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绵绵静日生香
树叶、田野正由青翠转换为枯黄,稻田柔顺的随着风的方向,黄绿奇妙的融合成一幅油画。玉米穗和芦苇花呈现出一种奇异的暗紫红色。干枯的草丛里,不时蹦跶起一只蚂蚱,有青衣的小伙,也有黄衣的老者。枝头沉甸甸的柿子比节日的灯笼更要惹眼,鲜艳诱惑的让你忽略那难忍的干涩就想咬下去。挤在破旧的大巴车里,浓烈的汽油味中,回到了久别故乡。却也还未到我怀念的秋天的深黄,阳光却是一种久违的赤裸直白的热情。
中秋前的晚上加班到七点,回去收拾了下行李,大多都是买给家人的东西,这样特意的准备,算是第一次。赶了夜里两点的车,高速依然堵了,快到中午才到达。中秋除了吃饭外,其余时间都在一种昏睡状态。我已经完全回忆不起,上一次在家过中秋是何时了。大概初中之后就再也没有。今年虽然回来了,只是也不能算是我的家,像个远客般局促。
黄同学不太好意思麻烦大家,婚礼只叫了相熟的几个同学。各种糗事说来佐酒,想起哄调戏新郎新娘的男同学,被豪放的新娘反调戏落荒而逃,新娘的果敢泼辣甚得我心。大家依然习惯的叫我班长,酒酣后表达了对我个人问题的极大关心,有毛遂自荐的,有引荐的,不一而足,都付笑谈中罢。
老李的老伴,第一次见面,我也不知如何称呼,叫阿姨似乎有点别扭,妈妈这一称呼,无论如何我也是叫不出口的,虽被老李明示了好几次,直到走,我依旧用方言里的“您”称呼着。他们婚后住在另外一个地方,不是我长大的那个熟悉的家。给我准备了最大的主卧,两米的大床让我依然只是蜷缩在床边。饭桌上时刻留意着我,随意一句话都让她起身好几次给我递东西。洗澡换下的衣服在我再三推辞下还是抢着拿去洗了。家乡的中秋称为“八月半”,习俗要做糖饼,或糖或芝麻或豆沙等馅。原本他们太忙没做,我回去特意给我做了,可老李大概也忘记了,我自小不吃甜馅。为了一片盛情,作很喜欢的样子硬着头皮吃了两个。走之前的那个晚上,爸爸说,你洗完澡下楼来聊聊天,不然会让人觉得你高傲有架子。这两年我越来越木讷寡言,言语表达退化的厉害,若非必要都甚少跟人交谈,为了表示我真的没有架子且低到尘土里,我绞尽脑汁没话找话的跟他们聊到双方都沉默,决定散场睡觉。临行前给我包猪肉鲜虾馅的饺子。准备一堆吃的让我带着路上吃。
不是对我不好,反而觉得对我太好,大家都害怕不讨对方喜欢,客气的打起十二万分精神像是刻意讨好。常年一个人生活自由散漫惯了,这样的热情反倒令自己有种远来做客寄居的极度不自在。其实看到他们生活的很好已经足矣。
直到离开,考虑到他们的感受,也没来得及回老房子看一眼。不知道房前屋后的那些以前一家人一起种下的树还在不在。不知道长期没有人住会不会荒芜。
一天傍晚,夕阳西下,屋里阴暗了下来,没有开灯,昏暗中默默的坐着。没有删短信的习惯,小手机的内存已经不足,时间跨度很大,一条条的翻出来认真的看,然后删除。我从来都不曾怀疑过很多深情款款的言语,说出的那一刻都是真心实意的,巴不得把心掏出来证明的。但是不管那一刻的情动是多么的真实纯粹,依然无法保证时光里它的持久性与有效性。所以,时过境迁,不要苦苦逼问,尽量事过境迁吧。以后如若能遇到的感情,无须激烈,但能平淡,惟愿长久。
去看了爷爷奶奶,养了很多年的那只狸猫不见了,问奶奶,奶奶说已经老死了,倒是没有很唏嘘,大概到了一定的年纪,对于生死已经很淡泊了。新养了一只黄白相间的小猫,活泼好动的不得了,奶奶说,她去哪里猫就跟到哪里。总觉得无论什么年纪,养点猫猫狗狗都是件极好的事情,像个孩子样,让你心都软掉。爷爷依然言简意赅,岁月终究不饶人,坐着看会电视,老人家就能打盹睡着。奶奶依然很喜欢说话,很多事情反复的提及。对于他们,很多怨愤都在时光中不再值得一提。午后暖洋洋的日光下,打着哈欠逗着猫听着老人家的啰嗦。
记忆中,温情的岁月于我来说,不多。但,身边的亲人,愿能康健;这样的辰光,愿能长久。
中秋前的晚上加班到七点,回去收拾了下行李,大多都是买给家人的东西,这样特意的准备,算是第一次。赶了夜里两点的车,高速依然堵了,快到中午才到达。中秋除了吃饭外,其余时间都在一种昏睡状态。我已经完全回忆不起,上一次在家过中秋是何时了。大概初中之后就再也没有。今年虽然回来了,只是也不能算是我的家,像个远客般局促。
黄同学不太好意思麻烦大家,婚礼只叫了相熟的几个同学。各种糗事说来佐酒,想起哄调戏新郎新娘的男同学,被豪放的新娘反调戏落荒而逃,新娘的果敢泼辣甚得我心。大家依然习惯的叫我班长,酒酣后表达了对我个人问题的极大关心,有毛遂自荐的,有引荐的,不一而足,都付笑谈中罢。
老李的老伴,第一次见面,我也不知如何称呼,叫阿姨似乎有点别扭,妈妈这一称呼,无论如何我也是叫不出口的,虽被老李明示了好几次,直到走,我依旧用方言里的“您”称呼着。他们婚后住在另外一个地方,不是我长大的那个熟悉的家。给我准备了最大的主卧,两米的大床让我依然只是蜷缩在床边。饭桌上时刻留意着我,随意一句话都让她起身好几次给我递东西。洗澡换下的衣服在我再三推辞下还是抢着拿去洗了。家乡的中秋称为“八月半”,习俗要做糖饼,或糖或芝麻或豆沙等馅。原本他们太忙没做,我回去特意给我做了,可老李大概也忘记了,我自小不吃甜馅。为了一片盛情,作很喜欢的样子硬着头皮吃了两个。走之前的那个晚上,爸爸说,你洗完澡下楼来聊聊天,不然会让人觉得你高傲有架子。这两年我越来越木讷寡言,言语表达退化的厉害,若非必要都甚少跟人交谈,为了表示我真的没有架子且低到尘土里,我绞尽脑汁没话找话的跟他们聊到双方都沉默,决定散场睡觉。临行前给我包猪肉鲜虾馅的饺子。准备一堆吃的让我带着路上吃。
不是对我不好,反而觉得对我太好,大家都害怕不讨对方喜欢,客气的打起十二万分精神像是刻意讨好。常年一个人生活自由散漫惯了,这样的热情反倒令自己有种远来做客寄居的极度不自在。其实看到他们生活的很好已经足矣。
直到离开,考虑到他们的感受,也没来得及回老房子看一眼。不知道房前屋后的那些以前一家人一起种下的树还在不在。不知道长期没有人住会不会荒芜。
一天傍晚,夕阳西下,屋里阴暗了下来,没有开灯,昏暗中默默的坐着。没有删短信的习惯,小手机的内存已经不足,时间跨度很大,一条条的翻出来认真的看,然后删除。我从来都不曾怀疑过很多深情款款的言语,说出的那一刻都是真心实意的,巴不得把心掏出来证明的。但是不管那一刻的情动是多么的真实纯粹,依然无法保证时光里它的持久性与有效性。所以,时过境迁,不要苦苦逼问,尽量事过境迁吧。以后如若能遇到的感情,无须激烈,但能平淡,惟愿长久。
去看了爷爷奶奶,养了很多年的那只狸猫不见了,问奶奶,奶奶说已经老死了,倒是没有很唏嘘,大概到了一定的年纪,对于生死已经很淡泊了。新养了一只黄白相间的小猫,活泼好动的不得了,奶奶说,她去哪里猫就跟到哪里。总觉得无论什么年纪,养点猫猫狗狗都是件极好的事情,像个孩子样,让你心都软掉。爷爷依然言简意赅,岁月终究不饶人,坐着看会电视,老人家就能打盹睡着。奶奶依然很喜欢说话,很多事情反复的提及。对于他们,很多怨愤都在时光中不再值得一提。午后暖洋洋的日光下,打着哈欠逗着猫听着老人家的啰嗦。
记忆中,温情的岁月于我来说,不多。但,身边的亲人,愿能康健;这样的辰光,愿能长久。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