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碎念
再次接到母亲的电话,说阿公大去之日会比预料中的来的早,就这几日得送回老家,而父亲也准备提前赶回家。
那晚,第一次得知阿公进了重症病房时,某君问:你想爷爷吗?
我摇了摇头。其中的缘故不是因被年老者相继辞世而磨削的有些淡然。
印象里的阿公,几乎是活在亲戚们闲聊中的阿公。哪怕和阿公阿妈住一起也有八九年之久,可见到阿公的日子并不多,那会他在上马镇上班。大多时间就住在上马镇。上马离石塘距离并不远,有拖拉机每日来往,方便的很,但他回来的还是很少。回来后,阿妈给他烧猪肉饭吃。
其实,亲戚们闲聊到阿公的几率又很少,因他的生性远不如阿妈,有那么多聊头。
家里的杂事似乎都摊不到阿公的身上,因为有一个精明的阿妈就足以支起一个家,而貌似做事迷糊随意的阿公就乐意过这样的小日子。
我能记住的阿公,没啥本事,可又好面子。
念初二时搬去城关,给老家的他们写了封信,开头是“敬爱的奶奶、爷爷”。为此,爷爷在回信的开头就指出我的过错,而在信尾,依旧不忘告诉在下封信里我应该写“敬爱的爷爷、奶奶”。应该不是因爷爷的这种老气,我和他们的通信就此告终。但我还是能不断收到他的信,信封信纸大多泛黄的有股霉气,有时会有被压扁后黏在纸上的小虫子淡淡的尸印。
他喜欢剪报。若是拿到信,摸着有些厚度,定是信里夹着一堆关于时事或生活常识的剪报,他的信,一般写的很短,他的字既大又草,不若老陈家国字脸高颧骨的基因。他的信件会不顾儿女辈、孙女辈的嫌弃、反感,很固执的落在他们的桌上。
我能记住的阿公,总是为一些无稽之事煞费心思。
比如在我有记忆后,还寻思着为我找个过继的家庭;比如明知道他的大儿子和大儿媳床头打架床尾继续打架的那种,仍不知趣的唠叨得顾及陈家面子最好复合的事;比如住院那段时间,常摸去姐或姐夫的单位,只是为了去打声招呼,记得有次姐还向母亲抱怨过:他又来单位了,我那么忙,哪有空闲和他说话啊;比如知道我有痼疾,常剪下报纸上某些狗皮膏药的豆腐广告寄给我,甚至在弟弟研究生快毕业时定要说去找在北京某中科院的某远方亲戚探探头路,谋条好出路。
阿妈辞世后,阿公就搬进了养老院。阿公似乎很喜欢那里。
逢年过节会去望望他,但次次都是被母亲推搡着去:“应该去看看老人家。你们都那么大了,道理性的都应该要懂。”
有次遇到院长,院长说阿公在老人中算是活跃分子,很会唱歌,最近常唱那首《永远是朋友》,当时一听院长的话,我扑哧笑了,这哪是说话永远不紧不慢、脚步拖拖拉拉的阿公啊。
翻找出写于在老家为阿妈守夜的一段记忆:
“阿公摸出门,海蓝色的老式背心荡在同样松弛布满老年斑的身上,姑姑提着一双军绿色的橡胶鞋让阿公穿上尾随出来,阿公光着一双恍惚不安的脚。阿公的大前门开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还要大,露出一大片白色的衬裤,松垮得绳子提着似乎随时就会往下掉的外裤,小时候就有邻人老拿不拉好大前门并且衣着总是邋遢到极至的阿公来开我家的玩笑,把这个公社里的 老会计师称为“祥饼”,所以那会我和弟弟总是很尴尬的看到街上出现一结束上马的工作回家后就慢悠悠的闲逛的阿公的身影,父亲和阿公一样,有一回家就要绕街逛一圈的习惯。
头一次看到如此迷离的阿公,流着黄脓似的眼屎把苍老紧紧地沾在了脸上,阿公颤魏着身子准备向黑盈盈的小巷里走去,姑姑一把拉住了他,硬把他扯回屋子里,低哄哄的说:去睡一觉,有什么好逛的。阿公爱过阿妈吗?年轻的阿妈理应是漂亮的,皮肤不用任何粉饰也能红润的水灵白净,五官、身形都很周正。可是从旁人的谈论中,我估摸出阿公怕眼睛精明的像只鹰的阿妈,怕归怕,阿公依旧很花心,而阿妈认为只要不动摇陈家的根基只要没有实质性的谣言,她照样可以活的有板有眼。”
我姓陈,我是他的孙女,我如他一样的国字脸宽颌骨。
记住了《记我的母亲 わが母の記》里的两句台词:
“如果母亲不在了,自己和死亡的隔阂就消失了”;
“即使路上发生了很多事,但终点只有一个”。
P.S.
九月十四号,16时50分,挪回老家后,病故!
那晚,第一次得知阿公进了重症病房时,某君问:你想爷爷吗?
我摇了摇头。其中的缘故不是因被年老者相继辞世而磨削的有些淡然。
印象里的阿公,几乎是活在亲戚们闲聊中的阿公。哪怕和阿公阿妈住一起也有八九年之久,可见到阿公的日子并不多,那会他在上马镇上班。大多时间就住在上马镇。上马离石塘距离并不远,有拖拉机每日来往,方便的很,但他回来的还是很少。回来后,阿妈给他烧猪肉饭吃。
其实,亲戚们闲聊到阿公的几率又很少,因他的生性远不如阿妈,有那么多聊头。
家里的杂事似乎都摊不到阿公的身上,因为有一个精明的阿妈就足以支起一个家,而貌似做事迷糊随意的阿公就乐意过这样的小日子。
我能记住的阿公,没啥本事,可又好面子。
念初二时搬去城关,给老家的他们写了封信,开头是“敬爱的奶奶、爷爷”。为此,爷爷在回信的开头就指出我的过错,而在信尾,依旧不忘告诉在下封信里我应该写“敬爱的爷爷、奶奶”。应该不是因爷爷的这种老气,我和他们的通信就此告终。但我还是能不断收到他的信,信封信纸大多泛黄的有股霉气,有时会有被压扁后黏在纸上的小虫子淡淡的尸印。
他喜欢剪报。若是拿到信,摸着有些厚度,定是信里夹着一堆关于时事或生活常识的剪报,他的信,一般写的很短,他的字既大又草,不若老陈家国字脸高颧骨的基因。他的信件会不顾儿女辈、孙女辈的嫌弃、反感,很固执的落在他们的桌上。
我能记住的阿公,总是为一些无稽之事煞费心思。
比如在我有记忆后,还寻思着为我找个过继的家庭;比如明知道他的大儿子和大儿媳床头打架床尾继续打架的那种,仍不知趣的唠叨得顾及陈家面子最好复合的事;比如住院那段时间,常摸去姐或姐夫的单位,只是为了去打声招呼,记得有次姐还向母亲抱怨过:他又来单位了,我那么忙,哪有空闲和他说话啊;比如知道我有痼疾,常剪下报纸上某些狗皮膏药的豆腐广告寄给我,甚至在弟弟研究生快毕业时定要说去找在北京某中科院的某远方亲戚探探头路,谋条好出路。
阿妈辞世后,阿公就搬进了养老院。阿公似乎很喜欢那里。
逢年过节会去望望他,但次次都是被母亲推搡着去:“应该去看看老人家。你们都那么大了,道理性的都应该要懂。”
有次遇到院长,院长说阿公在老人中算是活跃分子,很会唱歌,最近常唱那首《永远是朋友》,当时一听院长的话,我扑哧笑了,这哪是说话永远不紧不慢、脚步拖拖拉拉的阿公啊。
翻找出写于在老家为阿妈守夜的一段记忆:
“阿公摸出门,海蓝色的老式背心荡在同样松弛布满老年斑的身上,姑姑提着一双军绿色的橡胶鞋让阿公穿上尾随出来,阿公光着一双恍惚不安的脚。阿公的大前门开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还要大,露出一大片白色的衬裤,松垮得绳子提着似乎随时就会往下掉的外裤,小时候就有邻人老拿不拉好大前门并且衣着总是邋遢到极至的阿公来开我家的玩笑,把这个公社里的 老会计师称为“祥饼”,所以那会我和弟弟总是很尴尬的看到街上出现一结束上马的工作回家后就慢悠悠的闲逛的阿公的身影,父亲和阿公一样,有一回家就要绕街逛一圈的习惯。
头一次看到如此迷离的阿公,流着黄脓似的眼屎把苍老紧紧地沾在了脸上,阿公颤魏着身子准备向黑盈盈的小巷里走去,姑姑一把拉住了他,硬把他扯回屋子里,低哄哄的说:去睡一觉,有什么好逛的。阿公爱过阿妈吗?年轻的阿妈理应是漂亮的,皮肤不用任何粉饰也能红润的水灵白净,五官、身形都很周正。可是从旁人的谈论中,我估摸出阿公怕眼睛精明的像只鹰的阿妈,怕归怕,阿公依旧很花心,而阿妈认为只要不动摇陈家的根基只要没有实质性的谣言,她照样可以活的有板有眼。”
我姓陈,我是他的孙女,我如他一样的国字脸宽颌骨。
记住了《记我的母亲 わが母の記》里的两句台词:
“如果母亲不在了,自己和死亡的隔阂就消失了”;
“即使路上发生了很多事,但终点只有一个”。
P.S.
九月十四号,16时50分,挪回老家后,病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