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奘禅话(转自明奘微博)
关于禅修:
内在紧张的个性,也会把紧张带到禅修课程来,不是禅修让他变得紧张,是紧张让他使得禅修更加紧张!性格有问题的人来参加佛教的课程,往往会传播给世人一个误区:佛教有问题。这是一种颠倒认知。性格有问题,是来佛教寻找解决办法的,而不是佛教有问题。
理论上人人都可以禅修的!但是实际操作中,心性不同模式的人参加同样的禅修课程结果甚至大相迳庭。澹然而无求,坦然而不惧,信任而不盲目,热忱而不迷信,心性如果可以达到这样,其实学工学理学文,是否受过西方科学思维影响训练都无关紧要
过分的想象力和夸张的修饰同样不适合禅修!因为他会把假想当真,虚妄的以为自己了解的到达就是到达而忽略了从了解抵达到达必经的实践。或者直白说:他们认为自己很行,其实他们不行,甚至差劲的很。
就是在蚊子这样叮咬你的时候,不去干扰它,而仅仅是观察这个叮,咬,吸,离去,飞走的过程,然后仅仅观察留下来的痒,刺痒,不舒服,想要抓挠的冲动。这样下来几次,基本可以不用防蚊措施了,你可以自己用止观定慧之力解决一小部分烦恼了。
观察啊,仅仅观察那个固有的思维冲动,一定要拍死蚊子的冲动,解脱,就是从固有的认知,固有的习气,固有的不可更改的生活模式中解脱出来。解脱是当下的!当下从愤怒,从习性,从固有思维中解脱出来。人人只要愿意,都可以尝试。
涅磐:人生和生命的烦恼困惑经由智慧的修习完全的止息而生命和人生自由喜悦的随缘流向前方,这就是涅磐。所以,涅磐不是死,不是终结,不是没有。
佛教不敢正视自身明显的缺点和阙失,还要粉饰,甚至自圆其说(残伪等方便之门),这就贻笑大方了。佛法,探究的是人生真谛(缘起),解决的是人生态度(生死),确认的是人生方向(慈悲),达到的目的是生命终究彻底的自由和解脱,这个,不怕质疑,因为建立在实证基础的。
万境本闲,唯人自闹,心若不生,境自如如。学佛的人,往往以自虐的苦行为修行,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很多不明佛法道理的所谓佛教徒,一味盲目的崇敬苦行,导致一苦遮百丑。苦行不是道,苦行不近道,苦行远离道。设定繁琐的仪轨,建立严格的体系,动辄以地域天堂为极则,都不是佛法。佛法至易:一心而已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众缘和合而生是谓众生。众缘和合而生的众生不是瞬间有,是相似稳定连续有,是谓寿者相。自认为有个实体的主宰是谓我相,与主宰我的相别的外在一切都是人相。所以,不仅仅是有情生命的四相,一切皆有四相!所以佛陀才会这样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一心,即是极乐
一心,即是极乐,即是解脱,即是真如。本有一心,再要念佛念法念经,却是头上安头,骑驴觅驴,不但舍本逐末,亦且失去法本!过去已过不可得,所以,不管过去你是什么人转世修行而来,已过;未来未至不可得,所以,不管谁给你预测你未来做什么,离开当下一心,皆是妄想执著!当下一心!一心当下!
放下的也放下!参
放下妄想分别指著这一半是对的。因为佛陀在菩提树下证道后大发感慨的三叹就是:奇哉奇哉,大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如何放下妄想执著?有一小和尚问赵州禅师:一物不将来时如何?赵州禅师答:放下着!小和尚说:放不下。赵州禅师说:担起着!奘云:放下的也放下!参
智者除心不除境 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知道这句话出自哪部经么?愚者除境不除心,而外境,遵从无常变换法则,无恒久之常净,故转除转变,无有了时!智者除心不除境,因为一切法唯心想成,心净必然土净。为佛弟子,岂可妄自菲薄,自甘堕落,坠于神天之道,妄附佛说,自误兼且误人。
究其原因:内不明心,外不经事
攻人之恶勿太严,当思其堪受,佛弟子往往拘执于他人之小恶不放,所以使自己的弘法修行充满逆缘。教人以善勿太过,当使其可行。佛教徒无论对自己的修行还是对他人社会世界,大多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希望毕其功于一役,以为开悟或者往生便从此天下太平。究其原因:内不明心,外不经事。
总有关注修行终极结果的人逼问:真正明心了干么?我不得已被逼急了才说:随缘了业,不复新殃。懵懵懂懂,浑浑噩噩。再退一步说:混吃等死,无复余望!再逼急了,俺只有闭口无语。随便人家怎么猜怎么想答案了。呵呵,看官说了,那不是等同绝望么?哈哈,做绝望会,错!不做绝望会?错!不会不不会?错
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原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必经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摩门下辗转相传者,是此禅也。
大乘禅
真如本性不垢不净,凡圣无差;禅则有浅有深,阶级殊等。谓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禅。正信因果亦以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上四类,皆有四色四空之异也)。
无我 无常
因果,是在因缘的推动下,由因到果的递变,这中间缘的作用相当关键。但是,再关键的缘,没有因,是不会导出相应的果的。有因了,具备适当的缘,叫做缘聚则显;缘散了,叫做缘散则灭。这中间无造作者无接受者,有的唯是生灭的因缘,而无一个主宰,所以无我!因缘一直在生灭变化,故无常
善地禅修定位第一个要接引的人群就是:关注心灵,已超越物质层面(字面后的意思是不再心甘情愿做物质的奴隶)的问题,对于生存、发展、自我都知足或者已尝试放下者。否则,对那些仍熙熙然追求发展渴望完善自我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都不满足的人谈禅修放下以心为本,有点对牛弹琴。此道阒寂,故然也:⦆
问:修行要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一心念佛,才能去到极乐世界。难道这不是佛陀的教导吗?答:半是,半非!问:何出此言?答:极乐世界非实见,是想象有,故为妄想。人要离此世界而往极乐?欣彼厌此,故为分别。执念往生,故为执著。所以这一厢情愿而又自我矛盾的方便法门兴,则佛法败。敢不慎重
因为:法住法位
这是最好的自己不敢出家的遁词。大多出家者未曾看破,但是佛陀看破了,佛陀看破了,并且彻底的放弃了权力王位、娇妻美妾,无保留的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无尽的慈悲。哪怕只有一个出家者,立志弘道,这个世间就会让完全陷在权位和欲壑的人们看到一种清泉和清流,给这个浊恶的世间带来芬芳。何况法住法位,一个精神领袖和精神导师可以作育门下弟子,化身将军,化身教师,化身医生,化身乞丐,化身千百亿去度化人众。但是没有这个具体而微的精神导师,就不会作育出这些门下化身弟子。所以,佛陀,作为一个给三界无安的人类带来最终心灵解脱的导师,必现出家相,必为光头和尚,因为:法住法位
最大的意义就是毫无意义
所以世间的一切造作都是强调强化一个自我和一个意义。而佛法则是彻底觑破自我的虚幻性,从而从无意义的自我强化中走向无我的利他善行,滋润慈悲的济事情怀。所以潘善人不懂,咱们首善标哥不懂,因此做了很多善事善行善举,但是因此不懂,成为有心行善,给人压力无穷,违背善。
万境本闲,唯人自闹,心若不生,境自如如。学佛的人,往往以自虐的苦行为修行,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很多不明佛法道理的所谓佛教徒,一味盲目的崇敬苦行,导致一苦遮百丑。苦行不是道,苦行不近道,苦行远离道。设定繁琐的仪轨,建立严格的体系,动辄以地域天堂为极则,都不是佛法。佛法至易:一心而已
好的弘法者,最好不用语言,更不能用伶牙俐齿,也不要用绝对的思辨跟人滔滔不绝的辩论,这些都不是佛法的弘法者的优点,这些最多是在无奈的情况下不得已偶一为之的窘境。一个恬淡的微笑,一个无求的关爱的眼神,一只温暖的手,一袭无所牵挂随风飘飘的长衫,让人彻底放松的放下和信任,才是弘法的极致。
有对错,有是非,是个彻底的明白,所以,不可能是道。老僧不在明白里,却也不在不明白里。老僧在明白里,却不被明白所明白,更不被明白所束缚和左右,看着不明白和明白者有着无尽的悲悯,有着对末学的奖掖和期许,这个可以明白,也可不明白了
转识成智的关键在于:你无法消灭你讨厌的一切,你也无法躲开你厌憎的一切。而积极和真实的佛法更不要求被动的忍受和绝望的面对一切。因此:面对它!接受它!享受它!转化它!放下它!
奘释八万四千法门:凡能享受的人或者事或者物,心中早已无恨。心中无恨,自然充满了友善爱意怜惜,然后,那个你想要转的人事物早就不是让你想要转的人事物了。你还转个什么?呵呵。佛法,独特的思维方式,本来就是灭烦恼的。人活着,烦恼层出不穷,所以,佛法才要八万四千法门来对治。烦恼灭,佛法空。
内在紧张的个性,也会把紧张带到禅修课程来,不是禅修让他变得紧张,是紧张让他使得禅修更加紧张!性格有问题的人来参加佛教的课程,往往会传播给世人一个误区:佛教有问题。这是一种颠倒认知。性格有问题,是来佛教寻找解决办法的,而不是佛教有问题。
理论上人人都可以禅修的!但是实际操作中,心性不同模式的人参加同样的禅修课程结果甚至大相迳庭。澹然而无求,坦然而不惧,信任而不盲目,热忱而不迷信,心性如果可以达到这样,其实学工学理学文,是否受过西方科学思维影响训练都无关紧要
过分的想象力和夸张的修饰同样不适合禅修!因为他会把假想当真,虚妄的以为自己了解的到达就是到达而忽略了从了解抵达到达必经的实践。或者直白说:他们认为自己很行,其实他们不行,甚至差劲的很。
就是在蚊子这样叮咬你的时候,不去干扰它,而仅仅是观察这个叮,咬,吸,离去,飞走的过程,然后仅仅观察留下来的痒,刺痒,不舒服,想要抓挠的冲动。这样下来几次,基本可以不用防蚊措施了,你可以自己用止观定慧之力解决一小部分烦恼了。
观察啊,仅仅观察那个固有的思维冲动,一定要拍死蚊子的冲动,解脱,就是从固有的认知,固有的习气,固有的不可更改的生活模式中解脱出来。解脱是当下的!当下从愤怒,从习性,从固有思维中解脱出来。人人只要愿意,都可以尝试。
涅磐:人生和生命的烦恼困惑经由智慧的修习完全的止息而生命和人生自由喜悦的随缘流向前方,这就是涅磐。所以,涅磐不是死,不是终结,不是没有。
佛教不敢正视自身明显的缺点和阙失,还要粉饰,甚至自圆其说(残伪等方便之门),这就贻笑大方了。佛法,探究的是人生真谛(缘起),解决的是人生态度(生死),确认的是人生方向(慈悲),达到的目的是生命终究彻底的自由和解脱,这个,不怕质疑,因为建立在实证基础的。
万境本闲,唯人自闹,心若不生,境自如如。学佛的人,往往以自虐的苦行为修行,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很多不明佛法道理的所谓佛教徒,一味盲目的崇敬苦行,导致一苦遮百丑。苦行不是道,苦行不近道,苦行远离道。设定繁琐的仪轨,建立严格的体系,动辄以地域天堂为极则,都不是佛法。佛法至易:一心而已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众缘和合而生是谓众生。众缘和合而生的众生不是瞬间有,是相似稳定连续有,是谓寿者相。自认为有个实体的主宰是谓我相,与主宰我的相别的外在一切都是人相。所以,不仅仅是有情生命的四相,一切皆有四相!所以佛陀才会这样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一心,即是极乐
一心,即是极乐,即是解脱,即是真如。本有一心,再要念佛念法念经,却是头上安头,骑驴觅驴,不但舍本逐末,亦且失去法本!过去已过不可得,所以,不管过去你是什么人转世修行而来,已过;未来未至不可得,所以,不管谁给你预测你未来做什么,离开当下一心,皆是妄想执著!当下一心!一心当下!
放下的也放下!参
放下妄想分别指著这一半是对的。因为佛陀在菩提树下证道后大发感慨的三叹就是:奇哉奇哉,大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如何放下妄想执著?有一小和尚问赵州禅师:一物不将来时如何?赵州禅师答:放下着!小和尚说:放不下。赵州禅师说:担起着!奘云:放下的也放下!参
智者除心不除境 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知道这句话出自哪部经么?愚者除境不除心,而外境,遵从无常变换法则,无恒久之常净,故转除转变,无有了时!智者除心不除境,因为一切法唯心想成,心净必然土净。为佛弟子,岂可妄自菲薄,自甘堕落,坠于神天之道,妄附佛说,自误兼且误人。
究其原因:内不明心,外不经事
攻人之恶勿太严,当思其堪受,佛弟子往往拘执于他人之小恶不放,所以使自己的弘法修行充满逆缘。教人以善勿太过,当使其可行。佛教徒无论对自己的修行还是对他人社会世界,大多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希望毕其功于一役,以为开悟或者往生便从此天下太平。究其原因:内不明心,外不经事。
总有关注修行终极结果的人逼问:真正明心了干么?我不得已被逼急了才说:随缘了业,不复新殃。懵懵懂懂,浑浑噩噩。再退一步说:混吃等死,无复余望!再逼急了,俺只有闭口无语。随便人家怎么猜怎么想答案了。呵呵,看官说了,那不是等同绝望么?哈哈,做绝望会,错!不做绝望会?错!不会不不会?错
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原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必经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摩门下辗转相传者,是此禅也。
大乘禅
真如本性不垢不净,凡圣无差;禅则有浅有深,阶级殊等。谓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禅。正信因果亦以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上四类,皆有四色四空之异也)。
无我 无常
因果,是在因缘的推动下,由因到果的递变,这中间缘的作用相当关键。但是,再关键的缘,没有因,是不会导出相应的果的。有因了,具备适当的缘,叫做缘聚则显;缘散了,叫做缘散则灭。这中间无造作者无接受者,有的唯是生灭的因缘,而无一个主宰,所以无我!因缘一直在生灭变化,故无常
善地禅修定位第一个要接引的人群就是:关注心灵,已超越物质层面(字面后的意思是不再心甘情愿做物质的奴隶)的问题,对于生存、发展、自我都知足或者已尝试放下者。否则,对那些仍熙熙然追求发展渴望完善自我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都不满足的人谈禅修放下以心为本,有点对牛弹琴。此道阒寂,故然也:⦆
问:修行要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一心念佛,才能去到极乐世界。难道这不是佛陀的教导吗?答:半是,半非!问:何出此言?答:极乐世界非实见,是想象有,故为妄想。人要离此世界而往极乐?欣彼厌此,故为分别。执念往生,故为执著。所以这一厢情愿而又自我矛盾的方便法门兴,则佛法败。敢不慎重
因为:法住法位
这是最好的自己不敢出家的遁词。大多出家者未曾看破,但是佛陀看破了,佛陀看破了,并且彻底的放弃了权力王位、娇妻美妾,无保留的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无尽的慈悲。哪怕只有一个出家者,立志弘道,这个世间就会让完全陷在权位和欲壑的人们看到一种清泉和清流,给这个浊恶的世间带来芬芳。何况法住法位,一个精神领袖和精神导师可以作育门下弟子,化身将军,化身教师,化身医生,化身乞丐,化身千百亿去度化人众。但是没有这个具体而微的精神导师,就不会作育出这些门下化身弟子。所以,佛陀,作为一个给三界无安的人类带来最终心灵解脱的导师,必现出家相,必为光头和尚,因为:法住法位
最大的意义就是毫无意义
所以世间的一切造作都是强调强化一个自我和一个意义。而佛法则是彻底觑破自我的虚幻性,从而从无意义的自我强化中走向无我的利他善行,滋润慈悲的济事情怀。所以潘善人不懂,咱们首善标哥不懂,因此做了很多善事善行善举,但是因此不懂,成为有心行善,给人压力无穷,违背善。
万境本闲,唯人自闹,心若不生,境自如如。学佛的人,往往以自虐的苦行为修行,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很多不明佛法道理的所谓佛教徒,一味盲目的崇敬苦行,导致一苦遮百丑。苦行不是道,苦行不近道,苦行远离道。设定繁琐的仪轨,建立严格的体系,动辄以地域天堂为极则,都不是佛法。佛法至易:一心而已
好的弘法者,最好不用语言,更不能用伶牙俐齿,也不要用绝对的思辨跟人滔滔不绝的辩论,这些都不是佛法的弘法者的优点,这些最多是在无奈的情况下不得已偶一为之的窘境。一个恬淡的微笑,一个无求的关爱的眼神,一只温暖的手,一袭无所牵挂随风飘飘的长衫,让人彻底放松的放下和信任,才是弘法的极致。
有对错,有是非,是个彻底的明白,所以,不可能是道。老僧不在明白里,却也不在不明白里。老僧在明白里,却不被明白所明白,更不被明白所束缚和左右,看着不明白和明白者有着无尽的悲悯,有着对末学的奖掖和期许,这个可以明白,也可不明白了
转识成智的关键在于:你无法消灭你讨厌的一切,你也无法躲开你厌憎的一切。而积极和真实的佛法更不要求被动的忍受和绝望的面对一切。因此:面对它!接受它!享受它!转化它!放下它!
奘释八万四千法门:凡能享受的人或者事或者物,心中早已无恨。心中无恨,自然充满了友善爱意怜惜,然后,那个你想要转的人事物早就不是让你想要转的人事物了。你还转个什么?呵呵。佛法,独特的思维方式,本来就是灭烦恼的。人活着,烦恼层出不穷,所以,佛法才要八万四千法门来对治。烦恼灭,佛法空。
-
139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9-19 07:3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