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检审:再谈《红楼》(续篇之一)
红楼本旨: 【曹雪芹自云:“大旨谈情。”
鲁迅题曰:“清代人情小说。”
鲁迅先生之题品,是正解“大旨谈情”一语的原创名言。
本书又解鲁迅之名言而作如是宣说——
“人情”者何?人是以感情而相互交际的“万物之灵”。故人之情,贵在有情,情即“通灵”的灵性,所谓“灵心慧性”,是为人的精神方面的精华表现。
有情,则我与人、物与我,皆为一体,相互体贴,慰藉。此“情”博大,乃雪芹所重所惜,而他将今日所谓之男女“爱情”名之曰“儿女私情”,以示分别。
是故,鲁迅才是20世纪之初最懂得《红楼梦》的大师。
情在《红楼》,是最博大的真情。情到至极处,痴心一片,百折不回,忘我为人,不知自私为何“物”,不知名利有何益——如一“不慧”“无智”之人,是谓之“情痴”。
书中主人公,以此为他人生品格。
故宝玉为“千红一哭(窟)”,与“万艳同悲(杯)”。】
《红楼》中存在一个根本性悖论:作者通过主要人物(即如周汝昌所说的“大旨谈情”),但这种“情”最终被佛道精神所消解了,归于空幻。然而“终究意难平”---信仰佛道的“解脱”精神最终仍是心有不甘,有解不开的情结。
那么这种悖论的根源是甚么呢?个人认为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超验维度的缺失,导致作者笔下的人物最终只得退回佛道的“虚无”之境。
宝玉对黛玉的恋情,虽然是一种“意淫”,始终不带有肉体的渴慕,但又完全不同于西方人所谓“柏拉图式的爱情”(理性的抽象),而仍然是心灵情感的直接相通(从中可以看出儒家“仁”的影响)。
颇有意味的是: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在其中,钱先生对于王国维所称红楼梦为“悲剧之悲剧”提出了异议:他征引了叔本华哲学中阐发的的“快乐出于欲愿,欲愿者欠缺而有所求也 ”,若意愿满足则不久就会产生无聊与倦怠,来说明如果“木石因缘,侥幸成就”,则二人很快就会相互厌倦,“好事徒成虚话,含饴还同嚼蜡”,佳偶终会变为怨偶。为进一步说明,钱先生又征引了卢克莱修、约翰逊、黑格尔以及佛经中的经典段落,可谓慧眼独具。(谈艺录第三则“论王静安诗”)宝、黛的爱情注定是没有归宿的---因为他们是精神上的“洁癖”患者,拒绝一切人生中的污点。最终只落得“质本洁来还洁去”,情到自然便是无情。
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将人的灵魂赤裸裸地解剖开来,在极度的罪恶与忏悔之中揭露人性的复杂性---鲁迅曾评价说“从纯洁之中拷问出罪恶,从罪恶之中拷问出纯洁”。相比之下,《红》则充满了“小资情调”----《红》中充斥的日常琐事、衣食住行毫无人性的深刻剖析与震撼灵魂的深度(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对于灵魂的拷问)。将《红楼》与《卡拉马佐夫兄弟》对照起来读是很有意味的,从中亦可窥见中西文化的根本性差异。
那么,中国文学的真正出路是什么呢?就是要吸收全人类文学的精华,特别要理解与中国传统格格不入的“异质性”因素,在全球视野上对中国的传统进行一次“价值重估”---这样方可有真正的创造。鲁迅的一些作品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但可惜后人很少能够达到这种深度。
鲁迅题曰:“清代人情小说。”
鲁迅先生之题品,是正解“大旨谈情”一语的原创名言。
本书又解鲁迅之名言而作如是宣说——
“人情”者何?人是以感情而相互交际的“万物之灵”。故人之情,贵在有情,情即“通灵”的灵性,所谓“灵心慧性”,是为人的精神方面的精华表现。
有情,则我与人、物与我,皆为一体,相互体贴,慰藉。此“情”博大,乃雪芹所重所惜,而他将今日所谓之男女“爱情”名之曰“儿女私情”,以示分别。
是故,鲁迅才是20世纪之初最懂得《红楼梦》的大师。
情在《红楼》,是最博大的真情。情到至极处,痴心一片,百折不回,忘我为人,不知自私为何“物”,不知名利有何益——如一“不慧”“无智”之人,是谓之“情痴”。
书中主人公,以此为他人生品格。
故宝玉为“千红一哭(窟)”,与“万艳同悲(杯)”。】
《红楼》中存在一个根本性悖论:作者通过主要人物(即如周汝昌所说的“大旨谈情”),但这种“情”最终被佛道精神所消解了,归于空幻。然而“终究意难平”---信仰佛道的“解脱”精神最终仍是心有不甘,有解不开的情结。
那么这种悖论的根源是甚么呢?个人认为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超验维度的缺失,导致作者笔下的人物最终只得退回佛道的“虚无”之境。
宝玉对黛玉的恋情,虽然是一种“意淫”,始终不带有肉体的渴慕,但又完全不同于西方人所谓“柏拉图式的爱情”(理性的抽象),而仍然是心灵情感的直接相通(从中可以看出儒家“仁”的影响)。
颇有意味的是: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在其中,钱先生对于王国维所称红楼梦为“悲剧之悲剧”提出了异议:他征引了叔本华哲学中阐发的的“快乐出于欲愿,欲愿者欠缺而有所求也 ”,若意愿满足则不久就会产生无聊与倦怠,来说明如果“木石因缘,侥幸成就”,则二人很快就会相互厌倦,“好事徒成虚话,含饴还同嚼蜡”,佳偶终会变为怨偶。为进一步说明,钱先生又征引了卢克莱修、约翰逊、黑格尔以及佛经中的经典段落,可谓慧眼独具。(谈艺录第三则“论王静安诗”)宝、黛的爱情注定是没有归宿的---因为他们是精神上的“洁癖”患者,拒绝一切人生中的污点。最终只落得“质本洁来还洁去”,情到自然便是无情。
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将人的灵魂赤裸裸地解剖开来,在极度的罪恶与忏悔之中揭露人性的复杂性---鲁迅曾评价说“从纯洁之中拷问出罪恶,从罪恶之中拷问出纯洁”。相比之下,《红》则充满了“小资情调”----《红》中充斥的日常琐事、衣食住行毫无人性的深刻剖析与震撼灵魂的深度(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对于灵魂的拷问)。将《红楼》与《卡拉马佐夫兄弟》对照起来读是很有意味的,从中亦可窥见中西文化的根本性差异。
那么,中国文学的真正出路是什么呢?就是要吸收全人类文学的精华,特别要理解与中国传统格格不入的“异质性”因素,在全球视野上对中国的传统进行一次“价值重估”---这样方可有真正的创造。鲁迅的一些作品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但可惜后人很少能够达到这种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