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學國學
有时候有些在工作的朋友想稍微系统的了解一下古人的思想,会问我应该读些什么书。而有时我也考虑将来如何培养自己的孩子了解自己国家的过去。所以稍微思考过一下,写在下面,抛砖引玉。不知各位有什么高见?
首先,觉得至少要教导两点:
(一)古文水平(即阅读古籍水平)达一定程度。
(二)了解古人的思想和历史。
但是在教导的时候要注意引导,让人不会觉得枯燥和琐碎,半途而非。
对于培养古文水平,大抵有两种办法:
1。读一些现成的古代汉语的教材,比如王力的《古代汉语》。这种办法优点是知识点很全。但是我觉得《古代汉语》这样的书,对于没有考试鞭策的非专业人士来说,很难啃完并且记住其中的知识点。而且这类的教材,选文往往只限于文学作品,所以其实只代表了中华三千年中文化非常小的部分,基本无涉儒释道三家的精华,也很少有和历史有关的文章。
2.与此相对(或者相辅)直接读一些原典。首先是启蒙的《千字文》,《百家姓》和《三字经》。这三本书虽然简单,但是里面还是很有些东西的。《千字文》里有着很多儒道两家的独特视角,而中国的家谱传统正是从《百家姓》出现以后开始固定下来,如果能记住其中氏族的郡望,很长见识的。接着就是在经史子中选一些文字简单但是意蕴深厚的书,比如《论》《孟》,《史记菁华录》,《世说新语》选,《颜氏家训》选,《朱子语录》选,《明儒学案》选,《聊斋志异》选,《曾文正公文集》选等。古文的选本我个人很喜欢《古文辞类纂》,觉得里面文章面选得很宽,没有大多数古文选本基本只有文学作品的毛病,只是《古文辞类纂》块头太大,显然初学者是没法读完的,如果选读如何选又是个问题(林纾有个选本)。而古诗的选本很多都大同小异,我觉得程千帆的《古今诗选》就不错。我在这个书单里没有包括五经和释道两家的书,主要是因为它们不适合初学者。
等古文有一定基础侯,可以开始第二阶段。对于了解古人的思想和历史,不但要读古人的书,而且要读历代后人的书。
1.历史比较通俗。古人有刚日读经,柔日读史的话,刚柔调剂,还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历史书篇幅都太大。到底是先读前四史?还是先读通鉴(和记事本末系列)?三通,读史方舆记要这样的书要不要读?都是问题。吕思勉就建议不要先读正史,而要先读通史。而我的看法是古今人的著作交错读,读一本今人的书,再读一本古人的书。今人的书入门的时候以钱穆,吕思勉和柳诒征的书为主,而余英时一些通论性的文章不妨一看。古人的书我说不好应该先读哪些。
2.相比而言,思想部分的选书就要困难些。五经实在不适合初学者学习,但同时五经是中国学术源头。不懂五经,看很多后世人的书会很难真正读懂。我个人感觉其中《易》和《礼》最为重要,最切中中国文化的中心。《礼记》其实很通俗,就是不时有些琐碎,每天坚持读几条应该不错。《易》以金景芳和尚秉和的注为底本,若是觉得他们谋些文字解的可能有牵强,可以稍微参考高亨,李镜池塘或者周振甫这些小学家的著作。后代的儒家的著作可以读《近思录》和《传习录》。今人新儒家的著作不妨先看徐复观的书。
3.道家的著作不好选,说实话,虽然老庄我读过不少遍,各种注本看过很多,但远没有读通,不敢教导后辈,怕误人子弟。我的拙见是老子可先只以记诵为主,而庄子可先读《逍遥游》《养生主》《大宗师》《秋水》《天下》这几篇。反而,我觉得《列子》和《抱朴子》文字通俗,内容丰富,很值得一读。今人的著作,陈撄宁先生的全集《中华仙学养生全书》一定要读一下。另外今人徐胜治有本小说《神游》是一本少有的用通俗化方法展示道家思想但却不庸俗化的作品。今人的道家名著还有一本陈国符《道藏源流考》。当世道家衰微,今人的著作实在不多。
4.佛典我完全是外行,只能推荐《金刚经》和《坛经》了,同时配合今人汤用彤的佛教史。总体来说,佛道两家是知行合一的学问,这个要靠自己体会,近百年很多大学者在这方面其实并不是行家,他们的意见的可以参考,但是很多时候可能是师心自用带有深深偏见的。
钱基博曾经为中学生编过一本《国学读本》,但其实是一本后人(大部分还是今人)的批评集,很是可惜。我很想选一本真正从理解古人角度来编写的古代思想文选(即中华三千年的简易学案),给初学者读,但是自己笨拙,真的想动手作实在觉得千头万绪,取舍之间,无法把握。
首先,觉得至少要教导两点:
(一)古文水平(即阅读古籍水平)达一定程度。
(二)了解古人的思想和历史。
但是在教导的时候要注意引导,让人不会觉得枯燥和琐碎,半途而非。
对于培养古文水平,大抵有两种办法:
1。读一些现成的古代汉语的教材,比如王力的《古代汉语》。这种办法优点是知识点很全。但是我觉得《古代汉语》这样的书,对于没有考试鞭策的非专业人士来说,很难啃完并且记住其中的知识点。而且这类的教材,选文往往只限于文学作品,所以其实只代表了中华三千年中文化非常小的部分,基本无涉儒释道三家的精华,也很少有和历史有关的文章。
2.与此相对(或者相辅)直接读一些原典。首先是启蒙的《千字文》,《百家姓》和《三字经》。这三本书虽然简单,但是里面还是很有些东西的。《千字文》里有着很多儒道两家的独特视角,而中国的家谱传统正是从《百家姓》出现以后开始固定下来,如果能记住其中氏族的郡望,很长见识的。接着就是在经史子中选一些文字简单但是意蕴深厚的书,比如《论》《孟》,《史记菁华录》,《世说新语》选,《颜氏家训》选,《朱子语录》选,《明儒学案》选,《聊斋志异》选,《曾文正公文集》选等。古文的选本我个人很喜欢《古文辞类纂》,觉得里面文章面选得很宽,没有大多数古文选本基本只有文学作品的毛病,只是《古文辞类纂》块头太大,显然初学者是没法读完的,如果选读如何选又是个问题(林纾有个选本)。而古诗的选本很多都大同小异,我觉得程千帆的《古今诗选》就不错。我在这个书单里没有包括五经和释道两家的书,主要是因为它们不适合初学者。
等古文有一定基础侯,可以开始第二阶段。对于了解古人的思想和历史,不但要读古人的书,而且要读历代后人的书。
1.历史比较通俗。古人有刚日读经,柔日读史的话,刚柔调剂,还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历史书篇幅都太大。到底是先读前四史?还是先读通鉴(和记事本末系列)?三通,读史方舆记要这样的书要不要读?都是问题。吕思勉就建议不要先读正史,而要先读通史。而我的看法是古今人的著作交错读,读一本今人的书,再读一本古人的书。今人的书入门的时候以钱穆,吕思勉和柳诒征的书为主,而余英时一些通论性的文章不妨一看。古人的书我说不好应该先读哪些。
2.相比而言,思想部分的选书就要困难些。五经实在不适合初学者学习,但同时五经是中国学术源头。不懂五经,看很多后世人的书会很难真正读懂。我个人感觉其中《易》和《礼》最为重要,最切中中国文化的中心。《礼记》其实很通俗,就是不时有些琐碎,每天坚持读几条应该不错。《易》以金景芳和尚秉和的注为底本,若是觉得他们谋些文字解的可能有牵强,可以稍微参考高亨,李镜池塘或者周振甫这些小学家的著作。后代的儒家的著作可以读《近思录》和《传习录》。今人新儒家的著作不妨先看徐复观的书。
3.道家的著作不好选,说实话,虽然老庄我读过不少遍,各种注本看过很多,但远没有读通,不敢教导后辈,怕误人子弟。我的拙见是老子可先只以记诵为主,而庄子可先读《逍遥游》《养生主》《大宗师》《秋水》《天下》这几篇。反而,我觉得《列子》和《抱朴子》文字通俗,内容丰富,很值得一读。今人的著作,陈撄宁先生的全集《中华仙学养生全书》一定要读一下。另外今人徐胜治有本小说《神游》是一本少有的用通俗化方法展示道家思想但却不庸俗化的作品。今人的道家名著还有一本陈国符《道藏源流考》。当世道家衰微,今人的著作实在不多。
4.佛典我完全是外行,只能推荐《金刚经》和《坛经》了,同时配合今人汤用彤的佛教史。总体来说,佛道两家是知行合一的学问,这个要靠自己体会,近百年很多大学者在这方面其实并不是行家,他们的意见的可以参考,但是很多时候可能是师心自用带有深深偏见的。
钱基博曾经为中学生编过一本《国学读本》,但其实是一本后人(大部分还是今人)的批评集,很是可惜。我很想选一本真正从理解古人角度来编写的古代思想文选(即中华三千年的简易学案),给初学者读,但是自己笨拙,真的想动手作实在觉得千头万绪,取舍之间,无法把握。
-
豆友186332760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6-17 13:30:12