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的映画世界
题目并不是我起的,本源自一本书名。
喜欢王家卫。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间就升华为一种崇敬,所以,我觉得我应该为他做一个自己的总结。
什么时候开始看他的第一部片子,又是一个模糊的映像,不算久远,刚大学二年级吧。《花样年华》一部从头到尾都贴满了王氏标签的电影就在那一刻死死地抓住了我。从此开始一部接一部。《阿飞正传》 《2046》 《重庆森林》 《旺角卡门》 《东邪西毒》 《蓝莓之夜》......以至于现在,所有,包括广告片。
Karwai Wong 生于上海,长于香港。因此,王的映画世界里到处都透露出30年代的上海,和60年代香港的气息。有旗袍,上海话,板壁房,半导体收音机,爵士乐,金雀餐厅。
所以王说,他的电影总是关于memory的. 这也是为什么时间的符号总是充斥着他的每一部电影。因为时间永远是对记忆的强调。“十六号,四月十六号。一九六零年四月十六号下午三点之前的一分钟你和我在一起,因为你我会记住这一分钟。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是一分钟的朋友,这是事实,你改变不了,因为已经过去了。我明天会再来。”——《阿飞正传》
不论是台词还是镜头语言,因为这个标志,迅速的,你就会辨别出,嗯,是王家卫。
美国影评人Richard corliss说王是世界上最浪漫的电影人。不知是否过誉,但有句话说的好:每一个浪漫主义者,骨子里都是记忆的囚徒。
早年间,王因为经费的问题,没有办法出国学习电影(可能他也没想过北京有个电影学院吧= =:不过当时要从香港去北京应该比出国更困难)因此选择就读于香港理工大学平面设计系。后来出于对电影疯狂的热爱,毕业后进入TVB从事电视制作,并迅速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编剧。首部执导的《旺角卡门》在我看来虽不如之后的《花样》三步曲系列成熟,但已于当时香港混乱的滥造黑帮片明显的拉开了距离,尽管男主刘德华仍然是个黑道一哥的角色。故事发生在九七回归前,正是香港社会如实的写照,同时王氏风格也是初步展现。
从《阿飞正传》开始。
时间,老上海,男主独白,碎片式剪辑,手提摄影机拍摄的恍惚眩目的晃动镜头、以及不规则的画面构图和艳丽但冷漠的色调运用,直至《东邪西毒》,王的标签表现到了顶峰。(期间除了与好莱坞合拍的影片外个人风格可能略显削弱)每一部,都能看到相同的影子。迄今为止的六部作品已经凭借着其极端的视觉影像、和所谓的人们称之为富有后现代意味的表述方式以及对都市人群精神气质的敏锐把握,都成功地构建了一种独特的“王式”电影美学。虽然影片的时代设定不同、空间的设定也不同,但是他描写的世界总是一样的。这也是为什么你可以不看电影画面,只听独白声,就会意识到,哦,王家卫。
也许就是他的这份强烈的自我风格,没有商业片的千篇一律,才致使我那么的欣赏。其实说来,王小帅也是一个有自我标签的人,但和王比起,个性化好像并没有做到那么足,这绝大部分,不用说大家也知道,一定是环境的关系。幸运的是王长于香港,非大陆。(这么说可能会略显偏激吧,但我这么认为)
个人觉得,王一定是一个十分感性的人。(然而他确是狮子座,这确实有些不搭调。本能的大家应该会猜他是双鱼座才对,感性之上)他曾提过技术那些东西他并不是很感兴趣,摄影机对他而言也只不过是将眼看到的画面转移到胶片上而已。这和卡梅隆这个3D教父比起,可以说是两个极端。王是以影像为本,对他而言,剧本最重要的一环是知道故事所发生的空间。也就是从片场取景开始,知道了这些,才可以安排演员的位置,以及他们做了些什么。
提到王的影像画面,不得不提的就是张叔平和杜可风二人。二人纷纷被冠以王家卫御用美指和摄像的名号。当然,不无道理,三人间的合作确实堪称完美。都非专科出身的二人在各自不同的领域找到自己的方向,最终成为业界首屈一指的人物。难说是王家卫成就了二人,还是二人成就了王家卫。可以说王的电影如果少了他们的痕迹,也许王家卫就不会是今天的王家卫。光阴流逝,爱欲纠缠、嘀嗒声、脚步声、这些重复的,节奏感极强的声响和元素,依靠他们都在电影里放大了出来。
兼做编剧导演的王家卫一直是被业界这样传说着;王拍电影从来不用剧本,想到哪里拍到哪里,这无疑是给演员以巨大的挑战。幸好的是,与其合作的演员本身都是极其优秀的,他们也通过王的电影提升并成就了自身演艺高度。王曾经说过他只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却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总在不断寻找,有时在片场,有时是在剪辑室,有时甚至是在电影公映后。这也是为什么,他拍电影的周期总是无限期的延长,没有人知道什么时候是结束。
王:“没有办法,我也想换一个方法,但这是我唯一会得拍电影方式。”
也许真的没有人能完全搞懂他想要什么,可能他自己都不知道。但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永远不会是一个让人失望的结局。就好像大家在看完电影后,留在脑海中的永远是一个会令你玩味久远的某个画面,或是某句台词。
“在1994年的5月1号,有一个女人跟我讲了一声“生日快乐”,因为这一句话,我会一直记住这个女人。如果记忆也是一个罐头的话,我希望这罐罐头不会过期;如果一定要加一个日子的话,我希望她是一万年。”——《重庆森林》
很多人会对这句台词的后半句记忆深刻,但殊不知,这句被周星驰深情演绎的“爱你一万年”最初确是出自王家卫。王的影响不只是对当时香港的电影界,《迷失东京》导演苏菲亚曾就公开致谢于王家卫《花样年华》是她的灵感缪斯,法国影片《天使艾米丽》的主人公与《重庆森林》里的阿菲一样都有喜欢潜入别人家的癖好。可见王的影响是不局限在亚洲版图的。
在王的世界里,一直坚守着诚实的条例,诚实做自己,要明白自己为何要拍电影。因为电影是真诚的。
似乎,等他的电影很不易,你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才会交卷,却也催促不得。也许这正是值得等待的一个定律:好汤,总是要慢慢熬。
![]() |
喜欢王家卫。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间就升华为一种崇敬,所以,我觉得我应该为他做一个自己的总结。
什么时候开始看他的第一部片子,又是一个模糊的映像,不算久远,刚大学二年级吧。《花样年华》一部从头到尾都贴满了王氏标签的电影就在那一刻死死地抓住了我。从此开始一部接一部。《阿飞正传》 《2046》 《重庆森林》 《旺角卡门》 《东邪西毒》 《蓝莓之夜》......以至于现在,所有,包括广告片。
Karwai Wong 生于上海,长于香港。因此,王的映画世界里到处都透露出30年代的上海,和60年代香港的气息。有旗袍,上海话,板壁房,半导体收音机,爵士乐,金雀餐厅。
所以王说,他的电影总是关于memory的. 这也是为什么时间的符号总是充斥着他的每一部电影。因为时间永远是对记忆的强调。“十六号,四月十六号。一九六零年四月十六号下午三点之前的一分钟你和我在一起,因为你我会记住这一分钟。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是一分钟的朋友,这是事实,你改变不了,因为已经过去了。我明天会再来。”——《阿飞正传》
不论是台词还是镜头语言,因为这个标志,迅速的,你就会辨别出,嗯,是王家卫。
美国影评人Richard corliss说王是世界上最浪漫的电影人。不知是否过誉,但有句话说的好:每一个浪漫主义者,骨子里都是记忆的囚徒。
早年间,王因为经费的问题,没有办法出国学习电影(可能他也没想过北京有个电影学院吧= =:不过当时要从香港去北京应该比出国更困难)因此选择就读于香港理工大学平面设计系。后来出于对电影疯狂的热爱,毕业后进入TVB从事电视制作,并迅速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编剧。首部执导的《旺角卡门》在我看来虽不如之后的《花样》三步曲系列成熟,但已于当时香港混乱的滥造黑帮片明显的拉开了距离,尽管男主刘德华仍然是个黑道一哥的角色。故事发生在九七回归前,正是香港社会如实的写照,同时王氏风格也是初步展现。
从《阿飞正传》开始。
时间,老上海,男主独白,碎片式剪辑,手提摄影机拍摄的恍惚眩目的晃动镜头、以及不规则的画面构图和艳丽但冷漠的色调运用,直至《东邪西毒》,王的标签表现到了顶峰。(期间除了与好莱坞合拍的影片外个人风格可能略显削弱)每一部,都能看到相同的影子。迄今为止的六部作品已经凭借着其极端的视觉影像、和所谓的人们称之为富有后现代意味的表述方式以及对都市人群精神气质的敏锐把握,都成功地构建了一种独特的“王式”电影美学。虽然影片的时代设定不同、空间的设定也不同,但是他描写的世界总是一样的。这也是为什么你可以不看电影画面,只听独白声,就会意识到,哦,王家卫。
也许就是他的这份强烈的自我风格,没有商业片的千篇一律,才致使我那么的欣赏。其实说来,王小帅也是一个有自我标签的人,但和王比起,个性化好像并没有做到那么足,这绝大部分,不用说大家也知道,一定是环境的关系。幸运的是王长于香港,非大陆。(这么说可能会略显偏激吧,但我这么认为)
个人觉得,王一定是一个十分感性的人。(然而他确是狮子座,这确实有些不搭调。本能的大家应该会猜他是双鱼座才对,感性之上)他曾提过技术那些东西他并不是很感兴趣,摄影机对他而言也只不过是将眼看到的画面转移到胶片上而已。这和卡梅隆这个3D教父比起,可以说是两个极端。王是以影像为本,对他而言,剧本最重要的一环是知道故事所发生的空间。也就是从片场取景开始,知道了这些,才可以安排演员的位置,以及他们做了些什么。
提到王的影像画面,不得不提的就是张叔平和杜可风二人。二人纷纷被冠以王家卫御用美指和摄像的名号。当然,不无道理,三人间的合作确实堪称完美。都非专科出身的二人在各自不同的领域找到自己的方向,最终成为业界首屈一指的人物。难说是王家卫成就了二人,还是二人成就了王家卫。可以说王的电影如果少了他们的痕迹,也许王家卫就不会是今天的王家卫。光阴流逝,爱欲纠缠、嘀嗒声、脚步声、这些重复的,节奏感极强的声响和元素,依靠他们都在电影里放大了出来。
兼做编剧导演的王家卫一直是被业界这样传说着;王拍电影从来不用剧本,想到哪里拍到哪里,这无疑是给演员以巨大的挑战。幸好的是,与其合作的演员本身都是极其优秀的,他们也通过王的电影提升并成就了自身演艺高度。王曾经说过他只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却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总在不断寻找,有时在片场,有时是在剪辑室,有时甚至是在电影公映后。这也是为什么,他拍电影的周期总是无限期的延长,没有人知道什么时候是结束。
王:“没有办法,我也想换一个方法,但这是我唯一会得拍电影方式。”
也许真的没有人能完全搞懂他想要什么,可能他自己都不知道。但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永远不会是一个让人失望的结局。就好像大家在看完电影后,留在脑海中的永远是一个会令你玩味久远的某个画面,或是某句台词。
“在1994年的5月1号,有一个女人跟我讲了一声“生日快乐”,因为这一句话,我会一直记住这个女人。如果记忆也是一个罐头的话,我希望这罐罐头不会过期;如果一定要加一个日子的话,我希望她是一万年。”——《重庆森林》
很多人会对这句台词的后半句记忆深刻,但殊不知,这句被周星驰深情演绎的“爱你一万年”最初确是出自王家卫。王的影响不只是对当时香港的电影界,《迷失东京》导演苏菲亚曾就公开致谢于王家卫《花样年华》是她的灵感缪斯,法国影片《天使艾米丽》的主人公与《重庆森林》里的阿菲一样都有喜欢潜入别人家的癖好。可见王的影响是不局限在亚洲版图的。
在王的世界里,一直坚守着诚实的条例,诚实做自己,要明白自己为何要拍电影。因为电影是真诚的。
似乎,等他的电影很不易,你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才会交卷,却也催促不得。也许这正是值得等待的一个定律:好汤,总是要慢慢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