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不了的地方叫做远方, 回不去的地方叫做故乡
我大概已经两年没有回到家乡了。很巧我和Neocon老师同乡,那个南方之南、水土丰润的小城,虽说是一省省会,却远没有毗邻的另一个副省级城市+经济特区名气惊人。我的童年曾扎根于斯,不久之后,就被连根拔起硬生生地带到了北方干燥的土壤上,多年不再相见。最后一次离开的时候又恰巧在此经历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还来不及伤心,就被扔在风雪肆虐,更加遥远的异国冬日里。如果说我的成长的主题是“迁徙”,那么不知是不是机缘巧合,每一次我的重新出发,都要先回到自己的原点,对过去的自己审视一番。于是乎我对故土的态度是暧昧的——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曾今留恋它,对它是否有想我母亲那样别样的情怀,希望自己以后能葬在那里;又或许我适应性强到了无所谓,就像我从不留恋北京,对它我也毫无情感羁绊,到哪里都能长出自己的须根。也或许,我怀念的并非城市本身,希望回顾的也只不过是人生长于城市中的漫漫过程。
于是在这样一个被昨夜风雨洗礼过的早晨,我突然回忆起了这个地方。它,真的很小很小,市中心一共就那么几栋商厦,能去游玩的街巷也就只有那么多,但奇怪的是城市中还有很多的地方我却从没有去过。作为一个依山傍海的二线城市,游客似乎都被吸引到了毗邻的浪漫之都,于是本城似乎从来没有发达的旅游业。可是这里是一个能够让人真正实现内心宁静的地方,以至于我一直认为自己性格里追求安宁的本源是否就是童年的它给我塑造的:这个典型的南部小城里,时光安静流过,天光云影,街堂巷弄,榕树树影婆娑,孩童嬉戏其间,“磨剪子磨刀”的自行车叮铃叮铃地在狭窄的街道上穿行而过,悠然自得。在这里local的生活节奏非常缓慢的,女孩子的脾性如粥一样温润粘腻,男孩的骨子里敢闯敢拼,乡邻团结一心,所以附属的县城才上了中国偷渡黑名单榜首(= =)。他们一般都有很浓重的地方口音,靠着感觉,甚至在大洋彼岸我一眼就能知道他是不是来自故乡,一开口就更加确信了。
我的印象里,故乡是没有春秋的。或者说春秋并不分明,似乎前几天还穿着厚厚的羊毛衣,过几天就脱得只剩下无袖短衫。故乡的冬天一点都不好过——沿海城市,潮是最大的特点,一到冬天潮气带来的就是湿冷,这比东北三省的干冷还要令人难以承受,因为一是空气里分布的阴湿水汽时不时让人关节作痛,有时候还下起冷雨,肌肤粘腻;二是南方根本没有暖气,所以室内会冷许多,很多古稀的老人最熬不过的就是这样的冬天。童年里所经历的最不舒服的事情应当属于睡觉,躺进阴冷潮湿硬如铁的被窝,难受得瑟缩,好不容易把被窝暖热了入梦,闹钟一响一睁眼又要上学了,把身体裸露在充满湿气的空气里,套上厚重笨拙的毛衣。但是冬天也不是就那么不好,在我的记忆里,故乡冬天节日的气氛是最浓厚的。我们冬至搓米时(干黄豆碾碎后和糯米粉混合制成的点心);农历正月二十九煲甜甜的拗九粥(荸荠、花生、红枣、桂圆煲成的粥)送回娘家;新年期间也是顿顿丰足,亲戚走街串巷,贴倒“福”,写对联,窗外鞭炮连连,一地碎红纸屑;正月十五也自己搓汤圆煮食。
印象里最清晰的两件事,一是每年的除夕夜,父母都会去临近的寺庙里上香祈求来年平安和顺,于是我独自百无聊赖地躺在沙发上看春晚,有时候就这样靠着沙发睡了一夜直到第二天醒来看天明,心里念叨着又开始了一年;二则是,幼儿园中班那一年的正月十五,天气阴冷着,我在教室里没人来接,跟着老师用小手挫汤圆,这时候奶奶骑着自行车叮叮啷啷地来接我去她家过年,我只得用衣服兜着这些“小汤圆”,坐上奶奶的自行车后座,自行车一路缓慢前行,从西湖湖边骑过,冬日里的湖水沉静凝着,倒影着湖边枯枝丫杈的倒影。到了奶奶家,姑姑伯伯表姐堂姐都来了,正生着火盆给爷爷烧纸钱,他们让我也去烧,有时候手会被灼伤,眼睛也被浓烟熏得直流眼泪。印象里我的爷爷和外公在我出生的前一年都去世了,所以我从未见过他们的模样,有时过年过节去奶奶或外婆家,只能无端注视着他们的黑白遗像,猜测着他们是否都如他人所言生前都是十足的好人。火盆烧过后,纸钱残余的黑色碎屑静静地停留在盆底。有时又无端让我想起人生,大概不论怎样辉煌,绚丽的发出光彩,最后都要烧成安静的碎屑。
好在这么多年过去了,虽然奶奶载我的自行车早已被偷,奶奶身体还是像当年那样硬朗,精神矍铄,每天都勤快地下楼锻炼。她也不住在故乡多年,我每每想起故乡,也总能联想到她——她将我一手带大,父母去外地工作多年,都是她骑着自行车四处载我,陪伴着我走过城市里的没一个角落。记得有一年小学我回去,一整个夏天就我和奶奶在家,每天傍晚她都带我四处去散步,我们一直走,一直走,从天边还有火烧云一直走到街边小铺的灯都逐渐一盏盏暗淡下去。小风吹在身上凉爽宜人,我一直欢快地和她说着不停。说的是什么,我大概已经完全不记得了,但彼时那种快乐的感觉,则是清清楚楚地蔓延全身。
夏天。我最喜欢的是故乡的夏天,是初夏和夏末,而非炎夏。四五月和九十月间,天气会变得很好,晴空万里漂浮着云,阳光炙热金黄。六月间芒果就成熟了——路边的行道树密密匝匝种的全部都是芒果,很多低处的芒果还青涩就被采得一干二净,高处的芒果没有人采摘,兀自成熟,最后熟透掉落砸到马路上果肉碎成金黄色的甜蜜。芒果叶子是阔叶,透着芒果的香气,却有毒。小学校园里的演讲台旁边就有四棵高大繁茂的芒果树,总觉得它们比校园里的四层教学楼还要高,三年级时候的写作课我对芒果树的描写登在了报上;四年级时候学校里有一位老师是我们的朋友,分了一点四棵芒果树上的芒果给我们家。那滋味我至今都无法忘怀。接下来荔枝就该成熟了,奶奶从乡下带来了果皮鲜红的荔枝,果肉细白甜津,吃多了却难免上火,于是剩下的放在冷藏里保存。有一次不小心错放到了冷冻里,于是第二天起床,却发现荔枝都给冻住了,于是美其名曰“荔枝冰棒”,鲜甜冰爽,别有一番风味。最后收尾的应该是初秋的桂圆,又称为龙眼,啖之又有较荔枝而言不同的滋味。
城里的暑热是很难熬的——因为桑拿天和湿热如一个大蒸笼一样套牢着每一个人,如果是正午,在大街上走10分钟就会浑身大汗淋漓,甚至可能因为脱水中暑而昏倒,所以故乡又有“新三大火炉”之称。可是只要一件事一来就会改变一切:台风。每年夏天这个沿海城市都会遭到台风侵袭,这也是我们最欢快的时刻:船只停航进港,学校停课休假,雷声轰鸣,狂风暴雨席卷而来,同时也带来凉爽,气温骤降。当地电视台的风标总是在黄色和橙色之间不断变换着的,我们总盼望越严重越好,这样就可以不用上课了。不成想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统真是差到不行,每年都涝的十分严重,“龙王”来的那一年,一早起来看见坡地下的街道全部被淹了,还好我家在坡地上不算严重,有了这样的经验,近几年来不论北京怎样“观海”,对我来说都没什么挑战性了。台风来的时候实在太有趣了,还未下雨,狂风已将棕榈树吹得东歪西斜,大家都赶着下班下学,趁早赶紧躲进家门。我穿着凉鞋在校园里疯跑,一瞬间,只见万千雨点就伴随着炸响的雷声从天上落下,冰冷的雨水砸落在指缝之间,砸落在身上,浑身被淋得湿漉漉,冷冰冰。这个回忆直到上个星期四才重新复苏——Boston下了一整天暴雨,我坐在拉丁语教室里,一抬眼就看见云再也承载不了重量,放弃了收束,千万雨点瞬间掉落入莽莽森林里的壮观景象。自然的狂野和放肆,击中了童年的记忆让我差一点叫出声来。这象征着力量与美感的自然造物,对我而言神秘如同一道不可参透的神谕。
故乡的食物是全国出了名的清淡。因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家里一直保留着烹食海鲜的习惯。我一直以来吃的虾蟹海鱼,贝壳类的东西比肉类要高出几倍都不止。海鲜做法也大多清淡,只是白灼,生炊,有时候会用椒盐。儿时拖着妈妈的手去集市上总能买到生鲜的东西,现在就不清楚了,只是最近听说因为地方政府没有管制,价格飞涨的厉害,物价菜价甚至都超过了北京。海鲜中最喜欢的莫过于海蛎和扇贝,特别是海蛎(牡蛎),总是一麻袋一麻袋地买回家,洗净泥沙带着壳就放在锅里蒸熟食用。肉质鲜嫩带着浓重的矿物质味道,可是我的堂姐表姐都完全不能接受。这种生炊的吃法,大概是除了我,其他人都吃不惯吧。在北京的海鲜市场,作为老饕的我曾经找了多次都不曾找到这种带壳的牡蛎,于是喜食程度到了要家人把几斤几斤的牡蛎装进行李箱里空运过来的程度(这事我真做过,屡次运了一整个行李箱的牡蛎= =其实我也不知道是怎么过安检的囧⋯⋯)更疯狂的是上次去Cape Cod度假,发现Old Silver Beach的礁石旁边有大量的牡蛎,于是就发生了一个疯狂的女人拿着一只大桶不拿刀鞘用手生扒牡蛎的场景。最后没想到那些牡蛎味淡难吃,双手还留下了20多道长长短短的血口子。
已然好久不曾回去,关于故乡的记忆也不再清晰如昨。那些街堂巷弄,那些坐在自行车后座的风景,似乎已然成为了淡出血液的印记。记得曾经在小学课堂里,我曾经拿出铅笔在白纸上一个一个地写下那些远方的国度和陌生的名字,丹麦,英国,希腊,冰岛⋯⋯它们被称之为长大之后,旅途路上总会到达的“远方”,成为我尽早脱离故里的动力。当然,有意思的是纸上似乎没有写过美国,911、伊战让我对它留下了不好的回忆,浮躁,虚空的文化氛围也让我对其不存有好感,于是当时暂无想法想要真正到达这里。可是一切都是机缘巧合,难道不是么。
怀念是老人做的事情,而写作,则是重新审视,把自己归为零度。于是在我重新出发以前,不得不重新回到这个原点。远方和故乡之间,有的,大概只是成长的维度,人生的短长。
[请勿转载]
于是在这样一个被昨夜风雨洗礼过的早晨,我突然回忆起了这个地方。它,真的很小很小,市中心一共就那么几栋商厦,能去游玩的街巷也就只有那么多,但奇怪的是城市中还有很多的地方我却从没有去过。作为一个依山傍海的二线城市,游客似乎都被吸引到了毗邻的浪漫之都,于是本城似乎从来没有发达的旅游业。可是这里是一个能够让人真正实现内心宁静的地方,以至于我一直认为自己性格里追求安宁的本源是否就是童年的它给我塑造的:这个典型的南部小城里,时光安静流过,天光云影,街堂巷弄,榕树树影婆娑,孩童嬉戏其间,“磨剪子磨刀”的自行车叮铃叮铃地在狭窄的街道上穿行而过,悠然自得。在这里local的生活节奏非常缓慢的,女孩子的脾性如粥一样温润粘腻,男孩的骨子里敢闯敢拼,乡邻团结一心,所以附属的县城才上了中国偷渡黑名单榜首(= =)。他们一般都有很浓重的地方口音,靠着感觉,甚至在大洋彼岸我一眼就能知道他是不是来自故乡,一开口就更加确信了。
我的印象里,故乡是没有春秋的。或者说春秋并不分明,似乎前几天还穿着厚厚的羊毛衣,过几天就脱得只剩下无袖短衫。故乡的冬天一点都不好过——沿海城市,潮是最大的特点,一到冬天潮气带来的就是湿冷,这比东北三省的干冷还要令人难以承受,因为一是空气里分布的阴湿水汽时不时让人关节作痛,有时候还下起冷雨,肌肤粘腻;二是南方根本没有暖气,所以室内会冷许多,很多古稀的老人最熬不过的就是这样的冬天。童年里所经历的最不舒服的事情应当属于睡觉,躺进阴冷潮湿硬如铁的被窝,难受得瑟缩,好不容易把被窝暖热了入梦,闹钟一响一睁眼又要上学了,把身体裸露在充满湿气的空气里,套上厚重笨拙的毛衣。但是冬天也不是就那么不好,在我的记忆里,故乡冬天节日的气氛是最浓厚的。我们冬至搓米时(干黄豆碾碎后和糯米粉混合制成的点心);农历正月二十九煲甜甜的拗九粥(荸荠、花生、红枣、桂圆煲成的粥)送回娘家;新年期间也是顿顿丰足,亲戚走街串巷,贴倒“福”,写对联,窗外鞭炮连连,一地碎红纸屑;正月十五也自己搓汤圆煮食。
印象里最清晰的两件事,一是每年的除夕夜,父母都会去临近的寺庙里上香祈求来年平安和顺,于是我独自百无聊赖地躺在沙发上看春晚,有时候就这样靠着沙发睡了一夜直到第二天醒来看天明,心里念叨着又开始了一年;二则是,幼儿园中班那一年的正月十五,天气阴冷着,我在教室里没人来接,跟着老师用小手挫汤圆,这时候奶奶骑着自行车叮叮啷啷地来接我去她家过年,我只得用衣服兜着这些“小汤圆”,坐上奶奶的自行车后座,自行车一路缓慢前行,从西湖湖边骑过,冬日里的湖水沉静凝着,倒影着湖边枯枝丫杈的倒影。到了奶奶家,姑姑伯伯表姐堂姐都来了,正生着火盆给爷爷烧纸钱,他们让我也去烧,有时候手会被灼伤,眼睛也被浓烟熏得直流眼泪。印象里我的爷爷和外公在我出生的前一年都去世了,所以我从未见过他们的模样,有时过年过节去奶奶或外婆家,只能无端注视着他们的黑白遗像,猜测着他们是否都如他人所言生前都是十足的好人。火盆烧过后,纸钱残余的黑色碎屑静静地停留在盆底。有时又无端让我想起人生,大概不论怎样辉煌,绚丽的发出光彩,最后都要烧成安静的碎屑。
好在这么多年过去了,虽然奶奶载我的自行车早已被偷,奶奶身体还是像当年那样硬朗,精神矍铄,每天都勤快地下楼锻炼。她也不住在故乡多年,我每每想起故乡,也总能联想到她——她将我一手带大,父母去外地工作多年,都是她骑着自行车四处载我,陪伴着我走过城市里的没一个角落。记得有一年小学我回去,一整个夏天就我和奶奶在家,每天傍晚她都带我四处去散步,我们一直走,一直走,从天边还有火烧云一直走到街边小铺的灯都逐渐一盏盏暗淡下去。小风吹在身上凉爽宜人,我一直欢快地和她说着不停。说的是什么,我大概已经完全不记得了,但彼时那种快乐的感觉,则是清清楚楚地蔓延全身。
夏天。我最喜欢的是故乡的夏天,是初夏和夏末,而非炎夏。四五月和九十月间,天气会变得很好,晴空万里漂浮着云,阳光炙热金黄。六月间芒果就成熟了——路边的行道树密密匝匝种的全部都是芒果,很多低处的芒果还青涩就被采得一干二净,高处的芒果没有人采摘,兀自成熟,最后熟透掉落砸到马路上果肉碎成金黄色的甜蜜。芒果叶子是阔叶,透着芒果的香气,却有毒。小学校园里的演讲台旁边就有四棵高大繁茂的芒果树,总觉得它们比校园里的四层教学楼还要高,三年级时候的写作课我对芒果树的描写登在了报上;四年级时候学校里有一位老师是我们的朋友,分了一点四棵芒果树上的芒果给我们家。那滋味我至今都无法忘怀。接下来荔枝就该成熟了,奶奶从乡下带来了果皮鲜红的荔枝,果肉细白甜津,吃多了却难免上火,于是剩下的放在冷藏里保存。有一次不小心错放到了冷冻里,于是第二天起床,却发现荔枝都给冻住了,于是美其名曰“荔枝冰棒”,鲜甜冰爽,别有一番风味。最后收尾的应该是初秋的桂圆,又称为龙眼,啖之又有较荔枝而言不同的滋味。
城里的暑热是很难熬的——因为桑拿天和湿热如一个大蒸笼一样套牢着每一个人,如果是正午,在大街上走10分钟就会浑身大汗淋漓,甚至可能因为脱水中暑而昏倒,所以故乡又有“新三大火炉”之称。可是只要一件事一来就会改变一切:台风。每年夏天这个沿海城市都会遭到台风侵袭,这也是我们最欢快的时刻:船只停航进港,学校停课休假,雷声轰鸣,狂风暴雨席卷而来,同时也带来凉爽,气温骤降。当地电视台的风标总是在黄色和橙色之间不断变换着的,我们总盼望越严重越好,这样就可以不用上课了。不成想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统真是差到不行,每年都涝的十分严重,“龙王”来的那一年,一早起来看见坡地下的街道全部被淹了,还好我家在坡地上不算严重,有了这样的经验,近几年来不论北京怎样“观海”,对我来说都没什么挑战性了。台风来的时候实在太有趣了,还未下雨,狂风已将棕榈树吹得东歪西斜,大家都赶着下班下学,趁早赶紧躲进家门。我穿着凉鞋在校园里疯跑,一瞬间,只见万千雨点就伴随着炸响的雷声从天上落下,冰冷的雨水砸落在指缝之间,砸落在身上,浑身被淋得湿漉漉,冷冰冰。这个回忆直到上个星期四才重新复苏——Boston下了一整天暴雨,我坐在拉丁语教室里,一抬眼就看见云再也承载不了重量,放弃了收束,千万雨点瞬间掉落入莽莽森林里的壮观景象。自然的狂野和放肆,击中了童年的记忆让我差一点叫出声来。这象征着力量与美感的自然造物,对我而言神秘如同一道不可参透的神谕。
故乡的食物是全国出了名的清淡。因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家里一直保留着烹食海鲜的习惯。我一直以来吃的虾蟹海鱼,贝壳类的东西比肉类要高出几倍都不止。海鲜做法也大多清淡,只是白灼,生炊,有时候会用椒盐。儿时拖着妈妈的手去集市上总能买到生鲜的东西,现在就不清楚了,只是最近听说因为地方政府没有管制,价格飞涨的厉害,物价菜价甚至都超过了北京。海鲜中最喜欢的莫过于海蛎和扇贝,特别是海蛎(牡蛎),总是一麻袋一麻袋地买回家,洗净泥沙带着壳就放在锅里蒸熟食用。肉质鲜嫩带着浓重的矿物质味道,可是我的堂姐表姐都完全不能接受。这种生炊的吃法,大概是除了我,其他人都吃不惯吧。在北京的海鲜市场,作为老饕的我曾经找了多次都不曾找到这种带壳的牡蛎,于是喜食程度到了要家人把几斤几斤的牡蛎装进行李箱里空运过来的程度(这事我真做过,屡次运了一整个行李箱的牡蛎= =其实我也不知道是怎么过安检的囧⋯⋯)更疯狂的是上次去Cape Cod度假,发现Old Silver Beach的礁石旁边有大量的牡蛎,于是就发生了一个疯狂的女人拿着一只大桶不拿刀鞘用手生扒牡蛎的场景。最后没想到那些牡蛎味淡难吃,双手还留下了20多道长长短短的血口子。
已然好久不曾回去,关于故乡的记忆也不再清晰如昨。那些街堂巷弄,那些坐在自行车后座的风景,似乎已然成为了淡出血液的印记。记得曾经在小学课堂里,我曾经拿出铅笔在白纸上一个一个地写下那些远方的国度和陌生的名字,丹麦,英国,希腊,冰岛⋯⋯它们被称之为长大之后,旅途路上总会到达的“远方”,成为我尽早脱离故里的动力。当然,有意思的是纸上似乎没有写过美国,911、伊战让我对它留下了不好的回忆,浮躁,虚空的文化氛围也让我对其不存有好感,于是当时暂无想法想要真正到达这里。可是一切都是机缘巧合,难道不是么。
怀念是老人做的事情,而写作,则是重新审视,把自己归为零度。于是在我重新出发以前,不得不重新回到这个原点。远方和故乡之间,有的,大概只是成长的维度,人生的短长。
[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