李金罡)认为,山水画的生命价值,在于有一系列完整的笔墨存在。笔者,点、线、皴;墨者,神色精髓。笔力之刚柔,神采之讲究,用腕之灵活,体态之变化,格局之安排,至深至奥。然二者精神气息,也无二致。层出渐入,效果无穷。丝毫不输于丹青。
李钢(李金罡)作画,必神志专一,虚心静气,严谨深思。于平淡中辨得隽永。其用笔脱去甜俗,重视骨气。遒劲处,力透纸背;他曾诗云:“放手直追金刚笔,意在笔先笔周意。”
然柔缓处,则一波三折。气脉不断,连绵相属。
山水画之笔墨,其蓄之丰,让人探之不尽;其藏之厚,令人叩之不竭。
笔墨如此多娇,引无数画家尽折腰!
后言
李钢(李金罡)画山水将以修炼人格为终身,而不单为技术之事。其终燕然自处而游心于物外。
诚然!不具大孝于天下之志,烟云笑傲之气,难以表胸襟;
不研万家之法,难以通笔墨;
不备渔樵超逸,寂静通玄之怀,难以言意境;
襟怀仄迥,自诩通达,境界鄙陋,则难以画山水。
笔者相信,李钢(李金罡)深思好学,智慧日增,期待一朝,行将有余。
-
鹪鹩 赞了这篇日记 2013-12-13 02: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