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第一次读到时想,这是种如何体贴的心意,现在却觉得,是多心细如尘的人,才能体察到这样默然温微的付出。很可惜,人对于体察这个能力总是拥有得太迟,年深月久,人在身边时尚觉得是再普通不过的,如一茶一冬天之蒲扇,虽不说是无关紧要,却难以真正安放在心里。
想他们夫妻的闺娶亦有,都是能通文墨,善弄筝箫的人,也不仅仅是诗酒知己,情爱浓烈的时候,也曾喜不自禁邀月来相看缠绵,她的钗斜珠乱,肌理温存在他看来也是好的,起码是他郁郁不得志的前半生中最欢快的一部分,他的诗里写满花间之色。但就是这样一个唤过他千次百次名字,涓涓长发被他枕过无数次的人,相较于他的心中事,仍是鸿羽般轻浮。
年少不如意的爱情,身世牵绊带来的困境,以及不能一展所长的抑郁,让他耿耿于怀的事太多。可最后在细细斜阳下能忆起的却不是这些,甚至也不是她在情动时的呢喃,不是她托梦说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那一天他与朋友畅饮,欢宵达旦,醉眼朦胧之间看她放轻脚步走到跟前替他掖好被子——她甚至没有舍得与他一起睡下。情意蔓延而恍然不知,待到她撒手人寰了才惊觉这一步步早就走进了心里。
他后来有了更年轻的侍妾,更诗词相通的红颜知己。写给她的思念越来越少了。但写给卢氏的悼亡词是他一生精魄所在,他痴情而多情。后来很多女子慕艳被他钟爱的女子,虽然她们都无法在他身边停留太久,却总能得到他终生的挂念和追溯。但是他自己知道,相见欢远不如相守,只不过想要留住的一般都是已经无法挽回的事情罢了。
他的故事一直是我觉得是悲剧,大概是他这份细致和痴绝。所幸他们还是碌碌众生中忙着生离死别相对白头的平凡人,没有那么多错过,没有那么多刻骨的遗憾。大抵人总相似有七八分,同样的忽略和漠不关心,后知后觉都在每一个人身上轮回,好像非要错过几个人,才懂得把握不放。我们又各自为别人的修为所牺牲,成为那个很久之后才会被模糊想起的名字,然后,然后遇见真正的爱情。
小女生的矫情结束,我更感兴趣的是性德的生平。我喜欢完整看一个历史上的人物,具体而有血有肉。有些文史上说什么:他虽侍从帝王,却向往平淡的经历。这一特殊的生活环境与背景,加之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的创作呈现独特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这种观点私心里并不认同,自古以来,京城多帝相,却少有诗文俱佳的大才。这也是跟政治地理有关的吧,帝都自然谋求的是政治权势,讲究的是手段是计谋,所谓的才子称号是为了考进士得到官位的必经过程而已。就像现在的高考,并不是你考得高就可以证明你有才。
性德的一生对他自己而言是个悲剧,爱妻早亡,年纪轻轻时就受过爱情打击,刺激了他写了一堆的诗文来造福人类。
性德和康熙皇帝是同龄人。纳兰生于顺治十一年(1655)十二月,康熙皇帝生于同年三月,康熙皇帝比纳兰稍长几个月。康熙十五年(1676),纳兰二十二岁时考中进土,康熙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晋升为一等。在这十年里,纳兰一直在康熙身边当侍卫,关系十分密切。世人皆知纳兰为清代的大词人,且清词以他为最,似乎无人能出其右。他身上有众多的矛盾之处:生为满人,他却痴迷于汉文化;骨子里是个文人,从事的却是御前侍卫这个武将行当;身为宰相公子,置身于朱门广厦之中,心却游离于繁华喧闹之外,“视勋名如糟粕、势利如尘埃”;他是地道的满族八旗子弟,结交的却都是一些年长的汉族落拓文人,“以风雅为性命、朋友为肺腑”。他厌恶金阶伫立的侍卫生涯,却一直是侍卫。
我说他,人在仕途,却一生没入仕,可能有的朋友不认同,他一等侍卫怎能说不在仕途。私心认为性德悲剧也悲剧在他的才华上,康熙爱才,风头太盛,由于家庭出身的原因,他没有李白那种“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豪迈气概,也不可能拒绝“皇恩浩荡”,他还是捧着文房四宝上了天子的船。一边为皇帝保驾,一边做着职业以外的工作:吟诗填词。康熙爱读性德的诗词,而他的不务正业照样赢得了皇帝的宠信。
这种宠幸却只是经常赏赐一些金牌、佩刀、字帖等礼物。
我不相信性德没有入仕途之心,不然也不会结交汉族官人,虽然大部分比较落魄(其实我想是因为他们在一起比较有话题和同病相怜)。
想入仕却被康熙困在金刀侍卫这该死的逗趣职位上,不可谓不可悲。也许他还能有一番自己的作为不至于三十多岁就去世,他二弟纳兰揆叙就没他那么倒霉了,康熙三十五年,由侍卫升翰林院侍读,和他当侍卫时差不多大,二十多岁已经入仕(此时明珠下台请辞,时机引人深思)。之后累擢掌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奉使册封朝鲜王妃仁显王后闵氏。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四月十五日,明珠病逝北京,而揆叙升工部右侍郎,可见康熙是多要面子的一个“仁帝”,揆叙最后还是被雍正搞得不得好死,名声也弄得一塌糊涂。揆叙其实也是一个故事,但他是作为性德的补充说明,大家看看就好。
在一首《忆秦娥》中,他无比怅惘地写道:“长漂泊,多愁多病心情恶,心情恶,模糊一片,强分哀乐。拟将欢笑排离索,镜中无奈颜非昨。颜非昨,才华尚浅,因何福薄。”
第一次读到时想,这是种如何体贴的心意,现在却觉得,是多心细如尘的人,才能体察到这样默然温微的付出。很可惜,人对于体察这个能力总是拥有得太迟,年深月久,人在身边时尚觉得是再普通不过的,如一茶一冬天之蒲扇,虽不说是无关紧要,却难以真正安放在心里。
想他们夫妻的闺娶亦有,都是能通文墨,善弄筝箫的人,也不仅仅是诗酒知己,情爱浓烈的时候,也曾喜不自禁邀月来相看缠绵,她的钗斜珠乱,肌理温存在他看来也是好的,起码是他郁郁不得志的前半生中最欢快的一部分,他的诗里写满花间之色。但就是这样一个唤过他千次百次名字,涓涓长发被他枕过无数次的人,相较于他的心中事,仍是鸿羽般轻浮。
年少不如意的爱情,身世牵绊带来的困境,以及不能一展所长的抑郁,让他耿耿于怀的事太多。可最后在细细斜阳下能忆起的却不是这些,甚至也不是她在情动时的呢喃,不是她托梦说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那一天他与朋友畅饮,欢宵达旦,醉眼朦胧之间看她放轻脚步走到跟前替他掖好被子——她甚至没有舍得与他一起睡下。情意蔓延而恍然不知,待到她撒手人寰了才惊觉这一步步早就走进了心里。
他后来有了更年轻的侍妾,更诗词相通的红颜知己。写给她的思念越来越少了。但写给卢氏的悼亡词是他一生精魄所在,他痴情而多情。后来很多女子慕艳被他钟爱的女子,虽然她们都无法在他身边停留太久,却总能得到他终生的挂念和追溯。但是他自己知道,相见欢远不如相守,只不过想要留住的一般都是已经无法挽回的事情罢了。
他的故事一直是我觉得是悲剧,大概是他这份细致和痴绝。所幸他们还是碌碌众生中忙着生离死别相对白头的平凡人,没有那么多错过,没有那么多刻骨的遗憾。大抵人总相似有七八分,同样的忽略和漠不关心,后知后觉都在每一个人身上轮回,好像非要错过几个人,才懂得把握不放。我们又各自为别人的修为所牺牲,成为那个很久之后才会被模糊想起的名字,然后,然后遇见真正的爱情。
小女生的矫情结束,我更感兴趣的是性德的生平。我喜欢完整看一个历史上的人物,具体而有血有肉。有些文史上说什么:他虽侍从帝王,却向往平淡的经历。这一特殊的生活环境与背景,加之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的创作呈现独特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这种观点私心里并不认同,自古以来,京城多帝相,却少有诗文俱佳的大才。这也是跟政治地理有关的吧,帝都自然谋求的是政治权势,讲究的是手段是计谋,所谓的才子称号是为了考进士得到官位的必经过程而已。就像现在的高考,并不是你考得高就可以证明你有才。
性德的一生对他自己而言是个悲剧,爱妻早亡,年纪轻轻时就受过爱情打击,刺激了他写了一堆的诗文来造福人类。
性德和康熙皇帝是同龄人。纳兰生于顺治十一年(1655)十二月,康熙皇帝生于同年三月,康熙皇帝比纳兰稍长几个月。康熙十五年(1676),纳兰二十二岁时考中进土,康熙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晋升为一等。在这十年里,纳兰一直在康熙身边当侍卫,关系十分密切。世人皆知纳兰为清代的大词人,且清词以他为最,似乎无人能出其右。他身上有众多的矛盾之处:生为满人,他却痴迷于汉文化;骨子里是个文人,从事的却是御前侍卫这个武将行当;身为宰相公子,置身于朱门广厦之中,心却游离于繁华喧闹之外,“视勋名如糟粕、势利如尘埃”;他是地道的满族八旗子弟,结交的却都是一些年长的汉族落拓文人,“以风雅为性命、朋友为肺腑”。他厌恶金阶伫立的侍卫生涯,却一直是侍卫。
我说他,人在仕途,却一生没入仕,可能有的朋友不认同,他一等侍卫怎能说不在仕途。私心认为性德悲剧也悲剧在他的才华上,康熙爱才,风头太盛,由于家庭出身的原因,他没有李白那种“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豪迈气概,也不可能拒绝“皇恩浩荡”,他还是捧着文房四宝上了天子的船。一边为皇帝保驾,一边做着职业以外的工作:吟诗填词。康熙爱读性德的诗词,而他的不务正业照样赢得了皇帝的宠信。
这种宠幸却只是经常赏赐一些金牌、佩刀、字帖等礼物。
我不相信性德没有入仕途之心,不然也不会结交汉族官人,虽然大部分比较落魄(其实我想是因为他们在一起比较有话题和同病相怜)。
想入仕却被康熙困在金刀侍卫这该死的逗趣职位上,不可谓不可悲。也许他还能有一番自己的作为不至于三十多岁就去世,他二弟纳兰揆叙就没他那么倒霉了,康熙三十五年,由侍卫升翰林院侍读,和他当侍卫时差不多大,二十多岁已经入仕(此时明珠下台请辞,时机引人深思)。之后累擢掌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奉使册封朝鲜王妃仁显王后闵氏。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四月十五日,明珠病逝北京,而揆叙升工部右侍郎,可见康熙是多要面子的一个“仁帝”,揆叙最后还是被雍正搞得不得好死,名声也弄得一塌糊涂。揆叙其实也是一个故事,但他是作为性德的补充说明,大家看看就好。
在一首《忆秦娥》中,他无比怅惘地写道:“长漂泊,多愁多病心情恶,心情恶,模糊一片,强分哀乐。拟将欢笑排离索,镜中无奈颜非昨。颜非昨,才华尚浅,因何福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