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洪荒年代”的思考
我曾不止一次地思考生命的意义是否真的在与颓败,这个问题令我茫然。比如在正午时分,我会突然觉得自己在疯狂地暴走。这行程没有目标,亦没有任何可以用来标记的方向。这让我想到小塞尼卡的一句话:“有些人活着没有任何目标,他们在世间行走就像河中的一根小草。他们不是行走,而是随波逐流。”
一、复拓之影
不可否认,我在怀疑一些事物的真实性,怀疑它们是否在某个年代久远的荒村就从未存在过。
世界就是这么仓皇而又漫无目的地前行,许多曾经被人深刻铭记并细心雕琢的石像忍受着岁月一遍又一遍地复拓,最终重熔再生,然而终将化作沧海之一粟,湮没于浩瀚宇宙,坠入下一个未知的轮回。
勃格森说:“生命是一个洪流。”我看到洪灾降临,大水淹没了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城市上空有飞鸟仓皇掠过的身影,天空中有它们留下来的有关这洪灾的无懈可击的罪证。或许有一天,有位拥有可以与达里奥·福的勇气相媲美的智慧与魄力的人可以凭借它控诉历史,索取人性的赔偿。这场盛大唯美的洪灾让我想起了周瑞金的《庞贝梦魇》,可我没有听到维苏威火山的怒吼,周围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寂静,伴着黑色潮水的渐次逼近。
记得我曾写过一篇关于亚马孙平原上雕鹰的文章,它们濒临死亡之崖的“驰骋”,那种令人敬畏的苍劲,或许正在诠释一种宿命。这应该是高更在《我们从哪儿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儿去?》中所要诠释的内涵吧。然而,当人们看到雕鹰在死前尽情感受与领悟生的真谛,它早已成为某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话题。孔子无法参透,老子无法明晰,韩非子无法掌控,“百家争鸣”时期的任何学者都没有这种权力。真正可以控制生之奥秘的,是上帝。是的,只有上帝。
太阳初升之时,不禁感叹尼采自以是太阳的荒谬。或许这时,他正在某个深渊暗自哭泣。泪水滴落在岩石上,渐渐摊开,那上面竟然出现了太阳的影。。。。。。
二、D调的华丽
曾看到《萌芽》封面上印着其中一篇文章的题目叫《D调的华丽》。看到这个题目,忽然间心里变得空荡荡的。这真是个讽刺,或许空荡早在万年以前就已经充斥心际了,只是我不愿承认太多已成为事实的事实而已。“D调的华丽”,这真是个完美又颓废的词,颓废到让我忍不住去亲吻它,甚至拥有它。我并不想去看那篇文章的具体内容,暂且让它在我心中留一个完美的影像吧,免得沾染太多世俗的东西、太多本不该沾染的东西,我并不是在肯定与赞叹自身与之所存在的不同,因为事实也本不是如此。我每时每刻都可以听到内心稻草疯长的声音以及空气里的水分子的争吵,它们令我惊惧,又时时刻刻地将我吸入其中,那是种何等巨大的力量,是的,巨大到无法形容,无可比拟。
D调的华丽,它使我被迫想到黄昏落日的壮美。夕阳如血,大雁仓皇地飞过。
D调的华丽,暴风雨的怒吼,青城山浮云的测验。
D调的华丽,耳朵里塞满了《大长今》主题曲的音符,山谷里回荡着《神话》的温婉。
D调的华丽,D调的华丽。
生活使一片废墟,我希望在里面筑巢,筑完了就永久性地飞离,转而去另一方废墟做同样的工作,诠释同一种离别。就这样按照同一条轨迹一直走下去,目标不明,却又比宇宙中任一事物的目标都要明确。只为留下一点自己生活过的痕迹。在数亿年后的某一天,化作某片沙滩上的一粒细沙,完成所谓的“D调的华丽”。
三、“海枯石烂”有多远
我依旧在努力思考这逝去的、无形中加快的时间到底去了哪里,然而并不期望载籍能找到答案。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期望”的本质就是一种期望了,只不过不外露罢了。如果这样说,上文就不该提到“期望”这个词了。可令我极度惊讶的是,我竟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使用了这个词。这着实令我迷惑。
在这些匆匆来去的时间里,我们抓不住太多本以为能够验证“海枯石烂”的真诚誓言的东西。比如友情。在多次给好友写信却得不到回信之后,才发现。。。。。。
我不想知道答案,因为答案早已很清楚,现实与尘世都早已给了我最明确的答案,也是毋庸置疑的答案。或许我根本没有权利也没有任何理由去怀疑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友情,我只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以一种完全合乎事理的姿态去体悟它,而不应发表任何评论,其中的奥秘,我们都将选择心照不宣。
川端康成有一次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依然盛开。他对自己说:“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就要活下去。”这就不难解释他后来为什么会在工作室自杀身亡。能够一直盛开的花恐怕只有装饰品吧,可偏偏川岛康成的生命之重完全不能与假花同列,这似乎从另一个侧面注定了他的特定方式的死亡。如果不是这种生命的极致在作祟,他可能会给我们留下第二本《伊豆的舞女》吧。
一代一代的人到底在这奔流的时间中学到了什么?我们开始跟不上它日益加快的步伐,当它的速度达到极限,人类已不需索取书面意义上的“深呼吸”。因为同化作用的影响,本来可以明媚的阳光黯然失色,本来可以蔚蓝的天空骤然凝重,本来可以微笑的草地却戴上了狰狞的面罩。
寒武纪的恐龙们在陆地上不停地摇摆,晃动,我仔细检查了一下它们的皮肤,没有一点跳蚤的爬痕。
四、无题
本来是不想写下“无题”二字的,因为这二字通俗到令我难以启齿,看到这二字总是令我感到一种矫揉造作,而我写下这题目是想从一个真实的侧面反映自身内心的空虚。如果从第一个意义上讲,当我写下这二字的时候,却分明地看到载籍向着思维的反方向以愚者的姿态飞速奔驰了,自认为颇有一种落荒而逃的“侠者”风范。
继续来谈谈“无题”吧。用所谓的文学家与哲学家甚至文学评论家的视角来看二字,绝大部分的“无题”难免被鲜花簇拥到“无题似有题”或“无题胜有题”类似的境界,这或许便是某种“惯性思维”在作祟吧。
随着东升的太阳一次又一次朝世人露出看似光明实则冷峻的脸,为文章拟题目有时已成了一大堆事。写文章之前甚至没有头绪,亦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再进一步说,是根本没有目的,或许一篇文章在某些情况下事完全可以没有题目的,有时候题目的存在是对人思维的限制,也或许现在我可以片面地、极端地认为所谓题目间接地、本质地,也不是必然性地只为了使文章之“采”更为鲜明而已。而一个题目的作用如果能达到如此之“境界”,它的目的也就自然而然达到了。
今天,听人讲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其中的“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如我所想,这里的“情人”二字被解释为“情人”或“理想”。“理想”二字已全然不陌生了。先抛开其现实意义上的概念不说,从小学到大学,几乎所有类似于“爱情”之类的文学作品无疑都被“理想”二字装饰得光彩夺目。当然,我并不否认其中的合理性。可我所不明白的是,这种在某些情况下似是而非的解释所诠释的是某种难以言传的弊端还是“文学教育”的一大疑点,这难免有些牵强附会了。纵然屈原可以大笔一挥,“美人”、“香草”瞬间有了它们看似完美无缺却又的的确确是完美无缺的归属体,可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么直言“理想”如何如何的诗词少之又少(虽然从意境美上讲,这有些不符合诗歌自身的特性了),而从现代的广义的意义上讲,它们几乎无一幸免地成了原本贫瘠的土地上的几只替罪羔羊!
五、疆
我可以决绝地说,文学好像在那地平线线上,可望而不可即。我极不想矫情地说中国教育制度怎样怎样,可是事实胜于雄辩。我看到那曾经充斥着心灵的东西在地平线上徘徊,于是我伸出双手,想要浸在里面,可是无法触及。就好像我们无法穿过时空隧道,在屈原纵身一跃的那一瞬间将他拉回河岸上,对他说一些感人肺腑的话一样。
我希望自己是真的溺在那种我所喜爱的文字中了。那里的意境令我着迷,我无法说服自己从那里逃离,于是就愈来愈恐惧它的叛离。现在想来真是一段梦魇,由于长时间不与它们沟通、对话,属于我的那片文字疆域被彻底封锁,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我却没有能力与权利抵达所谓的“桃花救赎”。追索,追索,追索,人如果能一直这样持续奔跑就好了。可我们都做不到,爱迪生也好,爱因斯坦也罢,我们做不到的,“爱”氏家族也没有做到,这真让人庆幸。否则,爱因斯坦恐怕就要打破他自己的“光速不可超越”的理论了吧,真是一种讽刺。这样想来,莫泊桑、欧·亨利、契坷夫他们又会为新的写作素材的诞生而欢呼雀跃了吧。上帝总是不断地让人懂得什么叫“无知”。
郑愁予如是说:“我嘚嘚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我厌于将自己比作“过客”,可我没有厌恶郑愁予的《错误》,也没有厌恶郑愁予。疑惑中,我转身向后,面向我挚爱的文字疆域,它们展现给我无垠的旷达与辽远,这是我心之意境、心之“深邃”、心之谷底、心之港湾、心之彼岸。岁月蹉跎,被刻上年代的久远的盛唐金鼎,洗去尘世之沧桑,幻化成属于载籍的不灭的文字之疆。。。。。。
六、“思考”中。。。。。。
有些时候,不知道该拿怎样的世界观与心态面对世界,或许也还并不能称为世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应该只是井底之蛙的那一小片天吧。灰蒙蒙的一小片天,空气里的水分子轻易地就掩盖了它的真实颜色。然而当我开始想象那所谓的真实颜色的时候,我却又一如既往地疑惑了——它或许本没有颜色的吧。而这没有颜色并不是那种所谓的透明色,只是无色,如同大彻大悟般的无色。
开始越来越频繁地使用“或许”这个词,久而久之,我便不允许自己的这种类似于内在假象的“无知”。如果旁观者用“优柔寡断”这个词来形容的话,事实又似乎鲜明地摆在眼前了。这或许便是长久地处在时常变幻的性情与观念中所导致的直接结果。于是给自己找个理由:社会决定着我们的终极走向,亦决定着我们的心性。这经常让我怀疑自己哪一天是不是会被人当作“精神忧郁症”之类的患者,可我却又转而觉得自己其实是在发扬“阿Q精神”。
后记:
忽然发现,在青春这个“洪荒年代”里,思考使人在时光的激流中蜕变与成长。而成长就是让人不断地告别过去,告别曾经拥有,适应永远是未知的未来。直至被同化。在这个过程中,苍老在所难免。
一、复拓之影
不可否认,我在怀疑一些事物的真实性,怀疑它们是否在某个年代久远的荒村就从未存在过。
世界就是这么仓皇而又漫无目的地前行,许多曾经被人深刻铭记并细心雕琢的石像忍受着岁月一遍又一遍地复拓,最终重熔再生,然而终将化作沧海之一粟,湮没于浩瀚宇宙,坠入下一个未知的轮回。
勃格森说:“生命是一个洪流。”我看到洪灾降临,大水淹没了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城市上空有飞鸟仓皇掠过的身影,天空中有它们留下来的有关这洪灾的无懈可击的罪证。或许有一天,有位拥有可以与达里奥·福的勇气相媲美的智慧与魄力的人可以凭借它控诉历史,索取人性的赔偿。这场盛大唯美的洪灾让我想起了周瑞金的《庞贝梦魇》,可我没有听到维苏威火山的怒吼,周围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寂静,伴着黑色潮水的渐次逼近。
记得我曾写过一篇关于亚马孙平原上雕鹰的文章,它们濒临死亡之崖的“驰骋”,那种令人敬畏的苍劲,或许正在诠释一种宿命。这应该是高更在《我们从哪儿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儿去?》中所要诠释的内涵吧。然而,当人们看到雕鹰在死前尽情感受与领悟生的真谛,它早已成为某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话题。孔子无法参透,老子无法明晰,韩非子无法掌控,“百家争鸣”时期的任何学者都没有这种权力。真正可以控制生之奥秘的,是上帝。是的,只有上帝。
太阳初升之时,不禁感叹尼采自以是太阳的荒谬。或许这时,他正在某个深渊暗自哭泣。泪水滴落在岩石上,渐渐摊开,那上面竟然出现了太阳的影。。。。。。
二、D调的华丽
曾看到《萌芽》封面上印着其中一篇文章的题目叫《D调的华丽》。看到这个题目,忽然间心里变得空荡荡的。这真是个讽刺,或许空荡早在万年以前就已经充斥心际了,只是我不愿承认太多已成为事实的事实而已。“D调的华丽”,这真是个完美又颓废的词,颓废到让我忍不住去亲吻它,甚至拥有它。我并不想去看那篇文章的具体内容,暂且让它在我心中留一个完美的影像吧,免得沾染太多世俗的东西、太多本不该沾染的东西,我并不是在肯定与赞叹自身与之所存在的不同,因为事实也本不是如此。我每时每刻都可以听到内心稻草疯长的声音以及空气里的水分子的争吵,它们令我惊惧,又时时刻刻地将我吸入其中,那是种何等巨大的力量,是的,巨大到无法形容,无可比拟。
D调的华丽,它使我被迫想到黄昏落日的壮美。夕阳如血,大雁仓皇地飞过。
D调的华丽,暴风雨的怒吼,青城山浮云的测验。
D调的华丽,耳朵里塞满了《大长今》主题曲的音符,山谷里回荡着《神话》的温婉。
D调的华丽,D调的华丽。
生活使一片废墟,我希望在里面筑巢,筑完了就永久性地飞离,转而去另一方废墟做同样的工作,诠释同一种离别。就这样按照同一条轨迹一直走下去,目标不明,却又比宇宙中任一事物的目标都要明确。只为留下一点自己生活过的痕迹。在数亿年后的某一天,化作某片沙滩上的一粒细沙,完成所谓的“D调的华丽”。
三、“海枯石烂”有多远
我依旧在努力思考这逝去的、无形中加快的时间到底去了哪里,然而并不期望载籍能找到答案。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期望”的本质就是一种期望了,只不过不外露罢了。如果这样说,上文就不该提到“期望”这个词了。可令我极度惊讶的是,我竟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使用了这个词。这着实令我迷惑。
在这些匆匆来去的时间里,我们抓不住太多本以为能够验证“海枯石烂”的真诚誓言的东西。比如友情。在多次给好友写信却得不到回信之后,才发现。。。。。。
我不想知道答案,因为答案早已很清楚,现实与尘世都早已给了我最明确的答案,也是毋庸置疑的答案。或许我根本没有权利也没有任何理由去怀疑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友情,我只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以一种完全合乎事理的姿态去体悟它,而不应发表任何评论,其中的奥秘,我们都将选择心照不宣。
川端康成有一次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依然盛开。他对自己说:“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就要活下去。”这就不难解释他后来为什么会在工作室自杀身亡。能够一直盛开的花恐怕只有装饰品吧,可偏偏川岛康成的生命之重完全不能与假花同列,这似乎从另一个侧面注定了他的特定方式的死亡。如果不是这种生命的极致在作祟,他可能会给我们留下第二本《伊豆的舞女》吧。
一代一代的人到底在这奔流的时间中学到了什么?我们开始跟不上它日益加快的步伐,当它的速度达到极限,人类已不需索取书面意义上的“深呼吸”。因为同化作用的影响,本来可以明媚的阳光黯然失色,本来可以蔚蓝的天空骤然凝重,本来可以微笑的草地却戴上了狰狞的面罩。
寒武纪的恐龙们在陆地上不停地摇摆,晃动,我仔细检查了一下它们的皮肤,没有一点跳蚤的爬痕。
四、无题
本来是不想写下“无题”二字的,因为这二字通俗到令我难以启齿,看到这二字总是令我感到一种矫揉造作,而我写下这题目是想从一个真实的侧面反映自身内心的空虚。如果从第一个意义上讲,当我写下这二字的时候,却分明地看到载籍向着思维的反方向以愚者的姿态飞速奔驰了,自认为颇有一种落荒而逃的“侠者”风范。
继续来谈谈“无题”吧。用所谓的文学家与哲学家甚至文学评论家的视角来看二字,绝大部分的“无题”难免被鲜花簇拥到“无题似有题”或“无题胜有题”类似的境界,这或许便是某种“惯性思维”在作祟吧。
随着东升的太阳一次又一次朝世人露出看似光明实则冷峻的脸,为文章拟题目有时已成了一大堆事。写文章之前甚至没有头绪,亦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再进一步说,是根本没有目的,或许一篇文章在某些情况下事完全可以没有题目的,有时候题目的存在是对人思维的限制,也或许现在我可以片面地、极端地认为所谓题目间接地、本质地,也不是必然性地只为了使文章之“采”更为鲜明而已。而一个题目的作用如果能达到如此之“境界”,它的目的也就自然而然达到了。
今天,听人讲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其中的“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如我所想,这里的“情人”二字被解释为“情人”或“理想”。“理想”二字已全然不陌生了。先抛开其现实意义上的概念不说,从小学到大学,几乎所有类似于“爱情”之类的文学作品无疑都被“理想”二字装饰得光彩夺目。当然,我并不否认其中的合理性。可我所不明白的是,这种在某些情况下似是而非的解释所诠释的是某种难以言传的弊端还是“文学教育”的一大疑点,这难免有些牵强附会了。纵然屈原可以大笔一挥,“美人”、“香草”瞬间有了它们看似完美无缺却又的的确确是完美无缺的归属体,可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么直言“理想”如何如何的诗词少之又少(虽然从意境美上讲,这有些不符合诗歌自身的特性了),而从现代的广义的意义上讲,它们几乎无一幸免地成了原本贫瘠的土地上的几只替罪羔羊!
五、疆
我可以决绝地说,文学好像在那地平线线上,可望而不可即。我极不想矫情地说中国教育制度怎样怎样,可是事实胜于雄辩。我看到那曾经充斥着心灵的东西在地平线上徘徊,于是我伸出双手,想要浸在里面,可是无法触及。就好像我们无法穿过时空隧道,在屈原纵身一跃的那一瞬间将他拉回河岸上,对他说一些感人肺腑的话一样。
我希望自己是真的溺在那种我所喜爱的文字中了。那里的意境令我着迷,我无法说服自己从那里逃离,于是就愈来愈恐惧它的叛离。现在想来真是一段梦魇,由于长时间不与它们沟通、对话,属于我的那片文字疆域被彻底封锁,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我却没有能力与权利抵达所谓的“桃花救赎”。追索,追索,追索,人如果能一直这样持续奔跑就好了。可我们都做不到,爱迪生也好,爱因斯坦也罢,我们做不到的,“爱”氏家族也没有做到,这真让人庆幸。否则,爱因斯坦恐怕就要打破他自己的“光速不可超越”的理论了吧,真是一种讽刺。这样想来,莫泊桑、欧·亨利、契坷夫他们又会为新的写作素材的诞生而欢呼雀跃了吧。上帝总是不断地让人懂得什么叫“无知”。
郑愁予如是说:“我嘚嘚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我厌于将自己比作“过客”,可我没有厌恶郑愁予的《错误》,也没有厌恶郑愁予。疑惑中,我转身向后,面向我挚爱的文字疆域,它们展现给我无垠的旷达与辽远,这是我心之意境、心之“深邃”、心之谷底、心之港湾、心之彼岸。岁月蹉跎,被刻上年代的久远的盛唐金鼎,洗去尘世之沧桑,幻化成属于载籍的不灭的文字之疆。。。。。。
六、“思考”中。。。。。。
有些时候,不知道该拿怎样的世界观与心态面对世界,或许也还并不能称为世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应该只是井底之蛙的那一小片天吧。灰蒙蒙的一小片天,空气里的水分子轻易地就掩盖了它的真实颜色。然而当我开始想象那所谓的真实颜色的时候,我却又一如既往地疑惑了——它或许本没有颜色的吧。而这没有颜色并不是那种所谓的透明色,只是无色,如同大彻大悟般的无色。
开始越来越频繁地使用“或许”这个词,久而久之,我便不允许自己的这种类似于内在假象的“无知”。如果旁观者用“优柔寡断”这个词来形容的话,事实又似乎鲜明地摆在眼前了。这或许便是长久地处在时常变幻的性情与观念中所导致的直接结果。于是给自己找个理由:社会决定着我们的终极走向,亦决定着我们的心性。这经常让我怀疑自己哪一天是不是会被人当作“精神忧郁症”之类的患者,可我却又转而觉得自己其实是在发扬“阿Q精神”。
后记:
忽然发现,在青春这个“洪荒年代”里,思考使人在时光的激流中蜕变与成长。而成长就是让人不断地告别过去,告别曾经拥有,适应永远是未知的未来。直至被同化。在这个过程中,苍老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