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创作课札记:小说的准备(一):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读者?
近来反思最近几节小说创作课自己的思维表现。明显处于整体游离的状态,对于课堂教学的行进轨迹,往往采取推倒打破而不是组织构建的作用,未免显得自以为是。郭平老师的这门课文基多年有口皆碑,听其讲述,深感细微末节,唇边之事,也自有其条理血肉,十指连心,伤筋损骨,恐怕这也是理论最吸引人之处。有些想法或许在课上没有机会说,也不甚系统,正逢入手罗兰•巴特的遗作《小说的准备》,借其名做笔记几字。
---------------------------------------------------------------------------------------------------------------------------------------------
小说冠以小字,自然是细枝末流,诸子百家恭陪末席,三教九流剩下一座。国人好小说,但总是自然将好之物贬为末流,如戏。虽然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鲁迅的两本小说集一下,自然今胜昔了,但是最近与古文献同学讨论,发觉至少古文献界不少尊敬师长依然是对小说持负面态度,末流之论尚行。深感自我之茄鲞,他人之毒鸩。
如果把文学看作诗歌般的抒情之用,小说的地位也自然有所降低,因为小说的含糊和复杂,相比于抒情诗显得绵软无力,话语不及重点。但是小说的可读性必然决定其文学的主流地位,只要情节故事的主流地位不被撼动。以满足大众为目标的作品最为难写,因为大众的口味永远在主动或者被动的无规则变动。
实际上,写小说不比构建思想体系容易。一本书一个世界观,也就是一个建立在互文架构上的独立体系。作者所构建的架构和体系,被人理解或者被人找出破绽的可能性显然更大。从某种意义上说,写小说就是在搭建花园,情节是安排好的路径,修饰是花园的风景,情节是带你入园的导游。有的园子一眼望到底,有的院子走马观花毫无可取,而有的园子如同迷宫,令人迷失。
不过广泛被推举的小说,自然是曲径通幽,美不胜收,同时也绝不惑人之作,思想深浅,倒还在次。若浅,以流行度取胜,若深,以厚度取胜。当然绝妙自在以浅入深之化。以这种意识形态来看,这样,小说毕竟还是一门俗学,难得的以大众口碑为核。若以人数论,自为主流,若以口味论,也是主流,置于历史,更是主流。至于雅俗首末之论,早有巴尔扎克之人间喜剧宏愿为其驳斥之言。由此也可见小说难写,可和修史相提并论。可是对于创作者来说,愿意写作小说的人还是有不同的创作意图,甚至于没有创作意图。仅仅写作故事,没有其他想法的作者大有人在,而力图表达自我情感而并非构建体系的小说作者更占多数。这两种小说作者的作品,恐怕占据了大量次等作品产生的配额。
所以我们要承认,大多数人都是伍尔芙所语的“普通读者”。我们阅读小说的动机和想法绝非是学者的研究眼光,尽管我们的教育系统力求将文学院的我们培养成一流的文学鉴赏和批评者,但至少如今,我们的整体目光依旧是普通读者的。
而我比较关心的,是普通读者的分类。所谓的被动读者,主动读者以及交流读者。被动读者顾名思义。并不热爱读书,对于小说只是当作消遣的读者大有人在,甚至于占据主导地位。在这样的读者期待视野下,作者的主要精力会随之转移。这些读者在乎的主要是猎奇,情节与印象深刻足够自我代入的人物。如果在开场数十页中难以吸引他们,就等于本书与他们绝缘。固然有对大众的腹诽之词,但不容忽视,真正伟大,能够镌刻在全人类血液思维中的小说几乎都符合这一观点。这些虽然不是小说最重要的东西,但却不可或缺。
但对于作者来说,他们更加期待的,恐怕是主动读者。在面对主动读者的时候,作者的地位随之提高了,话语权力随之增强了,他们服务的对象要求越高,他们自我反而越发舒适而不被拖累。但主动读者读书的目的性很强,眼界也宽广,在最初的礼遇之后,实际上大多数小说家都会被主动读者所抛弃,原因自然是“没用”一途。作者期望读者理解自己的愿念,往往被理解为是在祈求主动读者,实际上也并非如此。
作者最为喜爱的,也是文学最为期待的,是交流读者。交流读者无论动机,最关键一点是对于作品的深刻了解。只有怀着要和作者交流,而并非拿作者开心或者向作者学习的心态,才有可能耐心的面对作者设下的障碍。也是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可以安心的设下路障等待别人的到来。在其他状态下,放下路障甚至能被人认为是应该诚惶诚恐的。交流读者虽然没有目的,但一定有评价。评价固然有好有坏,但是最根本的一点是对于作者的慰藉:作者所有的精心,无论好坏,都至少能得到交流读者的回报。
关键自然就在于,我们面对的,或者需要的是什么样的读者。主动读者较少阅读小说,被动读者占据大多数,真正作者热爱的交流读者寥寥无几。那么,作者是否应该在自己的作品里增添自我?施加阅读障碍?展现个性?打破阅读习惯?可以说每一篇小说的写作,作者都在这样的问题里无法自拔过。首先他们的写作必须为人所读,这就必须清除园子大门的障碍;而小说又与园子不同,园子一进去不走完出不来,小说随时都可以弃卷。也就是说,他们时刻在等待着交流读者的到来,但是同时又明白大多数人都是被动读者,于是他们前瞻后顾,茫然无措,生怕打破平衡,摔下天平。有的人的自我,大家关心;而有的人的自我,显然不具备吸引力。
而对于读者来说,对于面前的作品,究竟有没有仔细阅读,事无巨细的义务?显然是没有。于是,仔细阅读对于作者来说像是读者给予的一种恩赐,对书有敬畏之心,把认真看书,认真理解作者当作读书人义务的交流读者实在太少。可是这样说,又显得读书人霸道无理之甚。那么,普通读者的品位和需求,以大众之名包裹是否冠冕堂皇?大众不关心的,然而学术界看重的思想内涵究竟对于小说整体起到的是积极还是反面的作用?是否该把读者看作上帝?而读者有没有义务在做评价前必须深刻了解作品?设置阅读障碍需要把握的度和读者的忍耐限度,有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标准?甚至于,用打破学术象牙塔的风气来说,给人读的小说有没有作者个人表达的必要?表达与抒情并不占据主流地位的小说,在迎来一大批以抒情为写作核心目的的作家面前,有没有显得古板而僵化?
诗没有这个问题,诗不在乎有没有读者。可是小说不敢。
然而这不仅是作者的个人实现问题,更是对于一部作品能否正确评价的问题。如果要对一部作品进行准确而精致的定位,那么首先这部作品的每一个褶皱和突出都应该了熟于心。这就意味着,被动读者很难对于作品做全面的评价,主动读者的评价会偏向实用性,我们期待的只有交流读者的看法,他们的看法是具备抒情价值和思想价值的。
那么这里又存在着交流读者的时间成本问题。首先交流读者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交流读者的时间更是有限。况且,交流读者的眼界和期待视野的不同,会使得交流读者不愿意将自己的宝贵时间花在自己不喜欢的作品上,甚至于如果逼迫他们阅读一部较为次等的作品,是对他们灵魂和思维的一种可怖的浪费。于是我们不得不意识到:大部分的作品都很难从普通读者那里得到适当和有益的评价。普通读者占据读者的绝大多数,但是他们却不掌握评价作品的绝对话语权。这或许是很多喜欢刁难读者的作者最为庆幸的事情,但是这也是主动将作品与广大读者划清界限的自寻死路。最伟大的小说永远离不开广大的读者,甚至于《尤利西斯》,《追忆逝水年华》,《万有引力之虹》都具有广泛的读者。
那么从根本上说,如果一部小说在普通读者那里得到的评价和在学术界得到评价出现迥异,这也是很常见的普遍现象,那么至少这部作品会被剥夺“伟大作品”的资格。当然这决不是否认其为好作品,实际上,出现这样状况的作品,一般都能运用学术界的话语权力,得到普通读者虽然“远之”,但至少保持“敬”的态度。
然而相比于学术界的评价,其实大多数作者关心的,其实还是普通读者的评价。当然像乔伊斯这样的不在乎读者的作者也存在,当然只是少数。而普通读者的评价,主要存在的特色是期待视野的偏差和对于自我期待满足的需求。比如很多评价小说的话语都会有这样的句子,比如“如果这里描述的更多就更好了”,“人物塑造的再丰满一些就更好了”,“景物描写再细致一点就更好了”,“思想内涵再挖掘深一点就更好了”,然而这样的评价作者的反应都比较统一:不是我没想到,而是我觉得够了,需要留白。
对于一个作者的创作来说,如何分辨关于某些环节的缺失,究竟是他真的没有想到,还是他故意留白安排下的美学价值和观赏价值?听起来似乎多想,但对于很多小说真的是一个很为实际的问题。说到底,这是在本来数量就不多的交流读者之中继续划分层次,包括交流,也应该分出平面或者立体。当然作者有这样的回应,首先可以确认的是作者对于普通读者的评价重视的同时,在创作意图角度上的轻视。很多普通读者的评价,在作者看来更多的是在违背他的创作意图,所以作者大多采取“听而不从”的态度。
每当读者要求作者在某些方面“多写一点”的时候,往往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作者的确在这方面出现了疏忽,读者的期待视野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的确重合,作者只是在表达意图的过程中出现了缺失,而这样的缺失恰巧正好被读者所抓住。这种问题归根到底在于作者的创作力和书写能力。可是比较关键的问题在于,一个成熟的作者出现这种问题的可能性的确是很小的,因为创作小说绝非创作诗歌可以一蹴而就,从而减免大多数理性思维的过程,创作小说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构建和做出取舍的有机融合体,完成一部能够自圆其说的作品的作者,出现在某些自我需要表达的东西却没有完全表现出来的问题的可能性的确是微乎其微。然而,大多数读者并不能考虑到这种可能实际上是很小的,在普通读者而非小说创作者看来,出现疏忽是十分常见的事情,自然就是普通读者自己会犯下的错失,那么他们自然而然就认为这种错误出现在作者面前应该是司空见惯。
实际上,在我看来,大多数作者对于普通读者的意见“听而不从”,固然有作者自我的傲慢和话语权力的压迫的因素,但绝大多数原因还是因为读者提出的“少写了的”东西,大多恰巧就是作者认为点到即止,或者已经足够,或者故意留白之处。这就再次提出了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依旧是作者对于读者的一种考验,不过相比与作者人为的给读者提供障碍这种恶意的考验,留白这种考验更多地是善意的:作者是否需要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全部事无巨细的提供给读者?虽然说我们对于文艺作品的要求自然是要让读者“回味悠长”,但是这毫无疑问是一种学术性的要求,绝非普通读者的要求。就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那些“被动读者”,他们可不会喜欢作者在文章里进行所谓的留白,然而让自己所谓的“回味悠长”,他们只会觉得没有味道,然后一口吐掉。
这个时候才最是“交流读者”最为作者所需要的原因。之前我们提到过,交流读者的评价恐怕作者采取的会是“听而不从”,尽管他们的评价会比其他读者有价值得多。交流读者的价值不在于评价作品,而在于交流和品味。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交流读者不会提出“这里写的太少了”这样的评价,他们遇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采取的方式是脑补,自我评判,然后更加加深对于文本的理解。
他们一方面对于文本无比忠实,令作者无比满足虚荣;一方面又对于文本万分跳脱,让作者的喜悦变成无本之根。他们能准确把握住作者的留白,有时甚至的确是作者疏忽的地方,他们也不会有什么异议;但是他们解决这种问题的方式,是一种跳脱的自我投射:他们看到的更多是自己希望看到的东西,他们脑补的是自己希望脑补的东西,小说文本的本身只是一种勾起他们自我满足的工具和中介,于是交流读者对于作品的评价带有鲜明的评判者特色。于是有时候作者和读者是心有灵犀的,有时候作者和读者的思维大相径庭。
从上课分析作品来看,我们需要的恐怕也并不是交流读者。正如郭平老师在我对于一部作品评价完之后说的,我的评价是立足于我自己的文学观念后的一种自我式解读,相对来说已经跳出了小说文本的本身。这对于文本细读分析的课堂来说,并不是一种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那么问题依旧存在,我们还是没有解答。我们需要怎样的读者?或许只有明确一点,包括作者和读者都能安心而不背上负罪感或者是自我苛求。任何一部作品写作出来之后,都有了完全的,独立的,全新的,自我的生命,作品的生命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无关,也与读者的期待视野无关。那么,读者和作者的阅读分歧和评价分歧,只是对于作品本身的讨论和多元化的解读,而绝非对于作者和读者们自己的攻击和评判。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是对于作者还是文学研究者来说,“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读者”这样的问题是没有准确答案的,而更关键的是,读者就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无论作者们怎么看,他都必须要迎合其中的一部分,哪怕实际上没有一个人理解作者创作意图本身。讨好一部分人,这本身就是作者存在的立足之本。
所以小说是谎言,不在于它说的是假话,在于它存在的意义是为了讨好某些人。
PS:氏葵君看完后帮我补述了一点,我觉得正是我漏掉的很关键的东西。感谢不尽,么么哒~
“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几乎是基于自己的经验和立场,不是理解不到位就是阐释过度。作者在写作时全力投入的状态很可能使文本的饱和度远远高于自己所预想的,这就更为读者们的无数种解读扩大了范畴,也提供了可能性。”
---------------------------------------------------------------------------------------------------------------------------------------------
小说冠以小字,自然是细枝末流,诸子百家恭陪末席,三教九流剩下一座。国人好小说,但总是自然将好之物贬为末流,如戏。虽然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鲁迅的两本小说集一下,自然今胜昔了,但是最近与古文献同学讨论,发觉至少古文献界不少尊敬师长依然是对小说持负面态度,末流之论尚行。深感自我之茄鲞,他人之毒鸩。
如果把文学看作诗歌般的抒情之用,小说的地位也自然有所降低,因为小说的含糊和复杂,相比于抒情诗显得绵软无力,话语不及重点。但是小说的可读性必然决定其文学的主流地位,只要情节故事的主流地位不被撼动。以满足大众为目标的作品最为难写,因为大众的口味永远在主动或者被动的无规则变动。
实际上,写小说不比构建思想体系容易。一本书一个世界观,也就是一个建立在互文架构上的独立体系。作者所构建的架构和体系,被人理解或者被人找出破绽的可能性显然更大。从某种意义上说,写小说就是在搭建花园,情节是安排好的路径,修饰是花园的风景,情节是带你入园的导游。有的园子一眼望到底,有的院子走马观花毫无可取,而有的园子如同迷宫,令人迷失。
不过广泛被推举的小说,自然是曲径通幽,美不胜收,同时也绝不惑人之作,思想深浅,倒还在次。若浅,以流行度取胜,若深,以厚度取胜。当然绝妙自在以浅入深之化。以这种意识形态来看,这样,小说毕竟还是一门俗学,难得的以大众口碑为核。若以人数论,自为主流,若以口味论,也是主流,置于历史,更是主流。至于雅俗首末之论,早有巴尔扎克之人间喜剧宏愿为其驳斥之言。由此也可见小说难写,可和修史相提并论。可是对于创作者来说,愿意写作小说的人还是有不同的创作意图,甚至于没有创作意图。仅仅写作故事,没有其他想法的作者大有人在,而力图表达自我情感而并非构建体系的小说作者更占多数。这两种小说作者的作品,恐怕占据了大量次等作品产生的配额。
所以我们要承认,大多数人都是伍尔芙所语的“普通读者”。我们阅读小说的动机和想法绝非是学者的研究眼光,尽管我们的教育系统力求将文学院的我们培养成一流的文学鉴赏和批评者,但至少如今,我们的整体目光依旧是普通读者的。
而我比较关心的,是普通读者的分类。所谓的被动读者,主动读者以及交流读者。被动读者顾名思义。并不热爱读书,对于小说只是当作消遣的读者大有人在,甚至于占据主导地位。在这样的读者期待视野下,作者的主要精力会随之转移。这些读者在乎的主要是猎奇,情节与印象深刻足够自我代入的人物。如果在开场数十页中难以吸引他们,就等于本书与他们绝缘。固然有对大众的腹诽之词,但不容忽视,真正伟大,能够镌刻在全人类血液思维中的小说几乎都符合这一观点。这些虽然不是小说最重要的东西,但却不可或缺。
但对于作者来说,他们更加期待的,恐怕是主动读者。在面对主动读者的时候,作者的地位随之提高了,话语权力随之增强了,他们服务的对象要求越高,他们自我反而越发舒适而不被拖累。但主动读者读书的目的性很强,眼界也宽广,在最初的礼遇之后,实际上大多数小说家都会被主动读者所抛弃,原因自然是“没用”一途。作者期望读者理解自己的愿念,往往被理解为是在祈求主动读者,实际上也并非如此。
作者最为喜爱的,也是文学最为期待的,是交流读者。交流读者无论动机,最关键一点是对于作品的深刻了解。只有怀着要和作者交流,而并非拿作者开心或者向作者学习的心态,才有可能耐心的面对作者设下的障碍。也是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可以安心的设下路障等待别人的到来。在其他状态下,放下路障甚至能被人认为是应该诚惶诚恐的。交流读者虽然没有目的,但一定有评价。评价固然有好有坏,但是最根本的一点是对于作者的慰藉:作者所有的精心,无论好坏,都至少能得到交流读者的回报。
关键自然就在于,我们面对的,或者需要的是什么样的读者。主动读者较少阅读小说,被动读者占据大多数,真正作者热爱的交流读者寥寥无几。那么,作者是否应该在自己的作品里增添自我?施加阅读障碍?展现个性?打破阅读习惯?可以说每一篇小说的写作,作者都在这样的问题里无法自拔过。首先他们的写作必须为人所读,这就必须清除园子大门的障碍;而小说又与园子不同,园子一进去不走完出不来,小说随时都可以弃卷。也就是说,他们时刻在等待着交流读者的到来,但是同时又明白大多数人都是被动读者,于是他们前瞻后顾,茫然无措,生怕打破平衡,摔下天平。有的人的自我,大家关心;而有的人的自我,显然不具备吸引力。
而对于读者来说,对于面前的作品,究竟有没有仔细阅读,事无巨细的义务?显然是没有。于是,仔细阅读对于作者来说像是读者给予的一种恩赐,对书有敬畏之心,把认真看书,认真理解作者当作读书人义务的交流读者实在太少。可是这样说,又显得读书人霸道无理之甚。那么,普通读者的品位和需求,以大众之名包裹是否冠冕堂皇?大众不关心的,然而学术界看重的思想内涵究竟对于小说整体起到的是积极还是反面的作用?是否该把读者看作上帝?而读者有没有义务在做评价前必须深刻了解作品?设置阅读障碍需要把握的度和读者的忍耐限度,有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标准?甚至于,用打破学术象牙塔的风气来说,给人读的小说有没有作者个人表达的必要?表达与抒情并不占据主流地位的小说,在迎来一大批以抒情为写作核心目的的作家面前,有没有显得古板而僵化?
诗没有这个问题,诗不在乎有没有读者。可是小说不敢。
然而这不仅是作者的个人实现问题,更是对于一部作品能否正确评价的问题。如果要对一部作品进行准确而精致的定位,那么首先这部作品的每一个褶皱和突出都应该了熟于心。这就意味着,被动读者很难对于作品做全面的评价,主动读者的评价会偏向实用性,我们期待的只有交流读者的看法,他们的看法是具备抒情价值和思想价值的。
那么这里又存在着交流读者的时间成本问题。首先交流读者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交流读者的时间更是有限。况且,交流读者的眼界和期待视野的不同,会使得交流读者不愿意将自己的宝贵时间花在自己不喜欢的作品上,甚至于如果逼迫他们阅读一部较为次等的作品,是对他们灵魂和思维的一种可怖的浪费。于是我们不得不意识到:大部分的作品都很难从普通读者那里得到适当和有益的评价。普通读者占据读者的绝大多数,但是他们却不掌握评价作品的绝对话语权。这或许是很多喜欢刁难读者的作者最为庆幸的事情,但是这也是主动将作品与广大读者划清界限的自寻死路。最伟大的小说永远离不开广大的读者,甚至于《尤利西斯》,《追忆逝水年华》,《万有引力之虹》都具有广泛的读者。
那么从根本上说,如果一部小说在普通读者那里得到的评价和在学术界得到评价出现迥异,这也是很常见的普遍现象,那么至少这部作品会被剥夺“伟大作品”的资格。当然这决不是否认其为好作品,实际上,出现这样状况的作品,一般都能运用学术界的话语权力,得到普通读者虽然“远之”,但至少保持“敬”的态度。
然而相比于学术界的评价,其实大多数作者关心的,其实还是普通读者的评价。当然像乔伊斯这样的不在乎读者的作者也存在,当然只是少数。而普通读者的评价,主要存在的特色是期待视野的偏差和对于自我期待满足的需求。比如很多评价小说的话语都会有这样的句子,比如“如果这里描述的更多就更好了”,“人物塑造的再丰满一些就更好了”,“景物描写再细致一点就更好了”,“思想内涵再挖掘深一点就更好了”,然而这样的评价作者的反应都比较统一:不是我没想到,而是我觉得够了,需要留白。
对于一个作者的创作来说,如何分辨关于某些环节的缺失,究竟是他真的没有想到,还是他故意留白安排下的美学价值和观赏价值?听起来似乎多想,但对于很多小说真的是一个很为实际的问题。说到底,这是在本来数量就不多的交流读者之中继续划分层次,包括交流,也应该分出平面或者立体。当然作者有这样的回应,首先可以确认的是作者对于普通读者的评价重视的同时,在创作意图角度上的轻视。很多普通读者的评价,在作者看来更多的是在违背他的创作意图,所以作者大多采取“听而不从”的态度。
每当读者要求作者在某些方面“多写一点”的时候,往往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作者的确在这方面出现了疏忽,读者的期待视野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的确重合,作者只是在表达意图的过程中出现了缺失,而这样的缺失恰巧正好被读者所抓住。这种问题归根到底在于作者的创作力和书写能力。可是比较关键的问题在于,一个成熟的作者出现这种问题的可能性的确是很小的,因为创作小说绝非创作诗歌可以一蹴而就,从而减免大多数理性思维的过程,创作小说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构建和做出取舍的有机融合体,完成一部能够自圆其说的作品的作者,出现在某些自我需要表达的东西却没有完全表现出来的问题的可能性的确是微乎其微。然而,大多数读者并不能考虑到这种可能实际上是很小的,在普通读者而非小说创作者看来,出现疏忽是十分常见的事情,自然就是普通读者自己会犯下的错失,那么他们自然而然就认为这种错误出现在作者面前应该是司空见惯。
实际上,在我看来,大多数作者对于普通读者的意见“听而不从”,固然有作者自我的傲慢和话语权力的压迫的因素,但绝大多数原因还是因为读者提出的“少写了的”东西,大多恰巧就是作者认为点到即止,或者已经足够,或者故意留白之处。这就再次提出了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依旧是作者对于读者的一种考验,不过相比与作者人为的给读者提供障碍这种恶意的考验,留白这种考验更多地是善意的:作者是否需要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全部事无巨细的提供给读者?虽然说我们对于文艺作品的要求自然是要让读者“回味悠长”,但是这毫无疑问是一种学术性的要求,绝非普通读者的要求。就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那些“被动读者”,他们可不会喜欢作者在文章里进行所谓的留白,然而让自己所谓的“回味悠长”,他们只会觉得没有味道,然后一口吐掉。
这个时候才最是“交流读者”最为作者所需要的原因。之前我们提到过,交流读者的评价恐怕作者采取的会是“听而不从”,尽管他们的评价会比其他读者有价值得多。交流读者的价值不在于评价作品,而在于交流和品味。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交流读者不会提出“这里写的太少了”这样的评价,他们遇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采取的方式是脑补,自我评判,然后更加加深对于文本的理解。
他们一方面对于文本无比忠实,令作者无比满足虚荣;一方面又对于文本万分跳脱,让作者的喜悦变成无本之根。他们能准确把握住作者的留白,有时甚至的确是作者疏忽的地方,他们也不会有什么异议;但是他们解决这种问题的方式,是一种跳脱的自我投射:他们看到的更多是自己希望看到的东西,他们脑补的是自己希望脑补的东西,小说文本的本身只是一种勾起他们自我满足的工具和中介,于是交流读者对于作品的评价带有鲜明的评判者特色。于是有时候作者和读者是心有灵犀的,有时候作者和读者的思维大相径庭。
从上课分析作品来看,我们需要的恐怕也并不是交流读者。正如郭平老师在我对于一部作品评价完之后说的,我的评价是立足于我自己的文学观念后的一种自我式解读,相对来说已经跳出了小说文本的本身。这对于文本细读分析的课堂来说,并不是一种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那么问题依旧存在,我们还是没有解答。我们需要怎样的读者?或许只有明确一点,包括作者和读者都能安心而不背上负罪感或者是自我苛求。任何一部作品写作出来之后,都有了完全的,独立的,全新的,自我的生命,作品的生命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无关,也与读者的期待视野无关。那么,读者和作者的阅读分歧和评价分歧,只是对于作品本身的讨论和多元化的解读,而绝非对于作者和读者们自己的攻击和评判。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是对于作者还是文学研究者来说,“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读者”这样的问题是没有准确答案的,而更关键的是,读者就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无论作者们怎么看,他都必须要迎合其中的一部分,哪怕实际上没有一个人理解作者创作意图本身。讨好一部分人,这本身就是作者存在的立足之本。
所以小说是谎言,不在于它说的是假话,在于它存在的意义是为了讨好某些人。
PS:氏葵君看完后帮我补述了一点,我觉得正是我漏掉的很关键的东西。感谢不尽,么么哒~
“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几乎是基于自己的经验和立场,不是理解不到位就是阐释过度。作者在写作时全力投入的状态很可能使文本的饱和度远远高于自己所预想的,这就更为读者们的无数种解读扩大了范畴,也提供了可能性。”
-
信仰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7-16 14:57:51
-
杳杳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3-19 17:57:13
-
__Oxycontin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0-03 09: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