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婉约词
敦煌曲子词
敦煌曲子词是指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发现的词的写本,其中绝大部分是民间作品。有较强的现实性,风格朴素自然,清新明快,颇有民歌特点。有今人王重民辑本《敦煌曲子词集》汇集敦煌词较为完备。
天仙子
燕语莺啼三月半,烟蘸柳条金线乱。武陵原上有仙娥,携歌扇,香烂漫,留住九华云一片。 犀玉满头花满面,负妾一双偷泪眼。泪珠若得似珍珠,拈不散,知何限,串向红丝应百万。
解析: 这是一首怨词,写恋人远去,给姑娘带来的痛苦。
词的上片先从景写起。前两句,勾画了暮春的景色;燕莺啼叫,柳条在春风中袅袅多姿。作者从动态入笔,写得有声有色。尤其是是一个“乱”子,既形象的写出了柳条弄春的情态,也显露了主人公烦闷的心情,情和景交融在一起。经过景物的渲染,主人公出场了:武陵原上有仙娥,携歌扇,香烂漫。”仙女般的姑娘何其美。她这样出场目的何在?歇拍告诉人们,她是要留住那远去之人,可事与愿违,她只是留住“九华云一片”。作者笔锋一顿一挫,婉转的表达了主人公心头的怨情。
下片开头一句写主人公打扮之美,与上片“仙娥”暗映。接着调转笔锋写到:“负妾一双偷泪眼”,又与上片怨人去暗映。主人公的怨情在这一顿一折中代现出来了。作品到此在表现怨情方面,已经非常形象,非常深沉了。可是最后几句作者又展开想象的翅膀,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来抒写心中无限的怨与恨:“泪珠若得似珍珠,拈不散,知何艰,,串向红丝应百万。”以真珠比泪珠,可见泪珠之多;以泪之多烘写伤心之极,从伤心之极正见出怨情之深。一个平常的比喻在这里却把主人公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这首词提示了当时中国女性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追求,以及她们这种追求并不为男子所珍视的社会现实。感情质朴而深沉。
敦煌曲子词是指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发现的词的写本,其中绝大部分是民间作品。有较强的现实性,风格朴素自然,清新明快,颇有民歌特点。有今人王重民辑本《敦煌曲子词集》汇集敦煌词较为完备。
天仙子
燕语莺啼三月半,烟蘸柳条金线乱。武陵原上有仙娥,携歌扇,香烂漫,留住九华云一片。 犀玉满头花满面,负妾一双偷泪眼。泪珠若得似珍珠,拈不散,知何限,串向红丝应百万。
解析: 这是一首怨词,写恋人远去,给姑娘带来的痛苦。
词的上片先从景写起。前两句,勾画了暮春的景色;燕莺啼叫,柳条在春风中袅袅多姿。作者从动态入笔,写得有声有色。尤其是是一个“乱”子,既形象的写出了柳条弄春的情态,也显露了主人公烦闷的心情,情和景交融在一起。经过景物的渲染,主人公出场了:武陵原上有仙娥,携歌扇,香烂漫。”仙女般的姑娘何其美。她这样出场目的何在?歇拍告诉人们,她是要留住那远去之人,可事与愿违,她只是留住“九华云一片”。作者笔锋一顿一挫,婉转的表达了主人公心头的怨情。
下片开头一句写主人公打扮之美,与上片“仙娥”暗映。接着调转笔锋写到:“负妾一双偷泪眼”,又与上片怨人去暗映。主人公的怨情在这一顿一折中代现出来了。作品到此在表现怨情方面,已经非常形象,非常深沉了。可是最后几句作者又展开想象的翅膀,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来抒写心中无限的怨与恨:“泪珠若得似珍珠,拈不散,知何艰,,串向红丝应百万。”以真珠比泪珠,可见泪珠之多;以泪之多烘写伤心之极,从伤心之极正见出怨情之深。一个平常的比喻在这里却把主人公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这首词提示了当时中国女性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追求,以及她们这种追求并不为男子所珍视的社会现实。感情质朴而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