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纠结了我很久的书
很晚了,可是还是睡不着,不知道是最近看完这本书心情一直挺压抑还是因为重庆连绵不绝的雨。在豆瓣上还有书评,但是我还是不太懂,就写点自己的感想算了。
一直觉得小说,就是复杂的人物关系加上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勾人心弦的故事就差不多呈现眼前了,可能自己确实小看了名著的魅力了吧。
所有人都知道那句:“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也是怀疑的时代。”这样的时代背景其实不仅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很多人都在感慨,当代其实也是如此。在那个时代,乱世,人们为了自己的尊严和自由,为了反抗压迫将那个多少世的国王和他“面容姣好的妻”送上断头台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这群穷人对富人的压迫,他们为了自由,每天将一群一群的贵族审判和处死,这就是他们彰显自由的方式。今天早上去理律杯面试的时候,抽到一个考题评析“惩罚是对正义的伸张”,奥古斯丁这句话在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就觉得非常不赞同,可能是面试的老师没看过这本书么?反正我举了这个例子他们一脸迷惑。。。正义需要伸张,但是并不是以一种威慑感让人民信服和尊重,正义带给人们的应该是一种对自由的崇尚和对人的尊重,而这些并不是靠剥夺另一方的自由和尊严而实现的,当然,惩罚是必须的,而什么是恰当的呢?就需要有法律的制约,但是规制惩罚的法律必然是一部良法才可,良好的实体和良好的程序。但是书中很明显的呈现出来的就是由愤怒制定的刑罚和走过场的审判。
当然,在那个刚刚建立的雅克政权中,完善的法律肯定也不太现实,所以,小说中人物的命运才更加悲剧。不论是上一辈的怨恨还是下一辈身后的友谊和爱情,只能说,很无奈。当我读到卡尔登最后的预言中,这样的结尾,或许找不出更能衬托故事悲剧的效果了吧。
就像他说的,“现在我所做的比我曾经做过的都更好。”谁能想到是那样的结局呢。
一天的经历还是真让我有种跌宕起伏的过程,当然,不仅是这本书。或许,我还没有能塌下心来和人沟通的能力,但愿,有缘的话。。。
可能又是没重点了,呵呵,发现很多文章都没能善始善终了,不过下一本《荷马史诗》,一下子转场会不会太突兀了呢~
一直觉得小说,就是复杂的人物关系加上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勾人心弦的故事就差不多呈现眼前了,可能自己确实小看了名著的魅力了吧。
所有人都知道那句:“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也是怀疑的时代。”这样的时代背景其实不仅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很多人都在感慨,当代其实也是如此。在那个时代,乱世,人们为了自己的尊严和自由,为了反抗压迫将那个多少世的国王和他“面容姣好的妻”送上断头台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这群穷人对富人的压迫,他们为了自由,每天将一群一群的贵族审判和处死,这就是他们彰显自由的方式。今天早上去理律杯面试的时候,抽到一个考题评析“惩罚是对正义的伸张”,奥古斯丁这句话在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就觉得非常不赞同,可能是面试的老师没看过这本书么?反正我举了这个例子他们一脸迷惑。。。正义需要伸张,但是并不是以一种威慑感让人民信服和尊重,正义带给人们的应该是一种对自由的崇尚和对人的尊重,而这些并不是靠剥夺另一方的自由和尊严而实现的,当然,惩罚是必须的,而什么是恰当的呢?就需要有法律的制约,但是规制惩罚的法律必然是一部良法才可,良好的实体和良好的程序。但是书中很明显的呈现出来的就是由愤怒制定的刑罚和走过场的审判。
当然,在那个刚刚建立的雅克政权中,完善的法律肯定也不太现实,所以,小说中人物的命运才更加悲剧。不论是上一辈的怨恨还是下一辈身后的友谊和爱情,只能说,很无奈。当我读到卡尔登最后的预言中,这样的结尾,或许找不出更能衬托故事悲剧的效果了吧。
就像他说的,“现在我所做的比我曾经做过的都更好。”谁能想到是那样的结局呢。
一天的经历还是真让我有种跌宕起伏的过程,当然,不仅是这本书。或许,我还没有能塌下心来和人沟通的能力,但愿,有缘的话。。。
可能又是没重点了,呵呵,发现很多文章都没能善始善终了,不过下一本《荷马史诗》,一下子转场会不会太突兀了呢~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