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片语
2011.07.20
看完《少年维特的烦恼》,这是一本“狂飙突进”运动时代的畅销书,现在看来,持保留意见。男主人公爱上已经订婚的女主人公,女的保持分寸,男的却无法抑制内心的感情,以男的自杀做结。唯一动容的是写到两颗胡桃树,让我想起了张老师家院子里的米枣树,童年的时光倾泻而出。猛然想起大一时听余华的讲座,说文学的作用,其中之一就是当读者读到某处时,能激起内心深处的感觉。歌德是个诗人,诗人善于描绘自然,在小说上技巧弱些,结构也弱些。
前段时间也看完了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20世纪20年代是“迷惘的一代”,迷惘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财富和地位,却仍然无法获得老牌富人的尊重。在我看来,这迷惘是属于年轻人的,老牌富人是有理由不尊重他们,因为他们缺少历史。历史的力量在那摆着,不可能撼动,年轻人既然没有历史,那就只好朝前。所谓的畅销书是属于时代的,而不是永恒的。
2011.07.28 《女人十日谈》 里娅·沃兹涅先斯卡娅
这本书模仿了薄伽丘《十日谈》的写法,写了10个女人在10天里讲的100个故事,每天都有一个主题,初恋、引诱、遗弃、、复仇、婚外情的荒唐、性生活的尴尬……作者是前苏联时期的,作品有限。这本书比较突出的地方还是让人觉着女性的悲惨命运以及前苏联的政治黑暗导致的生活窘境。不过较之文革,似乎又好得多,大概要更换朝代的时候社会现状大抵如此。文字并没有太大的文学价值。
2011.07.30 《百年孤独》 加西亚•马尔克斯
这是我继《红楼梦》之后读到的最有感觉的书。说不上哪里好,就是一种气氛吧,读着读着就睁大了眼睛,不敢相信,被震撼了,放下书便觉得天地无垠,自己似乎也不存在了。许是书里的一种虚无的存在感在作祟吧,时间是扭曲的,空间是模糊的,历史也是荒诞的重复,前一刻的斩钉截铁,到了后一刻顷刻化作虚无。存在的虚无是早就被论证过了的,但即便如此,也无法阻挡我们诗意地栖居,所以,那就让我们诗意地栖居吧!
2011.08.08 《收获》2011NO.4
看了几年的收获,突然在看完这本时才发现,收获是历史的,翻开收获,能有中国当代文坛的重大事件的剪影,也还残留着现代文坛的蛛丝马迹。这一期,李辉写的是丁玲在平反后,其实丁玲不过是个莽撞的带点激情和才情的写作者,政治是她永远的痛。张翎的《生命中最黑暗的夜晚》,好像读出了一点迟子建的味道,那些浮在生活表面上的碎冰底下,涌动着的是冰川世纪的冰河,彻底的寒。短篇小说《爱》只是想捕捉一种单纯的想念的味道,《局部》写的是文革的剪影,用一种荒诞的手法,由于篇幅小,比较容易操作,还是稍显局促,我发现现在越来越喜欢看这种风格的小说,觉着这样的小说味道才是生活的真实。张辛欣虽然写的是父亲,却透着自己的突兀在里面。
2011.08.16 《1Q84》村上春树
这本书完全深深地吸引了我,作者的精确的语言,营造的神秘气氛,都让人越读越清醒,也更加欲罢不能。于是花了一周的时间将三本都看完了,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看。还是不得不花痴地说一句:无比佩服作者啊,虽然心理层面上不愿意承认这点。就像下了一盘很大的棋,看过的同事如是说,棋局铺得很大,非常扑朔迷离,但这背后的结果或者说真相确简单易懂,所以作者的叙述非常高超,语言是现实而精确地,并没有故弄玄虚,但营造的氛围却非常引人入胜,可以让人忘了吃饭也不会忘了要继续把这本书读下去,直到找到最后的答案。其实有点类似悬疑?但没有一个非常精巧而且离奇的故事,只是把很多现实的事件加入了一点非现实的因素组成的,因此更加让人唏嘘不已,因为分不清现实和非现实的界限。好吧,刚刚读完其实不适合马上写读后感,必须稍加整理。不过这是非常真实的感觉沉浸在故事里,无法自拔,就算看到最后一章,也似乎没有看到结局,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下次可以多写点。
2011.08.17 《情人》玛格丽特 杜拉斯
看完基本没感觉,大概过了可以欣赏无病呻吟的文字的时期。虽然号称有张爱玲般世俗女人的小资情节,却感受不到小资情调。只是在描写童年时期的家境以及家庭成员的关系时,才感受到张爱玲一样传递出的冷漠,以及深深的无力感。如果不是一个17岁的白人少女和一个中年的中国男人的异国恋,也许这本书不会这么出名吧,或者也因为采用了与一般自传不同的叙述手法,很像一个人的喃喃自语,时空也比较混乱,这样的叙述才让这本书不断受人追捧。说到底,总有些不一样。
2011.09.05《红与黑》 司汤达
这本书还是比较长的,有70多章,看完30章以为结束了,结果还有一大半。开始看这么饶舌的文字还真是不习惯,看着看着渐渐看出点18世纪法国人的严格的礼仪来,顺带能理解那时代的其他书了,像简爱,傲慢和偏见之类的,体会会更深刻些。不过这本书也带着法国大革命时代深深的历史烙印,教科书里的简单历史陈述此刻都变得有血有肉了。这样短暂的时代是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记的吧,只是懂的人太少了。至于那个出身卑微,又凭着野心和实力挤上上流社会的男主人公于连,大概也是一代有能力的贫儿的缩影吧。只可惜,有钱的高傲的女人的爱情虽然也情真意切,却敌不过一个善良的已婚女人。最后他终于在疲惫中得到心灵的恒久宁静,他是主动选择了死亡。
2011.09.13《大方》 NO.2 安妮宝贝主编
第二期的大方倒像是外国文学了,不过都是精华,对阅读惯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我来说,是一次不错的阅读体验。对文字都保持着一种距离感,对情节和结局暗暗做了比较高的期待,发现有些文章似乎没有高潮就结尾了,像大卫康斯坦丁的《米德兰的下午茶》,只是一个小故事的剪影,甚至谈不上是小说。《战地女郎》让一个似乎有深厚故事背景并且可以延续下去的故事在一个急促的轰炸中戛然而止了。可能是香港文化和台湾文化还稍微有些了解的缘故,看《与作》《沙之书》《未来之城》,还是能嗅到那种熟悉的气味。日本作家太宰治写的《Goodbye》,看出一点日本偶像剧的味道。安妮宝贝过于强调自己的感受,她的专栏《在印度》反而没有写出印度真实的感觉。其实这本书里我最推崇的两篇是VS奈保尔的《非洲的假面剧》和乔纳森弗兰岑的《更远》,假面剧里写到南非的种族主义的严重,其实是直指人类生存现状的;更远则在主人公的一次探险中写了小说的演变及意义,以及一位坚持自己的朋友的离去和引发的思考,都非常有深度。余华的《给塞缪尔费舍尔讲故事》是给费舍尔出版社写的周年随笔,仍然可以看到他的文字的洗练,以及在现实和非现实之间的游离设计。
看完《少年维特的烦恼》,这是一本“狂飙突进”运动时代的畅销书,现在看来,持保留意见。男主人公爱上已经订婚的女主人公,女的保持分寸,男的却无法抑制内心的感情,以男的自杀做结。唯一动容的是写到两颗胡桃树,让我想起了张老师家院子里的米枣树,童年的时光倾泻而出。猛然想起大一时听余华的讲座,说文学的作用,其中之一就是当读者读到某处时,能激起内心深处的感觉。歌德是个诗人,诗人善于描绘自然,在小说上技巧弱些,结构也弱些。
前段时间也看完了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20世纪20年代是“迷惘的一代”,迷惘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财富和地位,却仍然无法获得老牌富人的尊重。在我看来,这迷惘是属于年轻人的,老牌富人是有理由不尊重他们,因为他们缺少历史。历史的力量在那摆着,不可能撼动,年轻人既然没有历史,那就只好朝前。所谓的畅销书是属于时代的,而不是永恒的。
2011.07.28 《女人十日谈》 里娅·沃兹涅先斯卡娅
这本书模仿了薄伽丘《十日谈》的写法,写了10个女人在10天里讲的100个故事,每天都有一个主题,初恋、引诱、遗弃、、复仇、婚外情的荒唐、性生活的尴尬……作者是前苏联时期的,作品有限。这本书比较突出的地方还是让人觉着女性的悲惨命运以及前苏联的政治黑暗导致的生活窘境。不过较之文革,似乎又好得多,大概要更换朝代的时候社会现状大抵如此。文字并没有太大的文学价值。
2011.07.30 《百年孤独》 加西亚•马尔克斯
这是我继《红楼梦》之后读到的最有感觉的书。说不上哪里好,就是一种气氛吧,读着读着就睁大了眼睛,不敢相信,被震撼了,放下书便觉得天地无垠,自己似乎也不存在了。许是书里的一种虚无的存在感在作祟吧,时间是扭曲的,空间是模糊的,历史也是荒诞的重复,前一刻的斩钉截铁,到了后一刻顷刻化作虚无。存在的虚无是早就被论证过了的,但即便如此,也无法阻挡我们诗意地栖居,所以,那就让我们诗意地栖居吧!
2011.08.08 《收获》2011NO.4
看了几年的收获,突然在看完这本时才发现,收获是历史的,翻开收获,能有中国当代文坛的重大事件的剪影,也还残留着现代文坛的蛛丝马迹。这一期,李辉写的是丁玲在平反后,其实丁玲不过是个莽撞的带点激情和才情的写作者,政治是她永远的痛。张翎的《生命中最黑暗的夜晚》,好像读出了一点迟子建的味道,那些浮在生活表面上的碎冰底下,涌动着的是冰川世纪的冰河,彻底的寒。短篇小说《爱》只是想捕捉一种单纯的想念的味道,《局部》写的是文革的剪影,用一种荒诞的手法,由于篇幅小,比较容易操作,还是稍显局促,我发现现在越来越喜欢看这种风格的小说,觉着这样的小说味道才是生活的真实。张辛欣虽然写的是父亲,却透着自己的突兀在里面。
2011.08.16 《1Q84》村上春树
这本书完全深深地吸引了我,作者的精确的语言,营造的神秘气氛,都让人越读越清醒,也更加欲罢不能。于是花了一周的时间将三本都看完了,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看。还是不得不花痴地说一句:无比佩服作者啊,虽然心理层面上不愿意承认这点。就像下了一盘很大的棋,看过的同事如是说,棋局铺得很大,非常扑朔迷离,但这背后的结果或者说真相确简单易懂,所以作者的叙述非常高超,语言是现实而精确地,并没有故弄玄虚,但营造的氛围却非常引人入胜,可以让人忘了吃饭也不会忘了要继续把这本书读下去,直到找到最后的答案。其实有点类似悬疑?但没有一个非常精巧而且离奇的故事,只是把很多现实的事件加入了一点非现实的因素组成的,因此更加让人唏嘘不已,因为分不清现实和非现实的界限。好吧,刚刚读完其实不适合马上写读后感,必须稍加整理。不过这是非常真实的感觉沉浸在故事里,无法自拔,就算看到最后一章,也似乎没有看到结局,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下次可以多写点。
2011.08.17 《情人》玛格丽特 杜拉斯
看完基本没感觉,大概过了可以欣赏无病呻吟的文字的时期。虽然号称有张爱玲般世俗女人的小资情节,却感受不到小资情调。只是在描写童年时期的家境以及家庭成员的关系时,才感受到张爱玲一样传递出的冷漠,以及深深的无力感。如果不是一个17岁的白人少女和一个中年的中国男人的异国恋,也许这本书不会这么出名吧,或者也因为采用了与一般自传不同的叙述手法,很像一个人的喃喃自语,时空也比较混乱,这样的叙述才让这本书不断受人追捧。说到底,总有些不一样。
2011.09.05《红与黑》 司汤达
这本书还是比较长的,有70多章,看完30章以为结束了,结果还有一大半。开始看这么饶舌的文字还真是不习惯,看着看着渐渐看出点18世纪法国人的严格的礼仪来,顺带能理解那时代的其他书了,像简爱,傲慢和偏见之类的,体会会更深刻些。不过这本书也带着法国大革命时代深深的历史烙印,教科书里的简单历史陈述此刻都变得有血有肉了。这样短暂的时代是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记的吧,只是懂的人太少了。至于那个出身卑微,又凭着野心和实力挤上上流社会的男主人公于连,大概也是一代有能力的贫儿的缩影吧。只可惜,有钱的高傲的女人的爱情虽然也情真意切,却敌不过一个善良的已婚女人。最后他终于在疲惫中得到心灵的恒久宁静,他是主动选择了死亡。
2011.09.13《大方》 NO.2 安妮宝贝主编
第二期的大方倒像是外国文学了,不过都是精华,对阅读惯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我来说,是一次不错的阅读体验。对文字都保持着一种距离感,对情节和结局暗暗做了比较高的期待,发现有些文章似乎没有高潮就结尾了,像大卫康斯坦丁的《米德兰的下午茶》,只是一个小故事的剪影,甚至谈不上是小说。《战地女郎》让一个似乎有深厚故事背景并且可以延续下去的故事在一个急促的轰炸中戛然而止了。可能是香港文化和台湾文化还稍微有些了解的缘故,看《与作》《沙之书》《未来之城》,还是能嗅到那种熟悉的气味。日本作家太宰治写的《Goodbye》,看出一点日本偶像剧的味道。安妮宝贝过于强调自己的感受,她的专栏《在印度》反而没有写出印度真实的感觉。其实这本书里我最推崇的两篇是VS奈保尔的《非洲的假面剧》和乔纳森弗兰岑的《更远》,假面剧里写到南非的种族主义的严重,其实是直指人类生存现状的;更远则在主人公的一次探险中写了小说的演变及意义,以及一位坚持自己的朋友的离去和引发的思考,都非常有深度。余华的《给塞缪尔费舍尔讲故事》是给费舍尔出版社写的周年随笔,仍然可以看到他的文字的洗练,以及在现实和非现实之间的游离设计。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