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是小众的,娱乐是大众的 ----《白鹿原》影评
昨天是白鹿原上映的第二天,我本来第一天上映就准备去看的,但是在网上一直关注青岛开发区热血爱国暴徒的打砸抢烧行为,错过了第一天的首映。昨天去看时,按照习惯我本来要去负一的佳世客买点饮料,但是走近一看,关门歇业了,玻璃门上贴出了歇业的告示和几面五星红旗,煞是刺眼。
不得已,我只好去了SUB WAY,吃了点三明治,连喝了两大杯碳酸饮料,以消解我心头之气。
在等候开场的时候,看到几个年龄稍大的中年和老年人也在候场,我顿时升腾起一种敬意,这几位老先生或者阿姨必定是《白鹿原》小说的粉丝,听闻电影上映,赶来观影。甚至当我坐下时,隔壁不远处也有一位戴眼镜很斯文的阿姨,我于是对身边的朋友说,今天来了不少文艺圈的人。
但是当你看完电影,你可能真的会冒出一种感觉,那就是,文艺是小众的,而娱乐是大众的。
前来观影的大多数人,是谈恋爱的情侣,是情投意合的朋友,或者家长带着孩子。那么,他们看电影所追求的目的不是欣赏影片,而是一起看电影的美好感觉。可惜这部《白鹿原》并不能满足他们的初衷,或许在观影过程中他们会被影片中的故事所吸引,那也仅限于故事的趣味性,偶尔几个地方的小幽默让他们哈哈大笑,仅此而已。这些人中有几个是冲着影片本身来的?有几个阅读过原版的小说?很少。
影片《白鹿原》被给予了很多厚望,它承载了许多所谓史诗、历史、文化、人文的符号,但这,仅仅是在文艺圈里的讨论,世俗大众不会去追寻这些东西,不会去探讨那影片中秦腔有什么文化的意义。大多数只是觉得,只要故事有意思,场面刺激,就行了。而历史,几个人了解历史?
所以虽然影厅近乎满座,但是我依然有种“这不是一个适合欣赏有深度影片的土壤”的想法。
影片本身拍的不错,画面精致、美感十足,秦腔震撼人心,演员刻画到位,方言味道十足。可以说如果你看了原版小说,如果你对《白鹿原》有一种理解,影片会让你觉得拍的还不错,或者说很好。但是致命的缺陷是被删减的情节太多了,尤其是莫名其妙、戛然而止的结尾。
陈忠实的小说写了50多万字,故事很丰满,但是影片大概只讲出了小说中50%的故事不到,所以如果没有看过小说,会有种故事单薄的想法,没有主题,没有升华,没有目的,没有缘由。影片简直莫名其妙。
如果看了小说,因为小说写的已经很详细,所以你只会把影片中的人物和故事与小说想对比,是否吻合?是否统一?是否相似?搞到最后,就变成了这片子到底有没有忠于原著的奇怪疑问。
所以以小说为蓝本的影片,千万不要拘泥于小说,或者受制于小说,务必要有创新和提升,比如张元的《看上去很美》,主题一升华,就颠覆了人们对王朔小说原本的主题。
也可能是陈忠实的小说写的太满了,影片很难再去升华主题,但是至少应该找准一个点,将它变成影片的核,它可以是兄弟情仇,可以是人在历史演变中的无力感,可以是白鹿原这个地方的人文变迁,可以是对人性的解析,可惜,影片没有这种核。
所以我一直觉得影片拍的可能很不错,但是删减的太多,影片全长2小时30分,我觉得拉长到3个小时以上才行。或者弄成上下两部,各两个小时。
我一直和朋友说陈忠实的小说是抄袭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至少是模仿,这似乎和影片无关,但其实我是想强调,如果一部文学作品有其他作品的痕迹,那么势必会造成一种局限性,《白鹿原》小说的局限性就是没有突破《百年孤独》的家族故事风格,将历史感压抑进了一个小时空内。
说白了,所谓白鹿原,不过就是一个小村子,你在一个狭小的时空里想要加入爱恨情仇、家国历史的大概念、大主题,难!大师马尔克斯写了20万字《百年孤独》,陈忠实先生用了50万字。
所以影片受制于小说,无法有质的提升。
我喜欢批评,喜欢找缺点,这并不等同于影片没有优点,优点就是影片很真诚,尊重观众,尊重文艺。
也许我说错了,文艺是小众的,而娱乐是大众的,我希望文艺与娱乐能结合在一起,不论是如《变形金刚》似的大片,还是如《24城记》式的小片,都能有热爱、有欣赏力的观众去捧场。
不得已,我只好去了SUB WAY,吃了点三明治,连喝了两大杯碳酸饮料,以消解我心头之气。
在等候开场的时候,看到几个年龄稍大的中年和老年人也在候场,我顿时升腾起一种敬意,这几位老先生或者阿姨必定是《白鹿原》小说的粉丝,听闻电影上映,赶来观影。甚至当我坐下时,隔壁不远处也有一位戴眼镜很斯文的阿姨,我于是对身边的朋友说,今天来了不少文艺圈的人。
但是当你看完电影,你可能真的会冒出一种感觉,那就是,文艺是小众的,而娱乐是大众的。
前来观影的大多数人,是谈恋爱的情侣,是情投意合的朋友,或者家长带着孩子。那么,他们看电影所追求的目的不是欣赏影片,而是一起看电影的美好感觉。可惜这部《白鹿原》并不能满足他们的初衷,或许在观影过程中他们会被影片中的故事所吸引,那也仅限于故事的趣味性,偶尔几个地方的小幽默让他们哈哈大笑,仅此而已。这些人中有几个是冲着影片本身来的?有几个阅读过原版的小说?很少。
影片《白鹿原》被给予了很多厚望,它承载了许多所谓史诗、历史、文化、人文的符号,但这,仅仅是在文艺圈里的讨论,世俗大众不会去追寻这些东西,不会去探讨那影片中秦腔有什么文化的意义。大多数只是觉得,只要故事有意思,场面刺激,就行了。而历史,几个人了解历史?
所以虽然影厅近乎满座,但是我依然有种“这不是一个适合欣赏有深度影片的土壤”的想法。
影片本身拍的不错,画面精致、美感十足,秦腔震撼人心,演员刻画到位,方言味道十足。可以说如果你看了原版小说,如果你对《白鹿原》有一种理解,影片会让你觉得拍的还不错,或者说很好。但是致命的缺陷是被删减的情节太多了,尤其是莫名其妙、戛然而止的结尾。
陈忠实的小说写了50多万字,故事很丰满,但是影片大概只讲出了小说中50%的故事不到,所以如果没有看过小说,会有种故事单薄的想法,没有主题,没有升华,没有目的,没有缘由。影片简直莫名其妙。
如果看了小说,因为小说写的已经很详细,所以你只会把影片中的人物和故事与小说想对比,是否吻合?是否统一?是否相似?搞到最后,就变成了这片子到底有没有忠于原著的奇怪疑问。
所以以小说为蓝本的影片,千万不要拘泥于小说,或者受制于小说,务必要有创新和提升,比如张元的《看上去很美》,主题一升华,就颠覆了人们对王朔小说原本的主题。
也可能是陈忠实的小说写的太满了,影片很难再去升华主题,但是至少应该找准一个点,将它变成影片的核,它可以是兄弟情仇,可以是人在历史演变中的无力感,可以是白鹿原这个地方的人文变迁,可以是对人性的解析,可惜,影片没有这种核。
所以我一直觉得影片拍的可能很不错,但是删减的太多,影片全长2小时30分,我觉得拉长到3个小时以上才行。或者弄成上下两部,各两个小时。
我一直和朋友说陈忠实的小说是抄袭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至少是模仿,这似乎和影片无关,但其实我是想强调,如果一部文学作品有其他作品的痕迹,那么势必会造成一种局限性,《白鹿原》小说的局限性就是没有突破《百年孤独》的家族故事风格,将历史感压抑进了一个小时空内。
说白了,所谓白鹿原,不过就是一个小村子,你在一个狭小的时空里想要加入爱恨情仇、家国历史的大概念、大主题,难!大师马尔克斯写了20万字《百年孤独》,陈忠实先生用了50万字。
所以影片受制于小说,无法有质的提升。
我喜欢批评,喜欢找缺点,这并不等同于影片没有优点,优点就是影片很真诚,尊重观众,尊重文艺。
也许我说错了,文艺是小众的,而娱乐是大众的,我希望文艺与娱乐能结合在一起,不论是如《变形金刚》似的大片,还是如《24城记》式的小片,都能有热爱、有欣赏力的观众去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