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宝诞生记(二)
(二)
早七点,她在姚家园路上的妇产医院花园里散步。说是花园,其实是大门和停车场之间的一小片树木花草生长的草坪土坡罢了。周日的早晨,没有什么人,没有什么车。对一个行动不便多半年的的孕妇而言,任何的绿色、花朵、安静和清洁的空气都是珍贵和值得珍惜的。
早晨的风有一丝凉意,她出了病房大楼的后门。平时,这里总停着车,等着迎接出院的产妇和新生儿。那些新晋的为人父和他们家属的神色,紧张和疲惫往往大于喜悦。小孩的降生过程是一场结结实实的战役,而这场战役才刚刚开了一个头。
在礼拜天的大清早,这里没有一辆车,只有宿夜的车上有隔夜的尘灰和湿气。
这已经是她入院的第三天了。她安闲地走在汽车道上,不必像平时那样躲避汽车的喇叭声、轰鸣、尾气——怀孕让她对对气味格外敏感,这让她一度痛苦不堪。清洁无味的空气成为一种奢侈。她略带欣喜去看楼旁的树木,丁香小小的紫色花朵在绽放,从楼外墙的管道里排出的细流,让花池的草地上有一滩不断扩大的透明而清亮的水洼。
东边楼群之间的天空是橙粉色的,空中弥漫着有尘霾。坡下的喷水洒隔断了小路,浓密的树叶随微风喧哗,空气湿润。停车场包围的那一片土坡上有一条环形的水泥路的小径,葱郁的树木营造出了幽径的效果。
××××××××××××××××××××××××××××××××××××××××××××××××××××××××××××××××××××××
周五(8月17日)下午,我去做例行孕检。已是十一点过半,其他四个诊室已经人去屋空,唯独第五诊室的邹大夫还有十几个病号,坐满了门外走廊两头。我想,还要预约下一次的号,就跑去预约处的小姑娘那儿。那是个穿着粉红色护士服的小姑娘,说:等你这次看完了再说。看完要等下午了。12点半就上班。说着,瞟了我一眼,疑问的神情——到了这里没有吝惜时间的。
事实证明小姑娘是有先见之明的。
见此情景,我只好回去乖乖地等。一旁的孕友是个笑眯眯的胖姑娘,悄悄说:这个邹大夫就是看得慢呀。我说,邹大夫倒是看得细,也不着急。量血压的大夫安排散散落落的病人按顺序排排做好,对面有一位姑娘,吸引了我的目光——细边眼镜,眼睛很大,白净的圆脸有些憔悴,连衣裙花色老派。如果没有那个大肚子,她会是一位苗条而活泼的好看姑娘。
终于轮到我,爬上那个叉开两腿的检查床。从前,仅仅是看到这张床,就足以让人不安。又是一通按压捅摸。活像一只仰面朝天的甲虫不能翻身坐起,倒是邹大夫用劲儿拽我起来,还嘱咐慢一点儿。
邹大说话细声细气,神情淡定。中间接了一次电话,大意是说,好多病人在等着,怎么也得奔着一点多去了,走不开,等等。她的神气颇像我一位东四的同修。做了那么多次检查,感觉邹大夫的确nice。
邹大夫让助手打电话,询问有没有床位。唰唰开始写入院条,说,“你下午就可以住院了!”“啊?这就要入院?可不可以回家拿趟东西。”邹大夫不置可否,在我临走时,意味深长地看看我,嘱咐道:床位是不容易有的。她依然是那么细声细气的,不过,我现在比从前读得懂眼神了。
到楼上去做胎心监护,顺手把B超的预约条给了旁边一个凑上来的姑娘,发现恰好就是刚才坐在对面的那位形容疲惫的好看女孩。反正,这个我不需要做了。
中午去医院对面吃了个难吃的快餐,回来马上去地下一层办入院手续。走廊尽头的拐角里坐着一个漂亮的女护士——原来接头地点就在这里。以前的病例送来了。交了六千块押金,把生育服务证也过目了。爱人捧着一个白色扁扁塑料尿盆出来。凡是捧着这东西的,都是要入院的,没错。
没想到,刚才的胖姑娘,对面的好看姑娘都在此列——此时,我感到好戏开场了——就像一部好小说,所有的角色都一一出来暖场,并不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兀地不断地加进来一条条支线。而且,她们都好像与我提前有了某种联系。
电梯上,看其余两三位孕妇顺序下梯。果然,那位看好姑娘分在与我合住一个病房。姑娘心细,把入院、生产、孕育所需准备的一切都极为齐全,打印了一张纸拿着,而我就显得粗疏许多了。譬如,马桶垫,譬如,生产指导的图书,都装在身上。这些,她都慷慨地借给我用,借给我看。
她年轻的父母,不停地送各种吃的和用的过来。这个八零后姑娘,让我感到她父母对她深切的爱护,还有这两位父母依然有着源源不断的精力和热情对待这个独生女儿——平静和富足的生活应该是他们这三口之家的主要基调。
姑娘似乎有先天不足之症,而且肌体对疼痛的反应似乎比较迟钝,不过,在我看来,心理原因居多。第一天,我们两个简单交谈了几句。她已经孕周40周过了好几天,迟迟不见动静。我的孕周39周,还没有到瓜熟蒂落之时,也没有任何反应。
傍晚,她的爱人来看她,两个人亲密交谈。我则跑到昏暗的走廊上,与那些生和未生的妈妈们聊天。这位看不出生还是没生的,如果不是抱着孩子。原来是剖腹。她的肚子还是那样大。已经第三天了,还没有排气,也就是没有放屁,这就意味着她还不能吃东西。刀口在疼,还要给新生的孩子喂奶。她步履蹒跚地从厕所出来。
五人间的病房里,床位用粉红色帐子隔开,闷热而空气污浊。婴儿啼哭声不时惊起。很难想象在这样的环境当中一位孕产妇的心情。
深夜,走廊上依然有一种窃窃的紧张,大概是测胎心的小孩心跳声做了背景声,咚咚咚。胎儿的心跳在每分钟140多下。几个陪护的男家属忽然冒出来,睡不着,也在走廊上转悠。护士们忽然间急急忙忙朝着一个病房集结,脚步纷沓——产妇胎心不稳。夜里也像是在打仗,怪不得护工阿姨,在这里统称为“大姐”,个个是乌眼儿青。一位顺产的妇人,一脸祥和平静地被推了进来,在她的两腿之间是个襁褓中的的小婴儿在酣睡——丝毫看不出疼痛的暴风骤雨。
这个夜晚在微微的忐忑中平安度过,还有一种莫名的兴奋,一场盼望已久的战役即将打响。我知道,后面的,将是必经历的。从今往后,迎头而来的所有,都不必畏怯。天还没有亮,五点多钟。夜班的护士和大夫们要下班,就开始行动了。昏睡中,有护士进来抽了几管子的血。反正没清醒,不觉得疼。又有过来量体温的。
额外的,我还要去量血糖。送早饭的被嘱咐不给粥,因为粥是最增加血糖的高热量食物。早饭鸡蛋和咸菜,哪能没有白粥呢?不行,只有一小盒酸奶来搭配。排队领早饭时,我见到了那个笑眯眯的胖姑娘,原来她是有高血压,也让提前住进来了,就住在走廊尽头的五人病房里。她的脸上的笑意减退了不少。看来,紧张的空气让她不安。我不知道怎样安慰她。
上午在一片平安无事中度过,快到中午,大夫给临床的姑娘中午用了“普乐生”,这是一种促进宫缩催生的药物,直接放入宫颈内。她没什么反应,虽然做了准备,大吃大喝,补充体力。床边,一边是爱人,一边是爸爸,整个下午谈笑风生。到了夜里,我被一声声的呻吟吵醒,频率越来越高。她疼痛难忍。这姑娘摸着黑还问我:可不可以把她老公叫过来。
叫吧,叫他过来。听着她在黑暗中挣扎,我也睡不着。她大概是忍了好久,老公一来,就开始狂吐,整整吐了一夜。之前,她似乎说过,一到月经就痛经,一痛经就会狂吐不止,果真如此。看似好好的姑娘,也是富足的人家,百般疼爱的父母也是帮不上忙,她竟要忍受这每月一次的痛苦。
好不容易熬到凌晨,她还在吐。到了产妇冲洗时间,探视的人都被赶出了病房,她的爱人也不例外。我想上前安慰她,可是,我知道,这姑娘要强,而且这种安慰是多么微不足道,除非可以代收她的苦。每个人都必须通过这场身心的考验,独自一人,无人替代。
周遭无人看护,看她要纸,我就过去递给她,握着她的手。她又吐出许多绿绿的汁液,气味难闻,昨日大吃大喝的各种食物现在都以不堪的污浊重新返还,实在已经无甚可吐,只有胆汁。姑娘脸色煞白,双眼深陷,无神,已经吐得失去了精气神。她的鼻头惨白,就像身在极寒之地,鼻尖裸露在外的那种白。我摸摸她的鼻尖,告诉她,集中精神在呼吸上,不要在疼痛上面。不知道,我处在她这种的地步又会怎样。
连续两个晚上,每一个夜晚都像是不断地接近某个东西,接近刀锋,接受考验,但是,却迟迟不来。折磨。顺其自然。腹中没有任何动静。我抚摸着肚子,希望宝宝能够在里面多住些日子,毕竟这里无风无雨,更适合成长——但是,近一两个月,她似乎没有长,这是小孩长肉的月份。我猜她是在照顾妈妈生产时能够顺利。
究竟选择自己生还是剖腹产呢?如果是剖腹产,那么随时都可以。如果是自己生,则需要像临床的姑娘一样用“普乐生”。因为是三高人士:高龄,高度近视,妊娠期血糖高。选择自然方式生产需要勇气。
妈妈好朋友的女儿是这里的大夫。如果剖腹产似乎结果更有把握。妈妈总是说另外一个人的例子,年龄比我大一岁,但生孩子的岁数比我小一岁,选择自然生,结果宫口只开了两指,只好又转剖腹产,等于受了“两茬罪”。可别受两茬罪啊——这是她常说的一句话。
如果大夫说身体条件可以自己生,那我愿意试试。我是这样说的。
一个夜晚终于过去了,鼓点一阵紧似一阵。我看到生产,看到痛苦根植在每一个看似完好和幸福的人和家庭之内,看到生命的诞生以及痛苦的神奇转换。陪伴我的是手边的《转化你的生命》一书,平淡的文字却有着深深的加持力,让我平静地观察和思考——静静等待我的牌面翻转。
××××××××××××××××××××××××××××××××××××××××××××××××××××××××××××××××××××××
这个礼拜天的大清早,她在安静的小花园里走着,抬眼看见“妇幼保健医院”几个字的旁边是病房楼,对着大门第四层其中的一扇窗子就是她所在的产房。水柱高高扬起,喷洒,地面湿漉漉。空气潮湿清新,月季花丛的芬芳可闻。远处,橙色晨曦中的杨树叶子在喧哗和闪亮。
就在几天前,同样是一个早晨,她想到了死。死亡的恐惧来偷袭。她也不知道能不能闯过这一关。于是静静地禅修了死亡,花了半小时。死亡、无常和轮回,这一次,离得近了。她感到死亡就潜伏在呼吸之间,只隔了吹弹可破的一层膜。死亡来临之前,也许只能做有限的一、两件事。这种感觉,却无法对任何一个人面对面地讲。
她叫了顺丰快递,给贵阳和北京报纸的的两位当记者编辑的朋友寄了《现代佛法》一书。这是答应过的,替她们各请一本;然后,去给两个朋友送了两盆长得最可喜的吊兰,是自己养的,也是去年的冬天承诺过的——当时不知道已经怀孕,还在每天搬来搬去地搬花盆,晚上从阳台搬进屋里,白天晴好又搬出去。
做完这两件事,她踏实了一些。即使死了,好像也没有什么牵挂的了。这几年,她的社会关系变得如此简单——从喧嚣热闹当中骤然抽身,好像突然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如同水之渗入沙,如同冰雪融化于不见形迹,故人一概不主动联系,失去了欲望,也失去了活力——失去了心力。
除此之外,一切都不重要——一个关于自身生命的究竟真理,她必须先搞明白,否则,她将永远跳来跳去,一事无成。她要先安顿好自己的心。这件事与什么和谁都无关,而是一桩秘密的、个人的而刀锋一样锐利的事。
就这样死了,无甚贪恋。最大的遗憾就是长篇小说没有出版,她还有很多话可说,很多故事可写,再有,就是对父母的尽孝。死亡只是让人遗憾。
她再一次想起了那个梦——小孩儿自己从下体爬了出来,玩了一会儿,又从胸口爬入身体——比起妈妈的朋友和大夫的承诺来,她更愿意相信这个梦。如果不相信这个梦,怎么相信早先的许多温暖的梦和征兆,又怎么能相信将出现于此生梦中的这个孩子的到来?
自己把这个孩子生出来。她确信这个栩栩如生的梦,一如相信她的选择和付出,她的未来、理智、判断,她的直觉和所感受到的欢乐、轻松、温暖和力量。这孩子到来的因早已种下了,只是愚钝和魔性让自己总不给其成熟的缘分以到来。只有心力强大起来,才能迎接孩子的到来。她确信已经准备好了。孩子的降生和孩子的一生,她的一生,都将是对慈悲、智慧与力量的奉献,无论人世间从事何种显见的业。
想清楚了生育的意义,她的心放下,轻松起来。雾霭依旧,晨光变得更加明亮,她看见临床姑娘的父母从停车场朝着病房楼走去,经过土坡上的岔道,那当妈妈的朝她微微一笑。
早七点,她在姚家园路上的妇产医院花园里散步。说是花园,其实是大门和停车场之间的一小片树木花草生长的草坪土坡罢了。周日的早晨,没有什么人,没有什么车。对一个行动不便多半年的的孕妇而言,任何的绿色、花朵、安静和清洁的空气都是珍贵和值得珍惜的。
早晨的风有一丝凉意,她出了病房大楼的后门。平时,这里总停着车,等着迎接出院的产妇和新生儿。那些新晋的为人父和他们家属的神色,紧张和疲惫往往大于喜悦。小孩的降生过程是一场结结实实的战役,而这场战役才刚刚开了一个头。
在礼拜天的大清早,这里没有一辆车,只有宿夜的车上有隔夜的尘灰和湿气。
这已经是她入院的第三天了。她安闲地走在汽车道上,不必像平时那样躲避汽车的喇叭声、轰鸣、尾气——怀孕让她对对气味格外敏感,这让她一度痛苦不堪。清洁无味的空气成为一种奢侈。她略带欣喜去看楼旁的树木,丁香小小的紫色花朵在绽放,从楼外墙的管道里排出的细流,让花池的草地上有一滩不断扩大的透明而清亮的水洼。
东边楼群之间的天空是橙粉色的,空中弥漫着有尘霾。坡下的喷水洒隔断了小路,浓密的树叶随微风喧哗,空气湿润。停车场包围的那一片土坡上有一条环形的水泥路的小径,葱郁的树木营造出了幽径的效果。
××××××××××××××××××××××××××××××××××××××××××××××××××××××××××××××××××××××
周五(8月17日)下午,我去做例行孕检。已是十一点过半,其他四个诊室已经人去屋空,唯独第五诊室的邹大夫还有十几个病号,坐满了门外走廊两头。我想,还要预约下一次的号,就跑去预约处的小姑娘那儿。那是个穿着粉红色护士服的小姑娘,说:等你这次看完了再说。看完要等下午了。12点半就上班。说着,瞟了我一眼,疑问的神情——到了这里没有吝惜时间的。
事实证明小姑娘是有先见之明的。
见此情景,我只好回去乖乖地等。一旁的孕友是个笑眯眯的胖姑娘,悄悄说:这个邹大夫就是看得慢呀。我说,邹大夫倒是看得细,也不着急。量血压的大夫安排散散落落的病人按顺序排排做好,对面有一位姑娘,吸引了我的目光——细边眼镜,眼睛很大,白净的圆脸有些憔悴,连衣裙花色老派。如果没有那个大肚子,她会是一位苗条而活泼的好看姑娘。
终于轮到我,爬上那个叉开两腿的检查床。从前,仅仅是看到这张床,就足以让人不安。又是一通按压捅摸。活像一只仰面朝天的甲虫不能翻身坐起,倒是邹大夫用劲儿拽我起来,还嘱咐慢一点儿。
邹大说话细声细气,神情淡定。中间接了一次电话,大意是说,好多病人在等着,怎么也得奔着一点多去了,走不开,等等。她的神气颇像我一位东四的同修。做了那么多次检查,感觉邹大夫的确nice。
邹大夫让助手打电话,询问有没有床位。唰唰开始写入院条,说,“你下午就可以住院了!”“啊?这就要入院?可不可以回家拿趟东西。”邹大夫不置可否,在我临走时,意味深长地看看我,嘱咐道:床位是不容易有的。她依然是那么细声细气的,不过,我现在比从前读得懂眼神了。
到楼上去做胎心监护,顺手把B超的预约条给了旁边一个凑上来的姑娘,发现恰好就是刚才坐在对面的那位形容疲惫的好看女孩。反正,这个我不需要做了。
中午去医院对面吃了个难吃的快餐,回来马上去地下一层办入院手续。走廊尽头的拐角里坐着一个漂亮的女护士——原来接头地点就在这里。以前的病例送来了。交了六千块押金,把生育服务证也过目了。爱人捧着一个白色扁扁塑料尿盆出来。凡是捧着这东西的,都是要入院的,没错。
没想到,刚才的胖姑娘,对面的好看姑娘都在此列——此时,我感到好戏开场了——就像一部好小说,所有的角色都一一出来暖场,并不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兀地不断地加进来一条条支线。而且,她们都好像与我提前有了某种联系。
电梯上,看其余两三位孕妇顺序下梯。果然,那位看好姑娘分在与我合住一个病房。姑娘心细,把入院、生产、孕育所需准备的一切都极为齐全,打印了一张纸拿着,而我就显得粗疏许多了。譬如,马桶垫,譬如,生产指导的图书,都装在身上。这些,她都慷慨地借给我用,借给我看。
她年轻的父母,不停地送各种吃的和用的过来。这个八零后姑娘,让我感到她父母对她深切的爱护,还有这两位父母依然有着源源不断的精力和热情对待这个独生女儿——平静和富足的生活应该是他们这三口之家的主要基调。
姑娘似乎有先天不足之症,而且肌体对疼痛的反应似乎比较迟钝,不过,在我看来,心理原因居多。第一天,我们两个简单交谈了几句。她已经孕周40周过了好几天,迟迟不见动静。我的孕周39周,还没有到瓜熟蒂落之时,也没有任何反应。
傍晚,她的爱人来看她,两个人亲密交谈。我则跑到昏暗的走廊上,与那些生和未生的妈妈们聊天。这位看不出生还是没生的,如果不是抱着孩子。原来是剖腹。她的肚子还是那样大。已经第三天了,还没有排气,也就是没有放屁,这就意味着她还不能吃东西。刀口在疼,还要给新生的孩子喂奶。她步履蹒跚地从厕所出来。
五人间的病房里,床位用粉红色帐子隔开,闷热而空气污浊。婴儿啼哭声不时惊起。很难想象在这样的环境当中一位孕产妇的心情。
深夜,走廊上依然有一种窃窃的紧张,大概是测胎心的小孩心跳声做了背景声,咚咚咚。胎儿的心跳在每分钟140多下。几个陪护的男家属忽然冒出来,睡不着,也在走廊上转悠。护士们忽然间急急忙忙朝着一个病房集结,脚步纷沓——产妇胎心不稳。夜里也像是在打仗,怪不得护工阿姨,在这里统称为“大姐”,个个是乌眼儿青。一位顺产的妇人,一脸祥和平静地被推了进来,在她的两腿之间是个襁褓中的的小婴儿在酣睡——丝毫看不出疼痛的暴风骤雨。
这个夜晚在微微的忐忑中平安度过,还有一种莫名的兴奋,一场盼望已久的战役即将打响。我知道,后面的,将是必经历的。从今往后,迎头而来的所有,都不必畏怯。天还没有亮,五点多钟。夜班的护士和大夫们要下班,就开始行动了。昏睡中,有护士进来抽了几管子的血。反正没清醒,不觉得疼。又有过来量体温的。
额外的,我还要去量血糖。送早饭的被嘱咐不给粥,因为粥是最增加血糖的高热量食物。早饭鸡蛋和咸菜,哪能没有白粥呢?不行,只有一小盒酸奶来搭配。排队领早饭时,我见到了那个笑眯眯的胖姑娘,原来她是有高血压,也让提前住进来了,就住在走廊尽头的五人病房里。她的脸上的笑意减退了不少。看来,紧张的空气让她不安。我不知道怎样安慰她。
上午在一片平安无事中度过,快到中午,大夫给临床的姑娘中午用了“普乐生”,这是一种促进宫缩催生的药物,直接放入宫颈内。她没什么反应,虽然做了准备,大吃大喝,补充体力。床边,一边是爱人,一边是爸爸,整个下午谈笑风生。到了夜里,我被一声声的呻吟吵醒,频率越来越高。她疼痛难忍。这姑娘摸着黑还问我:可不可以把她老公叫过来。
叫吧,叫他过来。听着她在黑暗中挣扎,我也睡不着。她大概是忍了好久,老公一来,就开始狂吐,整整吐了一夜。之前,她似乎说过,一到月经就痛经,一痛经就会狂吐不止,果真如此。看似好好的姑娘,也是富足的人家,百般疼爱的父母也是帮不上忙,她竟要忍受这每月一次的痛苦。
好不容易熬到凌晨,她还在吐。到了产妇冲洗时间,探视的人都被赶出了病房,她的爱人也不例外。我想上前安慰她,可是,我知道,这姑娘要强,而且这种安慰是多么微不足道,除非可以代收她的苦。每个人都必须通过这场身心的考验,独自一人,无人替代。
周遭无人看护,看她要纸,我就过去递给她,握着她的手。她又吐出许多绿绿的汁液,气味难闻,昨日大吃大喝的各种食物现在都以不堪的污浊重新返还,实在已经无甚可吐,只有胆汁。姑娘脸色煞白,双眼深陷,无神,已经吐得失去了精气神。她的鼻头惨白,就像身在极寒之地,鼻尖裸露在外的那种白。我摸摸她的鼻尖,告诉她,集中精神在呼吸上,不要在疼痛上面。不知道,我处在她这种的地步又会怎样。
连续两个晚上,每一个夜晚都像是不断地接近某个东西,接近刀锋,接受考验,但是,却迟迟不来。折磨。顺其自然。腹中没有任何动静。我抚摸着肚子,希望宝宝能够在里面多住些日子,毕竟这里无风无雨,更适合成长——但是,近一两个月,她似乎没有长,这是小孩长肉的月份。我猜她是在照顾妈妈生产时能够顺利。
究竟选择自己生还是剖腹产呢?如果是剖腹产,那么随时都可以。如果是自己生,则需要像临床的姑娘一样用“普乐生”。因为是三高人士:高龄,高度近视,妊娠期血糖高。选择自然方式生产需要勇气。
妈妈好朋友的女儿是这里的大夫。如果剖腹产似乎结果更有把握。妈妈总是说另外一个人的例子,年龄比我大一岁,但生孩子的岁数比我小一岁,选择自然生,结果宫口只开了两指,只好又转剖腹产,等于受了“两茬罪”。可别受两茬罪啊——这是她常说的一句话。
如果大夫说身体条件可以自己生,那我愿意试试。我是这样说的。
一个夜晚终于过去了,鼓点一阵紧似一阵。我看到生产,看到痛苦根植在每一个看似完好和幸福的人和家庭之内,看到生命的诞生以及痛苦的神奇转换。陪伴我的是手边的《转化你的生命》一书,平淡的文字却有着深深的加持力,让我平静地观察和思考——静静等待我的牌面翻转。
××××××××××××××××××××××××××××××××××××××××××××××××××××××××××××××××××××××
这个礼拜天的大清早,她在安静的小花园里走着,抬眼看见“妇幼保健医院”几个字的旁边是病房楼,对着大门第四层其中的一扇窗子就是她所在的产房。水柱高高扬起,喷洒,地面湿漉漉。空气潮湿清新,月季花丛的芬芳可闻。远处,橙色晨曦中的杨树叶子在喧哗和闪亮。
就在几天前,同样是一个早晨,她想到了死。死亡的恐惧来偷袭。她也不知道能不能闯过这一关。于是静静地禅修了死亡,花了半小时。死亡、无常和轮回,这一次,离得近了。她感到死亡就潜伏在呼吸之间,只隔了吹弹可破的一层膜。死亡来临之前,也许只能做有限的一、两件事。这种感觉,却无法对任何一个人面对面地讲。
她叫了顺丰快递,给贵阳和北京报纸的的两位当记者编辑的朋友寄了《现代佛法》一书。这是答应过的,替她们各请一本;然后,去给两个朋友送了两盆长得最可喜的吊兰,是自己养的,也是去年的冬天承诺过的——当时不知道已经怀孕,还在每天搬来搬去地搬花盆,晚上从阳台搬进屋里,白天晴好又搬出去。
做完这两件事,她踏实了一些。即使死了,好像也没有什么牵挂的了。这几年,她的社会关系变得如此简单——从喧嚣热闹当中骤然抽身,好像突然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如同水之渗入沙,如同冰雪融化于不见形迹,故人一概不主动联系,失去了欲望,也失去了活力——失去了心力。
除此之外,一切都不重要——一个关于自身生命的究竟真理,她必须先搞明白,否则,她将永远跳来跳去,一事无成。她要先安顿好自己的心。这件事与什么和谁都无关,而是一桩秘密的、个人的而刀锋一样锐利的事。
就这样死了,无甚贪恋。最大的遗憾就是长篇小说没有出版,她还有很多话可说,很多故事可写,再有,就是对父母的尽孝。死亡只是让人遗憾。
她再一次想起了那个梦——小孩儿自己从下体爬了出来,玩了一会儿,又从胸口爬入身体——比起妈妈的朋友和大夫的承诺来,她更愿意相信这个梦。如果不相信这个梦,怎么相信早先的许多温暖的梦和征兆,又怎么能相信将出现于此生梦中的这个孩子的到来?
自己把这个孩子生出来。她确信这个栩栩如生的梦,一如相信她的选择和付出,她的未来、理智、判断,她的直觉和所感受到的欢乐、轻松、温暖和力量。这孩子到来的因早已种下了,只是愚钝和魔性让自己总不给其成熟的缘分以到来。只有心力强大起来,才能迎接孩子的到来。她确信已经准备好了。孩子的降生和孩子的一生,她的一生,都将是对慈悲、智慧与力量的奉献,无论人世间从事何种显见的业。
想清楚了生育的意义,她的心放下,轻松起来。雾霭依旧,晨光变得更加明亮,她看见临床姑娘的父母从停车场朝着病房楼走去,经过土坡上的岔道,那当妈妈的朝她微微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