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这件事(上)
所谓文如其人,用在对读书类型的偏好上也是可以套用的。我特别讨厌表示偏爱什么类型书的时候,回答说“我看得很杂,什么都看”的人。矫情。搞得自己好像一杂家博览群书。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口味或厌烦的题材,什么都看等于什么都没看。
今年夏天aiqun搬走的时候,我也顺便整理了一下我的书架。把看过不会再看又值得收藏的书邮寄回家,这一整理整出五六十本。这些还是买下来摆在书架上的,至于那些看了扔的、卖掉的、送人的,应该不止这五六十本。这几年买的书是我来上海之前几十年主动买书的总和,读书时的课本等不算。来上海的头两年买书还比较节制,想着如果我回家乡这么多书该怎么运回去?现在已经毫无顾忌了,买就买吧,看完认为值得推荐自己又不想囤着就打包给“微笑图书室”捐掉寄掉。(微笑图书室网址:www.smilinglibrary.org)
一般来说,对某种类型书籍的偏好通常是因一本书而起的,完了就在某个阶段比较喜欢同类题材的书。看《杰克韦尔奇自传》之后,我开始喜欢看人物传记,这个偏好一直持续到现在;看了《韩非子》以后,我凡看到以皇权、宫廷斗争为书名的书都会习惯性的翻翻。上了畅销书排行榜的现代商政题材的小说我兴趣很大一般都会看。中国近代文学作品我比较不感兴趣,除非有人影响我,一般我不会主动看。宗教方面的书籍我是从来不看,我还没有到需要从信仰方面找答案的人生阶段。纯文艺作品例如媒体很追捧的村上春树、张爱玲我没有看的兴趣,觉得造作到反感。
八卦杂志我极爱看。上海有卖、娱乐水准最高、视角最不一样、性价比最高的是《演艺周刊》,语言刻薄图文并茂、但点到即止笑料连篇。售价仅5元,薄薄一本,能连续打发2个多小时的时间,等人无趣时、上厕所便秘时、是最便宜的放松工具。当然,就如同在约会时你要用极度庸俗的姿态来吓退约会对象你可以谈论你喜爱的音乐是庞龙的《两只蝴蝶》一样,你在约会等人时,手中也可拿着这本《演艺周刊》,或国内唯一不需要拉广告就能生存有庞大发行量的《知音》。
这是(上),还有些想法没整理,未完待续。
今年夏天aiqun搬走的时候,我也顺便整理了一下我的书架。把看过不会再看又值得收藏的书邮寄回家,这一整理整出五六十本。这些还是买下来摆在书架上的,至于那些看了扔的、卖掉的、送人的,应该不止这五六十本。这几年买的书是我来上海之前几十年主动买书的总和,读书时的课本等不算。来上海的头两年买书还比较节制,想着如果我回家乡这么多书该怎么运回去?现在已经毫无顾忌了,买就买吧,看完认为值得推荐自己又不想囤着就打包给“微笑图书室”捐掉寄掉。(微笑图书室网址:www.smilinglibrary.org)
一般来说,对某种类型书籍的偏好通常是因一本书而起的,完了就在某个阶段比较喜欢同类题材的书。看《杰克韦尔奇自传》之后,我开始喜欢看人物传记,这个偏好一直持续到现在;看了《韩非子》以后,我凡看到以皇权、宫廷斗争为书名的书都会习惯性的翻翻。上了畅销书排行榜的现代商政题材的小说我兴趣很大一般都会看。中国近代文学作品我比较不感兴趣,除非有人影响我,一般我不会主动看。宗教方面的书籍我是从来不看,我还没有到需要从信仰方面找答案的人生阶段。纯文艺作品例如媒体很追捧的村上春树、张爱玲我没有看的兴趣,觉得造作到反感。
八卦杂志我极爱看。上海有卖、娱乐水准最高、视角最不一样、性价比最高的是《演艺周刊》,语言刻薄图文并茂、但点到即止笑料连篇。售价仅5元,薄薄一本,能连续打发2个多小时的时间,等人无趣时、上厕所便秘时、是最便宜的放松工具。当然,就如同在约会时你要用极度庸俗的姿态来吓退约会对象你可以谈论你喜爱的音乐是庞龙的《两只蝴蝶》一样,你在约会等人时,手中也可拿着这本《演艺周刊》,或国内唯一不需要拉广告就能生存有庞大发行量的《知音》。
这是(上),还有些想法没整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