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问,宗师的传记,草民的悲欢
文:龙骑兵
看了两场,终于满足,闲来谈谈对电影的个人感受。
导演的电影
香港功夫片虽然比某些国产大片强,但近年来受主旋律影响水准也有很大下降,要小心的地方太多,人物塑造也比较做作。甄子丹在功夫方面没的说,文戏一直是弱项,呆板的表情几乎和史帝芬-西格有一拼。拍《杀破狼》这类小角度功夫片自然问题不大,一旦面对叶问这种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物传记片,往往很难驾驭剧中角色。
不过叶伟信没有让我们失望,《叶问》最大的优点不是洪金宝的功夫,而是叶伟信的人物刻画。可以说《叶问》终于逃脱了很多香港电影的宿命,不再是监制的电影、武指的电影,而是真正属于导演和主角的电影。
电影中人物刻画的亮点在于“细节合理”,好莱坞影片一大特色就是注重细节,往往整个电影的背景全是虚构的,动不动就是暗杀总统、海外突击,YY得一塌糊涂,但其中每个技术细节和人物心理活动都力求真实,观众明知道都是假的也会被牵着鼻子走。
国产片在这点从来是反其道而行之,为了保证“政治正确”,大背景从不敢越雷池一步,细节却天马行空胡编乱造,在“权力即能力”的导演光环下,电影质量经常达到惨不忍睹的艺术高度。尤其在功夫片这种以“侠以武犯禁”为核心精神的题材中,旋律更是被谱写得道貌岸然,细节却被春秋的离题万里。
所幸,《叶问》在演义一个真实人物的同时,在背景和细节上都很好地做到了求实,让功夫片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师兄的功夫
从小移民波士顿的甄子丹本来不会咏春,少时在国外打架,练的都是散打和类似北派拳法的高桥硬马功夫,回到香港拍戏始终是此路线,后期更加入了MMA比赛中的关节技、寝技。
本来让我为他在《叶问》中的表现担心,不过幸好有个合格的武指。洪金宝本来就是咏春一派(废话,香港广东咏春弟子千万),成龙更自承在奥运会宣传片中的太极是临时请名师教的,自己本是习咏春拳。有七小福大师兄指点,此片自然原汁原味。
与北拳利用身高优势,长手高脚以攻为主不同,南拳充分发挥南方人灵活的特点,利用距离和速度优势力求后发先至。电影里金山找的高桥硬马自然好说,怎么打都虎虎生威,难的是如何将咏春特色表现出来。首先会找镜头,一样的招式,不同角度就有不同感觉,既要把场面交代清,又要拍得好看,多亏洪金宝多年武戏经验,这点我们毫无遗憾。
咏春半渡而击以巧制力的特点在这里也发挥得淋漓尽致,通篇没见甄子丹式的对拳对脚,突出咏春击敌不备。(笑话,否则你一米八多二百斤左右冲过来硬碰,当我叶问是金甲力士咩……)
爱家的凡人
叶问怕老婆,这是角色真实的一个重点,中国人传统思维里,英雄的同义词是大丈夫,怕老婆的都是小丈夫、小男人。电影里的叶问并非高来高去脱离家庭的“英雄”,而是一个居家过日子的普通人。能说出“男人不是怕老婆,只是尊重老婆”,证明他懂得“怕老婆”的真谛,怕的有道理。
武夫娶到出身大家知书达礼的好老婆,还为他生有一子。任何人放到这个角度,如果还不尊重老婆,只能是没心没肺的浑人。叶问不是浑人,所以他怕老婆是太真实太自然的事。
武术只是爱好,不是生活的全部,更不是责任。爱家才会爱国,爱己才会爱人。
不管是人物塑造还是对白,真实都是《叶问》最大的优点,这里真实不是指还原历史,而是以平常心描绘,不渲染不刻意。平实才会可信,可信才能入心,入心才有震撼。
一句“你抢中国人的东西?”,所包含的愤怒和质问,比团结一心抵御外辱等口号更让人思索。
如今这样的电影太少,大家动不动就玩深沉、冠冕堂皇讲大义,可惜人们不会去思考口号的内容,老百姓更不相信道貌岸然。
寂寞的宗师
在武术的认知上,中国人崇拜的从来都是传播者,而非单纯意义上的比武胜利者。霍元甲开设精武馆,叶问普及咏春,李小龙自创截拳道,以一己之力开宗立派,把武术这种独家私藏广为散播,惠及世人,善莫大焉。
在打木人桩时,甄子丹扮演的叶问不象成龙、元彪那样疾若迅雷,也不象洪金宝力沉千均。每一击都由心而动,若有所思。打意不打力,本身就超越了初学者的层次,在锻炼中研读判断、创造自己的风格。
介绍日军占领的那段,交替剪辑中不时闪过叶问练功的身影,很无奈,很孤独,把自己与世界隔绝,寻求着人生另一种突破。
事实上,当热兵器时代来临,“武”成为一种“术”的时候,武术本身就已经从外向实用型转化为内向探索型,每一个练武之人都需要不断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体会一种纯粹心灵上的领悟。只有寂寞才能让人真正领悟,也只有耐得住寂寞的人才会成为一代宗师。
作为反证,在以一挑十的情节中,已成宗师的叶问使武术回归为彻底的伤害工具,把咏春精巧的招式演变成疯狂的殴打手段,用最直接、最震撼的方式表达对兽行的愤怒与报复。看到这里让我泪流满面,那是叶问痛苦与屈辱的爆发。
以暴制暴,是文明的倒退,如同克劳塞维茨所言:“战争是最后的解决方式”,当忍耐、妥协都无法解决问题时,只能用袁世凯的手段,就是“杀杀人者,以杀止杀,则杀止矣”,是报复,是宣泄,也是声明。
草民的觉悟
有些人说电影里的某某、某某,怎么不去打日本。对这个疑问,我只能说当时普通的老百姓很难有“自发抗日”的觉悟,因为没这个土壤。
要打仗?政府都跑了,轮得着老百姓抗日么?找GCD?当时只不过是在偏远地方的一小撮武装而已,老百姓连它是兵是匪都不清楚,怎么“投身”。至于象东北老梯子、河北游击队那样的抗日组织,前身都是土匪山贼,有现成的武装跟日本人对抗。而广东,由于政治经济原因,历来缺乏这样的组织,所以也没人可给你投靠。其实就算放在别处,大多数普通百姓也只能选择默默忍受。
太平盛世民如草,乱世人命不如狗,在一个懦弱、愚昧、麻木的国家里,老百姓的觉悟顶多也就是“不给日本人做事”而已,电影这样描写很真实,国破家即亡,草民有个屁的办法。
有一个段落虽不震撼,却让我心里最难受。叶问一打十之后回家的路上,身后日本军车开来鸣了几下喇叭,他回头看看,默默让到一边,看着汽车和日本兵的皮靴,满脸迷惘和无奈。
能打十个怎样?有拳头又怎样?最后不时还得乖乖给人家让路?!
如同李钊所说,“你去杀啊,杀一千个一万个,杀光他们!”,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连汽车都没有的国家能靠一个武人解救么?所以他在回家后才说出“自己很没用”这样的话。
悲哀的宿命
林家栋饰演的李钊绝对是片中的一大亮点,在影片前半,李钊是警察,歪戴帽子斜眉瞪眼,动不动把左轮手枪拿出来吓吓平民,不过他的层次也仅限于狐假虎威,还远不到鱼肉乡里的程度。因为他的出身就是平民,不可能脱离自己的阶级转过身去迫害同类,这是一种很真实的阶级局限性。
影片后半,日本人来了,警察变成翻译。这个时候的李钊反而收敛许多,只限于翻译传话,多一句不说,多一步不走。因为他知道自己在帮日本人做事,是一件很不齿的事,但为了养活一大家人必须保住工作。所以只能做到尽量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所有人有个交代。在煤矿召集武人“打日本人还有米拿”是一种交代,保护叶问家人的安全也是一种交代。他就是靠着两面弥缝以及挨打受气来尽量保持内心的平衡。
受日本人气最多的就是这类人,在中国人和日本人中间受夹棍气尤其难当。“大汉奸”石友三曾经对手下说:“你们以为汉奸好当?谁他妈自己喜欢当汉奸,谁才是王八蛋!”这也为影片结尾李钊开枪打死佐藤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叶问中枪,他已经无法给任何人交代,自己内心的平衡也彻底崩溃,只能选择爆发。
李钊的结局被审查剪掉,在打死佐藤后,他被愤怒的民众乱拳打死,是悲哀的宿命,他只有死才能给大家一个交代。
过去文学影视作品对汉奸的描述往往很政治化,要么就是铁杆汉奸,要么就是阳奉阴违声称曲线救国的两面派,要么就是误入歧途之后被民族大义感召的倒戈派,却从未认真面对过很多只想讨口饭吃的普通人,毕竟这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彼此的镜子
周清泉是生意人,实业家,本来与武人的道路并无重合,但因为溺爱儿子才与叶问相识。叶问与他的关系是真正的君子之交,是人格意义上的、真正的尊重。借款开厂,他要和叶问明算帐,“利益均沾”是一个生意人的本分。叶问拒绝。坚持“钱过手不过心”,则是武人的本分。
在叶问四处找工作却拒绝了他的邀请时,他对儿子说:“我太了解他了”,这一刻,两人的关系和人格都得到了最鲜明的印证。叶问可以为了吃饭去煤矿做工,但绝对不想为吃饭破坏这份交情,把两个人的君子之交变成互利,那样就没有了尊重,降低了人格。所以他拒绝周清泉入股还款来对他报答,也拒绝了周清泉安排职位来对他帮助。而周清泉也尊重叶问的选择,只是默默等待着叶问真正需要他的时机。
后来纱厂被劫,周清泉和工人求叶问给予保护时,已经不再是“利”的关系,而是一种“义”的需求,叶问不仅不能拒绝,并且乐于接受,所以坦然来到纱厂工作。
最好的朋友,是作为彼此的镜子存在,周清泉和叶问当之无愧。
仅有的遗憾
全篇唯一明显不合理的地方,就是叶夫人最后带着孩子跑回擂台。男女感情戏中类似的桥段很多,但放在这里则不太合适。
作为母亲,对孩子的爱远比对丈夫的爱要深,正如《门徒》里袁咏仪对刘德华说:“你必须死,你死了我和孩子们才能活下去”,家庭之爱重于男女之爱,责任第一。叶太太这种佛山世家名媛更应该明白孰轻孰重。丈夫固然是九死一生,这个时候孩子和自己的安全才更重要。并且她们的返回对片尾气氛烘托并无明显作用,此是败笔。
以上种种,只针对电影本身而言,只看了一次,也不能写得更细,自娱而已。
看了两场,终于满足,闲来谈谈对电影的个人感受。
导演的电影
香港功夫片虽然比某些国产大片强,但近年来受主旋律影响水准也有很大下降,要小心的地方太多,人物塑造也比较做作。甄子丹在功夫方面没的说,文戏一直是弱项,呆板的表情几乎和史帝芬-西格有一拼。拍《杀破狼》这类小角度功夫片自然问题不大,一旦面对叶问这种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物传记片,往往很难驾驭剧中角色。
不过叶伟信没有让我们失望,《叶问》最大的优点不是洪金宝的功夫,而是叶伟信的人物刻画。可以说《叶问》终于逃脱了很多香港电影的宿命,不再是监制的电影、武指的电影,而是真正属于导演和主角的电影。
电影中人物刻画的亮点在于“细节合理”,好莱坞影片一大特色就是注重细节,往往整个电影的背景全是虚构的,动不动就是暗杀总统、海外突击,YY得一塌糊涂,但其中每个技术细节和人物心理活动都力求真实,观众明知道都是假的也会被牵着鼻子走。
国产片在这点从来是反其道而行之,为了保证“政治正确”,大背景从不敢越雷池一步,细节却天马行空胡编乱造,在“权力即能力”的导演光环下,电影质量经常达到惨不忍睹的艺术高度。尤其在功夫片这种以“侠以武犯禁”为核心精神的题材中,旋律更是被谱写得道貌岸然,细节却被春秋的离题万里。
所幸,《叶问》在演义一个真实人物的同时,在背景和细节上都很好地做到了求实,让功夫片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师兄的功夫
从小移民波士顿的甄子丹本来不会咏春,少时在国外打架,练的都是散打和类似北派拳法的高桥硬马功夫,回到香港拍戏始终是此路线,后期更加入了MMA比赛中的关节技、寝技。
本来让我为他在《叶问》中的表现担心,不过幸好有个合格的武指。洪金宝本来就是咏春一派(废话,香港广东咏春弟子千万),成龙更自承在奥运会宣传片中的太极是临时请名师教的,自己本是习咏春拳。有七小福大师兄指点,此片自然原汁原味。
与北拳利用身高优势,长手高脚以攻为主不同,南拳充分发挥南方人灵活的特点,利用距离和速度优势力求后发先至。电影里金山找的高桥硬马自然好说,怎么打都虎虎生威,难的是如何将咏春特色表现出来。首先会找镜头,一样的招式,不同角度就有不同感觉,既要把场面交代清,又要拍得好看,多亏洪金宝多年武戏经验,这点我们毫无遗憾。
咏春半渡而击以巧制力的特点在这里也发挥得淋漓尽致,通篇没见甄子丹式的对拳对脚,突出咏春击敌不备。(笑话,否则你一米八多二百斤左右冲过来硬碰,当我叶问是金甲力士咩……)
爱家的凡人
叶问怕老婆,这是角色真实的一个重点,中国人传统思维里,英雄的同义词是大丈夫,怕老婆的都是小丈夫、小男人。电影里的叶问并非高来高去脱离家庭的“英雄”,而是一个居家过日子的普通人。能说出“男人不是怕老婆,只是尊重老婆”,证明他懂得“怕老婆”的真谛,怕的有道理。
武夫娶到出身大家知书达礼的好老婆,还为他生有一子。任何人放到这个角度,如果还不尊重老婆,只能是没心没肺的浑人。叶问不是浑人,所以他怕老婆是太真实太自然的事。
武术只是爱好,不是生活的全部,更不是责任。爱家才会爱国,爱己才会爱人。
不管是人物塑造还是对白,真实都是《叶问》最大的优点,这里真实不是指还原历史,而是以平常心描绘,不渲染不刻意。平实才会可信,可信才能入心,入心才有震撼。
一句“你抢中国人的东西?”,所包含的愤怒和质问,比团结一心抵御外辱等口号更让人思索。
如今这样的电影太少,大家动不动就玩深沉、冠冕堂皇讲大义,可惜人们不会去思考口号的内容,老百姓更不相信道貌岸然。
寂寞的宗师
在武术的认知上,中国人崇拜的从来都是传播者,而非单纯意义上的比武胜利者。霍元甲开设精武馆,叶问普及咏春,李小龙自创截拳道,以一己之力开宗立派,把武术这种独家私藏广为散播,惠及世人,善莫大焉。
在打木人桩时,甄子丹扮演的叶问不象成龙、元彪那样疾若迅雷,也不象洪金宝力沉千均。每一击都由心而动,若有所思。打意不打力,本身就超越了初学者的层次,在锻炼中研读判断、创造自己的风格。
介绍日军占领的那段,交替剪辑中不时闪过叶问练功的身影,很无奈,很孤独,把自己与世界隔绝,寻求着人生另一种突破。
事实上,当热兵器时代来临,“武”成为一种“术”的时候,武术本身就已经从外向实用型转化为内向探索型,每一个练武之人都需要不断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体会一种纯粹心灵上的领悟。只有寂寞才能让人真正领悟,也只有耐得住寂寞的人才会成为一代宗师。
作为反证,在以一挑十的情节中,已成宗师的叶问使武术回归为彻底的伤害工具,把咏春精巧的招式演变成疯狂的殴打手段,用最直接、最震撼的方式表达对兽行的愤怒与报复。看到这里让我泪流满面,那是叶问痛苦与屈辱的爆发。
以暴制暴,是文明的倒退,如同克劳塞维茨所言:“战争是最后的解决方式”,当忍耐、妥协都无法解决问题时,只能用袁世凯的手段,就是“杀杀人者,以杀止杀,则杀止矣”,是报复,是宣泄,也是声明。
草民的觉悟
有些人说电影里的某某、某某,怎么不去打日本。对这个疑问,我只能说当时普通的老百姓很难有“自发抗日”的觉悟,因为没这个土壤。
要打仗?政府都跑了,轮得着老百姓抗日么?找GCD?当时只不过是在偏远地方的一小撮武装而已,老百姓连它是兵是匪都不清楚,怎么“投身”。至于象东北老梯子、河北游击队那样的抗日组织,前身都是土匪山贼,有现成的武装跟日本人对抗。而广东,由于政治经济原因,历来缺乏这样的组织,所以也没人可给你投靠。其实就算放在别处,大多数普通百姓也只能选择默默忍受。
太平盛世民如草,乱世人命不如狗,在一个懦弱、愚昧、麻木的国家里,老百姓的觉悟顶多也就是“不给日本人做事”而已,电影这样描写很真实,国破家即亡,草民有个屁的办法。
有一个段落虽不震撼,却让我心里最难受。叶问一打十之后回家的路上,身后日本军车开来鸣了几下喇叭,他回头看看,默默让到一边,看着汽车和日本兵的皮靴,满脸迷惘和无奈。
能打十个怎样?有拳头又怎样?最后不时还得乖乖给人家让路?!
如同李钊所说,“你去杀啊,杀一千个一万个,杀光他们!”,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连汽车都没有的国家能靠一个武人解救么?所以他在回家后才说出“自己很没用”这样的话。
悲哀的宿命
林家栋饰演的李钊绝对是片中的一大亮点,在影片前半,李钊是警察,歪戴帽子斜眉瞪眼,动不动把左轮手枪拿出来吓吓平民,不过他的层次也仅限于狐假虎威,还远不到鱼肉乡里的程度。因为他的出身就是平民,不可能脱离自己的阶级转过身去迫害同类,这是一种很真实的阶级局限性。
影片后半,日本人来了,警察变成翻译。这个时候的李钊反而收敛许多,只限于翻译传话,多一句不说,多一步不走。因为他知道自己在帮日本人做事,是一件很不齿的事,但为了养活一大家人必须保住工作。所以只能做到尽量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所有人有个交代。在煤矿召集武人“打日本人还有米拿”是一种交代,保护叶问家人的安全也是一种交代。他就是靠着两面弥缝以及挨打受气来尽量保持内心的平衡。
受日本人气最多的就是这类人,在中国人和日本人中间受夹棍气尤其难当。“大汉奸”石友三曾经对手下说:“你们以为汉奸好当?谁他妈自己喜欢当汉奸,谁才是王八蛋!”这也为影片结尾李钊开枪打死佐藤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叶问中枪,他已经无法给任何人交代,自己内心的平衡也彻底崩溃,只能选择爆发。
李钊的结局被审查剪掉,在打死佐藤后,他被愤怒的民众乱拳打死,是悲哀的宿命,他只有死才能给大家一个交代。
过去文学影视作品对汉奸的描述往往很政治化,要么就是铁杆汉奸,要么就是阳奉阴违声称曲线救国的两面派,要么就是误入歧途之后被民族大义感召的倒戈派,却从未认真面对过很多只想讨口饭吃的普通人,毕竟这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彼此的镜子
周清泉是生意人,实业家,本来与武人的道路并无重合,但因为溺爱儿子才与叶问相识。叶问与他的关系是真正的君子之交,是人格意义上的、真正的尊重。借款开厂,他要和叶问明算帐,“利益均沾”是一个生意人的本分。叶问拒绝。坚持“钱过手不过心”,则是武人的本分。
在叶问四处找工作却拒绝了他的邀请时,他对儿子说:“我太了解他了”,这一刻,两人的关系和人格都得到了最鲜明的印证。叶问可以为了吃饭去煤矿做工,但绝对不想为吃饭破坏这份交情,把两个人的君子之交变成互利,那样就没有了尊重,降低了人格。所以他拒绝周清泉入股还款来对他报答,也拒绝了周清泉安排职位来对他帮助。而周清泉也尊重叶问的选择,只是默默等待着叶问真正需要他的时机。
后来纱厂被劫,周清泉和工人求叶问给予保护时,已经不再是“利”的关系,而是一种“义”的需求,叶问不仅不能拒绝,并且乐于接受,所以坦然来到纱厂工作。
最好的朋友,是作为彼此的镜子存在,周清泉和叶问当之无愧。
仅有的遗憾
全篇唯一明显不合理的地方,就是叶夫人最后带着孩子跑回擂台。男女感情戏中类似的桥段很多,但放在这里则不太合适。
作为母亲,对孩子的爱远比对丈夫的爱要深,正如《门徒》里袁咏仪对刘德华说:“你必须死,你死了我和孩子们才能活下去”,家庭之爱重于男女之爱,责任第一。叶太太这种佛山世家名媛更应该明白孰轻孰重。丈夫固然是九死一生,这个时候孩子和自己的安全才更重要。并且她们的返回对片尾气氛烘托并无明显作用,此是败笔。
以上种种,只针对电影本身而言,只看了一次,也不能写得更细,自娱而已。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