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ue Believer VS Independent Thinker
与一贯的人生事件一致,这次进入华德福,又是随性加巧合的结果。没有长期的关注,也没有深入的了解,同时华德福本身那种很浓郁的类宗教气质,也让我觉得排斥。这种排斥的心理和这两天迅速成为旧金山华德福教师培训学院的学生这个事实之间,有很多事情需要交待一下。必须离题了,借机梳理一下自己这几年在专业发展上走过的路。
在很可悲的以轻松度日为主题的7年本科加研究生学习中,我对于自己这辈子要做什么的思考,更多也是局限于主流框架内进行的。所幸有足够的勇气和坚持选了真心想学的专业,但具体到职业上时,我原来想的是理所当然地来美国读Ph.D,然后当大学老师。表面上似乎是想把此生投入到学术研究中,但现实生活中却并未相应地培养自己的真本事,没有去看很多英文学术著作,没有读论文,不过写作业时比较认真,而最后到了论文,却也是敷衍。
因为一直信奉“做好准备再行动”(实质上是拖延症),所以大三时我认为自己需要再在国内完成三年的研究生,在这期间为赴美读博做好充分准备。专业第一,顺理成章地拿到保研资格,就顺着惯性走了这条最好走的路。本来为了拯救自己被北京摧毁的皮肤,想去上海的华师大,导师也有看好,但因为懒于联系,和对北京众好友的眷恋,某个早晨醒来,我决定还是留在北师大。
那跟哪个导师呢?我想得很简单,一定是要找有学术能力的,同时最好在国外受过教育的。符合第二个条件的,堂堂北师大学前教育系只有一人了,考虑着,但也没有采取行动。再某个早晨,和小彦去院办公室提交保研材料,遇到后来的导师。小彦说,赶紧上去打招呼,好像还推了我一把。于是我很突然站到导师面前,告诉她我的名字,同时很清晰地说:“P老师,我要读您的研究生。”她饶有兴趣极为和善微笑地看着我,说:“你11点时来我的办公室吧,在英东楼***。”
后来知道,导师每年都要让学生(在读的和已经毕业留校教师)推荐出本院大四学生中公认比较出色的学生(我后来就被派过这个任务,以做课题的名义实则面试了学弟学妹们),所以当年我的名字她是也是知道的。
上研究生了,我记得自己当时对待学业的认真,也记得自己当时又开始了“是否要去美国读博的”的反复,但也吃下了自己随性的苦果。(唉,从挑大学,挑专业,挑导师都是吃了随性的苦果,为何现在还是随性。。。)原来导师的性情是这样!原来她已经改变研究方向了!原来之前吸引我的有关幼儿社会性、数学和师幼互动的研究早已是过去时!原来现在从研究问题到研究方法都是我所不喜欢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又进一步发展了自己“敷衍”的本事。现在看来也觉得后悔,因为“敷衍”最终是让自己的体型和内心都变形。
学业之外,也一直在兼职当老师,那是我无尽的快乐源泉。在和猫一起做AR暑期英文学校时,我发现原来我是可以全心投入的!这让我感到安心。与孩子们相处的乐趣,自己的活力、专心和投入,都让我很充分地体会到自己内心真心的渴望:当一名能被我自己所认同的好老师!这对我而言,超出了工作的意义,也充满了挑战。
这样就放下了出国读博的打算,也拒绝了导师让我再跟着她读博的邀请,谢绝了她为我提供的工作机会,在大家都认真地找有户口有编制的工作的时候,我很不走寻常路地在北京的私立幼儿园里寻找自己的机会。这个期间,有两个重要的人物出现了。
一个是因为杂志社的兼职认识了创办自己的幼儿教育体系、幼儿园、社区育婴指导站的Tony。他从美国回来,他的眼界和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很被我认可。他和我聊了很多次,和我说明他做出来的东西,让我去他们的指导站和幼儿园参观,参加他们在展会中的活动。我基本上把这当成自己的首要选择,虽然朋友们都劝我要三思。在有了充分了解后,Tony一直让我给出明确的意向,而我也是尽可能地推后,到了大四下我和他说应该可以,希望能更多了解下具体的工作职责和待遇,他派了他们集团的女头头来和我聊,就在京师大厦的咖啡屋里聊了一个下午。那个比我大了7、8岁的姐姐,我也非常喜欢,聪明、有想法、很直率,吸引我的个性。
与此机会平行,我还参加了伊顿的培训计划,也少量地接触了这个在北京非常成功的国际连锁幼儿园。面试我的姐姐对我非常认可,欣赏我对教育的热情和潜质。在完成论文的期间,我参加了培训,认识了苏老师,也重新认识了蒙台梭利教育。苏老师的专业性和个性给了我一个清晰的“好老师”的模范,在她的刻意引领下,我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求:当一名好老师。不再有其他附加的修饰,就是一名好老师,为自己所认可的才算。
所以当时也算是二选一,但突然遇到了飞。飞已经在北京工作4年,他的出现原本是进一步稳固我留在北京的可能性,但万万没有想到,他成了我离开北京的原因。他想去南方过“田园生活”,由此又进一步催化了我内心一直也有的追求安定生活的因子,而正好有个机会可以到省内最好的出版社工作,专业对口,待遇不错,我的人生就突然急转弯了。
Tony很失望,伊顿的姐姐也很失望,他们都曾对我寄予希望。我也义无反顾地到了福州,过了一年极为梦幻安逸的生活。然而工作上还是失落,工作内容的枯燥和没有挑战性,又一次激发我去寻求突破。而安逸的生活确实是温水煮青蛙,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慢慢消解自己的想法,会滋生很多慵懒,应和大环境不断说服自己安心过风平浪静云淡风轻的生活,“这样也很不错”“就不要折腾了”。
而还是太幸运,我的人生这样走了一年就戛然而止了。飞可以到旧金山工作了,我也得已脱离“鸡肋”的大环境,两手空空地有了一次重新开始的机会。这一次,我不想再走弯路,再次背离自己内心的真实渴望。
美国的机会真的很多。一到这里,我就通过“听说”,很轻易地获得了到 city college 读书的机会,也向这里的随手查到的一所幼儿园提交当志愿者的申请,也向华德福学校提了工作申请(因为胡知道旧金山有Waldorf,来了后发现他们在招中文老师,虽然是5月贴出的招聘,我还是想试一试)。当时更多将city college作为过渡性的选择,毕竟要想个办法把大把的时间“过”掉,而现在看来,却是非常宝贵的进一步获得更多讯息和机会的“原点”。学校的conselor介绍我去了解SFSU的 teaching credential program,上的课也给我们提供了去多所幼儿园做观察的机会。
SFSU的机会因为我的身份问题而无法把握,而在幼儿园观察却让我获得了当志愿者的机会。两次参观后,负责人对我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故在参观结束后,我问她是否可以在此当志愿者。负责人是位极为和善有素质的老太太,她说有的,并且在未来一两周她们会推出一个 practicum 的项目。
我一直在想如何可以在这里找到工作,当上老师。SFSU的项目是一个很好的渠道,走不通后只能再想其他办法。我看了看自己来这以后做出的努力,想起华德福学校的校长在告知我他们已经找到老师时,同时向我推荐了湾区的两所华德福教师培训学校。我开始将此作为一个考虑的选择,从网上找到了中文的华德福书籍,在网上也到了北美华德福联盟,获得了更多的资料。
就如最开始所说,我对华德福一直还是有怀疑。但在进一步的阅读中,我觉得这个教育体系的许多核心思想还是很符合我对教育的追求,如全人的教育,要注重人心灵的发展,注重想象力和创造力,其以艺术为主要教育手段也很让我欣赏。这周四下午随手打了个电话,就被告知学校这周开课,前两周是open week,非常欢迎和推荐去现场感受和咨询。
实在是太及时了!就这样又一次踩点,昨天(周五)傍晚,飞刚下班,饭也来不及吃就陪着我搭公车到了学校。自然的和善是我对那里的人的初步印象。负责人的法国口音很重,但也能听懂。其他更为标准的英语自然都没有问题了。其中一个老师的发言我非常喜欢,他说 the last thing we want is true believers. We want independent thinkers.
这句话让我觉得安心。如果昨晚坐在那里,所有人都像是教徒一样对华德福抱有绝对的信奉,眼光里话语里全是热情有加的赞誉,我想我会毫不犹豫地远离。如果说过去7年的教育对我有什么积极的方面,就是认识到不同的教育流派,教育思想,教育模式都是出于某一套的基本假设,有其出众和精辟的部分,也必然有其局限。另外对于心理学的学习,让我对这类“重实证重逻辑”的科学体系青睐有加,因此也对以思辨为主的华德福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抱有审视的眼光。这个体系有着很明确的对人一生发展的基本假设,对这个体系的自我验证,是我接下来要去完成的。
在完成基本的认同后,任何一套教育体系,都只能是我们理解认识教育的基本框架,其发挥的作用是为我们接触教育事实和其他理论乃至学科相关知识提供一个可以附着相关思考的“原点”,仅此而已。借由此,我们可以搭建自己的认识框架。很有可能有一天,我们已经累积的认识会让这个基本框架失效,生发出一个全新的框架。任何时候,都不需要绝对相信,时代与个人的局限都需要不断突破。True believer,最好只是相信“变化”,而independent thinker,多么可爱!
最后说一下,今天上课时,最后一节似乎可以翻译成“韵律”的课里,与老师同学们一起脱了鞋在宽大的教室里听着钢琴声摆动身体,教室天花板正中突起的天窗可以看到外面的蓝天和绿树,还有阳光打进来,让我觉得,很开心。
一写打不住,极为流畅地写了这么多。出门去取书啦!San Francisco Public Library 昨天已经给我发来邮件,告知我要的书都已经送到了我指定的Mission Bay分馆,迫不及待要去取回来好好阅读。好多年了,终于进入到了自己想要的精神状态。
在很可悲的以轻松度日为主题的7年本科加研究生学习中,我对于自己这辈子要做什么的思考,更多也是局限于主流框架内进行的。所幸有足够的勇气和坚持选了真心想学的专业,但具体到职业上时,我原来想的是理所当然地来美国读Ph.D,然后当大学老师。表面上似乎是想把此生投入到学术研究中,但现实生活中却并未相应地培养自己的真本事,没有去看很多英文学术著作,没有读论文,不过写作业时比较认真,而最后到了论文,却也是敷衍。
因为一直信奉“做好准备再行动”(实质上是拖延症),所以大三时我认为自己需要再在国内完成三年的研究生,在这期间为赴美读博做好充分准备。专业第一,顺理成章地拿到保研资格,就顺着惯性走了这条最好走的路。本来为了拯救自己被北京摧毁的皮肤,想去上海的华师大,导师也有看好,但因为懒于联系,和对北京众好友的眷恋,某个早晨醒来,我决定还是留在北师大。
那跟哪个导师呢?我想得很简单,一定是要找有学术能力的,同时最好在国外受过教育的。符合第二个条件的,堂堂北师大学前教育系只有一人了,考虑着,但也没有采取行动。再某个早晨,和小彦去院办公室提交保研材料,遇到后来的导师。小彦说,赶紧上去打招呼,好像还推了我一把。于是我很突然站到导师面前,告诉她我的名字,同时很清晰地说:“P老师,我要读您的研究生。”她饶有兴趣极为和善微笑地看着我,说:“你11点时来我的办公室吧,在英东楼***。”
后来知道,导师每年都要让学生(在读的和已经毕业留校教师)推荐出本院大四学生中公认比较出色的学生(我后来就被派过这个任务,以做课题的名义实则面试了学弟学妹们),所以当年我的名字她是也是知道的。
上研究生了,我记得自己当时对待学业的认真,也记得自己当时又开始了“是否要去美国读博的”的反复,但也吃下了自己随性的苦果。(唉,从挑大学,挑专业,挑导师都是吃了随性的苦果,为何现在还是随性。。。)原来导师的性情是这样!原来她已经改变研究方向了!原来之前吸引我的有关幼儿社会性、数学和师幼互动的研究早已是过去时!原来现在从研究问题到研究方法都是我所不喜欢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又进一步发展了自己“敷衍”的本事。现在看来也觉得后悔,因为“敷衍”最终是让自己的体型和内心都变形。
学业之外,也一直在兼职当老师,那是我无尽的快乐源泉。在和猫一起做AR暑期英文学校时,我发现原来我是可以全心投入的!这让我感到安心。与孩子们相处的乐趣,自己的活力、专心和投入,都让我很充分地体会到自己内心真心的渴望:当一名能被我自己所认同的好老师!这对我而言,超出了工作的意义,也充满了挑战。
这样就放下了出国读博的打算,也拒绝了导师让我再跟着她读博的邀请,谢绝了她为我提供的工作机会,在大家都认真地找有户口有编制的工作的时候,我很不走寻常路地在北京的私立幼儿园里寻找自己的机会。这个期间,有两个重要的人物出现了。
一个是因为杂志社的兼职认识了创办自己的幼儿教育体系、幼儿园、社区育婴指导站的Tony。他从美国回来,他的眼界和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很被我认可。他和我聊了很多次,和我说明他做出来的东西,让我去他们的指导站和幼儿园参观,参加他们在展会中的活动。我基本上把这当成自己的首要选择,虽然朋友们都劝我要三思。在有了充分了解后,Tony一直让我给出明确的意向,而我也是尽可能地推后,到了大四下我和他说应该可以,希望能更多了解下具体的工作职责和待遇,他派了他们集团的女头头来和我聊,就在京师大厦的咖啡屋里聊了一个下午。那个比我大了7、8岁的姐姐,我也非常喜欢,聪明、有想法、很直率,吸引我的个性。
与此机会平行,我还参加了伊顿的培训计划,也少量地接触了这个在北京非常成功的国际连锁幼儿园。面试我的姐姐对我非常认可,欣赏我对教育的热情和潜质。在完成论文的期间,我参加了培训,认识了苏老师,也重新认识了蒙台梭利教育。苏老师的专业性和个性给了我一个清晰的“好老师”的模范,在她的刻意引领下,我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求:当一名好老师。不再有其他附加的修饰,就是一名好老师,为自己所认可的才算。
所以当时也算是二选一,但突然遇到了飞。飞已经在北京工作4年,他的出现原本是进一步稳固我留在北京的可能性,但万万没有想到,他成了我离开北京的原因。他想去南方过“田园生活”,由此又进一步催化了我内心一直也有的追求安定生活的因子,而正好有个机会可以到省内最好的出版社工作,专业对口,待遇不错,我的人生就突然急转弯了。
Tony很失望,伊顿的姐姐也很失望,他们都曾对我寄予希望。我也义无反顾地到了福州,过了一年极为梦幻安逸的生活。然而工作上还是失落,工作内容的枯燥和没有挑战性,又一次激发我去寻求突破。而安逸的生活确实是温水煮青蛙,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慢慢消解自己的想法,会滋生很多慵懒,应和大环境不断说服自己安心过风平浪静云淡风轻的生活,“这样也很不错”“就不要折腾了”。
而还是太幸运,我的人生这样走了一年就戛然而止了。飞可以到旧金山工作了,我也得已脱离“鸡肋”的大环境,两手空空地有了一次重新开始的机会。这一次,我不想再走弯路,再次背离自己内心的真实渴望。
美国的机会真的很多。一到这里,我就通过“听说”,很轻易地获得了到 city college 读书的机会,也向这里的随手查到的一所幼儿园提交当志愿者的申请,也向华德福学校提了工作申请(因为胡知道旧金山有Waldorf,来了后发现他们在招中文老师,虽然是5月贴出的招聘,我还是想试一试)。当时更多将city college作为过渡性的选择,毕竟要想个办法把大把的时间“过”掉,而现在看来,却是非常宝贵的进一步获得更多讯息和机会的“原点”。学校的conselor介绍我去了解SFSU的 teaching credential program,上的课也给我们提供了去多所幼儿园做观察的机会。
SFSU的机会因为我的身份问题而无法把握,而在幼儿园观察却让我获得了当志愿者的机会。两次参观后,负责人对我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故在参观结束后,我问她是否可以在此当志愿者。负责人是位极为和善有素质的老太太,她说有的,并且在未来一两周她们会推出一个 practicum 的项目。
我一直在想如何可以在这里找到工作,当上老师。SFSU的项目是一个很好的渠道,走不通后只能再想其他办法。我看了看自己来这以后做出的努力,想起华德福学校的校长在告知我他们已经找到老师时,同时向我推荐了湾区的两所华德福教师培训学校。我开始将此作为一个考虑的选择,从网上找到了中文的华德福书籍,在网上也到了北美华德福联盟,获得了更多的资料。
就如最开始所说,我对华德福一直还是有怀疑。但在进一步的阅读中,我觉得这个教育体系的许多核心思想还是很符合我对教育的追求,如全人的教育,要注重人心灵的发展,注重想象力和创造力,其以艺术为主要教育手段也很让我欣赏。这周四下午随手打了个电话,就被告知学校这周开课,前两周是open week,非常欢迎和推荐去现场感受和咨询。
实在是太及时了!就这样又一次踩点,昨天(周五)傍晚,飞刚下班,饭也来不及吃就陪着我搭公车到了学校。自然的和善是我对那里的人的初步印象。负责人的法国口音很重,但也能听懂。其他更为标准的英语自然都没有问题了。其中一个老师的发言我非常喜欢,他说 the last thing we want is true believers. We want independent thinkers.
这句话让我觉得安心。如果昨晚坐在那里,所有人都像是教徒一样对华德福抱有绝对的信奉,眼光里话语里全是热情有加的赞誉,我想我会毫不犹豫地远离。如果说过去7年的教育对我有什么积极的方面,就是认识到不同的教育流派,教育思想,教育模式都是出于某一套的基本假设,有其出众和精辟的部分,也必然有其局限。另外对于心理学的学习,让我对这类“重实证重逻辑”的科学体系青睐有加,因此也对以思辨为主的华德福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抱有审视的眼光。这个体系有着很明确的对人一生发展的基本假设,对这个体系的自我验证,是我接下来要去完成的。
在完成基本的认同后,任何一套教育体系,都只能是我们理解认识教育的基本框架,其发挥的作用是为我们接触教育事实和其他理论乃至学科相关知识提供一个可以附着相关思考的“原点”,仅此而已。借由此,我们可以搭建自己的认识框架。很有可能有一天,我们已经累积的认识会让这个基本框架失效,生发出一个全新的框架。任何时候,都不需要绝对相信,时代与个人的局限都需要不断突破。True believer,最好只是相信“变化”,而independent thinker,多么可爱!
最后说一下,今天上课时,最后一节似乎可以翻译成“韵律”的课里,与老师同学们一起脱了鞋在宽大的教室里听着钢琴声摆动身体,教室天花板正中突起的天窗可以看到外面的蓝天和绿树,还有阳光打进来,让我觉得,很开心。
一写打不住,极为流畅地写了这么多。出门去取书啦!San Francisco Public Library 昨天已经给我发来邮件,告知我要的书都已经送到了我指定的Mission Bay分馆,迫不及待要去取回来好好阅读。好多年了,终于进入到了自己想要的精神状态。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