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歌
终于在三个多月后的今天,我有一次在空白的电脑桌面上创建了一个空白的Word文档。但是一想到要把它尽量的填满,填的至少让自己满意,就无来由的生出一种焦躁。
我一直坚信记录生活的意义,并且内心中是乐意去执行这件看来有趣的任务,虽然早已经慢慢的放下砥砺文字这种功利心,但还是有那种让自己的文字可以越来越好的奢望。
我是害怕别人问一些关于兴趣或是特长这种问题的,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他们。难道要诞着面皮和人家说,我喜欢文学吗?
我是很害怕如果告诉别人我喜欢文学,会有人让我现场吟诗一首的。不过幸运的是,从来都没有发生过这种惨烈的事情,大概是我很懂得绕过这一类的话题。而且会问你这个问题的人,才不会在乎你喜欢的到底是什么呢。
我羡慕那些喜欢唱歌的人,如果有人说他的爱好是唱歌,好事者或者会说,咦,那就给我们来一段呗。像我这样爱热闹的,或者还会大拍巴掌。这个人假装羞涩的唱完歌,即便不是很动听,大家也会装作一付由衷的神情,哇,唱的真好。
作为一个80年代末组建起来的家庭,我一直感觉家里缺少一件重要的装备,就是双喇叭双磁带匣的录音机。那样的录音机,我在很多同龄人的家中都见到过。记忆中最深刻的是有一段时间,电视里正在热播电视剧武则天,现在那个电视剧无论剧情还是主题曲,我都已经忘个干净了。那天电视剧一结束,我就跑到同院的小伙伴家去玩,一进门,就被人捂住了嘴巴。在我疑惑的眼神询问下,大我几岁的小姐姐指了指收音机,伴随着电视里传出来片尾曲,收音机亮着红色或绿色的灯,磁带缓缓的转着。我恍然大悟,开始安静的等待这个神奇的机器,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喜了。
录完了片尾曲,我们就迫不及待的想听一下录制效果如何,卡塔卡塔的按几下,磁带开始向反方向转动,嗤嗤啦啦的声音和电视剧片尾曲的声音就响了起来。仔细一听,居然把我的声音也录了进去了,不由得笑了起来。
那首片尾曲后来也不知道有没有从新的录制一次,那盘磁带和那个机器,想来也不存在了吧。
或许因为我家先人一步,有了彩电这个发声体,录音机也就显得可有可无了。母亲在炒菜的时候,或许还会哼唱一段我从未听过的旋律,父亲是那种电视里一出现唱歌环节就会换台的人。这样的环境长起来的我,到了很大的年龄,也没有音乐的概念。稍长之后,也被父亲熏染的不太喜欢唱歌之类的节目,掌握了换台的权利后,每当有唱歌环节出现,我也会自然的换到下一个频道。
在我的亲人中,四叔和老姨夫都有一把吉他。尤其是老姨夫有一把白色的木吉他,挂在他家的墙上,我也好奇的把它摘下来,咚咚的拨弄几下琴弦,玩别的去了。我小学时学过一段时间竖笛,白色的塑料笛子,因为老是忘记带笛子,没少被老师K,后来那把笛子辗转也到了老姨夫家。他的外甥是我的好朋友, 当他能吹出了几个简单的旋律后,我更讨厌那只笛子了,因为我学了一年后,依然只能把它当成一个哨子,吹出呜呜的声音。
这种对音乐的迟钝与低能一直持续到初一。
在这之前,六年级的时候爸爸出差的时候给我买了一个walkman,那个场景我记得还非常清楚,一个少见的父母都不在家的晚上,我把我能叫来的同学都叫到家里来睡觉,大概有7,8个人,准备玩一个通宵。结果爸爸半夜就回来了,不过好在我开始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用电器”,也不算遗憾。四叔为了我可以学好英语,送给了我一个复读机。在我搜刮了老姨家的几盘磁带后(那个时候他家已经买了VCD),也开始听起歌来。
买的第一盘磁带应该是周华健的,我还记得里面有首歌是《最近比较烦》。盗版,3元,也不算便宜了。不要问我为什么会买周华健,那个时候我根本就不关心周华健是谁。
喜欢音乐的孩子有了walkman,大概会一天到晚的带着耳机听。我只会在母亲提醒我要听英语磁带的时候,才会带起耳机来,当然,是听歌了。耳机塞到耳朵里,虽然仍然对音乐谈不上什么感悟,但是屋子外面母亲炒菜的声音,父亲看电视的声音就都听不见了。偶尔也会照着词典附送的歌词纸哼唱两句,但是自觉实在难听,也就作罢了。
有一次,我爬在床上跟着磁带哼着张信哲的《别怕我伤心》,母亲进来时吓了我一跳,她和我说,念英语要念出声音来,不要在嘴里嘟囔。我虽然一边点头一边表示赞同,还侥幸差点被她抓个“现行”,但是心理还是很委屈,我明明唱的是中文歌啊!
第一次对听歌有了感觉,是在初一的一节政治课上。政治老师让大家自由的背课本,也可以同桌前后桌相互检查的背。我的前桌虽然是班上学习最好的女孩子,但是一点都没有呆子气,政治老师又喜欢她,所以就显得有些放肆。她大概觉得背这东西太小儿科太容易了,就提议大家不如唱歌吧。
那个时候我正偷偷的喜欢这个女孩子,她的每一个主意我都觉得是好主意。她唱了一首《浪花一朵朵》。
在一片嘈杂的“唯物主义”声音中,我听的有些呆呆的,心想这歌可真好听,我是多么的希望变成一个糟老头陪着她数浪花啊。
这份情愫结束于姑娘的转学,后来我还是喜欢了她许多年,看着她的QQ头像发呆,终于有一天,在我的QQ里再也找不到她的头像后,也就忘记她了。
高中的时候,个子没有长高,肚子却长大了不少。很自卑,但是却总是觉得会有女孩子喜欢我。有个叫牛牛的女孩子,现在我都忘记了她的真名,会给我唱一首刘若英的《后来》。我是很希望她喜欢我的,但是我不会喜欢她的,那个时候,我仍然感觉初中唱《浪花一朵朵》的女孩子才是女神。
但是我希望她喜欢我,还幻想着有一天,她向我表白的话,我会对他说,你要好好学习巴拉巴拉的。
文理分班后,我们没有分到一起。在一个晚自习的课间,她托人把我叫到了操场。
我们在院子里隔开两米站着,空气都有些胶着的紧张。教学楼里射出白色的光,但是我看不清她的脸,可是我却能感受到她的泪。
她说她喜欢上了一个人
我心想,啊,憋了一年的话终于可以说出来,我说,我们正处在人生中最宝贵的黄金岁月,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大好时光,而且我真的不能喜欢你,我有喜欢的人了……
她说,你说什么啊,人家喜欢上了一个我们班的男孩子,你这是哪和哪啊!
…………
和其它的女孩子一样,牛牛也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了。我现在一听到《后来》,就会臊的脸红。
直到上了大学,经历了一些人和事,才渐渐的有些开窍,才去学会思考一些东西。
每当我一想起这些事,就会有一种怅然的感觉。才发现,原来很多东西并不能完全的通过语言来表述。渐渐的就开始离不开音乐了。
那个时候喜欢上了罗大佑,正巧又有了MP4,挂在耳朵上的耳机开始摘不下来了。
我一直都不明白音乐能带给我们什么,一直到了多年后,大学好友的彩铃开始换成了罗大佑的歌,我才渐渐理解了音乐的力量。除了留存记忆外,如果说真的有什么第三方的东西可以沟通心灵却能潜移默化,那么恐怕就只有音乐了。
工作之后,生命开始变得复杂起来,或许是因为心被欲望充斥,总会有一种委屈的感觉。有一段时间,值班的晚上,夜深人静时,我总喜欢对着哗啦啦作响的倒卷机大声的唱歌,用尽全身的力量。我开始喜欢上了这种散发出巨大噪音的机器,在这种机器的保护下,不虞心声被人听去。
如果工作环境安静,电脑上一定要开着豆瓣电台,一曲一曲的听下去。几乎成了工作的背景音。
最近一段时间,从来不看选秀节目的我,开始迷上了《中国好声音》。一并延续了我对音乐最初的迟钝,在喜欢他们的声音的同时,发现真正能打动我的却是他们背后的故事。
请不要告诉我那些所谓的真像,我宁愿相信他们在电视机里讲的故事是真的。没有过的人可能永远也不会理解,平凡的人去追求梦想,是一件多么宝贵的事情。
会不时的有人离开舞台,或许有的人就真的从此回到了一成不变的生活中。虽然挥别了梦想,但是会唱歌的人,生活的总会比别人快乐一些吧。
我至今仍然不能完整的唱出哪怕一首歌,恐怕以后也不会。但是我知道,只要生活继续下去。背景音乐就不会停响。
我一直坚信记录生活的意义,并且内心中是乐意去执行这件看来有趣的任务,虽然早已经慢慢的放下砥砺文字这种功利心,但还是有那种让自己的文字可以越来越好的奢望。
我是害怕别人问一些关于兴趣或是特长这种问题的,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他们。难道要诞着面皮和人家说,我喜欢文学吗?
我是很害怕如果告诉别人我喜欢文学,会有人让我现场吟诗一首的。不过幸运的是,从来都没有发生过这种惨烈的事情,大概是我很懂得绕过这一类的话题。而且会问你这个问题的人,才不会在乎你喜欢的到底是什么呢。
我羡慕那些喜欢唱歌的人,如果有人说他的爱好是唱歌,好事者或者会说,咦,那就给我们来一段呗。像我这样爱热闹的,或者还会大拍巴掌。这个人假装羞涩的唱完歌,即便不是很动听,大家也会装作一付由衷的神情,哇,唱的真好。
作为一个80年代末组建起来的家庭,我一直感觉家里缺少一件重要的装备,就是双喇叭双磁带匣的录音机。那样的录音机,我在很多同龄人的家中都见到过。记忆中最深刻的是有一段时间,电视里正在热播电视剧武则天,现在那个电视剧无论剧情还是主题曲,我都已经忘个干净了。那天电视剧一结束,我就跑到同院的小伙伴家去玩,一进门,就被人捂住了嘴巴。在我疑惑的眼神询问下,大我几岁的小姐姐指了指收音机,伴随着电视里传出来片尾曲,收音机亮着红色或绿色的灯,磁带缓缓的转着。我恍然大悟,开始安静的等待这个神奇的机器,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喜了。
录完了片尾曲,我们就迫不及待的想听一下录制效果如何,卡塔卡塔的按几下,磁带开始向反方向转动,嗤嗤啦啦的声音和电视剧片尾曲的声音就响了起来。仔细一听,居然把我的声音也录了进去了,不由得笑了起来。
那首片尾曲后来也不知道有没有从新的录制一次,那盘磁带和那个机器,想来也不存在了吧。
或许因为我家先人一步,有了彩电这个发声体,录音机也就显得可有可无了。母亲在炒菜的时候,或许还会哼唱一段我从未听过的旋律,父亲是那种电视里一出现唱歌环节就会换台的人。这样的环境长起来的我,到了很大的年龄,也没有音乐的概念。稍长之后,也被父亲熏染的不太喜欢唱歌之类的节目,掌握了换台的权利后,每当有唱歌环节出现,我也会自然的换到下一个频道。
在我的亲人中,四叔和老姨夫都有一把吉他。尤其是老姨夫有一把白色的木吉他,挂在他家的墙上,我也好奇的把它摘下来,咚咚的拨弄几下琴弦,玩别的去了。我小学时学过一段时间竖笛,白色的塑料笛子,因为老是忘记带笛子,没少被老师K,后来那把笛子辗转也到了老姨夫家。他的外甥是我的好朋友, 当他能吹出了几个简单的旋律后,我更讨厌那只笛子了,因为我学了一年后,依然只能把它当成一个哨子,吹出呜呜的声音。
这种对音乐的迟钝与低能一直持续到初一。
在这之前,六年级的时候爸爸出差的时候给我买了一个walkman,那个场景我记得还非常清楚,一个少见的父母都不在家的晚上,我把我能叫来的同学都叫到家里来睡觉,大概有7,8个人,准备玩一个通宵。结果爸爸半夜就回来了,不过好在我开始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用电器”,也不算遗憾。四叔为了我可以学好英语,送给了我一个复读机。在我搜刮了老姨家的几盘磁带后(那个时候他家已经买了VCD),也开始听起歌来。
买的第一盘磁带应该是周华健的,我还记得里面有首歌是《最近比较烦》。盗版,3元,也不算便宜了。不要问我为什么会买周华健,那个时候我根本就不关心周华健是谁。
喜欢音乐的孩子有了walkman,大概会一天到晚的带着耳机听。我只会在母亲提醒我要听英语磁带的时候,才会带起耳机来,当然,是听歌了。耳机塞到耳朵里,虽然仍然对音乐谈不上什么感悟,但是屋子外面母亲炒菜的声音,父亲看电视的声音就都听不见了。偶尔也会照着词典附送的歌词纸哼唱两句,但是自觉实在难听,也就作罢了。
有一次,我爬在床上跟着磁带哼着张信哲的《别怕我伤心》,母亲进来时吓了我一跳,她和我说,念英语要念出声音来,不要在嘴里嘟囔。我虽然一边点头一边表示赞同,还侥幸差点被她抓个“现行”,但是心理还是很委屈,我明明唱的是中文歌啊!
第一次对听歌有了感觉,是在初一的一节政治课上。政治老师让大家自由的背课本,也可以同桌前后桌相互检查的背。我的前桌虽然是班上学习最好的女孩子,但是一点都没有呆子气,政治老师又喜欢她,所以就显得有些放肆。她大概觉得背这东西太小儿科太容易了,就提议大家不如唱歌吧。
那个时候我正偷偷的喜欢这个女孩子,她的每一个主意我都觉得是好主意。她唱了一首《浪花一朵朵》。
在一片嘈杂的“唯物主义”声音中,我听的有些呆呆的,心想这歌可真好听,我是多么的希望变成一个糟老头陪着她数浪花啊。
这份情愫结束于姑娘的转学,后来我还是喜欢了她许多年,看着她的QQ头像发呆,终于有一天,在我的QQ里再也找不到她的头像后,也就忘记她了。
高中的时候,个子没有长高,肚子却长大了不少。很自卑,但是却总是觉得会有女孩子喜欢我。有个叫牛牛的女孩子,现在我都忘记了她的真名,会给我唱一首刘若英的《后来》。我是很希望她喜欢我的,但是我不会喜欢她的,那个时候,我仍然感觉初中唱《浪花一朵朵》的女孩子才是女神。
但是我希望她喜欢我,还幻想着有一天,她向我表白的话,我会对他说,你要好好学习巴拉巴拉的。
文理分班后,我们没有分到一起。在一个晚自习的课间,她托人把我叫到了操场。
我们在院子里隔开两米站着,空气都有些胶着的紧张。教学楼里射出白色的光,但是我看不清她的脸,可是我却能感受到她的泪。
她说她喜欢上了一个人
我心想,啊,憋了一年的话终于可以说出来,我说,我们正处在人生中最宝贵的黄金岁月,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大好时光,而且我真的不能喜欢你,我有喜欢的人了……
她说,你说什么啊,人家喜欢上了一个我们班的男孩子,你这是哪和哪啊!
…………
和其它的女孩子一样,牛牛也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了。我现在一听到《后来》,就会臊的脸红。
直到上了大学,经历了一些人和事,才渐渐的有些开窍,才去学会思考一些东西。
每当我一想起这些事,就会有一种怅然的感觉。才发现,原来很多东西并不能完全的通过语言来表述。渐渐的就开始离不开音乐了。
那个时候喜欢上了罗大佑,正巧又有了MP4,挂在耳朵上的耳机开始摘不下来了。
我一直都不明白音乐能带给我们什么,一直到了多年后,大学好友的彩铃开始换成了罗大佑的歌,我才渐渐理解了音乐的力量。除了留存记忆外,如果说真的有什么第三方的东西可以沟通心灵却能潜移默化,那么恐怕就只有音乐了。
工作之后,生命开始变得复杂起来,或许是因为心被欲望充斥,总会有一种委屈的感觉。有一段时间,值班的晚上,夜深人静时,我总喜欢对着哗啦啦作响的倒卷机大声的唱歌,用尽全身的力量。我开始喜欢上了这种散发出巨大噪音的机器,在这种机器的保护下,不虞心声被人听去。
如果工作环境安静,电脑上一定要开着豆瓣电台,一曲一曲的听下去。几乎成了工作的背景音。
最近一段时间,从来不看选秀节目的我,开始迷上了《中国好声音》。一并延续了我对音乐最初的迟钝,在喜欢他们的声音的同时,发现真正能打动我的却是他们背后的故事。
请不要告诉我那些所谓的真像,我宁愿相信他们在电视机里讲的故事是真的。没有过的人可能永远也不会理解,平凡的人去追求梦想,是一件多么宝贵的事情。
会不时的有人离开舞台,或许有的人就真的从此回到了一成不变的生活中。虽然挥别了梦想,但是会唱歌的人,生活的总会比别人快乐一些吧。
我至今仍然不能完整的唱出哪怕一首歌,恐怕以后也不会。但是我知道,只要生活继续下去。背景音乐就不会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