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好一首歌:(三)与听力的训练
文/京邮艺
上文提到耳音在唱歌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养成良好的听力呢,这就是本文涉及的问题。
应该如何去理解听力这个概念呢?人们对于听力的普遍理解就是耳聋、耳背这种对于音量敏感程度的考量,但是在音乐艺术领域对于听力的要求却远比这细致的多。
首先,良好的听力应该具备对音调高低识别的敏感度,我们经常遇到的唱不准音高,或是说所谓的唱歌总跑调,这个问题不是出在嗓子上,而恰恰是出在耳朵上,我们的声音就如同子弹是从嗓子这个枪膛里发出来的,但是瞄准镜就是耳朵,如果没有好的耳音校正,我们很难击中靶心,所以要想唱好一首歌先要从训练听力开始,这就是为什么专业音乐院校的声乐课都要有视唱练耳这样的科目,试唱并不是练习嗓子,而是练习眼睛,练习阅读歌谱的熟练反应程度;练耳顾名思义就是练习我们的听力了,当然了,专业院校的练耳课不仅是对于简单音高的训练,还包括和声、和弦等复杂的听力训练。当然这些训练是依靠调律很准的钢琴来帮助完成的。这就是说,我们对于音准的训练一定要有音准的乐器参照物来辅助完成,而且这项训练是需要一定时间的。那么,对于身边没有乐器的朋友该如何是好呢?我的意见是多听正版的CD音乐,因为这些正版发行物对于包括音准在内的各方面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在此顺便说一下,我不支持自行转调伴奏用来唱歌也有这方面的问题,普通编辑软件转过调的伴奏(尤其是转调幅度过大的)声音损伤很大,事实上一位真正的编曲应该知道,从音频角度讲光盘绝没有母带好,因为压缩后的文件都会有信号损失的。
除了对于音高的识别,听力还包括对于音色的识别,我们能听出各种乐器声,男、女以及童声,这些都依赖于听力对音色的识别,当然,训练有素的听力对于音色识别的敏感度是极高的,能从庞大的交响乐队中分辨出每一种乐器的声音是一名指挥应该具备的专业条件,同时也是一名音乐发烧友应该练就的高级素养。对于这方面又该如何训练呢,同样是依靠多听,但是要先从简单的听起,从单声部逐渐过度到多声部,譬如从欣赏独唱逐渐进入到欣赏重唱、合唱;从欣赏独奏乐曲发展到欣赏合奏乐曲直至到欣赏交响乐。
或许有些朋友会产生怀疑,这些能练出来吗?
答案是肯定的。人类的任何一个感官功能都不是天生造就的,都是通过后天不断的训练逐渐达到完善的。
二十多年前,我看过一本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入学考试题集,当时我有些吃惊,入学就是这个程度,毕业得成了什么样啊?
记得其中一道考题是播放四个乐句的一段复调乐段两遍(所谓复调就是多声部旋律组成的)这个复调乐段由两个旋律构成,听完后,考官随意指定令学生复述出其中一段旋律。这就是说,当听完两遍音乐后,不但要分辨出两个不同声部演奏的是什么,而且还要各自记住,因为马上就要回答问题。
这就涉及了我下面将要提到的问题,那就是听音乐不但要分辨出包括音高、节拍、律动、音色等一切有关的元素,而且还要记住,这就是听觉记忆。
听觉有记忆吗?一切感官都有记忆。不光是饕餮大餐能吃顺了嘴,凭着嗅觉的记忆闭着眼也能知道爱人是否就在身旁,女人买布料时常说:唉,这个手感很好!手感的好坏不是天生就懂得的,这些都是培养出的记忆。
听觉记忆很有用吗?太有用啦!要是没有听觉记忆,我们至少是听不到贝多芬的《英雄》《合唱》这两部交响曲了。这两部音乐史上的伟大经典就是贝多芬在耳朵彻底失聪后,利用听觉记忆完成的,这不能不说是音乐史上的一个奇迹。
听觉是如何记忆的?贝多芬又是如何利用听觉记忆完成创作的?
人们听东西时会通过听觉神经刺激大脑皮层达到条件反射,同时这种刺激会在海马区暂时存储,但是在海马区存储的记忆不会持久,这里就像电脑的缓存一样,要想记忆进入“硬盘”(大脑皮层联合区),就要不断的反复刺激,加深印象,以达到永久记忆。
所以如上文所述,多听要比多唱显的重要,当然了,回忆也是加深记忆的好办法,但是一定要有值得回忆的内容。
那么,音乐家是如何利用听觉记忆的呢,同样是二十多年前,我从国外音乐参考资料中读到过一篇英国指挥家写的文章,按照她的说法,指挥家在阅读乐谱时脑子里就完成了交响,而现实中出现的声音只不过是拿来比较,如果两种声音出现差别,那么出错的一定是乐队而不是自己的听觉记忆。这段话说的好像有些霸道,但我确信如此,没有这个能力是做不了真正的指挥的,如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贝桑松一赛成名,最后决赛就是依靠自己的听觉记忆在完成演奏后指出三分多钟的一段音乐中乐队出现在各个声部中的二十多处错误,这些错误在他指挥的乐谱中没有显现,他是靠耳朵去加以对比分辨出来的。
没有别的说的,即使不做音乐人,有一个好的耳朵也不失为一种幸福,这种幸福唯有依靠艰苦锻炼才能换取。
最后要说的是:不要长时间的带耳麦,听音乐时不要音量过大,如迪厅那样的场所于耳朵无益,记住:130分贝音量耳朵会疼痛,150分贝音量能导致鼓膜破裂。
上文提到耳音在唱歌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养成良好的听力呢,这就是本文涉及的问题。
应该如何去理解听力这个概念呢?人们对于听力的普遍理解就是耳聋、耳背这种对于音量敏感程度的考量,但是在音乐艺术领域对于听力的要求却远比这细致的多。
首先,良好的听力应该具备对音调高低识别的敏感度,我们经常遇到的唱不准音高,或是说所谓的唱歌总跑调,这个问题不是出在嗓子上,而恰恰是出在耳朵上,我们的声音就如同子弹是从嗓子这个枪膛里发出来的,但是瞄准镜就是耳朵,如果没有好的耳音校正,我们很难击中靶心,所以要想唱好一首歌先要从训练听力开始,这就是为什么专业音乐院校的声乐课都要有视唱练耳这样的科目,试唱并不是练习嗓子,而是练习眼睛,练习阅读歌谱的熟练反应程度;练耳顾名思义就是练习我们的听力了,当然了,专业院校的练耳课不仅是对于简单音高的训练,还包括和声、和弦等复杂的听力训练。当然这些训练是依靠调律很准的钢琴来帮助完成的。这就是说,我们对于音准的训练一定要有音准的乐器参照物来辅助完成,而且这项训练是需要一定时间的。那么,对于身边没有乐器的朋友该如何是好呢?我的意见是多听正版的CD音乐,因为这些正版发行物对于包括音准在内的各方面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在此顺便说一下,我不支持自行转调伴奏用来唱歌也有这方面的问题,普通编辑软件转过调的伴奏(尤其是转调幅度过大的)声音损伤很大,事实上一位真正的编曲应该知道,从音频角度讲光盘绝没有母带好,因为压缩后的文件都会有信号损失的。
除了对于音高的识别,听力还包括对于音色的识别,我们能听出各种乐器声,男、女以及童声,这些都依赖于听力对音色的识别,当然,训练有素的听力对于音色识别的敏感度是极高的,能从庞大的交响乐队中分辨出每一种乐器的声音是一名指挥应该具备的专业条件,同时也是一名音乐发烧友应该练就的高级素养。对于这方面又该如何训练呢,同样是依靠多听,但是要先从简单的听起,从单声部逐渐过度到多声部,譬如从欣赏独唱逐渐进入到欣赏重唱、合唱;从欣赏独奏乐曲发展到欣赏合奏乐曲直至到欣赏交响乐。
或许有些朋友会产生怀疑,这些能练出来吗?
答案是肯定的。人类的任何一个感官功能都不是天生造就的,都是通过后天不断的训练逐渐达到完善的。
二十多年前,我看过一本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入学考试题集,当时我有些吃惊,入学就是这个程度,毕业得成了什么样啊?
记得其中一道考题是播放四个乐句的一段复调乐段两遍(所谓复调就是多声部旋律组成的)这个复调乐段由两个旋律构成,听完后,考官随意指定令学生复述出其中一段旋律。这就是说,当听完两遍音乐后,不但要分辨出两个不同声部演奏的是什么,而且还要各自记住,因为马上就要回答问题。
这就涉及了我下面将要提到的问题,那就是听音乐不但要分辨出包括音高、节拍、律动、音色等一切有关的元素,而且还要记住,这就是听觉记忆。
听觉有记忆吗?一切感官都有记忆。不光是饕餮大餐能吃顺了嘴,凭着嗅觉的记忆闭着眼也能知道爱人是否就在身旁,女人买布料时常说:唉,这个手感很好!手感的好坏不是天生就懂得的,这些都是培养出的记忆。
听觉记忆很有用吗?太有用啦!要是没有听觉记忆,我们至少是听不到贝多芬的《英雄》《合唱》这两部交响曲了。这两部音乐史上的伟大经典就是贝多芬在耳朵彻底失聪后,利用听觉记忆完成的,这不能不说是音乐史上的一个奇迹。
听觉是如何记忆的?贝多芬又是如何利用听觉记忆完成创作的?
人们听东西时会通过听觉神经刺激大脑皮层达到条件反射,同时这种刺激会在海马区暂时存储,但是在海马区存储的记忆不会持久,这里就像电脑的缓存一样,要想记忆进入“硬盘”(大脑皮层联合区),就要不断的反复刺激,加深印象,以达到永久记忆。
所以如上文所述,多听要比多唱显的重要,当然了,回忆也是加深记忆的好办法,但是一定要有值得回忆的内容。
那么,音乐家是如何利用听觉记忆的呢,同样是二十多年前,我从国外音乐参考资料中读到过一篇英国指挥家写的文章,按照她的说法,指挥家在阅读乐谱时脑子里就完成了交响,而现实中出现的声音只不过是拿来比较,如果两种声音出现差别,那么出错的一定是乐队而不是自己的听觉记忆。这段话说的好像有些霸道,但我确信如此,没有这个能力是做不了真正的指挥的,如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贝桑松一赛成名,最后决赛就是依靠自己的听觉记忆在完成演奏后指出三分多钟的一段音乐中乐队出现在各个声部中的二十多处错误,这些错误在他指挥的乐谱中没有显现,他是靠耳朵去加以对比分辨出来的。
没有别的说的,即使不做音乐人,有一个好的耳朵也不失为一种幸福,这种幸福唯有依靠艰苦锻炼才能换取。
最后要说的是:不要长时间的带耳麦,听音乐时不要音量过大,如迪厅那样的场所于耳朵无益,记住:130分贝音量耳朵会疼痛,150分贝音量能导致鼓膜破裂。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