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堂書話之《三国志》
因为 三国演义 比 三国志 要有名的多 所以很多人见到这部书都会认为是三国演义
虽然有些人对这部书不是很熟悉 但是这方面的文章很多 我就不要画蛇添足了
三国志比较通行的版本有四个 百衲本 武英殿本 金陵活字本 江南书局刻本
百衲本是根据 宋 绍兴 绍熙两种刻本配合影印而出
清武英殿本是以 明 北监本 校刻而成的
金陵活字本是以 明 南监冯梦祯本 为底本校印而成的
江南书局刻本是以 毛氏汲古阁本为底本的
五十年代 中华书局版的三国志 就是以这四个版本为底本 互为发明而成
我一直觉得中华书局本是比较适合阅读的
我有的一部是同治十年成都书局仿武英殿本
这部书完全忠实于殿本 宽二十一厘米 高三十一點五厘米 大字半页十行二十一字
正是因为这部仿刻本仿的很仔细 所以我们才有机会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總是說清代修书实际上是一种对文化的摧残和对控制 为什么这么说呢 只要我们仔细看殿本的三国志就能发现的
在 蜀志 卷六 关羽传中 说到 追谥羽曰忠义侯 子兴嗣
意思是说给关羽的谥号是忠义侯 这也符合我们平时所知道的 但是实际上 关羽的谥号是壮谬
在中华书局本 蜀书 卷六 中说到 追谥羽曰壮谬侯 子兴嗣
也就是说我们平时所说的 忠义神武大帝根本就不是关羽的谥号 在我得到这部仿武英殿本之前一直没有答案
仿武英殿本 蜀志 卷六 后面附了一篇上谕 不是很长 为了让大家明白 先全文抄录于下
乾隆四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内阁奉上谕 关帝在当时 力扶炎汉 志节凛然 乃史书所谥并非嘉名 陈寿于蜀汉有嫌 所撰三国志多存私见 遂不为之论定岂得谓公 从前曾奉世祖章皇帝谕旨封为忠义神武大帝 以为褒扬盛烈 朕复于乾隆三十二年降旨加灵佑二字用示尊崇 夫以神之义烈忠诚海内咸知敬祀 而正史犹存旧谥隐寓讥评 非所以传信万世也 今当录四库全书 不可相沿陋习 所有志内关帝之谥应改为忠义 第本传相沿日久 民间所行必广 难于更易 著交武英殿将此旨刊载传末 用垂久远 其官版及内府陈设书籍并著改刊此旨一体增入 钦此
从这篇上谕不难看出 修四库全书的时候对书籍的篡改
虽然有些人对这部书不是很熟悉 但是这方面的文章很多 我就不要画蛇添足了
三国志比较通行的版本有四个 百衲本 武英殿本 金陵活字本 江南书局刻本
百衲本是根据 宋 绍兴 绍熙两种刻本配合影印而出
清武英殿本是以 明 北监本 校刻而成的
金陵活字本是以 明 南监冯梦祯本 为底本校印而成的
江南书局刻本是以 毛氏汲古阁本为底本的
五十年代 中华书局版的三国志 就是以这四个版本为底本 互为发明而成
我一直觉得中华书局本是比较适合阅读的
我有的一部是同治十年成都书局仿武英殿本
这部书完全忠实于殿本 宽二十一厘米 高三十一點五厘米 大字半页十行二十一字
正是因为这部仿刻本仿的很仔细 所以我们才有机会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總是說清代修书实际上是一种对文化的摧残和对控制 为什么这么说呢 只要我们仔细看殿本的三国志就能发现的
在 蜀志 卷六 关羽传中 说到 追谥羽曰忠义侯 子兴嗣
意思是说给关羽的谥号是忠义侯 这也符合我们平时所知道的 但是实际上 关羽的谥号是壮谬
在中华书局本 蜀书 卷六 中说到 追谥羽曰壮谬侯 子兴嗣
也就是说我们平时所说的 忠义神武大帝根本就不是关羽的谥号 在我得到这部仿武英殿本之前一直没有答案
仿武英殿本 蜀志 卷六 后面附了一篇上谕 不是很长 为了让大家明白 先全文抄录于下
乾隆四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内阁奉上谕 关帝在当时 力扶炎汉 志节凛然 乃史书所谥并非嘉名 陈寿于蜀汉有嫌 所撰三国志多存私见 遂不为之论定岂得谓公 从前曾奉世祖章皇帝谕旨封为忠义神武大帝 以为褒扬盛烈 朕复于乾隆三十二年降旨加灵佑二字用示尊崇 夫以神之义烈忠诚海内咸知敬祀 而正史犹存旧谥隐寓讥评 非所以传信万世也 今当录四库全书 不可相沿陋习 所有志内关帝之谥应改为忠义 第本传相沿日久 民间所行必广 难于更易 著交武英殿将此旨刊载传末 用垂久远 其官版及内府陈设书籍并著改刊此旨一体增入 钦此
从这篇上谕不难看出 修四库全书的时候对书籍的篡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