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笔记】中南大学公开课:神经症与心理治疗
一、概述
(一)神经症(neurosis)的历史沿革
W. Cullen ,1769 首先提出了神经症(Neuroses) 这一名称。
当时的定义:“是神经系统的一般性的病”,“是没有发热和没有局部病变的感觉和运动的病。”── 把神经症明确地区别于神经系统以外的病。
H. Bernheim,1884 心因性学说【发现了巴氏症的巴宾斯基,同时排除了器质性病变】
S. Freud 精神分析理论。
(二)流行病学资料
发病率与患病率:发病率是一段时间里面有多少新发病例,1984年我国进行的12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患病率为2.221%。【重性精神障碍:<7‰;精神发育迟滞:2.88‰;神经症:22.21‰】
女性高于男性;以40~44岁年龄段患病率最高,但初发年龄最多为20~29岁年龄段。
(三)分类:
恐惧症Phobia;焦虑症Anxiety disorder;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疑病症Hypochondriasis;神经衰弱Neurasthenia;癔症Hysteria;其它other。
(四)神经症的共同特征
1、发病与心理因素相关
(1)许多研究表明,神经症患者在病前较他人遭受更多的应激性生活事件,主要以人际关系、婚姻与性关系、经济、家庭、工作等方面的问题多见。
一方面可能是遭受应激事件多的个体易患神经症;
另一方面则可能是神经症患者的个性特点更易于对生活感到“不满”,对生活事件更易感,或者是其个性特征易于损害人际交往过程,从而导致生活中产生更多的冲突与应激。
(2)引发神经症的精神应激事件常有以下特点:
强度往往不十分强烈,而且往往是多个事件反复发生,持续时间很长,虽然灾难性的强烈应激事件也可引起神经症,但更多的是那些使人牵肠挂肚的日常琐事。
应激事件往往对神经症患者具有某种独特的意义,即某些神经症患者对常人看来也许无足轻重的事情特别敏感;
患者对应激事件引起的心理困境或冲突往往有一定的认识,也知道应该怎样去适应以消除这些事件对心理的影响,但往往不能将理念化为行动、将自己从困境和矛盾的冲突中解脱出来;
精神应激事件不仅来源于外界,更多地源于患者内在的心理欲求与对事件的不良认知。他们常常忽略和压抑自己的需求以适应环境,但又总是对他人和自己的作为不满,总是生活在遗憾和内心冲突之中。
2、患者个性特征突出:
研究表明,在遭遇相同应激事件的群体中,最后发展成神经症者毕竟是少数,即个体的易感素质或性格特征对于神经症有重要的病因学意义。
(1)有关神经症的遗传流行病学和其它生物学研究的某些发现,对神经症的传统概念提出了挑战。如遗传学研究表明,某些神经症亚型如惊恐障碍、强迫症、恐惧症在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高于异卵双生子。
(2)尽管现在尚未找到导致神经症的致病基因,多数学者认为亲代的遗传将对神经症的易感性产生影响。
(3)患者的个性特征也决定着个体罹患神经症的难易程度。如巴甫洛夫认为:神经类型为弱型或强而不均衡型者易患神经症;
Eysenck等认为:个性古板、严肃、多愁善感、焦虑、悲观、保守、敏感、孤僻的人易患神经症。
不同的个性特征可能与所患的神经症亚型有关。如有强迫型人格特征者易患强迫症,有表演型人格特征者易患癔症,有A型行为倾向者易患焦虑症等。
3、没有相应的器质性的改变
“功能性”变化是指,就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还未能发现肯定的、相应的病理学和组织形态学变化。
神经症的症状的产生是“功能性的”,然而,绝对的功能性的症状是不存在的,异常的精神活动必须有异常的物质活动为基础。
4、社会功能相对完好
相对于重性精神病的发作期而言,多数神经症患者的社会功能是完好的,即使在疾病发作期,他们一般能自理生活,甚至能勉强坚持工作或学习,他们的言行通常都保持在社会规范所允许的范围以内。
如果与正常人比或与病人病前相比,其社会功能只能是相对完好,他们的工作、学习效率和适应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
社会功能相对完好是从神经症这一群体水平来考虑,并不排除某些神经症患者可能有严重的社会功能障碍。
5、自知力充分。
重性精神病患者在疾病发作期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自知力损害,而多数神经症患者即使在疾病的发作期均保持较好的自知力,其现实检验能力通常不受损害,他们常对病态体验有痛苦感,有摆脱疾病的求治欲望。
只要有痛苦感就够了!没有痛苦感就不是神经症。
(五)相关学说
精神分析学说
行为医学理论
认知学说
二、焦虑症(anxiety neurosis)
(一)定义: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常伴有自主神经紊乱、肌肉紧张与运动性不安。
(二)临床表现
焦虑的内心体验
焦虑的外在表现:运动性不安
焦虑的躯体症状: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三)临床类型
1.、广泛性焦虑(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又称浮游性焦虑
焦虑情绪:惯性、预期性
焦虑症状:心脏、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肌肉系统
睡眠症状:失眠、夜惊、梦魇
2、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
焦虑症的预后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体素质有关,如处理得当,大多数患者能在半年内好转。一般来说,病程短、症状较轻、病前社会适应能力完好、病前个性缺陷不明显者预后较好,反之预后不佳。
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急性发作、终止迅速【通常持续5-20分钟,很少超过一小时】
窒息感、濒死感
伴有严重的躯体症状
(四)要点
1、焦虑并非由明确对象/固定内容引起
2、焦虑程度与现实情况很不相称
3、排除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伴发的焦虑症状
4、CCMD-3关于广泛性焦虑的诊断标准: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以持续性的原发性焦虑症状为主,并符合以下两项:
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和固定内容的恐惧或提心吊胆
伴有自主神经症状和运动性不安。
(3)社会功能受损,病人因难以忍受却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
(4)符合症状标准至少6个月。
(5)排除:甲状腺机能亢进、高血压、冠心病等躯体疾病继发的焦虑;兴奋药物过量和药物依赖戒断后伴发的焦虑;其它类型精神疾病或神经症伴发的焦虑。
5、CCMD-3关于惊恐障碍的诊断标准: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惊恐发作需符合以下四项:
发作无明显诱因、无相关的特定情境,发作不可预测;
在发作间歇期,除害怕再发作外,无明显症状;
发作时表现强烈的恐惧、焦虑及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并常有人格解体、现实解体、濒死恐惧,或失控感等痛苦体验
发作突然,迅速达到高峰,发作时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
(3)病人因难以忍受却又无法解脱,因而感到痛苦。
(4)一个月内至少有3次惊恐发作,或首次发作后继发害怕再发的焦虑持续1个月。
(5)排除:其它精神障碍继发的惊恐发作;躯体疾病如癫痫、心脏病发作、甲亢或自发性低血糖等继发的惊恐发作。
6、鉴别诊断:
(1)躯体疾病所致焦虑:
甲状腺疾病,心脏疾病,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炎、脑血管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易于出现焦虑症状。
临床上对初诊、年龄大、无心理应激因素、病前个性素质良好的患者,要高度警惕焦虑是否继发于躯体疾病。
(2)药源性焦虑
许多药物在中毒、戒断或长期应用后可致典型的焦虑障碍。
如某些拟交感药物苯丙胺、可卡因、咖啡因,某些致幻剂及阿片类物质,长期应用激素、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药物等等,根据服药史可资鉴别。
(3)精神疾病所致焦虑
精神分裂症病人可伴有焦虑,只要发现有分裂症症状,就不考虑焦虑症的诊断;
抑郁症是最多伴有焦虑的疾病,当抑郁与焦虑严重程度主次分不清时,应先考虑抑郁症的诊断,以防耽误抑郁症的治疗而发生自杀等不良后果;
其它神经症伴有焦虑时,焦虑症状在这些疾病中常不是主要的临床相或属于继发症状。
(五)治疗
药物治疗:安定类药物,苯二氮卓类药物;抗焦虑抑郁药物、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其它药物,如丁螺环酮
心理治疗,放松训练,认知行为治疗
三、恐惧症(phobia)
(一)定义:
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症,病人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在相同场合下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
恐惧发作时常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病人极力回避恐惧的客观事物或情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因而影响其正常活动。
恐惧症多数病程迁延,有慢性化发展的趋势,病程越长预后越差。
儿童期起病者、单一恐惧者预后较好,广泛性的恐惧症预后较差。
(二)临床表现:
强烈的恐惧体验
伴有焦虑和躯体不适症状
回避行为
(三)临床类型
1、场所恐惧症(agoraphobia)
恐惧对象:拥挤的场所、空旷的广场、封闭的室内。
2、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
恐惧对象:社交场合人际接触,被人审视或评价,目光对视。
3、单一恐惧症 (simple phobia)
患者对某一具体的物件、动物等有一种不合理的恐惧。最常见的为对某种动物或昆虫的恐惧,如蛇、狗、猫、鼠、鸟、蜘蛛、青蛙、毛毛虫等,有些患者害怕鲜血或尖锐锋利的物品,还有些对自然现象产生恐惧,如黑暗、风、雷电等。
(四)要点:
恐惧由特定的对象或处境引起
发作性
回避行为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CCMD-3关于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以恐惧症状为主要临床相,符合以下各条:
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恐惧,恐惧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
发作时有焦虑和植物神经症状;
有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
知道恐惧过分或不必要,但无法控制。
3、对恐惧情境和事物的回避必须是或曾经是突出的症状。
4、排除焦虑症、疑病症和精神分裂症。
(六)治疗:
心理治疗:行为疗法
药物治疗
四、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一)定义:以强迫症状为主要临床相的一类神经症
(二)临床表现:
强迫观念、情绪和冲动;obsession
强迫动作和行为 compulsion
(三)强迫观念
1、强迫思想 thoughts
患者脑中常反复的想一些词或短句,而这些词或句子常是病人所厌恶的。如一个笃信宗教的人,脑中反复想着一些不敬或渎神的词句。
2、强迫性穷思竭虑 ruminations
患者对一些常见的事情、概念或现象反复思考,刨根究底,自知毫无现实意义,但不能自控。如反复思考“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人为什么要吃饭而不吃草?”。
3、强迫怀疑 doubts
患者对自己所做过的事的可靠性表示怀疑,需要反复检查、核对。如门窗是否关好,钱物是否点清等,而病人自己能意识到事情已做好,只是不放心而已。
4、强迫情绪 mood
5、强迫冲动 impulse
病人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内在冲动要去做某种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但一般不会转变为行动,因患者知道这种冲动是非理性的、荒谬的,故努力克制,但内心冲动无法摆脱。如看到电插头就想去摸,看到异性就想拥抱。
(四)强迫行为
1、强迫检查 checking
多为减轻强迫怀疑引起的焦虑而采取的措施。常表现为反复检查门窗、煤气是否关好,电插头是否拔掉,帐目是否搞错等,严重者检查数十遍还不放心。强迫症患者通常理性大于直觉。
2、强迫洗涤 washing
多源于怕受污染这一强迫观念而表现反复洗手、洗衣物、消毒家具等。往往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自知没有必要,但控制不住。
3、强迫计数 counting
4、强迫性仪式动作 rituals
通常是为了对抗某种强迫观念所引起的焦虑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五)人格特征
不安全感
不完美感
不确定感
(六)治疗
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行为治疗
五、癔症
(一)临床表现
精神症状(分离性症状):
癔症性遗忘:忘记与他心理因素相关的事情,不伴随任何器质性病变。
癔症性神游
癔症性假性痴呆
癔症性多重人格
躯体症状(转换性症状)
运动症状:痉挛发作、癔瘫【不符合神经系统走向,包含强化因素……如继发性获益】
感觉症状:感觉缺失/异常、癔盲【管状视野、一米和二米之内】、癔聋
(二)人格特征
情感丰富、表演色彩、自我中心、富于幻想、暗示性高
(三)要点
大多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
排除器质性病变和其它精神病
(四)治疗
心理治疗:诱导治疗
药物治疗
六、神经衰弱(neurasthenia)
(一)1869年G. Beard创造。
在DSM中不存在。=chronic fatigue syndrome。【慢性疲劳综合症】
在CCMD与ICD-10中存在。
一种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主的神经症。
以精神易兴奋却又易疲劳为特征,常伴有紧张、烦恼、易激惹等情绪症状及肌肉紧张性疼痛、睡眠障碍等生理功能紊乱症状。
这些症状不能归因于脑、躯体疾病及其它精神疾病。
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波动。病前多有持久的情绪紧张和精神压力。如及时消除病因并给予适当治疗,大多可在半年~2年内缓解。
起病较急,病前诱因明显、病程较短、治疗适当、无异常人格素质特征者预后较好。
(二)临床特点
1、心身疲劳
2、易激惹/烦恼【弥散性的敌意】/紧张
3、心理生理症状
失眠【入睡困难与易惊醒】/游走性疼痛/食欲衰退【少量暴饮暴食】/性欲衰退
(三)诊断
1、符合神经症共同特征
2、以脑功能衰弱为主要临床相
以持续和令人苦恼的脑力和体力易疲劳,经休息和娱乐不能恢复为特征,至少有以下2项:
情感症状,如烦恼、紧张、易激惹等,可有焦虑、抑郁情绪,但不占主导地位;
精神易兴奋症状,如回忆、联想增多,注意不集中,对声光刺激敏感等;
肌肉紧张性疼痛,如头痛、腰背痛等;
睡眠障碍,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睡眠节律紊乱、睡眠感觉缺失、睡醒后无清新感等;
其它心理生理症状,如头昏眼花、耳鸣、心慌、胸闷、腹胀、消化不良、尿频、多汗等。
3、CCMD-3的诊断标准:
(1)症状标准
(2)严重标准 病人感到痛苦或影响社会功能而主动求医。
(3)病程标准 符合症状标准至少3个月。
(4)排除标准 排除其它类型神经症、抑郁症及精神分裂症。因各种躯体疾病伴发的神经衰弱症状,则只能诊断为神经衰弱综合征。
排除诊断:最高等级是器质性疾病。排除后再看是否是精分。其次是抑郁症。排除后才是神经衰弱。
(四)治疗
1、药物治疗
目前市场上治疗神经衰弱的药物有数十种之多,但至今为止尚未发现哪一种药物有独特的疗效
药物治疗一般根据患者症状的特点选择,以抗焦虑剂为主;如果疲劳症状明显,则以振奋剂和促脑代谢剂为主,或者白天给患者服振奋剂,晚上用安定剂以调节其紊乱的生物节律。
抗焦虑剂可改善病人的紧张情绪,减轻激越的水平,也可使肌肉放松,消除一些躯体不适感。但抗焦虑剂只有短期使用才有较好的效果,长期服用不仅疗效不显,还易产生药物依赖。
振奋剂对疲劳症状也有一定疗效。
促脑代谢剂疗效不确定。
2、认知疗法:
3、其他
七、心理治疗
(一)历史
1、催眠术
2、精神分析
3、学习理论
4、强化学说
(二)发展趋势
1、通用原理
2、治疗对象扩大:从个体到夫妻到家庭到团体
3、治疗领域扩展
4、疗程缩短:开放一次性疗法
(三)临床应用
疾病所致的心理反应
外科手术所致的心理反应
器官移植所致的心理反应
心身疾病
精神疾病
(四)心理治疗基本功
观察、倾听、表述
八、常用的心理治疗
(一)精神分析疗法
(二)行为疗法
系统脱敏/冲击疗法/厌恶疗法/生物反馈/其他
(三)认知疗法~ABCDE技术【评估精神压力/分析价值系统/冲突与应对/导入道家思想/评估治疗效果】
PS此为私货……
(一)神经症(neurosis)的历史沿革
W. Cullen ,1769 首先提出了神经症(Neuroses) 这一名称。
当时的定义:“是神经系统的一般性的病”,“是没有发热和没有局部病变的感觉和运动的病。”── 把神经症明确地区别于神经系统以外的病。
H. Bernheim,1884 心因性学说【发现了巴氏症的巴宾斯基,同时排除了器质性病变】
S. Freud 精神分析理论。
(二)流行病学资料
发病率与患病率:发病率是一段时间里面有多少新发病例,1984年我国进行的12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患病率为2.221%。【重性精神障碍:<7‰;精神发育迟滞:2.88‰;神经症:22.21‰】
女性高于男性;以40~44岁年龄段患病率最高,但初发年龄最多为20~29岁年龄段。
(三)分类:
恐惧症Phobia;焦虑症Anxiety disorder;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疑病症Hypochondriasis;神经衰弱Neurasthenia;癔症Hysteria;其它other。
(四)神经症的共同特征
1、发病与心理因素相关
(1)许多研究表明,神经症患者在病前较他人遭受更多的应激性生活事件,主要以人际关系、婚姻与性关系、经济、家庭、工作等方面的问题多见。
一方面可能是遭受应激事件多的个体易患神经症;
另一方面则可能是神经症患者的个性特点更易于对生活感到“不满”,对生活事件更易感,或者是其个性特征易于损害人际交往过程,从而导致生活中产生更多的冲突与应激。
(2)引发神经症的精神应激事件常有以下特点:
强度往往不十分强烈,而且往往是多个事件反复发生,持续时间很长,虽然灾难性的强烈应激事件也可引起神经症,但更多的是那些使人牵肠挂肚的日常琐事。
应激事件往往对神经症患者具有某种独特的意义,即某些神经症患者对常人看来也许无足轻重的事情特别敏感;
患者对应激事件引起的心理困境或冲突往往有一定的认识,也知道应该怎样去适应以消除这些事件对心理的影响,但往往不能将理念化为行动、将自己从困境和矛盾的冲突中解脱出来;
精神应激事件不仅来源于外界,更多地源于患者内在的心理欲求与对事件的不良认知。他们常常忽略和压抑自己的需求以适应环境,但又总是对他人和自己的作为不满,总是生活在遗憾和内心冲突之中。
2、患者个性特征突出:
研究表明,在遭遇相同应激事件的群体中,最后发展成神经症者毕竟是少数,即个体的易感素质或性格特征对于神经症有重要的病因学意义。
(1)有关神经症的遗传流行病学和其它生物学研究的某些发现,对神经症的传统概念提出了挑战。如遗传学研究表明,某些神经症亚型如惊恐障碍、强迫症、恐惧症在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高于异卵双生子。
(2)尽管现在尚未找到导致神经症的致病基因,多数学者认为亲代的遗传将对神经症的易感性产生影响。
(3)患者的个性特征也决定着个体罹患神经症的难易程度。如巴甫洛夫认为:神经类型为弱型或强而不均衡型者易患神经症;
Eysenck等认为:个性古板、严肃、多愁善感、焦虑、悲观、保守、敏感、孤僻的人易患神经症。
不同的个性特征可能与所患的神经症亚型有关。如有强迫型人格特征者易患强迫症,有表演型人格特征者易患癔症,有A型行为倾向者易患焦虑症等。
3、没有相应的器质性的改变
“功能性”变化是指,就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还未能发现肯定的、相应的病理学和组织形态学变化。
神经症的症状的产生是“功能性的”,然而,绝对的功能性的症状是不存在的,异常的精神活动必须有异常的物质活动为基础。
4、社会功能相对完好
相对于重性精神病的发作期而言,多数神经症患者的社会功能是完好的,即使在疾病发作期,他们一般能自理生活,甚至能勉强坚持工作或学习,他们的言行通常都保持在社会规范所允许的范围以内。
如果与正常人比或与病人病前相比,其社会功能只能是相对完好,他们的工作、学习效率和适应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
社会功能相对完好是从神经症这一群体水平来考虑,并不排除某些神经症患者可能有严重的社会功能障碍。
5、自知力充分。
重性精神病患者在疾病发作期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自知力损害,而多数神经症患者即使在疾病的发作期均保持较好的自知力,其现实检验能力通常不受损害,他们常对病态体验有痛苦感,有摆脱疾病的求治欲望。
只要有痛苦感就够了!没有痛苦感就不是神经症。
(五)相关学说
精神分析学说
行为医学理论
认知学说
二、焦虑症(anxiety neurosis)
(一)定义: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常伴有自主神经紊乱、肌肉紧张与运动性不安。
(二)临床表现
焦虑的内心体验
焦虑的外在表现:运动性不安
焦虑的躯体症状: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三)临床类型
1.、广泛性焦虑(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又称浮游性焦虑
焦虑情绪:惯性、预期性
焦虑症状:心脏、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肌肉系统
睡眠症状:失眠、夜惊、梦魇
2、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
焦虑症的预后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体素质有关,如处理得当,大多数患者能在半年内好转。一般来说,病程短、症状较轻、病前社会适应能力完好、病前个性缺陷不明显者预后较好,反之预后不佳。
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急性发作、终止迅速【通常持续5-20分钟,很少超过一小时】
窒息感、濒死感
伴有严重的躯体症状
(四)要点
1、焦虑并非由明确对象/固定内容引起
2、焦虑程度与现实情况很不相称
3、排除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伴发的焦虑症状
4、CCMD-3关于广泛性焦虑的诊断标准: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以持续性的原发性焦虑症状为主,并符合以下两项:
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和固定内容的恐惧或提心吊胆
伴有自主神经症状和运动性不安。
(3)社会功能受损,病人因难以忍受却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
(4)符合症状标准至少6个月。
(5)排除:甲状腺机能亢进、高血压、冠心病等躯体疾病继发的焦虑;兴奋药物过量和药物依赖戒断后伴发的焦虑;其它类型精神疾病或神经症伴发的焦虑。
5、CCMD-3关于惊恐障碍的诊断标准: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惊恐发作需符合以下四项:
发作无明显诱因、无相关的特定情境,发作不可预测;
在发作间歇期,除害怕再发作外,无明显症状;
发作时表现强烈的恐惧、焦虑及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并常有人格解体、现实解体、濒死恐惧,或失控感等痛苦体验
发作突然,迅速达到高峰,发作时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
(3)病人因难以忍受却又无法解脱,因而感到痛苦。
(4)一个月内至少有3次惊恐发作,或首次发作后继发害怕再发的焦虑持续1个月。
(5)排除:其它精神障碍继发的惊恐发作;躯体疾病如癫痫、心脏病发作、甲亢或自发性低血糖等继发的惊恐发作。
6、鉴别诊断:
(1)躯体疾病所致焦虑:
甲状腺疾病,心脏疾病,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炎、脑血管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易于出现焦虑症状。
临床上对初诊、年龄大、无心理应激因素、病前个性素质良好的患者,要高度警惕焦虑是否继发于躯体疾病。
(2)药源性焦虑
许多药物在中毒、戒断或长期应用后可致典型的焦虑障碍。
如某些拟交感药物苯丙胺、可卡因、咖啡因,某些致幻剂及阿片类物质,长期应用激素、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药物等等,根据服药史可资鉴别。
(3)精神疾病所致焦虑
精神分裂症病人可伴有焦虑,只要发现有分裂症症状,就不考虑焦虑症的诊断;
抑郁症是最多伴有焦虑的疾病,当抑郁与焦虑严重程度主次分不清时,应先考虑抑郁症的诊断,以防耽误抑郁症的治疗而发生自杀等不良后果;
其它神经症伴有焦虑时,焦虑症状在这些疾病中常不是主要的临床相或属于继发症状。
(五)治疗
药物治疗:安定类药物,苯二氮卓类药物;抗焦虑抑郁药物、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其它药物,如丁螺环酮
心理治疗,放松训练,认知行为治疗
三、恐惧症(phobia)
(一)定义:
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症,病人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在相同场合下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
恐惧发作时常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病人极力回避恐惧的客观事物或情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因而影响其正常活动。
恐惧症多数病程迁延,有慢性化发展的趋势,病程越长预后越差。
儿童期起病者、单一恐惧者预后较好,广泛性的恐惧症预后较差。
(二)临床表现:
强烈的恐惧体验
伴有焦虑和躯体不适症状
回避行为
(三)临床类型
1、场所恐惧症(agoraphobia)
恐惧对象:拥挤的场所、空旷的广场、封闭的室内。
2、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
恐惧对象:社交场合人际接触,被人审视或评价,目光对视。
3、单一恐惧症 (simple phobia)
患者对某一具体的物件、动物等有一种不合理的恐惧。最常见的为对某种动物或昆虫的恐惧,如蛇、狗、猫、鼠、鸟、蜘蛛、青蛙、毛毛虫等,有些患者害怕鲜血或尖锐锋利的物品,还有些对自然现象产生恐惧,如黑暗、风、雷电等。
(四)要点:
恐惧由特定的对象或处境引起
发作性
回避行为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CCMD-3关于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以恐惧症状为主要临床相,符合以下各条:
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恐惧,恐惧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
发作时有焦虑和植物神经症状;
有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
知道恐惧过分或不必要,但无法控制。
3、对恐惧情境和事物的回避必须是或曾经是突出的症状。
4、排除焦虑症、疑病症和精神分裂症。
(六)治疗:
心理治疗:行为疗法
药物治疗
四、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一)定义:以强迫症状为主要临床相的一类神经症
(二)临床表现:
强迫观念、情绪和冲动;obsession
强迫动作和行为 compulsion
(三)强迫观念
1、强迫思想 thoughts
患者脑中常反复的想一些词或短句,而这些词或句子常是病人所厌恶的。如一个笃信宗教的人,脑中反复想着一些不敬或渎神的词句。
2、强迫性穷思竭虑 ruminations
患者对一些常见的事情、概念或现象反复思考,刨根究底,自知毫无现实意义,但不能自控。如反复思考“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人为什么要吃饭而不吃草?”。
3、强迫怀疑 doubts
患者对自己所做过的事的可靠性表示怀疑,需要反复检查、核对。如门窗是否关好,钱物是否点清等,而病人自己能意识到事情已做好,只是不放心而已。
4、强迫情绪 mood
5、强迫冲动 impulse
病人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内在冲动要去做某种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但一般不会转变为行动,因患者知道这种冲动是非理性的、荒谬的,故努力克制,但内心冲动无法摆脱。如看到电插头就想去摸,看到异性就想拥抱。
(四)强迫行为
1、强迫检查 checking
多为减轻强迫怀疑引起的焦虑而采取的措施。常表现为反复检查门窗、煤气是否关好,电插头是否拔掉,帐目是否搞错等,严重者检查数十遍还不放心。强迫症患者通常理性大于直觉。
2、强迫洗涤 washing
多源于怕受污染这一强迫观念而表现反复洗手、洗衣物、消毒家具等。往往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自知没有必要,但控制不住。
3、强迫计数 counting
4、强迫性仪式动作 rituals
通常是为了对抗某种强迫观念所引起的焦虑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五)人格特征
不安全感
不完美感
不确定感
(六)治疗
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行为治疗
五、癔症
(一)临床表现
精神症状(分离性症状):
癔症性遗忘:忘记与他心理因素相关的事情,不伴随任何器质性病变。
癔症性神游
癔症性假性痴呆
癔症性多重人格
躯体症状(转换性症状)
运动症状:痉挛发作、癔瘫【不符合神经系统走向,包含强化因素……如继发性获益】
感觉症状:感觉缺失/异常、癔盲【管状视野、一米和二米之内】、癔聋
(二)人格特征
情感丰富、表演色彩、自我中心、富于幻想、暗示性高
(三)要点
大多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
排除器质性病变和其它精神病
(四)治疗
心理治疗:诱导治疗
药物治疗
六、神经衰弱(neurasthenia)
(一)1869年G. Beard创造。
在DSM中不存在。=chronic fatigue syndrome。【慢性疲劳综合症】
在CCMD与ICD-10中存在。
一种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主的神经症。
以精神易兴奋却又易疲劳为特征,常伴有紧张、烦恼、易激惹等情绪症状及肌肉紧张性疼痛、睡眠障碍等生理功能紊乱症状。
这些症状不能归因于脑、躯体疾病及其它精神疾病。
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波动。病前多有持久的情绪紧张和精神压力。如及时消除病因并给予适当治疗,大多可在半年~2年内缓解。
起病较急,病前诱因明显、病程较短、治疗适当、无异常人格素质特征者预后较好。
(二)临床特点
1、心身疲劳
2、易激惹/烦恼【弥散性的敌意】/紧张
3、心理生理症状
失眠【入睡困难与易惊醒】/游走性疼痛/食欲衰退【少量暴饮暴食】/性欲衰退
(三)诊断
1、符合神经症共同特征
2、以脑功能衰弱为主要临床相
以持续和令人苦恼的脑力和体力易疲劳,经休息和娱乐不能恢复为特征,至少有以下2项:
情感症状,如烦恼、紧张、易激惹等,可有焦虑、抑郁情绪,但不占主导地位;
精神易兴奋症状,如回忆、联想增多,注意不集中,对声光刺激敏感等;
肌肉紧张性疼痛,如头痛、腰背痛等;
睡眠障碍,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睡眠节律紊乱、睡眠感觉缺失、睡醒后无清新感等;
其它心理生理症状,如头昏眼花、耳鸣、心慌、胸闷、腹胀、消化不良、尿频、多汗等。
3、CCMD-3的诊断标准:
(1)症状标准
(2)严重标准 病人感到痛苦或影响社会功能而主动求医。
(3)病程标准 符合症状标准至少3个月。
(4)排除标准 排除其它类型神经症、抑郁症及精神分裂症。因各种躯体疾病伴发的神经衰弱症状,则只能诊断为神经衰弱综合征。
排除诊断:最高等级是器质性疾病。排除后再看是否是精分。其次是抑郁症。排除后才是神经衰弱。
(四)治疗
1、药物治疗
目前市场上治疗神经衰弱的药物有数十种之多,但至今为止尚未发现哪一种药物有独特的疗效
药物治疗一般根据患者症状的特点选择,以抗焦虑剂为主;如果疲劳症状明显,则以振奋剂和促脑代谢剂为主,或者白天给患者服振奋剂,晚上用安定剂以调节其紊乱的生物节律。
抗焦虑剂可改善病人的紧张情绪,减轻激越的水平,也可使肌肉放松,消除一些躯体不适感。但抗焦虑剂只有短期使用才有较好的效果,长期服用不仅疗效不显,还易产生药物依赖。
振奋剂对疲劳症状也有一定疗效。
促脑代谢剂疗效不确定。
2、认知疗法:
3、其他
七、心理治疗
(一)历史
1、催眠术
2、精神分析
3、学习理论
4、强化学说
(二)发展趋势
1、通用原理
2、治疗对象扩大:从个体到夫妻到家庭到团体
3、治疗领域扩展
4、疗程缩短:开放一次性疗法
(三)临床应用
疾病所致的心理反应
外科手术所致的心理反应
器官移植所致的心理反应
心身疾病
精神疾病
(四)心理治疗基本功
观察、倾听、表述
八、常用的心理治疗
(一)精神分析疗法
(二)行为疗法
系统脱敏/冲击疗法/厌恶疗法/生物反馈/其他
(三)认知疗法~ABCDE技术【评估精神压力/分析价值系统/冲突与应对/导入道家思想/评估治疗效果】
PS此为私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