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用?
这几年有出国,或者有途经香港或新加坡的机会,我都尽量想办法挤出点时间来逛逛当地的书店,一来是有些中文书国内没有出版或出版了但印数很少买不到,二来是许多外文书,尤其是最新最热门的畅销小说国内很难找到。这次去澳洲印象最深的就是各个城市的机场书店前三名畅销小说都是E.L.James的《Fifty Shades Trilogy》三部曲,我还特别留意到,在飞往凯恩斯的小飞机上,一位银发老太太从头到尾都捧着其中的第二部《Fifty Shades Darker》目不转睛,连喝水都分出一只眼努力往书页上斜,搞得我心里痒痒很想弄一本回去研究研究。其实在机场我已经看过了内容简介,老实说不太吸引人。。后来飞回香港,连香港的书店销售排名前三也是这套封面黑底色装饰有银色的领带、手铐和假面具的小说,那一刻我心里涌起的情绪完全是羡慕嫉妒恨,为什么香港同胞就能紧跟住国际阅读潮流,而在我们机场书店里摆的书,除了教你投资、为你诊断心理疾病,就是言情小说和旅游指南?
当然你完全可以说这是文化背景、阅读习惯、消费水平。。等等等等的区别造成的差异,但归根到底我觉得,国人还是更重视实用性,不管是一样东西、一件事情、一个选择、一种想法,大家普遍考虑的是它有没有用,它能给我带来多少实际的好处,如果不能带来实际的好处,我又为什么要这样做?久而久之,最需要无视其金钱价值的书籍就渐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与此同时,一大批“实用型”的东西应运而生(我实在不想称之为书):怎么变成富翁啦,怎么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品牌啦,怎么管理好手中的两片钱啦。。虽然不能说完全一无是处,可也太泛滥成灾了吧。
中国人的这一生,可以说是极其不幸的,从小朋友开始,就被不停地灌输实用性的思想。我妈说她一同事的女儿,小学的时候问她妈妈一个问题:读英语有什么用?她妈妈答不上来。为了考试考得好?为了考试考得好将来出国?为了将来出国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然后赚大钱?怎么说好像都绕不开一个钱字,有想法的母亲当然不愿意这样教育自己的小孩。我妈就跟她说,你可以告诉你女儿:学好中文可以认识中国,学好英文可以认识世界。挑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自本能地去学习,总比不断告诉她:你学好了才能考好大学,才能有好工作,才能赚很多很多钱,好上一百倍吧。
我同事的小孩读初中,平常上课,周六周日也忙个不停,周六早上学奥数,下午学素描,周日早上学英语,下午学吉他,听说本来还学围棋来着,同事觉得没前途就让他停掉了。我原本以为所有这些都是他妈妈希望他学的,后来才知道其中围棋是这孩子自己有兴趣要学习的,可是他妈妈觉得围棋学到一定程度就很难提升,其他的小孩子为了提高棋艺让家长带着四处寻访名师,要自己也这么做太耗费时间精力,就自作主张让他别继续了;小孩子本来就有惰性,即使有那么些兴趣,被家长泼一泼冷水,心很快也淡了,这学棋一途也就彻底断了。
我听他妈妈的口气,这孩子学的所有东西都是她认为他“应该”学的,你看奥数英语学得好将来考试有用、能加分;素描和吉他用来培养点儿艺术细胞,长大了说不定能借此多迷倒三五个少女。。虽说父母培养儿女的心是最纯粹最无私的,可您也偶尔看看您儿子真正喜欢什么呀,非逼着他学自己没兴趣的东西,却因为害怕麻烦让他放弃了真正有兴趣的东西,这到底是爱他,还是害他呢?
想起在微博上看到一段吐槽当下旅行热的话:一个iPhone手机可以游云南一圈,一辆小车可以游新马泰住海岸宾馆,一间套房首付可以游遍世界,到时候,你的世界观可能就变了;但是,到时候你两手空空一身黝黑回来,看到朋友有车有房有媳妇,拿着iPhone切水果,你的世界观就真的变了。这段话乍看之下很有道理,赢得不少认同声,可仔细一寻思其实它在偷换概念,即用有形的财富去衡量无形的财富。旅行难道就仅仅意味着奔波、艰苦和花钱吗?旅行途中的际遇和感受是坐在家里看电视可以得到吗?如果非要用财富来衡量一次远行的付出,那真是相当不值得,有那几万块钱还不如买个LV包包、买辆车来得实在,可是经历可以用金钱来衡量吗?如果把人类的感受、思想、情感、经验都用“它实不实用”这个标准来测量,我觉得这不是少数人的悲哀,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我希望你们在努力赚钱的同时也不忘记儿时的梦想;希望你们偶尔将目光从股市、证券、期货电子交易屏上离开,看看小说和诗歌;希望你们少刷一些微博,有空读读《南方周末》;希望你们别那么着急去反驳去树立观点,偶尔也闭上嘴巴听听别人的声音;希望你们不要太在意受到伤害、欺骗和蒙蔽,耐心一点、宽容一点。
希望将来有一天,在中国的所有机场,都能买到最新的国外畅销小说。
当然你完全可以说这是文化背景、阅读习惯、消费水平。。等等等等的区别造成的差异,但归根到底我觉得,国人还是更重视实用性,不管是一样东西、一件事情、一个选择、一种想法,大家普遍考虑的是它有没有用,它能给我带来多少实际的好处,如果不能带来实际的好处,我又为什么要这样做?久而久之,最需要无视其金钱价值的书籍就渐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与此同时,一大批“实用型”的东西应运而生(我实在不想称之为书):怎么变成富翁啦,怎么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品牌啦,怎么管理好手中的两片钱啦。。虽然不能说完全一无是处,可也太泛滥成灾了吧。
中国人的这一生,可以说是极其不幸的,从小朋友开始,就被不停地灌输实用性的思想。我妈说她一同事的女儿,小学的时候问她妈妈一个问题:读英语有什么用?她妈妈答不上来。为了考试考得好?为了考试考得好将来出国?为了将来出国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然后赚大钱?怎么说好像都绕不开一个钱字,有想法的母亲当然不愿意这样教育自己的小孩。我妈就跟她说,你可以告诉你女儿:学好中文可以认识中国,学好英文可以认识世界。挑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自本能地去学习,总比不断告诉她:你学好了才能考好大学,才能有好工作,才能赚很多很多钱,好上一百倍吧。
我同事的小孩读初中,平常上课,周六周日也忙个不停,周六早上学奥数,下午学素描,周日早上学英语,下午学吉他,听说本来还学围棋来着,同事觉得没前途就让他停掉了。我原本以为所有这些都是他妈妈希望他学的,后来才知道其中围棋是这孩子自己有兴趣要学习的,可是他妈妈觉得围棋学到一定程度就很难提升,其他的小孩子为了提高棋艺让家长带着四处寻访名师,要自己也这么做太耗费时间精力,就自作主张让他别继续了;小孩子本来就有惰性,即使有那么些兴趣,被家长泼一泼冷水,心很快也淡了,这学棋一途也就彻底断了。
我听他妈妈的口气,这孩子学的所有东西都是她认为他“应该”学的,你看奥数英语学得好将来考试有用、能加分;素描和吉他用来培养点儿艺术细胞,长大了说不定能借此多迷倒三五个少女。。虽说父母培养儿女的心是最纯粹最无私的,可您也偶尔看看您儿子真正喜欢什么呀,非逼着他学自己没兴趣的东西,却因为害怕麻烦让他放弃了真正有兴趣的东西,这到底是爱他,还是害他呢?
想起在微博上看到一段吐槽当下旅行热的话:一个iPhone手机可以游云南一圈,一辆小车可以游新马泰住海岸宾馆,一间套房首付可以游遍世界,到时候,你的世界观可能就变了;但是,到时候你两手空空一身黝黑回来,看到朋友有车有房有媳妇,拿着iPhone切水果,你的世界观就真的变了。这段话乍看之下很有道理,赢得不少认同声,可仔细一寻思其实它在偷换概念,即用有形的财富去衡量无形的财富。旅行难道就仅仅意味着奔波、艰苦和花钱吗?旅行途中的际遇和感受是坐在家里看电视可以得到吗?如果非要用财富来衡量一次远行的付出,那真是相当不值得,有那几万块钱还不如买个LV包包、买辆车来得实在,可是经历可以用金钱来衡量吗?如果把人类的感受、思想、情感、经验都用“它实不实用”这个标准来测量,我觉得这不是少数人的悲哀,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我希望你们在努力赚钱的同时也不忘记儿时的梦想;希望你们偶尔将目光从股市、证券、期货电子交易屏上离开,看看小说和诗歌;希望你们少刷一些微博,有空读读《南方周末》;希望你们别那么着急去反驳去树立观点,偶尔也闭上嘴巴听听别人的声音;希望你们不要太在意受到伤害、欺骗和蒙蔽,耐心一点、宽容一点。
希望将来有一天,在中国的所有机场,都能买到最新的国外畅销小说。
-
番茄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0-10 22:21:57
-
小宝Plus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0-10 15:46:42
-
妍小猫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0-10 12:22:01
-
比基尼海滩的鱼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0-09 22:22:41
-
背挺直啊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0-09 21:59:49
-
江南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0-09 21:48:03
-
就改个名字而已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0-09 21:37:42
-
olal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0-09 21:35:09
-
浮生若梦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0-09 20:3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