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德經》首章謂“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是一個圓圈(畢達哥拉斯學派言:圓是最和諧的圖形),說它無,它又無而不無就是有;說它有,它又有而不有就是無,因此是辯證的(dialectical)。
柏拉圖的Idea是對物而講的,它沒有創造性。創造屬於Demiurge,後來等於上帝,就是造物主。造物主把Idea這個form加到matter上就成功這個東西。因此柏拉圖的Idea屬intelligible world,但它本身並無創造性。所以到了亞裏斯多德就只說形式與質料,他批評柏拉圖為transcendent,而他的universal是immanent。假定對著物講,最後一定落在immanent。柏拉圖事實上只是抽象地在思想上把它提起來,嚴格講還是提不起來。後來如海德格爾講存有論,講being也是一樣。此處說可以提起來是從道講,無性有性是道的雙重性,有無合一為玄就是具體的道,才能恢復道的創造性。先籠統地說這個創造的方向,不就有形而上學的意義了嗎?這是道家式的形而上學,說存有論就是道家式的存有論,特點就在以主觀的方式講無講有,這正好可以創造物件,這是個創造的講法。
道家的道和萬物的關係就在負責萬物的存在,籠統說也是創造。這種創造究竟屬於什麼形態?例如“道生之,德畜之”(《五十一章》), 莊子也說:“生天生地,神鬼神帝。”(《大宗師》)
柏拉圖的Idea是對物而講的,它沒有創造性。創造屬於Demiurge,後來等於上帝,就是造物主。造物主把Idea這個form加到matter上就成功這個東西。因此柏拉圖的Idea屬intelligible world,但它本身並無創造性。所以到了亞裏斯多德就只說形式與質料,他批評柏拉圖為transcendent,而他的universal是immanent。假定對著物講,最後一定落在immanent。柏拉圖事實上只是抽象地在思想上把它提起來,嚴格講還是提不起來。後來如海德格爾講存有論,講being也是一樣。此處說可以提起來是從道講,無性有性是道的雙重性,有無合一為玄就是具體的道,才能恢復道的創造性。先籠統地說這個創造的方向,不就有形而上學的意義了嗎?這是道家式的形而上學,說存有論就是道家式的存有論,特點就在以主觀的方式講無講有,這正好可以創造物件,這是個創造的講法。
道家的道和萬物的關係就在負責萬物的存在,籠統說也是創造。這種創造究竟屬於什麼形態?例如“道生之,德畜之”(《五十一章》), 莊子也說:“生天生地,神鬼神帝。”(《大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