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吉斯之戒和《大学》之诚意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有一个关于“盖吉斯之戒”的故事。缘由是在讨论道德、人性的时候,柏拉图假设的论敌,为了表明,如果没有社会的监督,所谓的道德圣人和龌蹉小人在道德行为上将表现一致,给柏拉图讲了这个故事。故事梗概如下:
有一个牧羊人叫盖吉斯,在一次放牧中看到天上劈下的惊雷在地上打出了一个大窟窿。他发现窟窿里有一匹铜马,铜马里面是一个木乃伊,手上有一个金戒指。他取下金戒指戴在手上。
牧羊人们有每年一次向国王汇报牧羊情况的习惯,他们在篝火旁商议今年派谁作为代表。盖吉斯无意之中转动了手上的戒指,惊奇地发现自己隐身了,然后他再次转动了一下戒指,自己又现形了。他毛遂自荐,踏上了去王宫的道路。
结果,凭借盖吉斯之环,盖吉斯引诱了皇后,与其合谋杀害了人民爱戴的国王。
柏拉图的论敌试说明,倘若圣人拥有这个戒指,他的行为将和小人无异,引申义为,倘若你可以没有代价的做坏事,你将做不道德的事情。柏拉图难以反驳,最后不了了之。
但是在儒家学说中就有一条对君子的要求可以用来反驳这个观点。
《大学》的三纲八目,八目中的诚意是修身的根本。在传的部分,具体解释了什么是诚意。诚意就是慎独。君子慎独。《四书集注》解释独就是只有你知道而他人不知道的处境。诚意就要做到无论他人是否在场都要言行一致合乎道德规范。
也就是《论语》中讲的,”子曰:'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已矣。''“。
忠,简言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就是先自律然后推已及人。一个是消极意义的,一个是积极意义的。
一以贯之就是前后一致,不随意变更。实则和康德的绝对命令相通。一以贯之某种意义上可以翻译为康德绝对命令的第一种表述,使你的准则成为一条普遍原则。所以儒学和康德是有很大的相似之处的,可以融通。
由此,人若诚其意,实其意,使他的意志实实在在,就能够行为贯彻一致。避免盖吉斯之环的这种情形。
另外,意是人之所发。意如果理解为意志的话,又通康德的善良意志,就是实践理性,秉持道德律。而八条目在诚意之前是格物致知。致知要先格物。致知的致就是推到极点,致知就是把知识穷尽,要穷尽知识就要格物。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中的理。如果不格物致知,就无法诚意。我想暗含的理解是不是,求学求知很艰辛,如果知求得全面,那么这个人的意志力恐怕也得到了训练。如果学习往往半途而废,这个人肯定没有什么意志力,自然无法诚意、实意。
也难怪,往往说一个学生品学兼优,在实际中只考察学,以此为标准,而不充分关注行。
有一个牧羊人叫盖吉斯,在一次放牧中看到天上劈下的惊雷在地上打出了一个大窟窿。他发现窟窿里有一匹铜马,铜马里面是一个木乃伊,手上有一个金戒指。他取下金戒指戴在手上。
牧羊人们有每年一次向国王汇报牧羊情况的习惯,他们在篝火旁商议今年派谁作为代表。盖吉斯无意之中转动了手上的戒指,惊奇地发现自己隐身了,然后他再次转动了一下戒指,自己又现形了。他毛遂自荐,踏上了去王宫的道路。
结果,凭借盖吉斯之环,盖吉斯引诱了皇后,与其合谋杀害了人民爱戴的国王。
柏拉图的论敌试说明,倘若圣人拥有这个戒指,他的行为将和小人无异,引申义为,倘若你可以没有代价的做坏事,你将做不道德的事情。柏拉图难以反驳,最后不了了之。
但是在儒家学说中就有一条对君子的要求可以用来反驳这个观点。
《大学》的三纲八目,八目中的诚意是修身的根本。在传的部分,具体解释了什么是诚意。诚意就是慎独。君子慎独。《四书集注》解释独就是只有你知道而他人不知道的处境。诚意就要做到无论他人是否在场都要言行一致合乎道德规范。
也就是《论语》中讲的,”子曰:'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已矣。''“。
忠,简言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就是先自律然后推已及人。一个是消极意义的,一个是积极意义的。
一以贯之就是前后一致,不随意变更。实则和康德的绝对命令相通。一以贯之某种意义上可以翻译为康德绝对命令的第一种表述,使你的准则成为一条普遍原则。所以儒学和康德是有很大的相似之处的,可以融通。
由此,人若诚其意,实其意,使他的意志实实在在,就能够行为贯彻一致。避免盖吉斯之环的这种情形。
另外,意是人之所发。意如果理解为意志的话,又通康德的善良意志,就是实践理性,秉持道德律。而八条目在诚意之前是格物致知。致知要先格物。致知的致就是推到极点,致知就是把知识穷尽,要穷尽知识就要格物。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中的理。如果不格物致知,就无法诚意。我想暗含的理解是不是,求学求知很艰辛,如果知求得全面,那么这个人的意志力恐怕也得到了训练。如果学习往往半途而废,这个人肯定没有什么意志力,自然无法诚意、实意。
也难怪,往往说一个学生品学兼优,在实际中只考察学,以此为标准,而不充分关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