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乞丐与BIG ISSUE
4月7日
乞丐与Big Issue
我常常在想一个人从小婴儿长成大人,到底会改变多少,他的心又会变硬多少。小的时候,我们都曾经是从小口袋里掏钢崩儿给乞丐的孩子。长大了,我们都成了在天桥上碰到乞丐会目不斜视的忙人。我给自己的解释或借口是,报纸把乞丐妖魔化了,总觉得他们都是报纸上写的那些上班乞讨,下班享乐的假丐帮。
对乞丐的嫌恶,起始于大学时的一次,在长安街上我被一群小乞丐围住,拉住我的衣角不松手。最近的一次给乞丐钱,是大学快毕业时,北京站里一个很老很老的老太太,我买了张车票,把口袋里剩下的所有钱给了她。也许是她太老了,我相信她不是骗子,也许是我即将离开北京。在英国,市中心的街上都有乞丐,不一样的是,他们大部分都比较年轻,旁边一只懒洋洋脏兮兮的狗,你经过的时候,他们会小声说:“Small changes, please.”你可以闻到他们身上刺鼻的酒味儿,我没有给过这样的乞丐钱,在我眼里他们年轻有力气,可以去当搬运工,我不要把父母挣的钱拿来给他们买酒。
在欧洲,有一种杂志叫《Big Issue》,它有十几年历史了,专门帮助无家可归者摆脱对乞讨的依赖,至今为止已经帮助成千上万的人远离乞讨了,Homeless的人可以去申请加入,站在街上指定的那个写着“Big Issue”的小方框里叫卖这本杂志。有人走近,他们就会说:“Helping the homeless is helping yourself.”很多经过的人都会买,有些人会多付钱或者不拿杂志。可是《Big Issue》有一个很棒的口号:It is a good read, not a pity purchase。选择卖这么一本有尊严的杂志,让我对这些Homeless有了改观,甚至是佩服。
关于乞丐这个话题,我曾经跟朋友Tony和Khurom争得面红耳赤,差点不欢而散。Tony是个赚钱很少的英国业余小说家,一个善良固执的Vegeterian,Khurom是巴裔,生在英国当过兵去过伊拉克,开朗正直,理智强悍。Khurom强烈认为年轻的乞丐不值得同情,他们可以选择改变,可以去戒毒戒酒,可以去干活,不应该懒惰,我也觉得他们至少可以去卖《Big Issue》,我支持那些卖杂志的人。Tony总是失望的摇头,“你们都太年轻,生活不是那么简单的,他们可能抑郁,失去了家人或者爱人无力工作,每个人都有可能因为精神的痛苦无法工作养活自己。”Tony是个固执的人,别人的想法通常很难影响他,他每天都会给路上的Homeless们一点钱,并且跟他们打招呼问好。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也许我错了。每天路过的那条大街上有一间职业介绍所,清晨开门之前,门口总是坐着相同的几个人,穿着邋遢的homeless。他们有时候会愁眉苦脸不说话,有时候也会大声说笑,可来来去去总是那几张面孔。我才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在英国要找一份哪怕是最简单的体力活,也得有个前雇主的reference,对于homeless来说,没有钱,没有学历,粗陋的衣着和谈吐,想找份工作一定比登天还难。英国政府一直在发放够吃够喝的失业救济金,但没工作的他们除了乞讨,恐怕只剩下漫无目的的走路了。为什么不能让他们都去卖Big Issue呢?除了那些选择继续乞讨的人,我不得而知,但是想必一份成本低销量小的慈善杂志不可能多印,自然也就不需要那么多人来卖。
英国有政府的失业救济,有各种各样慈善团体的帮助,弱势群体,尤其是残障人士或者无家可归者,应该算是有一定的保障。在我们国家,该为弱势群体做些什么,或者说多做些什么,该立什么法来保障,是不是也应该有这么一本《大事件》,也许是政府忘了,也许是立法者忘了,也许是我们忘了。
圣诞节那天,Tony兴高采烈跑来跟我炫耀他手中的一张圣诞卡,他说“你一定想不到是谁送的,是我每天路过的街口那个卖Big Issue的老头!”卡上没写名字,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彼此的名字,只有一行手写的Merry Christmas。
原贴:http://mengsulaw.spaces.live.com/blog/cns!49D82CB37413417F!793.entry
乞丐与Big Issue
我常常在想一个人从小婴儿长成大人,到底会改变多少,他的心又会变硬多少。小的时候,我们都曾经是从小口袋里掏钢崩儿给乞丐的孩子。长大了,我们都成了在天桥上碰到乞丐会目不斜视的忙人。我给自己的解释或借口是,报纸把乞丐妖魔化了,总觉得他们都是报纸上写的那些上班乞讨,下班享乐的假丐帮。
对乞丐的嫌恶,起始于大学时的一次,在长安街上我被一群小乞丐围住,拉住我的衣角不松手。最近的一次给乞丐钱,是大学快毕业时,北京站里一个很老很老的老太太,我买了张车票,把口袋里剩下的所有钱给了她。也许是她太老了,我相信她不是骗子,也许是我即将离开北京。在英国,市中心的街上都有乞丐,不一样的是,他们大部分都比较年轻,旁边一只懒洋洋脏兮兮的狗,你经过的时候,他们会小声说:“Small changes, please.”你可以闻到他们身上刺鼻的酒味儿,我没有给过这样的乞丐钱,在我眼里他们年轻有力气,可以去当搬运工,我不要把父母挣的钱拿来给他们买酒。
在欧洲,有一种杂志叫《Big Issue》,它有十几年历史了,专门帮助无家可归者摆脱对乞讨的依赖,至今为止已经帮助成千上万的人远离乞讨了,Homeless的人可以去申请加入,站在街上指定的那个写着“Big Issue”的小方框里叫卖这本杂志。有人走近,他们就会说:“Helping the homeless is helping yourself.”很多经过的人都会买,有些人会多付钱或者不拿杂志。可是《Big Issue》有一个很棒的口号:It is a good read, not a pity purchase。选择卖这么一本有尊严的杂志,让我对这些Homeless有了改观,甚至是佩服。
关于乞丐这个话题,我曾经跟朋友Tony和Khurom争得面红耳赤,差点不欢而散。Tony是个赚钱很少的英国业余小说家,一个善良固执的Vegeterian,Khurom是巴裔,生在英国当过兵去过伊拉克,开朗正直,理智强悍。Khurom强烈认为年轻的乞丐不值得同情,他们可以选择改变,可以去戒毒戒酒,可以去干活,不应该懒惰,我也觉得他们至少可以去卖《Big Issue》,我支持那些卖杂志的人。Tony总是失望的摇头,“你们都太年轻,生活不是那么简单的,他们可能抑郁,失去了家人或者爱人无力工作,每个人都有可能因为精神的痛苦无法工作养活自己。”Tony是个固执的人,别人的想法通常很难影响他,他每天都会给路上的Homeless们一点钱,并且跟他们打招呼问好。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也许我错了。每天路过的那条大街上有一间职业介绍所,清晨开门之前,门口总是坐着相同的几个人,穿着邋遢的homeless。他们有时候会愁眉苦脸不说话,有时候也会大声说笑,可来来去去总是那几张面孔。我才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在英国要找一份哪怕是最简单的体力活,也得有个前雇主的reference,对于homeless来说,没有钱,没有学历,粗陋的衣着和谈吐,想找份工作一定比登天还难。英国政府一直在发放够吃够喝的失业救济金,但没工作的他们除了乞讨,恐怕只剩下漫无目的的走路了。为什么不能让他们都去卖Big Issue呢?除了那些选择继续乞讨的人,我不得而知,但是想必一份成本低销量小的慈善杂志不可能多印,自然也就不需要那么多人来卖。
英国有政府的失业救济,有各种各样慈善团体的帮助,弱势群体,尤其是残障人士或者无家可归者,应该算是有一定的保障。在我们国家,该为弱势群体做些什么,或者说多做些什么,该立什么法来保障,是不是也应该有这么一本《大事件》,也许是政府忘了,也许是立法者忘了,也许是我们忘了。
圣诞节那天,Tony兴高采烈跑来跟我炫耀他手中的一张圣诞卡,他说“你一定想不到是谁送的,是我每天路过的街口那个卖Big Issue的老头!”卡上没写名字,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彼此的名字,只有一行手写的Merry Christmas。
原贴:http://mengsulaw.spaces.live.com/blog/cns!49D82CB37413417F!793.en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