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叛逆》
![]() |
叛逆是这世上几乎所有人都会拥有的,尤其是那些青春期的少年们。这段时期的他们开始违背社会上的一些规则,违背父母的某些教导,违背长者们的叮嘱……
在我国民间有一句话:‘孩子越大越不好养’。没错,一个人的出生意味着他认知这个世界的开始,也是他接受知识的开始。在十二岁以前的孩子们大多数处于接受知识的阶段,他们听从老师与长辈们的各种决定,说什么就做什么,或许会完不成他们的要求,或许会偷懒。但也会去做一做。而十二岁以后的孩子,他们已经有了一些判断事情对错的意识,也就是长辈们规定的某事我该做还是不该做、长辈说的一些话是对还是错。这时候,伴随着青春期身体上的发育,主见在他们的脑海也慢慢加强。这时他们开始反对父母、老师的话,开始讨厌长辈的某些行为,这时也就是父母们说孩子不好管的阶段,而我们的教科书上管这个阶段叫做‘叛逆’。
我相信,每一个家长都会讨厌他们的孩子来到这个阶段,因为这个时候他们管教孩子起来愈发力不从心。‘孩子大了不能打,骂又不听’——这应该是每一个家长面对他们叛逆期孩子的最大问题。这时候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很多青少年会有想独立、离家出走的想法大多数产生这时候。
其实我很疑惑,为什么学术界要把孩子的这一时期叫做‘叛逆’?他们叛逆了谁——家长,老师还是社会上的规则?他们只不过是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他们只不过是开始有自己的意见、主意和想法而已。为什么要用叛逆这一带有贬义的字眼?难道每一代人都必须遵从上一代人的生活方式,思想方法?若是这样,这个世界永远不会进步,永远没有创新。
我们的青少年独有的精神就是敢拼敢闯,他们对这世界上的某些规则深深痛恨并想着改变它,他们不满社会中某些人的生活方式并以此激励自己——这些精神都是所谓长辈们缺乏的,也许有但不敢去做。而这种精神的最初就来于他们的‘叛逆阶段’,当一个人开始叛逆的时候也就是他长大的时候。这种长大并不是帮助某人、拾金不昧等小学教科书上宣扬的长大,而是思想上的长大。他们开始和别人为了不同的意见而争论,他们开始讨论时政、历史等原来他们并不喜欢的东西。
我由心的认为孩子的这一阶段不能被称为‘叛逆’,而叫‘新生’也并不过分。因为自此之后就是人生的一道分水岭,他们开始摒弃从前的生活习惯与方式、看待事情的角度,他们找到新的自己,找到可以让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
所以,各位家长,如果您的孩子在十八岁之前仍没有你们眼中的叛逆行为,那您是该好好反思一下您的教育了。或许您成功教育了一位成绩优秀的孩子,但同时也教育了一位不会思考、长不大的孩子。让您的孩子学会叛逆,就是让您的孩子学会思考的开始,就是他新生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