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之初印象(二)
苏东坡: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是为题记
既然吃住行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词组,我就先来说说杭州的吃吧,当然我不会承认是个吃货,只是恰巧有这么个词是吃排在第一位而已,写到这,我情不自禁地为自己的华丽转身而赞叹。
在杭州待了两个晚上两个白天,也就正好吃了两遍的一天三餐。钱钟书说过,旅行者天生就有着胡说八道、盲目偏见的权利,因此我也吃了这么几顿,就敢恬不知耻地来说说杭州的吃。当然了,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和证明是自己一孔之见的想法,在每说一句之前都应当加个“我认为”,为了少打几个字,后面就省略掉了。
早饭:没啥好说的,由于要赶时间出去玩,所以两天都是在路边的小吃店弄点馄饨凑合凑合,唯一可说的是杭州煮茶叶蛋居然不放酱油的。服务员拿给我茶叶蛋时我还以为是白煮蛋,我也没说什么就马上吃掉了。第二天,我和夫人一起去吃早饭,夫人拿到茶叶蛋的时候也很奇怪,就问了一句:这个是茶叶蛋么,怎么是白色的呢?服务员解释道,我们这煮茶叶蛋是不放酱油的,用茶叶、八角等作料一起煮的啊,放了酱油就没茶叶香了,是酱油蛋了。我听过之后连连点头表示赞同,自己在江苏习惯了,倒从没想到茶叶蛋就应该是这样煮的,应当要有茶叶香的,而不是扑鼻的酱油味。
偏见害死人啊,更要命的是偏见是固有的,是长此以往的自然流露,是难以克服和发现的,甚至你都不知道你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偏见。虽然有人说偏见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但我还是很讨厌这种偏见,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偏见太多了,已经是家常日用了吧,尤其是读哲学书时自然会把马克思主义拿出来对照。说得有点远了,但以后得记住,茶叶蛋应当是白色的。
当时包括之后直至现在,我都没有更准确地说是不愿去求证是不是杭州都是这么煮茶叶蛋的,我选择去相信,并把它写下来,因为我觉得杭州就应该这样子的,就应该是这么讲究,这么没有偏见,这么贴近这个词本身的字面意思。
午餐:第一天是在盛名之下的楼外楼吃招牌菜,第二天是在旅社餐厅里对付吃的;我也选择相信了吃的都是正宗杭帮菜。
先说楼外楼,按我的预期,估计要在门口排半个小时队才能吃到。到了进门才发现其实不需要排队的,有很多桌子空着的。我心说,麻烦了,第一印象就不好,中国人下馆子最大的特点是哪里人多就往哪挤,不用排队说明楼外楼在人们心目中一般嘛。坐下点菜,肯定是点仰慕已久的招牌菜咯,有叫花鸡、西湖醋鱼、东坡肉,再加时鲜西湖炒三样和西湖藕莼汤。服务员,来来来,上杯西湖龙井,再上一瓶花雕!跟夫人开玩笑说咱也在楼外楼充了回爷了。等菜上齐了开吃,感觉叫花鸡肉太老香味不足、西湖醋鱼卤汁味道奇怪、东坡肉徒有诱人外表口味一般,倒是没啥大名气的时鲜和藕莼汤让人吃得爽口宜人。在跟夫人交流吃后感想时,我们都觉得可能是现在物质水平提高,大鱼大肉吃多了不稀罕吃了,外加两个作为资深吃货的我们,因此觉得很一般。但不管怎么样,好歹古诗里才有的楼外楼我们都吃过了(虽然诗里的彼楼外楼非此楼外楼),而且还表示口味很一般,这,就是资本。
再说第二天午饭,因为是要急着赶回去,所以就在青年旅社的餐厅点了几个菜对付。但这一对付不要紧,还真把我吃出感觉了,超出了之前的任何一顿,当然也可能是由于最后一顿了而且又没喝酒,所以感觉味道特别好,更可贵的是每道菜都特别对味。西芹鸡块,是一道越吃越想吃的菜,是一道辣得满头大汗但不妨碍埋头苦吃的菜,是一道平常不爱吃西芹但还是吃西芹的菜,它不会象川菜的麻,却是融合多种香味的辣,辣中有香,香中有辣。西红柿蛋汤,是个很容易烧的汤,甚至连我都会烧。但厨师对放西红柿和鸡蛋的时机和火候把握地十分精细,西红柿既没有太烂也没有太生,是那种恰到好处的滋味,既保留西红柿的新鲜口感,又增加了蛋花的味道;再说蛋花,蛋花入口很滑很润,保留了蛋花的流体感,不会象一般人做得象炒蛋一样结结实实;再说汤汁,西红柿、蛋花和葱花的美味扑鼻宜人,三种味道美妙融合,有西红柿的爽口,鸡蛋的细腻,更有葱花的点缀。还有两个菜是什么我已经记不清楚了,但同样地也是非常对味。最后的结局当然是我和夫人风卷残云般把四个菜吃得干干净净,连一点汤都没剩,外加每人两碗饭。
晚餐:第一天吃的是状元馆的招牌爆鳝面,第二天也是在旅社餐厅里吃的。(写到这,我发现时间链交代的有些问题。我是晚上到杭州的,因此,在杭州的第一顿是在状元馆,而不是早饭)
按照套路,还是先说状元馆的招牌爆鳝面。去之前,面对状元馆这个名字,我有两个美好的联想,一是有状元在这个店里吃过面,二是有不少赶考的才子在此把酒言欢吟诗作对,并在酒到酣时象武松一样在白墙上用支黑毛笔信手涂鸦作诗。但,理想终究会照进现实!现实是,这里既没有出过状元,也没有文人骚客的墨迹,只是一个曾经昔日考场外供穷学生吃面喝酒的百年小店,只是一个搬过若干次家、也不知道招牌是否还是百年前的那块的小店,只是一个经历了个体工商户到国有企业再到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性质的一个小店。不过怎么样,都已经来,就吃吧,就吃招牌爆鳝面吧,面对价格高的离谱(四十元)这碗面吃吃看吧,结果很是失望。爆鳝有种不小心烧糊的感觉,面汤充斥着酱油味,面条材质及口感很是一般!面对无历史文化背景、连徒有其名都算不上、口味很是普通、价格无比高昂的这家店,我真是后悔,完全没有吃完楼外楼的那种坦然和淡定。拜托,人家楼外楼好歹古诗里都有,你只是百度里才有,你怎么就敢把价格定得如此之高呢。
再说第二天在青年旅社的晚餐,由于累了一整天,又喝了不少酒,现在都不记得吃了些什么,但当时就觉得厨师很了不起,拿上来的菜要样有样,要味有味,一看就是大手笔,做法及放的材料都非常之精致和考究。赞一个!伟大的杭州厨师,虽然我还不知道你的名字!
最后,严格从字面上来看,吃住行这个词组里吃的含义应当包括喝,但因为我是个狂爱喝茶的人,出于我对喝茶的喜好,我决定另起一炉来说喝茶。特此说明,以表严谨。
既然吃住行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词组,我就先来说说杭州的吃吧,当然我不会承认是个吃货,只是恰巧有这么个词是吃排在第一位而已,写到这,我情不自禁地为自己的华丽转身而赞叹。
在杭州待了两个晚上两个白天,也就正好吃了两遍的一天三餐。钱钟书说过,旅行者天生就有着胡说八道、盲目偏见的权利,因此我也吃了这么几顿,就敢恬不知耻地来说说杭州的吃。当然了,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和证明是自己一孔之见的想法,在每说一句之前都应当加个“我认为”,为了少打几个字,后面就省略掉了。
早饭:没啥好说的,由于要赶时间出去玩,所以两天都是在路边的小吃店弄点馄饨凑合凑合,唯一可说的是杭州煮茶叶蛋居然不放酱油的。服务员拿给我茶叶蛋时我还以为是白煮蛋,我也没说什么就马上吃掉了。第二天,我和夫人一起去吃早饭,夫人拿到茶叶蛋的时候也很奇怪,就问了一句:这个是茶叶蛋么,怎么是白色的呢?服务员解释道,我们这煮茶叶蛋是不放酱油的,用茶叶、八角等作料一起煮的啊,放了酱油就没茶叶香了,是酱油蛋了。我听过之后连连点头表示赞同,自己在江苏习惯了,倒从没想到茶叶蛋就应该是这样煮的,应当要有茶叶香的,而不是扑鼻的酱油味。
偏见害死人啊,更要命的是偏见是固有的,是长此以往的自然流露,是难以克服和发现的,甚至你都不知道你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偏见。虽然有人说偏见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但我还是很讨厌这种偏见,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偏见太多了,已经是家常日用了吧,尤其是读哲学书时自然会把马克思主义拿出来对照。说得有点远了,但以后得记住,茶叶蛋应当是白色的。
当时包括之后直至现在,我都没有更准确地说是不愿去求证是不是杭州都是这么煮茶叶蛋的,我选择去相信,并把它写下来,因为我觉得杭州就应该这样子的,就应该是这么讲究,这么没有偏见,这么贴近这个词本身的字面意思。
午餐:第一天是在盛名之下的楼外楼吃招牌菜,第二天是在旅社餐厅里对付吃的;我也选择相信了吃的都是正宗杭帮菜。
先说楼外楼,按我的预期,估计要在门口排半个小时队才能吃到。到了进门才发现其实不需要排队的,有很多桌子空着的。我心说,麻烦了,第一印象就不好,中国人下馆子最大的特点是哪里人多就往哪挤,不用排队说明楼外楼在人们心目中一般嘛。坐下点菜,肯定是点仰慕已久的招牌菜咯,有叫花鸡、西湖醋鱼、东坡肉,再加时鲜西湖炒三样和西湖藕莼汤。服务员,来来来,上杯西湖龙井,再上一瓶花雕!跟夫人开玩笑说咱也在楼外楼充了回爷了。等菜上齐了开吃,感觉叫花鸡肉太老香味不足、西湖醋鱼卤汁味道奇怪、东坡肉徒有诱人外表口味一般,倒是没啥大名气的时鲜和藕莼汤让人吃得爽口宜人。在跟夫人交流吃后感想时,我们都觉得可能是现在物质水平提高,大鱼大肉吃多了不稀罕吃了,外加两个作为资深吃货的我们,因此觉得很一般。但不管怎么样,好歹古诗里才有的楼外楼我们都吃过了(虽然诗里的彼楼外楼非此楼外楼),而且还表示口味很一般,这,就是资本。
再说第二天午饭,因为是要急着赶回去,所以就在青年旅社的餐厅点了几个菜对付。但这一对付不要紧,还真把我吃出感觉了,超出了之前的任何一顿,当然也可能是由于最后一顿了而且又没喝酒,所以感觉味道特别好,更可贵的是每道菜都特别对味。西芹鸡块,是一道越吃越想吃的菜,是一道辣得满头大汗但不妨碍埋头苦吃的菜,是一道平常不爱吃西芹但还是吃西芹的菜,它不会象川菜的麻,却是融合多种香味的辣,辣中有香,香中有辣。西红柿蛋汤,是个很容易烧的汤,甚至连我都会烧。但厨师对放西红柿和鸡蛋的时机和火候把握地十分精细,西红柿既没有太烂也没有太生,是那种恰到好处的滋味,既保留西红柿的新鲜口感,又增加了蛋花的味道;再说蛋花,蛋花入口很滑很润,保留了蛋花的流体感,不会象一般人做得象炒蛋一样结结实实;再说汤汁,西红柿、蛋花和葱花的美味扑鼻宜人,三种味道美妙融合,有西红柿的爽口,鸡蛋的细腻,更有葱花的点缀。还有两个菜是什么我已经记不清楚了,但同样地也是非常对味。最后的结局当然是我和夫人风卷残云般把四个菜吃得干干净净,连一点汤都没剩,外加每人两碗饭。
晚餐:第一天吃的是状元馆的招牌爆鳝面,第二天也是在旅社餐厅里吃的。(写到这,我发现时间链交代的有些问题。我是晚上到杭州的,因此,在杭州的第一顿是在状元馆,而不是早饭)
按照套路,还是先说状元馆的招牌爆鳝面。去之前,面对状元馆这个名字,我有两个美好的联想,一是有状元在这个店里吃过面,二是有不少赶考的才子在此把酒言欢吟诗作对,并在酒到酣时象武松一样在白墙上用支黑毛笔信手涂鸦作诗。但,理想终究会照进现实!现实是,这里既没有出过状元,也没有文人骚客的墨迹,只是一个曾经昔日考场外供穷学生吃面喝酒的百年小店,只是一个搬过若干次家、也不知道招牌是否还是百年前的那块的小店,只是一个经历了个体工商户到国有企业再到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性质的一个小店。不过怎么样,都已经来,就吃吧,就吃招牌爆鳝面吧,面对价格高的离谱(四十元)这碗面吃吃看吧,结果很是失望。爆鳝有种不小心烧糊的感觉,面汤充斥着酱油味,面条材质及口感很是一般!面对无历史文化背景、连徒有其名都算不上、口味很是普通、价格无比高昂的这家店,我真是后悔,完全没有吃完楼外楼的那种坦然和淡定。拜托,人家楼外楼好歹古诗里都有,你只是百度里才有,你怎么就敢把价格定得如此之高呢。
再说第二天在青年旅社的晚餐,由于累了一整天,又喝了不少酒,现在都不记得吃了些什么,但当时就觉得厨师很了不起,拿上来的菜要样有样,要味有味,一看就是大手笔,做法及放的材料都非常之精致和考究。赞一个!伟大的杭州厨师,虽然我还不知道你的名字!
最后,严格从字面上来看,吃住行这个词组里吃的含义应当包括喝,但因为我是个狂爱喝茶的人,出于我对喝茶的喜好,我决定另起一炉来说喝茶。特此说明,以表严谨。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