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典型的产品设计案例
摘要:不改变前提条件来谈设计,是许多行业常常发生的事
前一段时间,有位朋友牵线请我帮忙看一个耳机产品的设计方案,对方是一位在耳机制造业积累很多年经验的资深工程师,现在自己创业,想做自己的耳机产品。
说是设计方案,其实就是一份色彩计划提案,因为生产者不想对耳机进行任何的条件变动和大的投入,不想开模,不想做新的结构和分件,又希望能够和市场上其他产品有差异,就做了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的最为理所当然和直觉的判断,就是在色彩上做文章。看过之后,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对方用错重点了。
如果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来定义设计,我们说任何设计除了创意还应该有它的逻辑,如果逻辑是美感、功能、成本、工艺等等,我们称之为产品设计,但是如果逻辑包含了用户身份,消费心理,使用情景,销售方式和行销体验,我们则称之为产品企划。要让耳机具有竞争力,当务之急是产品设计还是产品企划呢?
同许多产品一样,耳机是两极化非常严重的产品,一边是高端的品牌,为热爱音乐讲究音质的人群所选择,另外一端则是数量众多的山寨大军,这一端的用户对音乐品质不讲究,挑选标准是便宜就好,用坏就换,反正单价也不高。要定位高端,显然难度很大,但是如果要定位于山寨,耳机是一个耗材,也是一种低关注度和低参与度的产品,谁会因为耳塞的色彩丰富而购买呢?
假设要给耳机制定一个行销策略,绝不是让耳塞看起来丰富多彩这么简单。要在两极化的市场里生存,定位非常重要,定位影响行销广告的策略,影响销售渠道的选择和定价,影响产品的规格,影响产品的设计和包装的设计。
举例说,排除上述两种市场之后,要选择一个对耳机购买决策参与度较高,而又不至于让品牌完全左右消费决策的特定购买族群。这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选择特定职业的族群,一种是选择特定生活方式的族群。特定的职业,比如城市里的快递员,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都要打发漫长而无聊的交通时间;特定的生活方式则是喜欢跑步会去健身房的运动爱好者。前者需要音乐来杀时间,尤其是难捱的城市交通拥堵时段,耳机的购买相对关注度和参与度都较高,但是消费承受能力较弱,不愿花大钱购买大品牌的贵产品。后者则是怕剧烈的运动对耳机造成损坏,因而希望购买第二副耳机做为跑步专用,相对的品牌敏感度没那么高。
具体来分析一下后者。跑步时使用,要解决的问题有:剧烈动作会扯动耳机线,容易对耳机造成损坏,因此无线的方案比较合理。无线是2.4g还是蓝牙?信号端如何佩戴?将信号端捆绑在手臂上似乎是一个较为合理的方式,但是跑步时的摆臂造成的信号停顿始终是一个问题;头戴式耳机还是入耳式?头戴式比较方便,但还不能完全应付震动的影响;还有充电,无线的方案使得耳机和信号端都需要充电,用户的使用习惯是另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两者的充电和续航时间不一致,那么后续再次充电的时间点就不同,这会造成用户的不便。
不过,上述都还只是产品设计,而不是企划。再深入研究,跑步的人听音乐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音乐可以消磨运动的辛劳,使之不那么难以忍受?还是跑步听音乐就是一件很酷的事?假设跑步时设定十首自己喜欢的音乐作为锻炼的时间长度,这样对运动效果很有帮助。通常会坚持健身和运动的人都会设定目标,对自我的要求较高,其听音乐的背后是否也隐藏着自我要求的目的?这些人都听什么音乐?是古典音乐还是摇滚乐?之前我写过消费行为的移情作用,耳机能否在消费者和音乐之间创造移情的化学反应?如果将这个背后的情感需求透过行销和广告呈现出来,产品设计相应需要做什么样的配合?可见,做产品没那么简单。了解人性,并且将人性的需求变成可执行的行动,这是很多产品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换几个颜色,就变成一套行销的方式。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产品设计案例,因为不改变前提条件来谈设计,是许多行业常常发生的事。有一句话说设计是有条件的艺术,这句话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对这句话不深入了解,容易被蒙骗。“条件”是由谁来制定的?制定的逻辑是否符合行销的目的?其实这句话多多少少流露出一点设计师自我安慰的无奈,因为它的潜台词就是默认将设计师剔除在条件设定的决策阵容之外,反映出设计在现在的企业营销体系里面没有话语权。条件设定不恰当,后面设计师再努力也是在做无用功,如果不想清楚耳机行销的策略,设计出再多的颜色款式恐怕对销售也没有任何帮助,而没有作用的事自然让掏钱的老板对最后临门一脚的设计无法产生信任。
从行销是商品的终极目的来看,企划和设计的视角不同,造成的结果也不同。外包的设计业务难为,因为设计服务比较难对口到客户的市场、生产和销售其他部门, 而行销一定是要多个部门参与共同决策的。如果设计公司把自己的能力提升到产品企划,而不只是设计,设计师除了设计,还具有行销的概念和能力,那设计的路会宽很多。行销不同的商品或许有它的专业度,但是从行销满足人性的角度来看,了解人性不分行业,不分学历,不分职位,不分公司规模,不分品牌历史,人人有机会,个个没把握…
来源http://ltchen.blogbus.com/logs/217707872.html
前一段时间,有位朋友牵线请我帮忙看一个耳机产品的设计方案,对方是一位在耳机制造业积累很多年经验的资深工程师,现在自己创业,想做自己的耳机产品。
说是设计方案,其实就是一份色彩计划提案,因为生产者不想对耳机进行任何的条件变动和大的投入,不想开模,不想做新的结构和分件,又希望能够和市场上其他产品有差异,就做了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的最为理所当然和直觉的判断,就是在色彩上做文章。看过之后,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对方用错重点了。
如果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来定义设计,我们说任何设计除了创意还应该有它的逻辑,如果逻辑是美感、功能、成本、工艺等等,我们称之为产品设计,但是如果逻辑包含了用户身份,消费心理,使用情景,销售方式和行销体验,我们则称之为产品企划。要让耳机具有竞争力,当务之急是产品设计还是产品企划呢?
同许多产品一样,耳机是两极化非常严重的产品,一边是高端的品牌,为热爱音乐讲究音质的人群所选择,另外一端则是数量众多的山寨大军,这一端的用户对音乐品质不讲究,挑选标准是便宜就好,用坏就换,反正单价也不高。要定位高端,显然难度很大,但是如果要定位于山寨,耳机是一个耗材,也是一种低关注度和低参与度的产品,谁会因为耳塞的色彩丰富而购买呢?
假设要给耳机制定一个行销策略,绝不是让耳塞看起来丰富多彩这么简单。要在两极化的市场里生存,定位非常重要,定位影响行销广告的策略,影响销售渠道的选择和定价,影响产品的规格,影响产品的设计和包装的设计。
举例说,排除上述两种市场之后,要选择一个对耳机购买决策参与度较高,而又不至于让品牌完全左右消费决策的特定购买族群。这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选择特定职业的族群,一种是选择特定生活方式的族群。特定的职业,比如城市里的快递员,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都要打发漫长而无聊的交通时间;特定的生活方式则是喜欢跑步会去健身房的运动爱好者。前者需要音乐来杀时间,尤其是难捱的城市交通拥堵时段,耳机的购买相对关注度和参与度都较高,但是消费承受能力较弱,不愿花大钱购买大品牌的贵产品。后者则是怕剧烈的运动对耳机造成损坏,因而希望购买第二副耳机做为跑步专用,相对的品牌敏感度没那么高。
具体来分析一下后者。跑步时使用,要解决的问题有:剧烈动作会扯动耳机线,容易对耳机造成损坏,因此无线的方案比较合理。无线是2.4g还是蓝牙?信号端如何佩戴?将信号端捆绑在手臂上似乎是一个较为合理的方式,但是跑步时的摆臂造成的信号停顿始终是一个问题;头戴式耳机还是入耳式?头戴式比较方便,但还不能完全应付震动的影响;还有充电,无线的方案使得耳机和信号端都需要充电,用户的使用习惯是另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两者的充电和续航时间不一致,那么后续再次充电的时间点就不同,这会造成用户的不便。
不过,上述都还只是产品设计,而不是企划。再深入研究,跑步的人听音乐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音乐可以消磨运动的辛劳,使之不那么难以忍受?还是跑步听音乐就是一件很酷的事?假设跑步时设定十首自己喜欢的音乐作为锻炼的时间长度,这样对运动效果很有帮助。通常会坚持健身和运动的人都会设定目标,对自我的要求较高,其听音乐的背后是否也隐藏着自我要求的目的?这些人都听什么音乐?是古典音乐还是摇滚乐?之前我写过消费行为的移情作用,耳机能否在消费者和音乐之间创造移情的化学反应?如果将这个背后的情感需求透过行销和广告呈现出来,产品设计相应需要做什么样的配合?可见,做产品没那么简单。了解人性,并且将人性的需求变成可执行的行动,这是很多产品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换几个颜色,就变成一套行销的方式。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产品设计案例,因为不改变前提条件来谈设计,是许多行业常常发生的事。有一句话说设计是有条件的艺术,这句话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对这句话不深入了解,容易被蒙骗。“条件”是由谁来制定的?制定的逻辑是否符合行销的目的?其实这句话多多少少流露出一点设计师自我安慰的无奈,因为它的潜台词就是默认将设计师剔除在条件设定的决策阵容之外,反映出设计在现在的企业营销体系里面没有话语权。条件设定不恰当,后面设计师再努力也是在做无用功,如果不想清楚耳机行销的策略,设计出再多的颜色款式恐怕对销售也没有任何帮助,而没有作用的事自然让掏钱的老板对最后临门一脚的设计无法产生信任。
从行销是商品的终极目的来看,企划和设计的视角不同,造成的结果也不同。外包的设计业务难为,因为设计服务比较难对口到客户的市场、生产和销售其他部门, 而行销一定是要多个部门参与共同决策的。如果设计公司把自己的能力提升到产品企划,而不只是设计,设计师除了设计,还具有行销的概念和能力,那设计的路会宽很多。行销不同的商品或许有它的专业度,但是从行销满足人性的角度来看,了解人性不分行业,不分学历,不分职位,不分公司规模,不分品牌历史,人人有机会,个个没把握…
来源http://ltchen.blogbus.com/logs/217707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