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母交付海军,钓鱼岛“变守为攻”心理战第一枪打响!
![]() |
9月23日下午16时许,中国第一艘航母平台16号舰在大连举行交船仪式,16号舰不日将驶出大连港,前往海军航母驻泊锚地,在航母驻泊锚地,将举行16号舰入役仪式。中国航母交付海军!航母的意义是搭载歼击机,取得海上攻击主动权,是攻击性海上武器!无论哪个国家,建造航母都是为了获得海上进攻的能力。中国航母选择此时交付海军,真正的意义是什么?要探讨航空母舰的意义,首先要了解俄航空母舰的军事战略作用。
一、航母交付海军,so what? 航母是做什么的?
——对钓鱼岛争端而言,是威慑!
以航母为核心的海上编队,是海上立体战斗群。巡洋舰、驱逐舰这些传统的大中型战舰,尽管有着不俗的反舰、防空、反潜等能力,但并不具备“制空权”。而航母编队的增加对于海军兵力兵器而言,不仅拓展了海上方向的打击力与防御力,还使海空力量得以有机结合;加上信息化融入,将使海上的作战能力呈几何级数的增加。打个简单的比方,海上战斗大家不能总是船只对船只,瞎比划。是否拥有制空权是区别是否够主动进攻的最重要因素!穿跑得慢,但飞机导弹可以跑很快,迅速达到目标,完成歼灭任务!
钓鱼岛的地理位置,位于美国早前部署在中国沿海的军事封锁线条“正中间”。因此,是否掌控钓鱼岛,对中国未来在周边海域的战斗起了战略决定作用。简单来说,美国和日本费了老大劲编制了一条绳子,如果绳子的中间是中国人的,那么这条绳子就是去了一大半的作用。
因此说——在钓鱼岛争端之际,航母交付海军,是对钓鱼岛争端日方的一个明确威慑!
学点心理学:威慑,感性威慑,理性威慑
威慑:不战而屈人之兵!
1、感性威慑,是震慑的主体作用于人的感官,是人的本能、直接地感受在震撼、惊吓。比如你一个人去旅游,沿着幽深的小径走在深山里,拐过一个弯,猛然见到一头猛虎堵在山路上。这时候你的感受(惊恐万状,毛骨悚然,完全是本能的反应),就是感性震慑。
2、理性震慑,是作用于人的思维,是人的思考在感受着震撼、胆怯。想像一个场景,现在你是一个军队的军师,正在和诸葛亮对阵。这时候你满脑子都是三国故事里诸葛亮如何火烧赤壁、空城计之类的超绝智慧,仗还没打,你就打算认输逃跑了。这就是理性震慑。实际上按正史,诸葛亮的能力、智慧,比起周瑜、司马懿还略有欠缺呢。但你的思维根据传说的加工,影响了你对他的评价。
要说到客观上的区别,感性震慑,确实吓人。而理性震慑,可能对方是真厉害,也可能是因为我们自己以为对方厉害,于是“震慑”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航母交付使用,感性威慑、理性威慑皆有之!
要知道目前日本是连一只标准的航母都没有的,而在二战期间,日本曾经一度拥有25艘航母!但由于日本式战败国,所以不允许“实质上”拥有进攻型武器。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国航母交付使用,对日本人来说确实是一个刺激。
从心理上来说,威慑是一种比较积极的应对态度,告诉你我很强大,如果你真的要动粗,那我已经准备好迎接你的无理取闹!
二、航母除了在钓鱼岛争端中起威慑作用,还有什么用?
——用“威慑”手段保护资源,出击而不是防御!
说到这里,就要说到现代战争的意义。战争,以前会因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民族信箱等不同而斗争,如今在主要以经济利益为驱动!全面围绕经济指标在旋转。战争的最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消灭某一国家,而会为了抢夺有限资源。
目前,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已经全球第一,海上、海外利益巨大,没有航母根本无法有效保卫海上利益。今天别人跟你弄弄钓鱼岛,明天跟你弄弄黄岩岛,结果你发现自己的孩子三天两头被人欺负,但却没有武器保护。在这个节骨眼上,如果你用于自己的武器,在别人威胁我们利益的时候,我们就能够起到绝对的威慑作用。
以美国为例:美国航母是保证美元——美国印钞权的工具,因为在有核国家相互之间可以确保摧毁之后,核威慑能力已经下降。为什么?大家都不想同归于尽!于是,低于核一级的航母威慑,或者说全球战争能力成为第一威慑力量。美国没有强大的航母舰队,就不可能在全球发动如此多的局部战争,而实际上这些战争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维持、保证美元的地位。所以说,航母是货币全球化基本保证之一。
这么说也许略显以偏概全,但在海上领空保护上,航母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三、两国争端,为什么惯用“威慑”手段?
——战争的决定权不在武器,在于心理战斗、精神战斗、意志战斗!
战争的政治目的是消灭敌人,而消灭敌人必然要通过武力决战,通过战斗才能达到,它是一种比其他一切手段更为优越、更为有效的手段。消灭敌人包括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两个方面。军事心理学有统计,两军交战,一方军队损失超过20%就很难振作了!那么足以消灭军队士气的是什么?——是心理因素,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庞《乌合之众》《心理学统治世界》的作者,曾经说过——战争从来都不只是战术问题,是心理问题。
1、威慑也不是目的,是心理战术的手段!
拿破仑曾经说过“战争的一半是心理作用”只有能够坚持的才能取得胜利!但也有特殊情况,当年红军长征损失远远超过这个百分比,但仍然坚持了下来,“胜不在士兵是否够多,而在于有一定情感意志的联合力量!” 也就是我们先如今常说的——凝聚力,战斗力!战斗中的个体更倾向于感性容易相信带有鼓舞性质的感性号召,回顾中日双方心理战,从航母交付开始,中国从防守态势转而变为进攻态势。
现代全球经济一体化时期,不会有国家在一开始就盲目使用核武器,那么接下来中小型规模的战争主要集中在陆地海上和凌领空三方面。此次与日本钓鱼岛的争端,如果要快速解决,势必是海上战斗,而海上战斗最具有进攻性的一个标志就是否拥有航空母舰。就航空母舰而言,“航空”的意义大于“舰船”的意义,航空歼击机可以停留,组织编队进攻,打打增加了进攻的响应速度和力度!
因此,无论从钓鱼岛事件,还是从长远经济资源保护角度来看,或者是从两军交战的手段来看,此次航母事件都十足是我国针对日本的一次主动亮剑,是“变守为攻”心理战打响的第一枪!
2、战争的最关键因素是心理!
战争,也许未必一定要用武力去解决,但一定要有“以战止战” 的决心!我不随便打你,但我告诉你惹毛我,我一定好好回击你!
静观此次钓鱼岛事件会发现,尽管在钓鱼岛问题上我们似乎受到了日本的欺负。但,每一次当日本人打算动一动中国人的神经,中国人的民族凝聚力就会前所未有的凝聚起来。这个时候—— 一切阶层之间的小矛盾都被忽视,取而代之的是民族之间的大仇恨,只要有“以战止战” 的决心,没有那个国家敢得罪中国,谁也不敢与永远无法消灭的中华民族战斗到底。
心灵咖啡原创,转载请注明心灵咖啡网www.psycofe.com和原文链接。
推荐阅读:《心理专家分析,钓鱼岛这一仗,打不打?》
推荐测试:《从钓鱼岛测试,你是几级爱国愤青?》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