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答问:有哪些系统介绍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书籍值得推荐?
忙了几天培训,现在来答这道题。
其实这道题的答案可深可浅,主要取决于你的目的。
如果作为一般性的阅读和了解,可以读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古,1997)、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2000)、《中国哲学简史》(北大,2003)、劳思光《中国哲学史》(友联出版社,1981)。上述四书虽是写哲学史,但对先秦的学术思想、代表人物均有介绍。其中,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当年冯在美国大学的英文讲稿的基础上翻译而成,主要面向对中国文化不甚了解的外国人,考虑到当今的一般民众对中国传统的了解和外国人也无太大差别,因此这本书对一般性读者最为合适,但对先秦着墨不多。冯氏的《中国哲学史》用文言写成,读者需要一定的古文基础,才会有比较好的阅读体验,先秦部分较前书远为丰富。劳思光先生早年接受民国教育,后在普林斯顿大学等机构从事教育工作,他的著作可作为汇通中西的一种参考。
如果想深入了解先秦学术,以及研究先秦学术的著作,那么阅读建议可能会大不相同。重要的参考书有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三联,2002)、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先秦部分,大陆可参考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版,或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钱穆全集版,现大陆九州出版社引进钱穆全集,似乎还未出到《思想史论丛》部分)、蒙文通《古学甄微》(巴蜀书社,1987)。徐先生对冯友兰有严厉批评,指其对儒家的理解尚未入门,儒家教义不在于西方哲学一样分析、推理,而在于通过不断修养,完成道德上的自我,冯氏在生命上不曾“透过这一关”,因此难以在著作中参透儒家精义。另外,余英时先生对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亦有批评。余先生指此书陷入西方中心论,并未考虑中国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独特性,书中子学时代、经学时代的划分,一味比附西方哲学史中前基督时代的希腊哲学、后基督时代的经院哲学的划分框架,并且有定儒学于一尊的门户之见(比附基督教哲学)。这些均是想深入了解先秦学术的读者需要留心的,而一般性读者却不必深究。《古学甄微》用文言写成,阅读需有古文基础,并熟悉先秦文献。上述三位作者均是通人,学问自成体系,读者如能得其门而入焉,必见宫室之美、百官之富。
最早对先秦学术进行总结的“著作”,今天也已经是文献了: 《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汉书·艺文志》。这些书因“去古未远”,最能得先秦学术之真相,是所有现代研究者都不能忽略的论述。其中《汉书·艺文志》提到: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最后一句请想了解先秦学术的读者务必注意,中国学术发端是“取合诸侯”,为政治服务的,并非像希腊哲人那样,出于纯知识的兴趣。
最后说一句,珍爱生命,远离于丹、叶檀和郎咸平。
其实这道题的答案可深可浅,主要取决于你的目的。
如果作为一般性的阅读和了解,可以读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古,1997)、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2000)、《中国哲学简史》(北大,2003)、劳思光《中国哲学史》(友联出版社,1981)。上述四书虽是写哲学史,但对先秦的学术思想、代表人物均有介绍。其中,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当年冯在美国大学的英文讲稿的基础上翻译而成,主要面向对中国文化不甚了解的外国人,考虑到当今的一般民众对中国传统的了解和外国人也无太大差别,因此这本书对一般性读者最为合适,但对先秦着墨不多。冯氏的《中国哲学史》用文言写成,读者需要一定的古文基础,才会有比较好的阅读体验,先秦部分较前书远为丰富。劳思光先生早年接受民国教育,后在普林斯顿大学等机构从事教育工作,他的著作可作为汇通中西的一种参考。
如果想深入了解先秦学术,以及研究先秦学术的著作,那么阅读建议可能会大不相同。重要的参考书有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三联,2002)、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先秦部分,大陆可参考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版,或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钱穆全集版,现大陆九州出版社引进钱穆全集,似乎还未出到《思想史论丛》部分)、蒙文通《古学甄微》(巴蜀书社,1987)。徐先生对冯友兰有严厉批评,指其对儒家的理解尚未入门,儒家教义不在于西方哲学一样分析、推理,而在于通过不断修养,完成道德上的自我,冯氏在生命上不曾“透过这一关”,因此难以在著作中参透儒家精义。另外,余英时先生对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亦有批评。余先生指此书陷入西方中心论,并未考虑中国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独特性,书中子学时代、经学时代的划分,一味比附西方哲学史中前基督时代的希腊哲学、后基督时代的经院哲学的划分框架,并且有定儒学于一尊的门户之见(比附基督教哲学)。这些均是想深入了解先秦学术的读者需要留心的,而一般性读者却不必深究。《古学甄微》用文言写成,阅读需有古文基础,并熟悉先秦文献。上述三位作者均是通人,学问自成体系,读者如能得其门而入焉,必见宫室之美、百官之富。
最早对先秦学术进行总结的“著作”,今天也已经是文献了: 《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汉书·艺文志》。这些书因“去古未远”,最能得先秦学术之真相,是所有现代研究者都不能忽略的论述。其中《汉书·艺文志》提到: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最后一句请想了解先秦学术的读者务必注意,中国学术发端是“取合诸侯”,为政治服务的,并非像希腊哲人那样,出于纯知识的兴趣。
最后说一句,珍爱生命,远离于丹、叶檀和郎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