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黑纱背后
如果真可以玩一把穿越,我不会贪心要个唐宋元明清,跑到别人的故事里去风花雪月或者血雨腥风,只从2005年4月14日开始,重走一次自己的路吧。
那个黄昏的蛇口码头有些冷清,但空气里并没有太多离愁别绪,我告别了这些年始终陪在身边同欢笑共忧伤的乐,告别了心底里一直希望我留在家乡却又永远支持我所有决定的父母,告别了安居半年的新家,独自踏上去往中东北非的漫漫旅程。是我第一次出境,香港距离深圳真是很近,快船只用半个小时就把我从蛇口码头送到了赤腊角机场。办理登机手续、接受911事件之后越来越繁琐的安检、排在绕来绕去的长队后面等待摆渡巴士、搭乘机场地铁,人似走在流程标准的生产线上,这个晚上没有人迷惑该往哪里去。人生路途却总是难以预料,谁知道下一个路口会在哪里?谁知道已选择的前路上将有什么在等待,被放弃的路上又会失去些什么?一年多以前我还客居在西南山城贵阳,偶尔感慨想不到自己会在那座山城住上三年多,并且,在那里租了套老旧小房子迎娶了我的新娘。那些在黔灵山登高望远,在阳明祠饮茶赏月,在省府路旁享受酸汤鱼味道,在黔灵西路边吃着猪杂火锅听着雨的日子里我又怎么会想得到在这个春天要一个人飞向遥远西域?
越行越远是因为骨子里不安分,是因为把“漂泊”想作“浪漫”的曾经少年梦吧。但我已不想自己是只没有脚的鸟,一生不停歇的飞,我想某年某月某一天,终于在生命里只剩从容,眼睛里只看云卷云舒,耳朵里只听花开花落。或者就找一个角落去开一间咖啡馆吧,墙上贴一些周游老照片,屋子里放一些年轻时的歌,空气里飘着黑咖啡香,不经意间抬起头,看见推开厚重木门进来的又是朋友。咖啡馆的名字,依然叫做“飞鸟与鱼”吧,希冀所有不可能的相遇和重逢都在那里成为可能。
临近子夜,跑道灯在舷窗外快速掠过,飞机昂首冲进夜空,飞向我的第一站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我喜欢阿联酋航空空姐们脸旁垂着那一抹纱,给她们平添了几分神秘味道,我又奇怪和国内航班上的空姐们比,她们无论长相身材还是衣着都不整齐,离我最近的那一个胖胖的身材,敞着外套,斜靠在壁上,我对同行的同事说,“这空姐看上去没有国内的空姐规范啊?”那位同事反问我,“我们机票上承诺的SLA(服务等级协议)是什么?”不等我回答他接着说,“是安全、正点,行程表上是几点几分飞,几点几分到,中途停几站,有没有食物,又没承诺空姐要对你笑,国内航班总是晚点,空姐再漂亮再礼貌有什么用?人家还是觉得你和阿联酋航空、新加坡航空不是一个档次。”我佩服身边这位“老竿子”对客户服务本质的深刻理解,我们的航班确实是准点起飞按时降落。到达迪拜是北京时间上午八点半,当地时间凌晨四点半,虽是拂晓,机场入境大厅一样热闹得很,大家排着队做入境阿联酋所需要的眼睛扫描,不知道那台冰冷机器能从人们眼睛里读到些什么?无辜的我对着它睁大了双眼,它就是不肯对我说“GO”,无奈用手去撑开眼皮也没有用。边检人员示意我去望望天花板上的灯,我抬头瞪着那盏他乡的白炽灯,瞪到自己眼花缭乱瞳孔放大之后再去试,那机器终于被感动,给出了一个绿色的“GO”,我就这样第一次踏上了异国的土地。一走出入境大厅的门,热乎乎“水蒸汽”扑面而来,迪拜的天是桑拿天。
阿联酋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才脱离大英帝国的“保护”宣告独立,它由七个酋长国联合而成,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以奢华闻名于世的自由港迪拜,另一个则是其首都所在地阿布扎比。我们要去的是公司在阿布扎比的驻地,车奔驰在连接两座城市的沙漠公路上,天空与大漠交界处一轮红日显得那么沉静,接我们的同事开始介绍阿联酋人的幸福生活,他说生于斯长于斯的“Local”们享受着近乎完美的社会福利,例如一出生即有一笔无息贷款帮助人茁壮成长,例如大疾小病均可以获得免费医疗,例如要结婚了还可以得到政府赠予的房产,甚至传说这里的跑马场头奖常常是百万现金,下注却是免费,无本而可以有万利的期待?不过,要成为阿联酋“Local”可不容易,得连续合法居住不少于二十年。阿联酋人口超过四百万,其中百分之八十都是外籍人士,既有不少来自南亚、中东邻国的劳工,又到处是金发碧眼的欧美面孔,这些年生活于此的中国人越来越多,龙蛇混杂,做什么的都有。
阿布扎比虽是一国之都,却格外清净,城内治安状况出乎意料的好。我们的办公室和宿舍同在一栋三层小楼里,一楼是办公室和食堂,楼上两层是宿舍,生活和工作彻底纠缠在一起,我在小楼顶层的房间里住了一个多星期,钥匙不再是必需,因为院门总是到深夜才锁上,锁上了以后也可以轻松翻墙而入。最初时候有些不习惯,但看到周围几个院子也是日不闭户,看到住在二楼一个单身女孩房间也总是门户大开,我也就很快学会享受这份安全感,连自己的房门都懒得去锁了,即使笔记本电脑总是放在桌上。在阿布扎比住了一个星期,感受着初到海外的种种新奇,知道了阿拉伯人的数字其实不是平日里我们所谓“阿拉伯数字”的模样,我们的“阿拉伯数字”原来只是印度数字;发现了街边每棵树下都布放着滴灌用的黑色橡胶管,据说在这片干旱土地上养活一棵树一年的花费大约是三千美元;我们去吃了地道阿拉伯餐,虽然与中国菜相比它们太粗糙,但烤羊肉依然是最爱,胡姆斯酱成了新宠,各式各样的开胃菜和沙拉吃起来马马虎虎,看上去倒还漂亮;我们还去远观了建设中的阿拉伯皇宫酒店,据说它比迪拜的七星级酒店还要多一颗星,不但很奢华,还很高科技。
新奇归新奇,我们的工作依然不轻松,此行阿联酋目的之一是为了公司一个迟迟不能关闭的项目,主管项目的客户人称老莫,巴勒斯坦人,在乙方面前永远是刻薄和狡黠,我们的项目经理阿杜早被他折磨得苦不堪言,连笑都只会歪着嘴苦笑了。和我一起过来的老万久经沙场,气场强大,但与他一交手,也只得委屈的“从了”,毕竟,F公司也好,中国人也罢,在海外市场上都是后来者,为了抢占别人的山头只能先把姿态放得更低。那天被老莫修理后我们去了波斯湾岸边散步兼散心,波斯湾就在城市之中,城市之中的海也可以是如此蔚蓝而清澈么?我们漫步在海边便道上,天空里是密密鱼鳞样的云,夕阳把霞光从云缝中洒下来,海面上是三两疾驰的水上摩托和追浪人的笑语,对岸沙丘在暮色里隐约,一派从容景象。转过身来再看这城市,街灯不知什么时候被点亮,灯下人们悠然自得,有一件黑袍从头蒙到脚只留一双眼睛的女子,有白袍飘飘又头戴一顶耐克帽的少年,有迎着晚风慢跑的短衫男女,还有调皮孩子追着我们的镜头嬉闹。不远处,一个穿着黑袍的中年女子倚着石栏看海,海风轻轻掀起她袍角,我窥见了黑袍下面轻薄时尚的裙,脚上还穿着一双金色高跟凉拖。我惊讶,忍不住去留意其他过往女子的脚,竟然发现海风拂过,十之七八的黑袍下摆处都会露出鲜艳裙裾和华丽的鞋。人们一说到中东总是觉得除了战乱就是满世界黑纱白袍,我才发现每个地方都有自己装饰传统的方式,就像这些低调奢华着的阿布扎比女人和她们的城市。
有多少曾经的孩子是从“一千零一夜”故事里开始知道出了中国向西再向西的阿拉伯世界的?今天的我脑海里只剩下关于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飞毯和神灯的一点印象了。不知道自己会在这片蒙着黑纱的土地上呆上多少年?我开始用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情来憧憬未来的日子了,怎么样也要来个一千零一夜吧?
那个黄昏的蛇口码头有些冷清,但空气里并没有太多离愁别绪,我告别了这些年始终陪在身边同欢笑共忧伤的乐,告别了心底里一直希望我留在家乡却又永远支持我所有决定的父母,告别了安居半年的新家,独自踏上去往中东北非的漫漫旅程。是我第一次出境,香港距离深圳真是很近,快船只用半个小时就把我从蛇口码头送到了赤腊角机场。办理登机手续、接受911事件之后越来越繁琐的安检、排在绕来绕去的长队后面等待摆渡巴士、搭乘机场地铁,人似走在流程标准的生产线上,这个晚上没有人迷惑该往哪里去。人生路途却总是难以预料,谁知道下一个路口会在哪里?谁知道已选择的前路上将有什么在等待,被放弃的路上又会失去些什么?一年多以前我还客居在西南山城贵阳,偶尔感慨想不到自己会在那座山城住上三年多,并且,在那里租了套老旧小房子迎娶了我的新娘。那些在黔灵山登高望远,在阳明祠饮茶赏月,在省府路旁享受酸汤鱼味道,在黔灵西路边吃着猪杂火锅听着雨的日子里我又怎么会想得到在这个春天要一个人飞向遥远西域?
越行越远是因为骨子里不安分,是因为把“漂泊”想作“浪漫”的曾经少年梦吧。但我已不想自己是只没有脚的鸟,一生不停歇的飞,我想某年某月某一天,终于在生命里只剩从容,眼睛里只看云卷云舒,耳朵里只听花开花落。或者就找一个角落去开一间咖啡馆吧,墙上贴一些周游老照片,屋子里放一些年轻时的歌,空气里飘着黑咖啡香,不经意间抬起头,看见推开厚重木门进来的又是朋友。咖啡馆的名字,依然叫做“飞鸟与鱼”吧,希冀所有不可能的相遇和重逢都在那里成为可能。
临近子夜,跑道灯在舷窗外快速掠过,飞机昂首冲进夜空,飞向我的第一站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我喜欢阿联酋航空空姐们脸旁垂着那一抹纱,给她们平添了几分神秘味道,我又奇怪和国内航班上的空姐们比,她们无论长相身材还是衣着都不整齐,离我最近的那一个胖胖的身材,敞着外套,斜靠在壁上,我对同行的同事说,“这空姐看上去没有国内的空姐规范啊?”那位同事反问我,“我们机票上承诺的SLA(服务等级协议)是什么?”不等我回答他接着说,“是安全、正点,行程表上是几点几分飞,几点几分到,中途停几站,有没有食物,又没承诺空姐要对你笑,国内航班总是晚点,空姐再漂亮再礼貌有什么用?人家还是觉得你和阿联酋航空、新加坡航空不是一个档次。”我佩服身边这位“老竿子”对客户服务本质的深刻理解,我们的航班确实是准点起飞按时降落。到达迪拜是北京时间上午八点半,当地时间凌晨四点半,虽是拂晓,机场入境大厅一样热闹得很,大家排着队做入境阿联酋所需要的眼睛扫描,不知道那台冰冷机器能从人们眼睛里读到些什么?无辜的我对着它睁大了双眼,它就是不肯对我说“GO”,无奈用手去撑开眼皮也没有用。边检人员示意我去望望天花板上的灯,我抬头瞪着那盏他乡的白炽灯,瞪到自己眼花缭乱瞳孔放大之后再去试,那机器终于被感动,给出了一个绿色的“GO”,我就这样第一次踏上了异国的土地。一走出入境大厅的门,热乎乎“水蒸汽”扑面而来,迪拜的天是桑拿天。
阿联酋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才脱离大英帝国的“保护”宣告独立,它由七个酋长国联合而成,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以奢华闻名于世的自由港迪拜,另一个则是其首都所在地阿布扎比。我们要去的是公司在阿布扎比的驻地,车奔驰在连接两座城市的沙漠公路上,天空与大漠交界处一轮红日显得那么沉静,接我们的同事开始介绍阿联酋人的幸福生活,他说生于斯长于斯的“Local”们享受着近乎完美的社会福利,例如一出生即有一笔无息贷款帮助人茁壮成长,例如大疾小病均可以获得免费医疗,例如要结婚了还可以得到政府赠予的房产,甚至传说这里的跑马场头奖常常是百万现金,下注却是免费,无本而可以有万利的期待?不过,要成为阿联酋“Local”可不容易,得连续合法居住不少于二十年。阿联酋人口超过四百万,其中百分之八十都是外籍人士,既有不少来自南亚、中东邻国的劳工,又到处是金发碧眼的欧美面孔,这些年生活于此的中国人越来越多,龙蛇混杂,做什么的都有。
阿布扎比虽是一国之都,却格外清净,城内治安状况出乎意料的好。我们的办公室和宿舍同在一栋三层小楼里,一楼是办公室和食堂,楼上两层是宿舍,生活和工作彻底纠缠在一起,我在小楼顶层的房间里住了一个多星期,钥匙不再是必需,因为院门总是到深夜才锁上,锁上了以后也可以轻松翻墙而入。最初时候有些不习惯,但看到周围几个院子也是日不闭户,看到住在二楼一个单身女孩房间也总是门户大开,我也就很快学会享受这份安全感,连自己的房门都懒得去锁了,即使笔记本电脑总是放在桌上。在阿布扎比住了一个星期,感受着初到海外的种种新奇,知道了阿拉伯人的数字其实不是平日里我们所谓“阿拉伯数字”的模样,我们的“阿拉伯数字”原来只是印度数字;发现了街边每棵树下都布放着滴灌用的黑色橡胶管,据说在这片干旱土地上养活一棵树一年的花费大约是三千美元;我们去吃了地道阿拉伯餐,虽然与中国菜相比它们太粗糙,但烤羊肉依然是最爱,胡姆斯酱成了新宠,各式各样的开胃菜和沙拉吃起来马马虎虎,看上去倒还漂亮;我们还去远观了建设中的阿拉伯皇宫酒店,据说它比迪拜的七星级酒店还要多一颗星,不但很奢华,还很高科技。
新奇归新奇,我们的工作依然不轻松,此行阿联酋目的之一是为了公司一个迟迟不能关闭的项目,主管项目的客户人称老莫,巴勒斯坦人,在乙方面前永远是刻薄和狡黠,我们的项目经理阿杜早被他折磨得苦不堪言,连笑都只会歪着嘴苦笑了。和我一起过来的老万久经沙场,气场强大,但与他一交手,也只得委屈的“从了”,毕竟,F公司也好,中国人也罢,在海外市场上都是后来者,为了抢占别人的山头只能先把姿态放得更低。那天被老莫修理后我们去了波斯湾岸边散步兼散心,波斯湾就在城市之中,城市之中的海也可以是如此蔚蓝而清澈么?我们漫步在海边便道上,天空里是密密鱼鳞样的云,夕阳把霞光从云缝中洒下来,海面上是三两疾驰的水上摩托和追浪人的笑语,对岸沙丘在暮色里隐约,一派从容景象。转过身来再看这城市,街灯不知什么时候被点亮,灯下人们悠然自得,有一件黑袍从头蒙到脚只留一双眼睛的女子,有白袍飘飘又头戴一顶耐克帽的少年,有迎着晚风慢跑的短衫男女,还有调皮孩子追着我们的镜头嬉闹。不远处,一个穿着黑袍的中年女子倚着石栏看海,海风轻轻掀起她袍角,我窥见了黑袍下面轻薄时尚的裙,脚上还穿着一双金色高跟凉拖。我惊讶,忍不住去留意其他过往女子的脚,竟然发现海风拂过,十之七八的黑袍下摆处都会露出鲜艳裙裾和华丽的鞋。人们一说到中东总是觉得除了战乱就是满世界黑纱白袍,我才发现每个地方都有自己装饰传统的方式,就像这些低调奢华着的阿布扎比女人和她们的城市。
有多少曾经的孩子是从“一千零一夜”故事里开始知道出了中国向西再向西的阿拉伯世界的?今天的我脑海里只剩下关于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飞毯和神灯的一点印象了。不知道自己会在这片蒙着黑纱的土地上呆上多少年?我开始用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情来憧憬未来的日子了,怎么样也要来个一千零一夜吧?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