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小事》
《一件小事》
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习惯于优先自我反省的人,比起去质疑对方的言论是否有道理,总是首先把自我反省放在第一位。有趣的事,人们都倾向于完全肯定这是一个好习惯。但这是否真的完全是个好习惯呢?
一般,喜欢研究心理,心灵层面的人,会把一切的问题都归咎童年经历。但是,就我自己的想法而言,我越来越认为并不是所有人的童年经历都能影响他到今日,我也不赞同3岁看大,7岁见老的观点,这是基于人类年龄越大,越是不习惯于接纳新思维新观念的风格习惯才有的定论,我是这么想的。而一个人的青春期,青年时期,中年时期,很多的经历都会影响一个人,如果他总是对外保持开放的态度,那么成人以后受到的影响不一定会弱于幼儿时期。每一个阶段的经历都不应该具有决定性,就像我们是一直不断向前的。简单来谈,如果一切都是由3岁,6岁的行为决定的,那么社会对人的影响是不是不存在了呢?难道法律,社会价值,一般性的风土民俗,都不具备意义了么?都只是一个已经定型了的人类在世界上要学会去适应的东西了么?本来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就经常会有一些对立吧?然后,行为学家们又会说你们都错了。
以为自己一直在独立思考,却一直在无知无觉地接受着外界的潜移默化的控制。但是不能排除自己的优点也是对于外界的看法具有开放性,善于运用多个框架的内容帮助自己思考。我曾经想过,如果一个人从框架A和B和C种都提取一些东西,然后综合杂揉,经过自己的考虑,变成自己的新观点,算不算独立思考?
记得有一次,在咖啡馆遇到小自己3岁的高中校友,伊对我说:“如果你总是处于在各种思想的边缘走钢丝的状态,难道不会累吗?人还是有一个自己能认同的思维体系,这样会感觉比较安心。”
当时我想的是,我情愿自己一直这么“疲惫地”走钢丝,也不愿意轻易让自己去倚赖于任何一个“思维体系”。
不过,我后来想,是什么让一个人安心去倚赖一个思维体系的呢?是什么呢?为什么我不行呢?为什么我的思想,的确,总是这么孤独地存在着呢?
我想问一个问题,错的观点就不能说吗?
以及,如果一个观点是错的,应该快速纠正吗?
那么,你要怎么保证你总是“想好了再说”呢?或者你怎么保证你想好了就是对的呢?
我们到底是要主观一点,还是客观一点?
有的人似乎总是对那些和自己现有观点冲突的观点感到恐惧,而不是刺激。有的人则义正言辞,对真理的唯一性誓死捍卫。
我不习惯于对他人展示自己的真正倾向,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是个多变的人,就算此时说了,彼时也可能改变,不愿意被看做是一个太善变的不靠谱的人,所以对自己真正的想法经常保密,只展示那些“有助于他人的思考”的观点,保持完全客观的态度去发言。(虽然也有人听了我说话后,通常马上就认为,那就是我自己的观点了,可我自己真正的观点却都是私密的)但是心里却常常愤愤不平,难道人的思维真的要具有绝对的稳定性,一旦确定就不容更改了么?为什么人们习惯于这么认为?为什么我今天喜欢A,明天就不能改成B了?谁规定的?就算我自己真正的想法不完善,就不能说了么?
一直在感到,自己受到一种“要不不说,说了就是对的,就要负责任的”压抑。
可能很多人都会质疑,“既然是错的干嘛要说?”
想到一件事,就是,在我和我母亲的对谈中,少有交流感情的对谈,更多的是就某件事进行一番分析和评论,我的母亲对于富有感情的展现和对谈,都是不太接应的,但是母亲自己却会经常情绪化地开始一个话题。我很难在母亲那里得知“正确的到底是什么”,但是母亲却总是要求客观,公正,理性。
慢慢发现自己渐渐变得有点像母亲的这种说话风格。自己是情绪化的,但是要求讨论要客观而公正。
由此想到了两个点,
一个是,对我自己而言,我特别害怕每个人都是主观的。但有时又不得不看到这一点。很少有人对自己的主观看法有所肯定,不知道从何时起,就有了“如果不是客观的,就不可以说”,“如果是不对的,就要闭嘴”这样的习惯。
另一个是,当你真正说出来的时候,每次当你真的要和一个人展开客观的,激烈的对谈的时候,却总有人跑出来气急败坏地阻止,并说“吵什么吵!有什么可吵的!”
所以,由此养成了我说出来的话都是客观的,对于主观的想法藏匿于心的交流习惯。
回首过去上小学,初中,高中的那些年,虽然我有幸遇到了很多鼓励同学自己思考的老师,也在一个相对很鼓励独立自主的环境中成长,但是仍旧受到整个国情的影响:“尊重他人意见,对于他人的意见要虚心接受”,话说,当我在成长中不断地见到很多“以自己的意见为主,他人的意见听一听”的人时,总是感到有些欣赏,有些羡慕,也有些恐惧的。我怀疑,为什么他们总是对自己的想法那么坚信?他们不会自我怀疑吗?他们不会思考自己的想法,并更辩证一点吗?
有时我也会说,真的太主观了,简直不可理喻!简直!
我对于那些每个人都强烈呼喊自己的心声,而不是客观公正地说理的环境,其实是恐惧的。因为我没办法HANDLE。
然而青枫和朝雾,那迷离的月光,却总是无法确定的。
可能我成长为一个比起自己真实的想法,要优先说出客观正确观点的人,然而内心深处却渴望能够无所顾忌地讲出自己想讲的。
我们对于错误的观点,一定要马上纠正吗?我认为是不一点的。就像姜文说的那句“让子弹飞一会儿”,我甚感赞叹。即使是错误的观点,你也可以允许它在空气中飞一会儿吗?你能够相信很多看上去错误的观点,在“飞一会儿”,会有一个更好的认识和发现吗?
其实,对于一个观点,你是永远来得及去纠正的。
不过尽管如此,我还总是认为,一个观点要符合公知,要基本正确。
但是……
后来我慢慢发现,原来有一种东西,叫“自己的意见”,而自己的意见,本来就是无所谓对错的。这种自己的意见不需要公知,不需要公理,这种自己的意见,是用来做选择,做决定的。于是有的人,对于这种自己的意见习惯于肯定,而有的人……比如我,从小就受到更多的“为人要谦虚,要对自己的意见三思,对别人的意见多加学习”这样的教育。当然了,还包括什么女人不可以这样思考,女人要怎么怎么思考等等的性别观念……
但是,你能够分清楚,这种“自己的意见”和“客观公正的判断”是两回事吗?他们是应该分开的。
反过来,当这颗子弹触及核心的时候,你要做的,是把它狠狠地戳进去。最终,我们仍旧要有一个界限,这个界限会让不断翻飞的自由灵感和思绪有一个边界,但你很难说清这种边界,它能做的,一件事,就是,自在。我很讨厌批判别人,但是却仍旧止不住地,为了真理,为了真理而这样坚持下去。
霓简一 2012.9.21
![]() |
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习惯于优先自我反省的人,比起去质疑对方的言论是否有道理,总是首先把自我反省放在第一位。有趣的事,人们都倾向于完全肯定这是一个好习惯。但这是否真的完全是个好习惯呢?
一般,喜欢研究心理,心灵层面的人,会把一切的问题都归咎童年经历。但是,就我自己的想法而言,我越来越认为并不是所有人的童年经历都能影响他到今日,我也不赞同3岁看大,7岁见老的观点,这是基于人类年龄越大,越是不习惯于接纳新思维新观念的风格习惯才有的定论,我是这么想的。而一个人的青春期,青年时期,中年时期,很多的经历都会影响一个人,如果他总是对外保持开放的态度,那么成人以后受到的影响不一定会弱于幼儿时期。每一个阶段的经历都不应该具有决定性,就像我们是一直不断向前的。简单来谈,如果一切都是由3岁,6岁的行为决定的,那么社会对人的影响是不是不存在了呢?难道法律,社会价值,一般性的风土民俗,都不具备意义了么?都只是一个已经定型了的人类在世界上要学会去适应的东西了么?本来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就经常会有一些对立吧?然后,行为学家们又会说你们都错了。
以为自己一直在独立思考,却一直在无知无觉地接受着外界的潜移默化的控制。但是不能排除自己的优点也是对于外界的看法具有开放性,善于运用多个框架的内容帮助自己思考。我曾经想过,如果一个人从框架A和B和C种都提取一些东西,然后综合杂揉,经过自己的考虑,变成自己的新观点,算不算独立思考?
记得有一次,在咖啡馆遇到小自己3岁的高中校友,伊对我说:“如果你总是处于在各种思想的边缘走钢丝的状态,难道不会累吗?人还是有一个自己能认同的思维体系,这样会感觉比较安心。”
当时我想的是,我情愿自己一直这么“疲惫地”走钢丝,也不愿意轻易让自己去倚赖于任何一个“思维体系”。
不过,我后来想,是什么让一个人安心去倚赖一个思维体系的呢?是什么呢?为什么我不行呢?为什么我的思想,的确,总是这么孤独地存在着呢?
我想问一个问题,错的观点就不能说吗?
以及,如果一个观点是错的,应该快速纠正吗?
那么,你要怎么保证你总是“想好了再说”呢?或者你怎么保证你想好了就是对的呢?
我们到底是要主观一点,还是客观一点?
有的人似乎总是对那些和自己现有观点冲突的观点感到恐惧,而不是刺激。有的人则义正言辞,对真理的唯一性誓死捍卫。
我不习惯于对他人展示自己的真正倾向,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是个多变的人,就算此时说了,彼时也可能改变,不愿意被看做是一个太善变的不靠谱的人,所以对自己真正的想法经常保密,只展示那些“有助于他人的思考”的观点,保持完全客观的态度去发言。(虽然也有人听了我说话后,通常马上就认为,那就是我自己的观点了,可我自己真正的观点却都是私密的)但是心里却常常愤愤不平,难道人的思维真的要具有绝对的稳定性,一旦确定就不容更改了么?为什么人们习惯于这么认为?为什么我今天喜欢A,明天就不能改成B了?谁规定的?就算我自己真正的想法不完善,就不能说了么?
一直在感到,自己受到一种“要不不说,说了就是对的,就要负责任的”压抑。
可能很多人都会质疑,“既然是错的干嘛要说?”
想到一件事,就是,在我和我母亲的对谈中,少有交流感情的对谈,更多的是就某件事进行一番分析和评论,我的母亲对于富有感情的展现和对谈,都是不太接应的,但是母亲自己却会经常情绪化地开始一个话题。我很难在母亲那里得知“正确的到底是什么”,但是母亲却总是要求客观,公正,理性。
慢慢发现自己渐渐变得有点像母亲的这种说话风格。自己是情绪化的,但是要求讨论要客观而公正。
由此想到了两个点,
一个是,对我自己而言,我特别害怕每个人都是主观的。但有时又不得不看到这一点。很少有人对自己的主观看法有所肯定,不知道从何时起,就有了“如果不是客观的,就不可以说”,“如果是不对的,就要闭嘴”这样的习惯。
另一个是,当你真正说出来的时候,每次当你真的要和一个人展开客观的,激烈的对谈的时候,却总有人跑出来气急败坏地阻止,并说“吵什么吵!有什么可吵的!”
所以,由此养成了我说出来的话都是客观的,对于主观的想法藏匿于心的交流习惯。
回首过去上小学,初中,高中的那些年,虽然我有幸遇到了很多鼓励同学自己思考的老师,也在一个相对很鼓励独立自主的环境中成长,但是仍旧受到整个国情的影响:“尊重他人意见,对于他人的意见要虚心接受”,话说,当我在成长中不断地见到很多“以自己的意见为主,他人的意见听一听”的人时,总是感到有些欣赏,有些羡慕,也有些恐惧的。我怀疑,为什么他们总是对自己的想法那么坚信?他们不会自我怀疑吗?他们不会思考自己的想法,并更辩证一点吗?
有时我也会说,真的太主观了,简直不可理喻!简直!
我对于那些每个人都强烈呼喊自己的心声,而不是客观公正地说理的环境,其实是恐惧的。因为我没办法HANDLE。
然而青枫和朝雾,那迷离的月光,却总是无法确定的。
可能我成长为一个比起自己真实的想法,要优先说出客观正确观点的人,然而内心深处却渴望能够无所顾忌地讲出自己想讲的。
我们对于错误的观点,一定要马上纠正吗?我认为是不一点的。就像姜文说的那句“让子弹飞一会儿”,我甚感赞叹。即使是错误的观点,你也可以允许它在空气中飞一会儿吗?你能够相信很多看上去错误的观点,在“飞一会儿”,会有一个更好的认识和发现吗?
其实,对于一个观点,你是永远来得及去纠正的。
不过尽管如此,我还总是认为,一个观点要符合公知,要基本正确。
但是……
后来我慢慢发现,原来有一种东西,叫“自己的意见”,而自己的意见,本来就是无所谓对错的。这种自己的意见不需要公知,不需要公理,这种自己的意见,是用来做选择,做决定的。于是有的人,对于这种自己的意见习惯于肯定,而有的人……比如我,从小就受到更多的“为人要谦虚,要对自己的意见三思,对别人的意见多加学习”这样的教育。当然了,还包括什么女人不可以这样思考,女人要怎么怎么思考等等的性别观念……
但是,你能够分清楚,这种“自己的意见”和“客观公正的判断”是两回事吗?他们是应该分开的。
反过来,当这颗子弹触及核心的时候,你要做的,是把它狠狠地戳进去。最终,我们仍旧要有一个界限,这个界限会让不断翻飞的自由灵感和思绪有一个边界,但你很难说清这种边界,它能做的,一件事,就是,自在。我很讨厌批判别人,但是却仍旧止不住地,为了真理,为了真理而这样坚持下去。
霓简一 2012.9.21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