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杂感】USA37——异域+性别
昨晚,在wexner center看visiting filmmaker 墨西哥女导演EI Velador的两部纪录片。
第一部叫《All water has a perfect memory》。很私人化,很短,记录她7个月大时2岁的姐姐在自家泳池中去世的事情。她分别采访父亲(说墨西哥话,应该是西班牙语)母亲(来自北美,说英语)、弟弟(说英语)。这个家庭我一看,有泳池,有精致的小时录像,英语标准,就知道,在墨西哥属中上阶层。
第二部叫《The night watchman守夜人》,时间很长。记录的是一个墓地守夜人的日常生活,同时通过守夜人晚上看一个黑白小电视的新闻画外音,不断讲述着墨西哥的毒品战争、年轻人的死亡等大背景。
引起我兴趣的,是片中的墓地,非常奇特。
片子一开始,我还以为是讲住在别墅烂尾楼里穷人的故事(这也是发展中国家一个标准异域色彩的主题)。但那些2、3层密密麻麻挤在一起的房子,却原来是一个个墓地。
这些房子,有门,有房间,有楼梯,有穹顶,晚上还可以亮灯。也就是说,这些房子和一般活人住的房子没什么差别,唯一不同是平面比较小,每个大概在3、4米见方。
这些房子都可以进人,也都可以上到二层。大多为双开的玻璃门,有钥匙还可以锁门。一层一般就是一个灵堂,主要是逝者的大幅ps过的鲜艳的彩色照片,和长明的烛火,二层就是穹顶空间了。里面的装修也很高档、精致,大理石、钢制的木楼梯,穹顶下吊着大大的水晶灯。
这哪里是墓地,完全就是一座微缩城市!
房子(墓地)之间有可以开车的街道。街道属于公共部分,基本是石头土路,房子(墓地)与房子(墓地)之间,也是石头土路,都破破烂烂的,但只要一碰到属于私人房子(墓地)的地方,大理石铺地、大理石台阶、精致的栏杆和绿化就出现了。这些精致的私人部分和破烂的公共部分,对比异常鲜明。当然其中,也有一片墓地,只是一些成片的小墓碑立着。
墓地周边环境和在中国乡镇里常见到的一样,尘土飞扬,垃圾遍地,野狗乱跑。
片中不断在造房子(墓地)的工人工作场景,工人工作穿着破鞋子、下班后清洗干净回家的场景,不断有人哭泣的葬礼场景,一个寡妇总来给警察先夫房子(墓地)清扫的场景,一个趁葬礼卖些零食、水果的杂货车摊场景,这些场景,在中国乡镇跑过后,就不会觉得有特别大新鲜感。
影片完后的导演和观众问答环节,我想,应该是异域人士拍“异域色彩”片子在典型美国(西方)遇到的共同境遇。大家基本不讨论她那个个人化故事,问题完全集中在《守夜人》上。
首先,观众中有很多来自墨西哥的人(观众其实也就20多个,至少一半看来跟墨西哥有关),有2、3个积极发言,说在其中感受到了墨西哥文化,而明显已经中产并且国际化了的导演当然是尽量否认,说这个不是她想要表达的,她想表达的是普遍性的东西(这也是一种标准答案)。
然后,美国本地人的问题是她如何找到这个人物和故事,以及如何跟他们打交道。导演还是蛮坦诚的,说不知道,她只是遇见了,然后觉得那个守夜人性格和身体语言有力量,就拍了。
说实话,我没觉得片子本身拍得有多好,但这个题材一出现,很多画面就讲述了很多(超越我原有视野的)新鲜东西,充分满足了我的“异域好奇心”。导演在结构的控制、人物的挖掘上,基本没什么特别之处。美国主持人特别几次提到她的女性身份,两部片子里有大量的细节描绘,似乎可以看出些性别特色,但也仅此而已。
或者说,(异域)题材,就是异域人士在美国说话的最重要工具(说得好坏深浅,远在其次)!
于是就产生些联想。
最近几年在本专业里,看到很多所谓国际顶级名校与国内顶级名校或联合、或独自,以中国地段为基地做的设计(城市设计为多)。大多(或者说基本)都是些浮光掠影的调查、看似新鲜花俏其实套路陈旧的图表分析、看似国际化宽阔视野其实都是自我小圈子内yy的设计策略,不也是如此吗?异域色彩的题材最重要,是否有深度、是否切中实际,远在其次。
---------------------------------------------------------------------
USA速写系列
USA32——对话速写(持续更新)
USA31——场景速写(持续更新)
USA30——人物速写(1-10)
--------------------------------------------------------------------------------------
USA日常部分日记:
USA29——新家(中产社区美国梦)
USA28——“惨”就一个字
USA27——两个很美国的画家
USA25——傍晚遇见“城市”
USA23——下午小记:淘书,小牌子
USA22——这三个晚上
USA21——找到一个好去处
USA19——Keywest + 迈阿密(Maimi)(未完待续ing)
USA18——在美国我最关心的事情是什么?
USA13——日常片断3
USA12——下午速写
USA11——俄亥俄大学(OSU)的初夏傍晚
USA10——黄昏即景
USA9——初春即景
USA7——这两天出了个林书豪
USA6——深夜即景
USA5——日常片段2
USA4——日常片段1
USA3——礼拜五三段流水帐(我为什么来osu)
-------------------------------------------------------------------------------------------
USA专业部分日记:
USA26——交图前夜
USA24——失语
USA17——ANN的STUDIO(持续更新ing)
USA16——讲座备忘(持续更新ing)
USA15——(一)西方中心在干什么?读一篇综述
USA8——除“旧”才能纳“新”
USA2——平实、有效的展览
USA1——头几天(15-17),扁平、松散的城市
第一部叫《All water has a perfect memory》。很私人化,很短,记录她7个月大时2岁的姐姐在自家泳池中去世的事情。她分别采访父亲(说墨西哥话,应该是西班牙语)母亲(来自北美,说英语)、弟弟(说英语)。这个家庭我一看,有泳池,有精致的小时录像,英语标准,就知道,在墨西哥属中上阶层。
第二部叫《The night watchman守夜人》,时间很长。记录的是一个墓地守夜人的日常生活,同时通过守夜人晚上看一个黑白小电视的新闻画外音,不断讲述着墨西哥的毒品战争、年轻人的死亡等大背景。
引起我兴趣的,是片中的墓地,非常奇特。
片子一开始,我还以为是讲住在别墅烂尾楼里穷人的故事(这也是发展中国家一个标准异域色彩的主题)。但那些2、3层密密麻麻挤在一起的房子,却原来是一个个墓地。
这些房子,有门,有房间,有楼梯,有穹顶,晚上还可以亮灯。也就是说,这些房子和一般活人住的房子没什么差别,唯一不同是平面比较小,每个大概在3、4米见方。
这些房子都可以进人,也都可以上到二层。大多为双开的玻璃门,有钥匙还可以锁门。一层一般就是一个灵堂,主要是逝者的大幅ps过的鲜艳的彩色照片,和长明的烛火,二层就是穹顶空间了。里面的装修也很高档、精致,大理石、钢制的木楼梯,穹顶下吊着大大的水晶灯。
这哪里是墓地,完全就是一座微缩城市!
房子(墓地)之间有可以开车的街道。街道属于公共部分,基本是石头土路,房子(墓地)与房子(墓地)之间,也是石头土路,都破破烂烂的,但只要一碰到属于私人房子(墓地)的地方,大理石铺地、大理石台阶、精致的栏杆和绿化就出现了。这些精致的私人部分和破烂的公共部分,对比异常鲜明。当然其中,也有一片墓地,只是一些成片的小墓碑立着。
墓地周边环境和在中国乡镇里常见到的一样,尘土飞扬,垃圾遍地,野狗乱跑。
片中不断在造房子(墓地)的工人工作场景,工人工作穿着破鞋子、下班后清洗干净回家的场景,不断有人哭泣的葬礼场景,一个寡妇总来给警察先夫房子(墓地)清扫的场景,一个趁葬礼卖些零食、水果的杂货车摊场景,这些场景,在中国乡镇跑过后,就不会觉得有特别大新鲜感。
影片完后的导演和观众问答环节,我想,应该是异域人士拍“异域色彩”片子在典型美国(西方)遇到的共同境遇。大家基本不讨论她那个个人化故事,问题完全集中在《守夜人》上。
首先,观众中有很多来自墨西哥的人(观众其实也就20多个,至少一半看来跟墨西哥有关),有2、3个积极发言,说在其中感受到了墨西哥文化,而明显已经中产并且国际化了的导演当然是尽量否认,说这个不是她想要表达的,她想表达的是普遍性的东西(这也是一种标准答案)。
然后,美国本地人的问题是她如何找到这个人物和故事,以及如何跟他们打交道。导演还是蛮坦诚的,说不知道,她只是遇见了,然后觉得那个守夜人性格和身体语言有力量,就拍了。
说实话,我没觉得片子本身拍得有多好,但这个题材一出现,很多画面就讲述了很多(超越我原有视野的)新鲜东西,充分满足了我的“异域好奇心”。导演在结构的控制、人物的挖掘上,基本没什么特别之处。美国主持人特别几次提到她的女性身份,两部片子里有大量的细节描绘,似乎可以看出些性别特色,但也仅此而已。
或者说,(异域)题材,就是异域人士在美国说话的最重要工具(说得好坏深浅,远在其次)!
于是就产生些联想。
最近几年在本专业里,看到很多所谓国际顶级名校与国内顶级名校或联合、或独自,以中国地段为基地做的设计(城市设计为多)。大多(或者说基本)都是些浮光掠影的调查、看似新鲜花俏其实套路陈旧的图表分析、看似国际化宽阔视野其实都是自我小圈子内yy的设计策略,不也是如此吗?异域色彩的题材最重要,是否有深度、是否切中实际,远在其次。
---------------------------------------------------------------------
USA速写系列
USA32——对话速写(持续更新)
USA31——场景速写(持续更新)
USA30——人物速写(1-10)
--------------------------------------------------------------------------------------
USA日常部分日记:
USA29——新家(中产社区美国梦)
USA28——“惨”就一个字
USA27——两个很美国的画家
USA25——傍晚遇见“城市”
USA23——下午小记:淘书,小牌子
USA22——这三个晚上
USA21——找到一个好去处
USA19——Keywest + 迈阿密(Maimi)(未完待续ing)
USA18——在美国我最关心的事情是什么?
USA13——日常片断3
USA12——下午速写
USA11——俄亥俄大学(OSU)的初夏傍晚
USA10——黄昏即景
USA9——初春即景
USA7——这两天出了个林书豪
USA6——深夜即景
USA5——日常片段2
USA4——日常片段1
USA3——礼拜五三段流水帐(我为什么来osu)
-------------------------------------------------------------------------------------------
USA专业部分日记:
USA26——交图前夜
USA24——失语
USA17——ANN的STUDIO(持续更新ing)
USA16——讲座备忘(持续更新ing)
USA15——(一)西方中心在干什么?读一篇综述
USA8——除“旧”才能纳“新”
USA2——平实、有效的展览
USA1——头几天(15-17),扁平、松散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